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板层角膜移植术由于材料来源充足、无内皮排斥反应、无眼内手术并发症等特点,在角膜病的治疗方面发挥过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为解决传统角膜板层移植术后增视效果不佳,准分子介入的板层角膜移植术、应用微型角膜刀的角膜板层移植术、我颖线角板层移植术、房水-空气置换深板层角膜移植术和可置换角膜后弹力膜、内皮的后部角膜移植术等改良的新手术方式,这些手术方式为提高板层角膜移植的光学效果从而替代穿透怀角膜移植开辟了新的途径,为古老的板层角膜移植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尤其值得在角膜材料严重缺乏的国家推广应用。本就以上这些术式在临床中的应用情况以及板层角膜移植术的前景作此综述。  相似文献   

2.
自转性角膜移植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治疗性穿透性角膜移植术中偏中央植片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研究治疗性穿透性角膜移植术中偏中央植片的必要性和减少角膜散光改善视功能的方法。方法:记录植孔中心与角膜中心连线延长线上植孔外缘与角膜缘的距离。取供眼相同位置的角膜植片移植,对18例角膜溃疡穿孔偏位者施行偏中央植片的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平均随访12月,结果:13例移植片透明,10例裸眼视力0.1以上,结论:治疗性穿透性角膜移植术采用偏中央植片定向标记技术效果可靠,可减少角膜散光,改善视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KP)后植片溃疡形成的临床特点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1996年1月至2006年3月10年间我院收治的60例(49人)PKP后植片溃疡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记录其术前原发病、溃疡发生原因及危险因素、溃疡临床特征、病原学检查、治疗和预后等。结果植片溃疡的原发病因最常见的为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SK),共18例(30%),其次为眼表烧伤(15,25%)。溃疡形成的主要原因及危险因素是植片感染(22,36.7%)和眼表异常(14,23.3%)。溃疡发生的时间为术后20d至17y,平均20.2m,其中26例(43.3%)发生于术后半年内,48例发生于术后2y内,2y后发生率下降(12,20%)。溃疡形态多呈圆形或近圆形(49,81.7%),多发生于植片周边(31,51.7%),深达浅基质层者居多(37,61.7%)。病原学检查阳性者共22例(36.7%),其中细菌18例,真菌3例,细菌混合棘阿米巴原虫感染1例,具体菌种以表皮葡萄球菌多见(7,31.8%)。采用药物或手术治疗后,54例(90%)植片溃疡被治愈,视力得以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HSK和眼表烧伤行PKP后易发生植片溃疡,植片感染是导致溃疡形成的首要原因,表皮葡萄球菌是常见的致病菌。应加强对PKP患者的术后随访,积极预防感染和控制眼表疾病能有效降低植片溃疡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角膜植片哆开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植片哆开的发生原因、时间、伤情与预后的关系等。方法收集山东省眼科研究所1993年~2004年间所行穿透性角膜移植(penetratingkeratoplasty,PKP)术3150例中发生角膜植片哆开的27例患者。详细记录患者角膜植片哆开的原因、时间、受伤程度、治疗、伤情与预后的关系等情况。结果(1)发生原因:碰伤11例,拳击伤9例,异物击伤5例,手指戳伤2例。(2)发生时间:70.4%的患者发生在术后两年内,其余散在分布,最短时间15天,最长时间12年。(3)受伤程度:角膜裂伤均沿角膜植片植床缝合处断开。5例植片哆开范围在1~3个钟点,16例在4~6个钟点之间,5例在7~9个钟点之间,1例植片完全脱落。植片哆开范围<6个钟点的患者共10例,4例发生了晶状体、虹膜及玻璃体脱出,植片哆开范围≥6个钟点的患者16例,均发生了晶状体、虹膜及玻璃体脱出。(4)治疗:10例单纯行角膜植片重缝术,11例行角膜植片重缝 前玻切术,5例联合视网膜复位术,1例眼内容剜除术。(5)伤情与预后:2例植片哆开范围小且未发生眼内容脱出的患者视力较伤前提高,其余视力均有不同程度下降。随着角膜植片哆开范围的增加,患者视力下降程度加重。结论PKP术后角膜植片哆开主要由外伤造成,术后两年内为高发期,眼部受伤的严重程度与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用保存和新鲜的角膜植片行大植片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12/2006-12我院收治的角膜严重病变并须行大植片穿透角膜移植的患者108例(116眼),其中用保存角膜植片移植治疗63眼,用新鲜角膜植片移植治疗53眼。