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923例住院患者在用抗精神病治疗中嗜酸性细胞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发现嗜酸性细菌增高率为8.9%,以氯氮平及氯丙嗪引起者最为多见。多于用药后第3-5周发生,于周内自行缓解,一般无需特殊处理。指出嗜酸性细菌增高应视为抗精神病工的一个常见的副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病人服用抗精神病药后的血脂变化,以期阐明体重增加的机制。方法:给60例精神分裂症病人在服药后抽血测定血脂浓度。结果:服药后血清甘油三脂、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均有升高。结论:抗精神病药物可能对血脂代谢有影响,从而使病人日趋肥胖。  相似文献   

3.
<正>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hypereosinophilic syndrome,HES)是一组以外周血及骨髓中嗜酸性粒细胞长期持续增多的、伴有多脏器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引起单个或多个系统功能受损的异质性少见疾病。该病临床表现多样,误诊率高,累及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罕见。本文报道我科收治的伴CNS损害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1例,结合文献分析该病的特点,总结诊疗经验,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HES的认知。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病人服用抗精神病药后的血脂变化 ,以期阐明体重增加的机制。方法 :给 60例精神分裂症病人在服药后抽血测定血脂浓度。结果 :服药后血清甘油三脂、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均有升高。结论 :抗精神病药物可能对血脂代谢有影响 ,从而使病人日趋肥胖  相似文献   

5.
<正>脑脊液细胞学是对脑脊液细胞的形态学研究,对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近来关于脑脊液细胞学的报道并不少见,但对脑脊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临床诊断价值却鲜见报道,因此我们对这一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100例首次发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用药前后有血钾含是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用药初期,低血钾总发病率为67.00%,低血钾组年龄高于正常血钾组(P〈0.01),代血钾在夏季发生较多。探讨了血钾含量下降的机制,提出了临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对心电图的影响.方法 对上海市四家精神卫生中心住院的73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用药情况调查(其中男546例,女184例),同时将调查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服用传统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与服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相比,其心电图的异常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发现,用药时间对心电图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对心电图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上(P>0.05);而患者的年龄对心电图异常的影响则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服用传统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与服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相比,其心电图的异常率无统计学意义.在临床实践中,仍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针对性地选用抗精神病药物.  相似文献   

8.
抗精神病药物对心血管功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抗精神病药物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 4 5例正在住院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 ,采用对照研究的方法 ,应用全自动心血管功能诊断仪研究抗精神病药物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结果 病例组心血管功能异常明显高于对照组 ,分别为 86 .7% ,2 2 .2 % ,P <0 .0 1。结论 影响顺度依次为心功能 >血管功能 >血液状况 ,为临床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监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10.
抗精神病药对血脂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了解病人服用抗精神病药后的血脂变化,以期阐明体重增加副反应的机理。给70例分鲜明症病人在服药前后抽血测定血脂浓度。发现服药后表甘油三脂,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均有所升高。抗精神病药可能对血脂代谢有所影响,从而使病人日趋肥胖。  相似文献   

11.
抗精神病药物的适宜剂量唐勇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使用何种剂量为好?早期研究显示,有效剂量范围可为每天400mg到1200mg氯丙嗪当量,而副反应随剂量的增加而加重[1、2]。在60与70年代,倾向使用大剂量治疗。如“快速神经阻滞剂化”,采用氟哌啶醇...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分析目前在我院住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血糖增高情况及其与患者病程,服抗精神病药物等因素关系。方法:调查分析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中高血糖发生情况,以及分析患者患病病程,糖尿病家族史,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情况等相关因素,并观察患者体重,体重指数,血糖变化。将精神分裂症患者高血糖发生率与脸群患病率进行比较,分析产生高血糖的相关因素。结果:165例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中高血糖发生率16.4%,为普通人群患糖尿病率2.5%的7倍。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会引起体重、体重指数增加及患者高血糖的发生与病程长短,患者年龄,糖尿病家族史阳性等因素有关。患者的高血糖发生,服非经典与经典抗精神病药物相比较无显著差异。两种以上抗精神病药物联用者高血糖发生率高。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长期服抗精神病药物引起体重、体重指数增加及其高血糖的发生率远高于一般人群。精神分裂症患者血糖增高可能是长期服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的一种延迟性,慢性药物不良反应的表现。应引起临床工作者关注。  相似文献   

