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英锋  尹同治  杨潇 《吉林医学》2013,34(22):4439-4440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经济、实用、安全的有效方法。方法:对65例低位直肠癌患者按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要求切除直肠,荷包缝合钳封闭直肠残端,管型消化道吻合器行低位保肛术。结果:本组无死亡、吻合口狭窄和远切端癌残留病例,术后发生吻合口出血1例(1.5%),吻合口漏2例(3.1%),均经保守治疗痊愈出院。结论:应用TME、荷包缝合钳、管型消化道吻合器行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安全、简便、经济,并缩短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双吻合器技术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应用价值及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2015年52例低位直肠癌患者应用全直肠系膜切除加双吻合器行低位直肠前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均成功保肛。预防性末端回肠造瘘3例,发生率为5. 77%;吻合口漏3例,发生率为5. 77%;吻合口狭窄5例,发生率为9. 62%;术后复发4例,复发率为7. 69%,本组无排尿障碍。结论:只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遵循TME及无瘤标准,使用全直肠系膜切除与双吻合器技术行保肛手术有着较高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保肛成功率高,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国产吻、缝合器在超低位直肠前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对27例直肠癌患者行超低位直肠前切除,应用上海产金钟牌缝合器、吻合器,进行结肠-直肠吻合。结果:本组根治性切除25例(92.6%);1例发生吻合口瘘,发生率为3.7%;吻合口狭窄3例,发生率为11.1%,均经保守治疗治愈。结论:合理使用国产缝合器、吻合器可完成超低位直肠癌的保肛手术,可达保肛、根治、降低费用、减少并发症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全直肠系膜切除联合外翻拖出技术在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5年来36例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临床经验.结果 本组病例全部采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充分游离直肠并离断直肠肿瘤近端后外翻经肛门拖出,上荷包钳切闭肿瘤远端,吻合器行端端吻合,均保肛成功.术后病检残端无肿瘤残留,无大便失禁及性功能障碍,无死亡病例.有吻合口漏及切口感染各2例(发生率5.56%),局部复发1例(复发率2.78%).结论 在全直肠系膜切除基础上,联合外翻拖出技术行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术是安全可靠的,它可以增加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应用效果及并发症防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行低位或超低位前切除术28例,其中26例使用吻合器吻合,2例拖出式手工吻合加保护性回肠造口术;术后发生吻合口瘘2例(7.1%),术后1年随访20例局部复发1例(5%);无吻合口出血、狭窄等情况发生.结论:低位直肠癌保肛是安全有效的,在应用过程中必须注意直肠全系膜切除及盆腔自主神经的保护,重视吻合口瘘的预防.  相似文献   

6.
曾德改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3):171-171,174
目的 探讨吻合器技术联合全直肠系膜切除(TME)在直肠癌低前切除术中的应用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采用直肠全系膜切除、双吻合器行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23例,术后无吻合口瘘,无吻合口狭窄.术后肿瘤局部复发2例,切口感染1例,术后尿潴留4例.结论 在全直肠系膜切除基础上,利用双器械吻合技术行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是保持排便功能,减少并发症,减少局部复发,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双吻合器技术在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的应用价值及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2年5月收治的30例超低位直肠癌患者,按TME原则,用双吻合器技术行超低位直肠癌切除、结直肠或结肠肛管吻合保肛手术。结果全组成功保肛26例,预防性横结肠造瘘3例。术中发现直肠阴道瘘者1例,术后第六天、第十天各发现1例直肠阴道瘘;吻合口瘘2例,尿潴留2例;淋巴瘘1例;无手术死亡、性功能障碍、吻合口出血及狭窄病例。结论对于超低位直肠癌,只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遵循TME原则、强调无瘤原则,采用双吻合器技术实行保肛手术是安全可靠的,保肛成功率高,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弧形切割吻合器在低位或超低位直肠癌行前切除的安全性和应用价值。方法 2006年1月—2012年2月选择58例低位或超低位直肠癌患者按全直肠系膜切除原则行前切除,采用弧形切割吻合器对直肠肛侧残端进行切割、闭合,采用33 mm管型吻合器进行低位结肠-直肠吻合术。结果 58例低位或超低位直肠癌患者中没有发生切割和闭合不全的病例,无吻合口渗漏。术后发生吻合口瘘2例(3.45%),经横结肠造口转流瘘愈合,3个月后造口还纳。无吻合口狭窄病例。结论弧形切割吻合器在低位或超低位直肠癌行前切除术中切割完全、闭合可靠、操作方便,具有安全性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全直肠系膜切除(TME)、双吻合器技术(DST)在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采用直肠全系膜切除、双吻合器行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术后发生吻合口漏2例,吻合口狭窄1例。术后随访1~2年,局部复发2例,远处转移和死亡2例。结论:中低位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能降低局部复发,而双吻合器的应用能提高低位直肠癌的保肛率。  相似文献   