比较两组术后的视力改变、角膜植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保存角膜植片移植组的视力提高44眼(69.8%),稳定10眼(15.9%),下降9眼(14.3%),植片排斥反应8眼(12.7%);新鲜角膜移植组的视力提高24眼(45.3%),稳定17眼(32.1%),下降12眼(22.6%),植片排斥反应15眼(28.3%)。两组术后的视力和植片排斥反应率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大植片穿透性角膜移植时,保存的植片较新鲜植片能降低移植术后的免疫排斥发生率,延长植片的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7.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治疗内眼术后大泡性角膜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治疗内眼术后大泡性角膜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我们对因内眼术后发生大泡性角膜病变的11例病人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9例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1例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联合白内障囊外摘除、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1例行带环形板层巩膜瓣的全角膜移植术。观察术后视力及植片情况。结果:随访4~36个月,平均16.6个月,眼部刺激症状均缓解,术后视力提高10眼,视力无改变1眼;术后9例角膜植片透明,2例再次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联合小梁切除术。结论: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是治疗大泡性角膜病变的有效方法,不但缓解症状且能不同程度提高视力。  相似文献   

8.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治疗大泡性角膜病变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探讨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治疗大泡性角膜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7例17眼大泡性角膜病变施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或穿透性角膜移植联合手术。随访观察2~43个月并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角膜植片透明12例,半透明3例,植片混浊2例。其中4例在术后2周~21个月发生角膜免疫排斥反应,经保守治疗后控制。全部患者术后眼部刺激症状消失。除1例术前视力无光感,术后视力无变化外,其余病例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或穿透性角膜移植联合手术,是解除眼部疼痛刺激症状、提高视力的首选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的角膜地形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计算机辅助角膜地形图仪的出现为精确分析角膜形态和曲率提供了可靠依据。本文选取30例已行角膜移植术的病人进行临床回顾性研究,据角膜地形图提供的资料。结合不同术式、随访时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得出:彩色编码的角膜地形图中非对称蝶结形和不规则形在术后不同时间均可出现。术后6个月以上角膜的散光度数在不同诊断组、不同的植床、植片直径差异组中均无显著性差别,且不随时间的推移而改变。角膜的散光轴向倾向于垂直向方位。  相似文献   

10.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植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的变化。方法 :用角膜内皮显微镜对术前供体角膜及术后一年内受体植片的内皮细胞密度进行连续观察。结果 :术后植片内皮细胞下降率为 :一周 0 2 2 % ;二周 3 94% ;三周 5 74% ;二月 8 68% ;三月 10 0 9% ;六月 14 68% ;一年 2 6 7%。结论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植片内皮细胞在前三周为快速下降期 ,第二个月至一年为慢速稳定下降期 ,将为临床医师在手术时对供体的选择、手术技巧及术后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为了使全角膜穿透性移植术 (TPK)后移植片混浊的病人复明 ,再次行部分穿透性角膜移植术 (PPK) ,观察疗效。