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郑秋平  李志中  吴祺钊 《中国民康医学》2006,18(12):478-478,483
目的:探讨脉络膜裂蛛网膜囊肿的CT、MRI表现。方法:回顾分析经CT和MRI诊断为脉络膜裂蛛网膜囊肿的患者18例,CT轴位扫描12例,冠状扫描3例,其中增强扫描8例。MRI进一步检查6例,直接MRI检查3例。结果:18例病灶均发生于脉络膜裂区,右侧12例,左侧6例,均为单侧。直径为9~20mm,呈圆形或椭圆形,CT值5~20HU,增强扫描均无强化,与环池相连9例,灶周无水肿。结论:CT和MRI均可检出脉络膜裂蛛网膜囊肿,但在定性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MRI明显优于CT。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脉络膜裂囊肿的影像学表现.方法结合文献对3例脉络膜裂囊肿的CT、MRI的表现展开分析研究.结果脉络膜裂囊肿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边界光滑锐利的脑脊液样低密度影或信号,增强扫描无强化,短期内随访无变化.结论正确认识脉络膜裂囊肿的CT和MRI表现,避免漏诊或误诊.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脑部脉络膜裂蛛网膜囊肿的MS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以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脉络膜裂蛛网膜囊肿的MSCT表现特征,并讨论其CT表现与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所有病例诊断均采用了常规CT轴位图像与矢状位、冠状位多平面重建(MPR)图像相结合的观察方法.结果 13例中男性5例,女性8例,女性略多于男性;所有病例均为单发病灶,其中左侧3例,右侧10例,右侧明显多于左侧;病灶大小平均约0.7cm×0.8cm×1.1cm;病灶均位于脉络膜裂内,呈境界清楚之小囊性病变,内部密度均匀且与脑脊液密度相似,囊壁及其周围无软组织密度影,灶周均无水肿征象.结论 脑部脉络膜裂蛛网膜囊肿是一种先天性发育障碍性结构,通常与临床症状无关;MSCT轴位扫描结合MPR重建技术对本病的正确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正确认识本病可提高本病的CT诊断能力,避免不必要的漏、误诊.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部脉络膜裂囊肿的磁共振成像(MRI)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脉络膜裂囊肿患者的MRI临床资料。结果:7例均行MR平扫,4例同时行MR增强扫描,5例行CT平扫检查。7例均位于脉络膜裂内,发生于右侧5例,左侧2例,均为单发病灶;呈边界清楚的卵圆形或类圆形水样信号灶,与环池或四叠体池相连,灶周无水肿,4例MR增强扫描病例未见强化。结论:MRI是诊断脉络膜裂囊肿并与其他病变鉴别的重要依据,对于指导临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脉络膜裂囊肿的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脉络膜裂囊肿的MRI的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7例脉络膜裂囊肿的MRI的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7例病灶均位于脉络膜裂内,4例发生在右侧,3例发生在左侧,且均为单发病灶;最大者12 mm×20mm×25 mm,最小者直径约6 mm;囊肿信号在各个序列上均与脑脊液信号一致,且信号均匀,病灶周围无水肿,其中2例行Gd-DTPA增强未见强化表现。结论MRI诊断脉络膜裂囊肿特异性较高,由于MRI能多方位成像,能对本病做出准确定位,并做出准确诊断以及与其他病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部脉络膜裂囊肿的MRI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脉络膜裂囊肿的MRI资料,对MRI影像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结果:21例病灶均位于脉络膜裂内。MRI表现:冠状面呈“双凸透镜”形、卵圆形,矢状面呈卵圆形、“箭头样”表现;内部信号均匀且在各个序列上均呈长T1长T2信号,FLAIR序列示囊肿信号呈低信号。囊壁及其周围无软组织信号,平均大小为0.8cm×1.4cm×1.6cm,病灶周围均无水肿。3例行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增强扫描后均未见病灶强化。结论:脑部脉络膜裂蛛网膜囊肿是一种良性的先天性发育异常,通常与临床表现无关。由于脉络膜裂囊肿发生在特殊的位置,横轴面扫描易误诊为脑内病变,MRI冠状面及矢状面扫描可做出明确诊断并能够与其他囊性病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7.