10.
双吻合器在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①目的探讨双吻合器在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②方法1997年3月~2000年12月,应用此技术对59例中低位直肠癌(肿瘤下缘距肛缘<12cm)病人行直肠前切除保肛手术,对其资料进行总结分析.③结果59例中行根治性切除55例,姑息性切除4例,全组吻合满意.术后出现吻合口漏、吻合口狭窄各1例,切口感染2例.④结论双吻合器技术能帮助外科医师顺利完成以往手法缝合难以完成的中低位直肠癌直肠前切除保肛手术,是一种安全、可靠、便捷的术式.  相似文献   

11.
病案信息管理发展趋势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韦丽群 《中国病案》2007,8(9):14-16
目的探索病案信息管理未来发展方向。方法将病案信息管理过程中所涉及的问题进行分析。结果病案信息管理在医疗、教学、科研、医院管理、医疗保险、法律等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结论病案信息管理发生显著的变化,向数字化、高智能化的电子病案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存在一些未详细说明的问题,如什么是有效身份证明,什么年份的病案可以复印等?这不仅影响医院为患者提供病历复印工作,更影响和谐医患关系,造成医患关系紧张;因此,一方面要完善《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另一方面,医院应利用出院记录等医疗文件进行详尽的告知义务,同时,应将住院检验、影像报告单一式两份,一份贴于病案中,一份直接给病人,这样能极大的方便患者,改善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13.
从病案信息利用的范围及病案信息利用的管理两大方面阐述了病案在信息时代所处的地位及其利用价值,同时就拓展病案利用价值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目的针对住院病案缺陷的常见原因,提出解决方法。方法对2007年上半年出院病案进行质量检查。结果抽查病历924份,病历缺陷924份,共2540项次。结论加强医师的法制观念,加强责任感,强化基本功讪练,实行病案质量四级监控,杜绝缺陷病案归档上架,确保病案质量。  相似文献   

15.
朱章志教授通过长期临床实践,在糖尿病治疗方面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创新性的提出以"神、形、纳、眠、便"判断疗效,即以患者的精神状态、形体、饮食、睡眠及二便等症状作为糖尿病治疗效果的判断标准。人体的"神、形、纳、眠、便"是在人体正气的推动下才能够正常,"神、形、纳、眠、便"出现异常,实际上是反应了人体正气的虚弱,因而可以用来评价人体的正气是否正常,这一方法在临床上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以此作为指导,取得了广大患者的认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提高病案首页信息质量,保证医院统计报表的准确性.方法通过了解病案首页信息质量的要求(完整性、准确性、时效性);分析病案首页信息质量常见问题对医院统计指标的影响;提出对病案首页信息质量存在问题的对策.结果病案首页信息质量,直接影响医院统计报表的准确性.结论只有提高病案首页信息质量才能保证医院统计报表的准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支持对胎儿宫内发育迟缓(IUGR)治疗效果,以及妊娠期长时间应用肠内营养支持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孕妇4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对照组给予相应胎龄所需热量的饮食,观察组除给予对照组的饮食外再加适量的肠内营养制剂,应用30天。结果观察组孕妇的宫高和双顶径的增加显着大于对照组孕者;观察组胎儿无应激试验(NST)阳性的比率显着大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低体重出生儿(小儿出生体重小于2500g)及和Apgar小于7分的患儿比率显着小于对照组(P〈0.01)。结论肠内营养支持在胎儿宫内发育迟缓的治疗中不仅有效,而且对孕妇和胎儿也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8.
经验法则是利用事物发展常态而形成的规律,而适用于证据司法场域的特殊法官心证过程.借助现代司法的自由心证技术,以及盖然强度的适用效能评估,可以促进经验法则更加符合民众实质正义观感,促进基于证据事实裁量的纠纷解决结果的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索学习环境中的气味,单独或同时出现于编码与提取过程中,其对短时记忆储存的影响。方法设计两个试验:试验一,将被试随机分为气味组、想象组、控制组,在有桂花香气味、想象气味、没有也不想象气味的学习环境中分别测验被试的整体回忆成绩和相关词汇的回忆量,并进行统计学处理。试验二,气味为愉快气味和不愉快气味2种,试验是3个被试间设计(学习时伴随气味:愉快的,不愉快的,无气味×3;回忆时伴随气味:愉快的,不愉快的、无气味×3)。试验分两次进行,间隔24h,然后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试验一,气味组的整体回忆成绩(12.500±3.117)个高于想象组(9.571±2.387)个和控制组(7.625±5.225)个,变差分析显示3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想象组成绩低于气味组,但高于控制组。试验二,在学习中呈现气味和回忆中呈现气味之间有着显著的相互作用(P<0.05);但对气味呈现于测验(回忆)中则无显著影响(P>0.05)。均数逐对检验亦发现A1B1、A2B1、A2B3三个组的均数与其余各组(除A2B2组外)都差异有显著或非常显著;A2B2组只与A3B1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1.学习和回忆时,如果呈现同一种愉快气味,那么会产生记忆的增益(提高)现象,愉快气味可以认为是一种有效的记忆提取线索;2.学习时,如果呈现一种不愉快气味,那么回忆时不管有否气味,都会产生记忆的增益(提高)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