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诸风掉弦,皆属于肝"出自于《素问·至真要大论》,被列在病机十九条之首,主要阐释了风邪致病的特点、症状以及如何论治,后世医家对此条文多有发挥,为从肝论治"脑病"奠定了理论基础。笔者认为眩晕为内动之肝风与外感风邪合而为病,即"诸风掉弦"中的"风"有两层含义。本文将从眩晕入手,试图探究从肝论治眩晕的中医机理。  相似文献   

2.
“太素”解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是分类注释、校勘《黄帝内经》的早期著作,杨上善所以名"太素"之义,查阅其书未见有解,疑或散佚,而晚清萧延平《校正》未见有说,后来学者亦未见有谈及者,经查阅文献认为,"太素"即大道之义。"太素"原指宇宙天地形成之前的混沌状态,而《黄帝内经》则是"本太素浑元之理,阐天人合一之道"的重典;又因"黄帝之道"是"言阴阳五行"之大道的,亦称"太素",而《黄帝内经》的著作正是以阴阳五行之理,来阐述"天人相应"的"天道之大经"者,此盖冠名《黄帝内经太素》之由来矣!  相似文献   

3.
“泽泻补阴”解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读您刊1975年第2期《泽泻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观察》一文,我们曾结合泽泻究竟能否“补阴”的问题,复习了若干文献,进行了一番讨沦。其实,大家比较熟悉的“泽泻利水通淋而补阴不足”一语(出自李杲的《珍珠囊指掌补遗药性赋·卷一总赋》),对泽泻补阴的问题已经作了回答。但对这句话的认识和理解,自明代李士材开始,就一直作“不足补阴”解释;近人还专门作了引证说明,有些“增注”或谓“补阴不足”是“倒装句”,应以“补阴之不足”论。虽曰增注、释疑,实是存疑、臆测。李杲本旨,其泯灭不闻者久矣!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杲,是张洁古弟子。洁古在药物研究方面是有很深造诣的,他对“泽泻”认识是:“泽泻入肾经去旧水养新水”。这里“旧水”指水邪,“新  相似文献   

4.
儿子上小学了,与去年相比大不相同。以前他老是问:星星为什么不会掉下来?月亮为什么有时圆有时缺?青蛙跳到水里为什么不会淹死?现在他提出的问题高了一个档次,已经由自然科学转向社会科学了。  相似文献   

5.
“肝胃不和”,是肝与胃的相互制约关系失去平衡而出现的一种病理机制。这种制约关系失去平衡,就会导致肝与胃的生理机能失去常态,而出现一系列病理症状,即“肝胃不和”。一、肝的生理功能及其病变肝主藏血,开窍于目,其荣在面,又有主疏泄、主升发等功能。张隐庵说:“肝气急而志坚,故为将  相似文献   

6.
<正> “乙癸同源”与“肾肝同治”,语出《医宗必读》。乙癸即指肝肾。前者指肝肾的生理、病理;后者指肝肾的辨证论治。如李中梓说:“古称乙癸同源,肾肝同治……相火有二,乃肾与肝。肾应北方壬癸,肝应东方甲乙……。故曰乙癸同源。东方之木,无虚不可补,补肾之所以补肝。北方之水,无实不可泻,泻肝之所以泻肾……故曰肾肝同治。”笔者近年探究肝肾论治,多方面验之于临床,而获得较好的效果。本文拟将“乙癸同源”与“肾肝同治”应用和体会,分别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此语出自清代温病大师叶桂的名著《外感温热篇》第三十二节:“再温热病,看舌之后,亦须验齿。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且二经之血、皆走其地,病深动血,结瓣于上。……”在温病中,验齿是一种独特的诊断方法。齿、龈的变化,可反映出胃肾津液亏损存亡及热邪之浅深轻重。其生理基础是肾主  相似文献   

8.
作者应用“排石湯” (根据《第八届全国外科学朮会議論文摘要》第32頁載:排石湯主要包括:茵陈、黃連、木香、枳壳、黃芩、大黄),治疗胆管結石15例,有14例排石,其中13例为肝內結石。  相似文献   

9.
刘祖贻  周慎 《江西中医药》1993,24(2):12-12,24
脑萎缩是脑组织的退行性改变,常表现为步态不稳、反应迟钝、记忆力差,甚至震颤、痴呆,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是目前较为常见的难治病。我们近3年治疗本病,常从  相似文献   