脉络裂蛛网膜囊肿的CT与MRI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脉络裂蛛网膜囊肿 (以下简称脉络裂囊肿 )相对于其他部位的蛛网膜囊肿来说发病率较低 ,且一般无重要临床意义 ,故许多医学影像专业书籍均未有系统介绍 ,文献报道也不多。本组收集 2 0 0 1年 3月— 2 0 0 2年 6月脉络裂囊肿 2 1例 ,全部行CT及MRI检查 ,结合文献分析其CT、MRI特征 ,旨在提高本病的影像诊断率 ,避免误诊或漏诊。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 1例中男 13例 ,女 8例 ,年龄 6~ 6 5岁 ,平均 34.1岁。受检患者中外伤 11例 ,头晕、头痛 5例 ,脑血管病 2例 ,体检及其他原因行CT检查 3例。本组均先经CT扫描发现病变 ,并全部…  相似文献   

8.
颅内脉络膜裂囊肿的MRI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颅内脉络膜裂囊肿的MR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18例脉络膜裂囊肿的MR影像学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对MR影像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结果18例病灶均位于脉络膜裂内,表现为界线清楚的囊性病变,囊壁及其周围无软组织信号,内部信号均匀且在各个序列上均与脑脊液信号一致,平均大小为0.8cm×1.0cm×1.5cm,病灶周围均无水肿。6例行钆喷替酸葡胺(Gd-DTPA)增强扫描后均未见病灶强化。结论颅内脉络膜裂囊肿是一种良性的先天性发育异常,通常与临床表现无关。由于脉络膜裂囊肿发生位置特殊,横轴面扫描易误诊为脑内病变,MR冠状面及矢状面扫描可作出明确诊断且能与其他囊性病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T和MRI在脉络膜裂囊肿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5例脉络膜裂囊肿的CT和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5例均位于脉络膜裂内,囊肿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晰的脑脊液密度或信号,灶周无水肿,增强扫描无强化,随访无变化.结论 CT和MRI均可检出脉络膜裂囊肿,但在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MRI优于CT.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脑部脉络膜裂囊肿的MRI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脉络膜裂囊肿病人的MRI资料。所有病例均行MR平扫,2例同时行MR增强扫描,5例行CT平扫检查。结果 25例均表现为脉络膜裂内类圆形或纺锤形脑脊液信号灶,边界清,周围无水肿。2例增强扫描者均无强化。结论 MRI是诊断脉络膜裂囊肿并与其他病变鉴别的重要依据,对于指导临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脉络膜裂囊肿的CT、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17例脉络膜裂神经上皮囊肿的CT和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9例行CT检查,进一步MRI检查6例;MRI检查14例,5例行MRI增强扫描。结果:CT扫描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圆形、类圆形低密度灶;MRI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灶,FLAIR序列为低信号,灶周无水肿,5例Gd-DTPA增强扫描病例未见强化。随访无变化。结论:CT和MRI均可检出脉络膜裂神经上皮囊肿,但MR具有多参数及多平面成像的特点,并可清楚地显示脉络膜裂,对脉络膜裂神经上皮囊肿的诊断明显优于CT。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Rathke囊肿的CT和MRI特征进行分析,以提高该病的术前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22例Rathke囊肿的CT及MRI资料.结果:22例Rathke囊肿形态呈圆形或类圆形,19例位于鞍内,伴鞍上延伸5例,伴鞍底下陷7例,3例位于鞍上.高度从5~30 mm,多数在10~20 mm.CT平扫呈等密度8例、低密度4例、略高密度1例、混杂密度1例.增强后3例病灶无强化,3例可见囊壁的强化.MRI平扫时,,T1WI呈低信号2例、等信号3例、稍高信号5例,高信号8例、混杂信号3例;T2WI呈高信号6例,稍高信号3例、混杂信号7例.增强14例看到囊壁的轻度或部分强化.结论:Rathke囊肿GT、MRI影像表现多样,与临床病史及其它检查相结合,可提高定性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颅内脂肪瘤CT与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总结颅内脂肪瘤CT与MRI的特征性表现,提高诊断水平。方法 对12例颅内脂肪瘤临床资料及CT,MRI扫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例行CT扫描.其CT特征性表现为均匀一致脂肪密度影,边缘清楚,3例伴有钙化,周围无水肿;4例行MRI扫描,其MRI特征性表现在T1及T2加权像均表现为高信号,在STIR序列表现为均匀一致的低信号。结论 CT和MRI对颅内脂肪瘤均能明确定位、定性诊断;MRI在颅内脂肪瘤定性诊断上较CT更好。  相似文献   

14.