方法 对 1 8例TPK术后出现移植片混浊的连续病例 ,再行PPK (甚或多次PPK)治疗 ,观察和分析术后变化。结果 PPK后移植片透明率 55. 56 % ( 1 0 /1 8) ,视力 0 . 1及以上者 1 2例 ( 6 6 . 6 7% )。第一次PPK后 6例眼内压升高 ( 33 .33% ) ,UBM检查PAS及房角关闭 >1 /2周者 8例 ( 6 1 . 54% ) ,均较术前明显降低 (P <0 . 0 1 )。与移植片混浊关系密切的因素有 :原发病 ,角膜新生血管 ,PAS及房角关闭 >1 /2周 ,术前或术后行睫状体光凝术 ,术中联合小梁切除术等。结论 TPK后移植片混浊的病人可再次行PPK复明 ,但术后视力改善、移植片生存质量、术后青光眼发生、排斥反应等问题均需密切随访。术前纠正预先存在的危险因素 ,术中避免过多的手术干预 (尤其联合小梁切除术 ) ,术前、术后避免睫状体光凝术 ,可提高TPK后再次PPK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角膜内皮移植手术(EK)治疗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KP)后植片失代偿的长期临床效果。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 研究对象 选取2008至2010年爱尔眼科医院收治的接受PKP术后植片内皮失代偿的患者6例(6眼)。 方法 对上述患者实施EK手术,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并分析患者术后视力、眼压、内皮细胞密度、排斥反应及并发症等。平均随访时间为(36.17±10.11)个月。主要指标  视力、眼压、内皮细胞密度、排斥反应及并发症。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植片均恢复透明,视力较前有不同程度提高,症状缓解。末次随访时,1例患者角膜失代偿,其余5例内皮细胞密度从986~1914个/mm2。随访期内,1例术后1天发生植片半脱位,经再次前房注气后贴附良好;1例术后5个月发生免疫排斥反应,经药物治疗植片保持透明;另1例患者未规律随诊,内皮移植术后26个月时发生排斥反应,导致失代偿。结论 对于反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导致植片混浊的高危患者,角膜内皮移植手术是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Two case reports of recurrent granular dystrophy in corneal grafts after penetrating keratoplasty are presented. Slit-lamp examination and confocal microscopy (HRT II) were performed in two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granular dystrophy. All confocal microscopic findings of granular dystrophy were evaluated in the graft. Dystrophic lesions of the donor cornea presented the same confocal microscopic aspects in both eyes, and were similar to granular dystrophy lesions. Confocal microscopy is an imaging method that may provide new information on corneal microanatomy in dystrophies. It may be particularly useful in improving the early diagnosis of dystrophic lesions in corneal grafts.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观察穿透角膜移植(PKP)失败植片的组织病理学改变,探讨不同原因所致移植失败的组织病理学演变过程。方法对行二次PKP取下的78例失败角膜植片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将植片按移植失败原因分为4组,将各组植片按原发病归类,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组织病理学表现。结果原发病复发组呈现与原发病相似的组织病理学表现。排斥组植片的各层结构基本存在,伴有炎症、成纤维细胞活跃和角膜新生血管(CNV)生长。根据原发病和二次手术时机的不同,又各有不同特点。植片溃疡组中,根据原发病不同呈现以慢性或急性炎性细胞浸润的不同表现。内皮失代偿组植片结构破坏较轻,均以上皮大泡和基质板层变性为主要病理学表现。结论PKP失败植片的组织病理学改变提示了各种移植失败原因的不同病理学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5.