13.
本文应用RIA测定了2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后及23名正常人血浆PGE1和PGE2。结果提示,小剂量抗精神病药物对患者血浆PGE1,PGE2无影响。治疗剂量药物对患者血浆PGE1,PGE2具有正负双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4.
脑脊液嗜酸性粒细胞细胞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脊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表现。方法对115例神经系统疾病中脑脊液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的比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比较。结果嗜酸性粒细胞在脑寄生虫病感染中增高明显,其次见于结核性脑膜炎和脊髓病变。结论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对脑寄生虫、结脑和脊髓病变的识别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抗精神病药物对脑电图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对精神分裂症病人服单一抗精神药物的1024例与未服药的213例的脑电图对照分析,发现抗精神药物对脑电图有明显影响,主要表现为脑波频率不同程度减慢,4.0%出现痫样放电。氯氮平引起脑电图异常率和出现痫样放电率明显高于其它抗精神病药物(P〈0.001),其余易引入脑电图异常的药物依次为氯丙嗪、三氟拉嗪、氟哌啶醇、奋乃静和舒必利、且对脑电图影响的程序与剂量大小有关。  相似文献   

16.
<正>嗜酸粒细胞增多症(hypereosinophilic syndrome,HES)是指患者绝对嗜酸性粒细胞计数(Absolute eosinophil count,AEC)> 1. 5×109/L持续6个月以上,并伴有组织损伤,是一种罕见的异质性综合征。据WHO监测及统计,HES的发病率约为0. 036/10万,而死亡率约为9. 3%[1]。HES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如皮肤、肺部、胃肠道、心脏、神经系统等,其中神经系统受损表现为周围神经病、脑梗死及脑病[2]。1临床资料病例1:患者,男性,42岁,因右上肢及双下肢活动不灵1 d于2015年7月22日入院。入院前1 d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肢不能抬起,双下肢无力,难以独立行走。既往史:  相似文献   

17.
精神分裂症男女住院病人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现状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对357例男性和324例女性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的临床用药状况进行了调查,发现无论男女病人,氯氮平的使用率均占首位;女病人的使用率显著低于男性,女病人中,氯氮平单一用药的剂量,氯氮平的大一治疗率以及抗胆碱药的使用率均显著高于男性,但合并用药率则低于后者,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调查长期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 调查持续使用24个月或以上抗精神病药的精神分裂症患者315例,收集一般人口学资料,测查身高、体质量、血糖、血脂等指标,进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分析糖脂代谢状况及相关因素.结果 血糖异常率14.0%,血糖异常组BMI、总病程高于血糖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3.459,-2.369;P<0.05);血脂异常率49.2%,血脂异常组患者BMI和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的比例高于血脂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34,x2=18.061;P<0.01);心电图异常率26.2%,血脂异常组患者心电图ST-T改变发生率12.4%高于血脂正常组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68,P<0.05).结论 抗精神病药长期治疗相关的糖脂代谢紊乱问题严重,并可导致心电图缺血性改变.  相似文献   

20.
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HE)是一种血液系统疾病, 可累及多个器官。多项研究结果表明HE与缺血性卒中具有相关性, 是导致缺血性卒中的较为罕见且可逆的原因, 因而引起神经科医生的广泛关注。文中结合国内外研究数据, 对HE相关缺血性卒中的定义、特点、可能的机制、诊断及治疗原则进行系统综述, 为HE相关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个体化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