CT和MRI诊断食管血管瘤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 ,男性 3 0岁 ,反复发作性刺激性干咳 ,无痰伴喉部不适 1年 ,近 1个月加重 ,并出现进粗食时有吞咽困难。查体未发现异常。纤维支气管镜见气管上段后壁有一外压性凸起 ,气管粘膜正常。食管吞钡摄片和食管纤维内镜检查未见食道粘膜异常。  CT表现 :食管上段入口处 ,相当于颈 6椎体平面见类圆形软组织块影与食管相连 ,肿块约 1 9cm× 2 8cm ,CT值 2 9Hu ,边缘光滑 ,分界清楚 ,肿块向前突向气管 ,致气管后壁前移。MRI示食管肿块T1WI与食管壁呈等信号 ,T2WI块内见半弧形高信号 ,与周围分界清楚。手术所见 :肿块约 1 2…  相似文献   

15.
脑静脉畸形的CT和MRI诊断和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在脑静脉畸形(CVM)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对17例CVM患者的MRI和CT资料进行分析,15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2例行磁共振脑静脉成像检查.3例行磁共振脑动脉成像检查,8例患者行妇CT检查,包括平扫2例,增强4例,cT脑动脉造影检查2例.17例中4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证实. 结果:17例患者有21个CVM,其中3例为多发,4例患者合并有海绵状血管瘤.有21个CVM中,幕上7个,幕下14个.12个CVM为浅型,位于皮质和皮质下区,9个为深型.CT平扫均不能显示CVM的直接征象,增强CT、CT脑动脉造影和MRI增强扫描均能清晰显示CVM的特征性表现,即"水母头"状扩张的髓静脉汇入粗大的引流静脉干,MRI能清晰显示合并的海绵状血管瘤和其他脑实质异常.磁共振脑静脉成像也能清晰显示CVM. 结论:CVM为最常见的脑血管畸形,具有典型的影像学表现,CT增强、CT动脉成像以及MRI均能显示其特征性改变,并对其做出诊断.MRI检查可显示合并的其他异常表现,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纵隔脂肪肉瘤CT及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纵隔脂肪肉瘤的CT及MRI表现和特征,探讨CT及MRI在诊断纵隔脂肪肉瘤上的价值。方法:结合病理学特点,复习既往献,并对2例纵隔脂肪肉瘤病人的CT及MRI表现和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CT及MRI对纵隔脂肪肉瘤的定位诊断比较明确,而在定性诊断上虽有一定的特征表现,但往往需要与纵隔其他实体瘤相鉴别,结合肿瘤病理,临床加以综合性分析,作出正确的结论。CT及MRI增强扫描的鉴别意义不大。结论:CT及MRI是诊断纵隔脂肪肉瘤的前效方法,但仍需结合临床,病理,以得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7.
听神经瘤CT与MRI诊断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贵祥  尤志军 《医学争鸣》1998,19(3):290-292
目的:(1)回顾性分析经CT和MRI检查,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听神经瘤表现,(2)比较二者的敏感性和定性诊断效果;(3)探讨微听神经瘤的检出方法。方法:19(男9,女10)例听神经瘤,CT平扫后15例增强扫描,MRI检查用SE序列,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CT正确诊断15/19例,漏诊4/19例,MRI检出率为19/19例,并可检出5mm的微听神经瘤,结论:CT漏诊率为21%,分析其原因是没有采用CT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