10.
肺与肝证本质规律解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 4 0年来中医“证”实质研究所揭示的微观病理指标进行全面观察与分析后发现 ,尽管人们寻求具体证特异指标的目的无法实现 ,但大量的统计数据清晰地表明 ,中医的阴证 ,其病理指标普遍偏低于正常状态值 ,而中医的阳证 ,其病理指标普遍高于正常状态值。上述实事 ,再次从微观角度证明了生命物质运动稳定平衡态理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1.
类风湿关节炎(RA)属于中医“痹证”范畴,目前称为“尪痹”“顽痹”的病因不外乎内外两个方面,外因为外感风、寒、湿等邪气,内因为素体虚弱、正气不足、肝脾肾虚。RA的病位在肝脾肾三脏,中医从肝脾肾出发,针对不同患者的证型,辨证论治,个性化治疗,在临床上取得良好疗效。现从中医脏腑辨证中肝脾肾三脏相关理论出发探讨RA发病的病因病机、治法治则、临床研究及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12.
1978-1980年间,笔者从肾肝治疗老年性前列腺肥大伴尿潴留10例(老年“癃闭”),取得较好疗效,现简介于下: 一、治疗方法:自拟益元开闸汤:巴戟30克,熟地黄、乌药、桃仁各15克,山药、白芍各10克,黄芪20克,肉桂3-5克,橘核20-30克。偏阴虚热蕴者,减肉桂量,以生地易熟地,以赤芍易白芍“,加女贞子15克、黄柏30克;兼肺气不开者加葶苈子10克;兼脾虚湿阻者加白术10克;瘀重便秘者酌加三棱、牛膝、海藻、大黄之属;尿频者加益智仁。尿闭时,每日电针三阴交(双)、次胶(双)、会阴、长强穴半小时。短期导尿。二、病案举例:冉××,男,61岁,1979年2月14日入院。7年来尿频夜甚,  相似文献   

13.
张锡纯思想上传承于中医经典,又不泥于传统,大胆创新,衷中参西,自创众多卓有成效的方剂,其对于肾主纳气有独特的认识,总结如下:肾不纳气的机制——肾阴虚,冲气挟胃上逆迫肺;重视肾不纳气的症状鉴别——喘、满闷(吸气难,气上迫);肾不纳气的脉象——脉多数;治则治法包括填补下焦真阴、敛浮阳、补脾阴、补益元气;张景岳、叶天士是其学术源流。研究其治疗肾不纳气的学术思想与方药的应用,对于肾不纳气的理论理解及喘证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肾绞痛汤柴胡、青皮、甘草各8克,枳壳、延胡索、川楝子各10克,檀香(后下)6克,台乌药15克,赤芍、广木香(后下)12克,救必应、牛膝各15克。方中柴胡、枳壳、赤芍、甘草以活血化瘀之赤芍代白芍并加入檀香、延胡、广木香、青皮、川楝子等行气解痉止痛通络之品;救必应(学名Ilex rotunda Thunb,又名熊胆木、铁冬青)具有消热解毒止痛的效能,并  相似文献   

15.
对于《难经·三十六难》中“肾两者,非皆肾也”一段文字,历代医家见仁见智,据此各阐“肾、命门”这说。笔者阅读古典医籍之余,推敲揣摩窃以为:“命门”是针对当时有两种不同的“肾”理论造成脏象学说混淆的现象而提出的,既合理又朴实。兹试述如下: 《难经·三十六难》云:“脏各有一耳,肾独有两者”,对于“肾两者”应排除当今两侧肾脏的错觉。因为肺亦有左右,而《难经》亦  相似文献   

16.
从中医生理而言,“心-肝-肾”共司泄精,在男性射精全程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并与该过程中的“欲-动-泄”密切相关;从中医脏腑病机而言,若“心-肝-肾”失司,出现心神不宁、肝郁不疏、肾气不固则会导致“欲-动-泄”各环节失常,表现为精液施泄过早甚或精关不固即为早泄。治疗方面,主张以“宁心-疏肝-固肾”为基本治法,推荐临床中可化裁调治早泄的宁心安神、疏肝解郁、益肾固精经典方剂,并提出了“心-肝-肾”同治思路及介绍了自拟方交泰固精汤。基于“宁心-疏肝-固肾”并治理念,文中附交泰固精汤化裁治疗早泄验案一则,认为该法值得推广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清代迄今,围绕《伤寒论》方用桂枝“去皮”的问题,医家约有三种不同的认识。一是认为“去皮”二字属衍文或传抄之讹,如吴谦等云:“桂枝气味辛甘,全在于皮,若去皮是枯木矣。如何有解肌发汗之功?宜删此二字”(《医宗金鉴》);张山雷亦谓:“桂枝……其效在皮,而仲景仅去其皮,可悟传抄之谬”(《脏腑药式笺正》);二是认为“去皮”当去桂枝见有皮骨可辨之皮,如张隐庵说:“桂枝止取梢尖嫩枝,内外如一;若有皮者去之,非去枝上之皮也”(《伤寒论集注》);张锡纯亦云:“《伤寒论》用桂枝,皆注明去皮,  相似文献   

18.
<正>50多岁的老王因为头老是晕,就来找我给看看。他说,病轻的时候,眼睛闭一会儿就好多了,可重的时候闭眼根本不管事,哪怕站一会儿,都像站在剧烈颠簸的小船上,怎么都站不稳当,还晕船似的恶心、呕吐、出虚汗。这种情况持续有好几个月了。  相似文献   

19.
大血藤,鸡血藤的药用解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宗群 《北京中医》1999,18(5):43-43
  相似文献   

20.
探讨了肾者,胃之关论断中胃的内涵,认为胃当为谓之假借。并从文字训诂学、脏腑生理学、水肿病机学、水气病临证论治等四个角度对这一论断作了系统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