角膜移植术后的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超声乳化吸出术的疗效。方法对23例(23眼)角膜移植术后白内障患者施行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患者年龄18~67岁,平均(41.5±11.3)岁。观察术后视力、眼压、角膜水肿情况、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及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随访3~18月,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5者8眼(34.78%),角膜内皮细胞平均损失率4.92%,眼压均正常。后囊浑浊1眼(4.35%)。术后2月1眼发生角膜排斥反应,经药物抗排斥治疗移植片恢复透明。结论对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患者施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基质层角膜营养不良患者行角膜穿透移植术后的远期疗效。方法 对22例22眼基质层角膜营养不良患者行角膜穿透移植术进行治疗,并对其远期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随访时间2~8年,22只术眼中有21眼角膜植片均为透明(95.4%);视力>0.3者14眼(63.3%,脱残率)。结论 通过2~8年(平均为5.8年)的随访,并未见移植片的周边部发生基质层角膜营养不良的混浊现象,而且术后免疫排斥反应发生率低,可以证实角膜穿透移植术是治疗基质层角膜营养不良的有效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大鼠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角膜上皮表面的超微结构变化。方法 成年Wistar大鼠 18只 ,右眼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手术 ,左眼为正常对照。术后 1、3、7d及 2、4及 6周分别摘除眼球行角膜上皮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查 ,观察植片、植床及植片 植床交界处上皮形态及上皮细胞表面微绒毛结构的变化。结果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角膜上皮表层细胞出现形态异常 ,植片上皮表面粗糙 ,表层细胞失去平整性 ,卷边、脱落明显增多 ,细胞间出现裂隙 ,术后 4周恢复正常 ;植床上皮出现相似改变 ,术后 1周基本恢复正常 ;植片 植床交界处术后 1周完成上皮覆盖 ,术后 4周表面形态接近正常。术后角膜上皮细胞表面微绒毛密度明显减少 ,术后 4周恢复正常。结论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角膜上皮表面形态出现异常 ,术后 4周基本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8.
AIM: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corneal graft diameter on therapeutic penetrating keratoplasty (PKP) for fungal keratitis. METHODS: A total of 116 patients (116 eyes) suffered from fungal keratitis underwent PKP at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Medical College Qingdao University from May 2006 to May 2010.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corneal graft diameter. 64 eyes’ corneal graft diameter was 8.00mm or larger and 52 eyes’ graft diameter was smaller than 8.00mm. The follow-up time was 2 years. The postoperative visual acuity and complications were documented and compared. RESULTS: Sixty-two (96.88%) eyes and fifty (96.15%) eyes preserved eyeballs respectively in two groups.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in postoperative visual acuity (P=0.961), corneal graft clear rate (P=0.132) or the incidence of recurred fungal infection (P=0.770) between two groups. But there was a higher incidence of graft rejection (P=0.020) and secondary glaucoma (P=0.039) in group with corneal graft diameter 8.00mm or larger. CONCLUSION: PKP is an effective treatment approach for fungal keratitis. There is a higher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n large-diameter PKP for fungal keratitis. Effective, preventive and therapeutic measures can improve the prognosis.  相似文献   

19.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角膜植片内皮慢性失功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曲利军  赵靖  史伟云  高华  谢立信 《眼科》2009,18(3):169-174
目的探讨圆锥角膜行穿透性角膜移植(PK)术后角膜植片内皮慢性失功的临床特点。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圆锥角膜患者PK术后角膜植片内皮慢性失功148例(163眼)。方法所有患者实施PK术,采用非接触式角膜内皮显微镜、A型超声测厚仪和眼前节OCT扫描系统对角膜植片进行评价。主要指标中央角膜内皮细胞密度(ECD)、六边形细胞百分率、内皮细胞丢失率、内皮细胞形态、中央角膜厚度(CCT)及最佳矫正视力。结果PK术后3年内患者植片ECD呈下降趋势,内皮细胞年丢失率为14.2%±10.9%。术后1.5年较术后1年的ECD有明显下降(舟O.002)。术后不同时间点的植片内皮六边形细胞百分率均在50%以上,CCT在500μm以上,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辟10.869)。PK术后5年以上复查,患者角膜植片ECD仍呈下降趋势,但个体差异性较大,多数患者的六边形细胞百分率仍在50%以上,内皮细胞面积增大是局部性的,CCT保持在500μm以上。150例未发生排斥的角膜植片除2例发生植片混浊外,其余均保持透明,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提高。结论ECD的超生理下降和局部内皮细胞面积增大是PK术后角膜植片内皮慢性失功的主要临床表现。内皮慢性失功的发展存在个体差异性,且在同一个体不同时期发展程度亦有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