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以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IIFA)对间日疟病人进行检测时,因间日疟原虫的培养尚未得到完全成功,只能采用以间日疟原虫人工感染的夜猴或黑猩猩血或病人血来制备抗原片。但是这些来源的代价很高,我国尚难加以采用。为了观察几种来源比较容易的异种抗原的检测效果,我们以猴的食蟹猴疟原虫、培养的恶性疟原虫以及鼠约氏疟原虫等三种异种抗原对单纯间日疟流行区的的同一批间日疟病人的血样进行了检测比  相似文献   

2.
应用猴抗食蟹猴疟原虫抗体检测间日疟抗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检测疟原虫抗原是最近发展起来的一种免疫学技术,已被应用于恶性疟和间日疟的研究。我们也曾应用P.v.病人的混合抗体成功地进行P.v.抗原的检测,获得较满意的结果。为解决抗体来源的问题,本实验应用熊猴抗食蟹猴疟原虫抗体(简称抗P.c.抗体)取代病人混合抗体检测P.v.抗原,并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告了用免疫细胞化学过氧化物酶试验(ICPT)测定间日疟原虫抗体。取20~40岁感染间日疟的志愿病人(委内瑞拉金矿工人)血清和经治疗逐渐康复的间日疟患者血清。以100个献血员的血清作为阴性对照。分别取患有锥虫病(Chagas病)、美洲皮肤利什曼病、血吸虫病或弓形虫  相似文献   

4.
从体外培养恶性疟原虫和食蟹猴疟原虫作为抗原进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发现对间日疟和恶性疟病人血清呈现交叉反应。曾对395人份间日疟病人血清以两种抗原进行测试,当血清滴度在≥1:10时,发现病人于确诊后3~60天内可全部检出荧光抗体,至2年时仍保持89.4%和86.8%的抗体阳性率,消长动态一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了用免疫印渍试验观察间日疟病人血清中的抗体与间日疟原虫抗原的识别情况。间日疟原虫抗原来源于6例经厚、薄血片确诊的间日疟病人,原虫密度达7000—82000/μl。病人血经Percoll梯度离心浓集后计数,吉氏液染色确定疟原虫的主要发育阶段。室温下在含有0.2mmol/L EDTA,  相似文献   

6.
7.
本文用1%NP-40分别提取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食蟹猴疟原虫、伯氏疟原虫及约氏疟原虫红内期可溶性抗原,用间日疟病人血清及两株抗间日疟红内期原虫单克隆抗体6H7和2C3对上述抗原进行免疫印迹分析。结果表明,间日疟原虫与异种疟原虫之间有一系列交叉反应抗原,其中食蟹猴疟原虫有14条蛋白带可被间日疟病人血清识别,多于另外三种疟原虫。五种疟原虫共有的79kD蛋白均可被间日疫病人血清识别。此外,间日疟病人血清还识别正常人红细胞膜抗原中的160kD、67kD蛋白带。McAb6H7识别不同疟原虫中相应的交叉反应抗原区带分别为:恶性疟原虫186kD、175kD;食蟹猴疟原虫133kD;伯氏疟原虫186kD、175kD及约氏疟原虫164kD,另外,McAb6H7还识别正常人红细胞膜中的184kD、170kD蛋白。McAb2C3识别四种疟原虫共有的60kD蛋白,该蛋白可能为疟原虫的种间共同抗原。  相似文献   

8.
作者等在Hawkcs(1982)及Herbrink(1982)所建立的抗原斑点试验(Antigen Spot Test简称AST)的基础上,发展了一种用酶(HRP)标记疟疾抗原检测疟疾抗体的方法,即酶标记抗原斑点试验(Enzyme La-belled Antigen Spot Test,简称ELAST),具有简便、稳定、可靠的效果。 感染食蟹猴疟原虫(plasmodium cynomolgi,简称Pc)的恒河猴,切脾,待疟原虫增殖至10%虫血水平左右,且以裂殖体期和大滋养体期为主时放血。用肝素抗凝,离心去血浆,反复洗血球,分出棕褐色感染  相似文献   

9.
作者以印度7个地区的194例疟疾病人,其中恶性疟103例、间日疟88例、混合感染3例;另选不同原因发热血检原虫阴性的病人28例,住院的其他病人114例,以及健康人130名作为对照。所有血清样本均置于-20℃保存,用前经56℃30分钟灭活,以感染诺氏猴疟原虫或食蟹猴疟原虫的恒河猴血作抗原,感染猴的原虫血疟约10%,于裂殖体期静脉取血,用pH7.2 0.15M PBS低温离心洗涤2次后制备抗原片,放干燥器中于-70℃保存。用荧光素标记的抗人IgG事  相似文献   

10.
作者制备抗原的方法是在枭猴感染恶性疟原虫或间日疟原虫后裂殖体原虫血症达高峰时,用含有1,000单位肝素的针筒从心脏或肺静脉抽取猴血,在4℃内以1,100g离心10分钟,除去血浆,将细胞混悬于相当于原血量的冷的(4~6℃)生理盐水中,再离心,弃去盐水和血块黄色层后,继续洗2次,将细胞混  相似文献   

11.
作者于1992—1993年的13个月中,在泰国南部半岛区:Phetchaburi,PrachuapKhiri Khan及Chumphon等三省的5个村庄进行媒介按蚊生态学和传疟作用的研究。采用人诱、牛诱及光诱等方法采集按蚊标本,用ELISA检测蚊体内恶性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环子孢子(CS)抗原,并综合调查所得参数,计算媒介能量:C=(ha)ap~n/—lnp,ha为每日叮人率(人诱捕获某种蚊数/每夜),a为每日吸人血率(选定0.33),P为每日存活率(用人诱每种蚊的经产率计算)。昆虫学接种  相似文献   

12.
双抗原IFA试验检测疟疾混合流行区恶性疟患者血清抗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恶性疟的流行常伴有间日疟的流行,形成混合流行区,目前常用体外培养的恶性疟原虫(P.f.)及由猴体分离的食蟹猴疟原虫(P.c.)等两种抗原进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以研究混合流行区的两种疟疾的流行状况。本文使用P.f.,间日疟原虫(P.v....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和比较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vivax,P.v)和恶性疟原虫(P.falciparum,P.f)可溶性抗原与间日疟感染者混合血清和单克隆抗体(McAb)M26-32免疫反应性的差别,以期寻找潜在的疟疾诊断抗原。方法取P.v感染者血样,用Plasmodipur滤器分离去除白细胞,经60%Percoll浓集其中的感染红细胞(i RBC)。分别制备P.v、P.f和正常红细胞(nRBC)可溶性抗原,应用P.v感染者、正常对照混合血清和M26-32单抗与相应的抗原进行免疫印迹分析。结果免疫印迹分析表明,P.v感染者能特异性识别26k、33、49、115kDaP.v抗原;100、102、110、150、175kDaP.f抗原;能够交叉识别的条带有:31、59、63、70、120kDa。M26-32单抗能识别P.f、P.v抗原中31kDa等抗原条带。结论P.v感染者能特异识别间日疟抗原组份,并能交叉识别P.f抗原,其中31kDa抗原组分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同时能被M26-32单抗识别,其作为P.v特异性诊断抗原的价值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自巴布亚新几内亚和印度尼西亚先后出现抗氯喹的间日疟原虫以来,根据Myint-Oo等(1992)的报告,在缅甸可能从1989年就有了抗氯喹的间日疟原虫。因此,作者报告两例尽管血清内氯喹浓度已达正常治疗水平,但对原虫血症仍无反应的间日疟病例。 病例1为一33岁初级工程师,从1991年5月至1992年6月一直在缅甸。1个月前因周期性发热、寒战、强直和出汗等曾服用1个疗程总剂量达1500mg的氯喹。连续的血涂片均查到间日疟原虫的滋养体和裂殖体。  相似文献   

15.
用间接荧光抗体方法筛选抗间日疟原虫子孢子单克隆抗体云南省疟疾病防治研究所思茅665000余蕾,余文祥,李菊异,李崇珍IFA是检测抗体的较敏感而特异的方法。我们用此法筛选抗间日疟原虫(P.v)子孢子单克隆抗体,获得较满意结果。材料与方法1抗原与试剂子孢...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间日疟原虫抗原(PvAg)诱导宿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凋亡水平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结合应用膜联蛋白-V(Annexin-V),测定7例间日疟现症感染者PBMC经PvAg刺激后CD4+T细胞、CD8+T细胞及CD19+B细胞的凋亡率,并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结果经PvAg刺激后的间日疟现症感染者CD19+B细胞及CD4+T细胞凋亡率分别为7.26%和48.08%,与空白对照凋亡率4.08%和22.8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8+T细胞凋亡率为55.16%,与对照凋亡率22.8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Ag可诱导间日疟现症感染者CD8+T细胞凋亡,从而可能参与介导间日疟原虫发生免疫逃逸。  相似文献   

17.
1989—1991年,在间日疟发病率1/万以下的海安县,对50个间日疟疫点中54例疟原虫确诊病例及周围(半径300m)人群3737人,于发病后半个月和疟疾流行末期分别进行间接荧光抗体(IFA)检测,同时设10个对照点(距病家1500—2500m).试图从疫点病人及其周围人群的疟疾抗体消长情况,了解低疟区IFA检测方法的应用价值及疫点内间日疟传播情况.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了用ELISA抑制法检测恶性疟原虫临床病例的结果。标本采自泰国西北部塔克省马尔索地区4号疟疾防治区。检测主要步骤为:包板抗原用12.5μg/ml,待测标本和不同浓度感染血裂解液分别与25μg/ml兔抗恶性疟原虫IgG和正常兔IgG混合孵育30min。以正常红细胞裂解液作阴性对照。各取混合液80μl与包被抗原反应,加1∶500碱性磷酸酶标记的抗兔IgG,经磷酸硝基苯酯底物显色测OD405nm值。特异抗体结合抑制百分率由下式计算:  相似文献   

19.
以感染鸟疟原虫(P.relictum)和长鸟疟原虫(P.elongatum)的保种鸭血肌肉接种两组2周龄小鸭,每组4只;另3只未接种的小鸭作为阴性对照。于接种后13天从感染、未感染组静脉取抗凝全血。以滤纸干滴血、血清和全血作ELISA。用恶性疟原虫NF-54虫株制备环子孢子蛋白、配子体抗原和粗制红细胞  相似文献   

20.
间日疟原虫与异种疟原虫之间的红内期交叉反应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1%NP-40分别提取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食蟹猴疟原虫、伯氏疟原虫及约氏疟原虫中溶性抗原,用间日疟病血清及两株抗间疟红细胞内原虫单克隆抗体6H7和2C3对上述抗原进行免疫印迹分析。结果表明,间日疟原虫与异种疟原虫之间有一系列交叉反应原,其中食触猴疟原虫有14条蛋白带可被间日疟病人血清识别,多于另外三种疟原虫。五的虫共有的79kD蛋白均可被间日疟病人血清识别。此外,间日疟病人血清还识别正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