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脱细胞猪角膜基质体外支持角膜上皮和基质细胞的生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脱细胞猪角膜基质体外能否支持兔角膜细胞的生长。方法:体外培养兔角膜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并接种到制备的脱细胞猪角膜基质上,倒置相差显微镜和组织学观察细胞生长情况。结果:上皮细胞能在脱细胞猪角膜基质上贴附生长,10d时可形成2~3层的复层结构。基质细胞在脱细胞猪角膜基质上贴附生长后可向材料深层迁徙。结论:制备的脱细胞猪角膜基质体外可支持兔角膜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的生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脱细胞猪角膜基质体外是否支持皮肤细胞的生长.方法 制备脱细胞猪角膜基质(前期实验已完成).体外培养人皮肤表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取第3代人皮肤成纤维细胞接种在脱细胞猪角膜基质的中间基质面,培养3 d后,将材料翻转,取第3代人皮肤表皮细胞接种在材料的上皮面上,再培养10 d后,取细胞-支架复合体制作石蜡切片,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结果 组织学观察显示皮肤的表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体外均可在脱细胞猪角膜基质上黏附生长.接种10 d后,皮肤表皮细胞在材料表面形成复层结构,可见角化的细胞.接种13 d可见成纤维细胞存活并在支架层间生长.结论 脱细胞猪角膜基质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在体外能支持皮肤细胞的生长和增生.  相似文献   

3.
角膜基质细胞—PGA生物支架复合体外培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角膜基质细胞与PGA亲和力,为组织工程技术建构角膜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参数。方法 体外分离获得角膜基质细胞,经培养扩增后接种于PGA,并对细胞-生物材料复合物进行体外培养,观察细胞生长代谢。应用MTT技术测定角膜基质细胞与PGA的黏附率。结果 角膜基质细胞能够在PGA中黏附、伸展和分泌基质,MTT测得细胞黏附率为71.40%。结论 角膜基质细胞与PGA具有较好的亲和力,PGA可以作为构建角膜的生物材料。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房水对角膜基质细胞生长的作用。方法将新西兰大白兔的角膜去除后弹力层、内皮层和上皮层后,得到基质层,用组织块培养法体外培养角膜基质细胞。在实验组的培养基中加入10%房水,对照组使用常规培养基培养。通过CCK8实验测得角膜基质细胞的吸光度(A)值以分析细胞增生的情况。分别在培养基中加入2.5%、5%、10%、15%、20%的房水,用明胶酶谱法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的活性。结果倒置显微镜观察可见培养的角膜基质细胞呈多角形或树枝状,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细胞生长状态良好,培养的角膜基质细胞数量明显增加。明胶酶谱法显示实验组的条带比对照组清晰。实验第1~5天分别测角膜基质细胞的A值,实验组的检测条带明显强于对照组,〉10%的房水培养组检测的条带明显强于2.5%、5%房水培养组。CCK8检测表明,培养1~5d实验组的角膜基质细胞A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房水作用于角膜基质细胞后,可促进角膜基质细胞的生长,10%房水对体外培养角膜细胞有促细胞增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背景 目前角膜供体来源短缺,且体外培养的人角膜内皮细胞(HCECs)难以再生和扩增,为临床上角膜移植的开展带来了很大困难,组织工程角膜的构建仍是研究的主要课题.前期研究已证实,小鼠胚胎干细胞条件培养基(ESC-CM)能够促进体外HCECs的增生,脱细胞猪角膜基质(APCS)是较好的支架材料,但ESC-CM培养的HCECs是否能在APCS上融合成单层细胞鲜见研究. 目的 研究ESC-CM培养的HCECs在APCS上是否能够形成单层细胞. 方法 用小鼠ESC-CM培养液培养小鼠ES-E14细胞,收集培养上清液,离心后按体积比1∶3与人角膜内皮细胞培养液(CEM)混合,制备体积分数25% ESC-CM液.取穿透角膜移植术后剩余的供体人角巩膜缘组织,采用组织块培养法用ESC-CM对HCECs进行培养和传代,采用逆转录PCR法检测HCECs中Ⅷ型胶原蛋白(ColⅧ)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表达以鉴定细胞.取猪角膜,利用磷脂酶A2和碳酸氢盐溶液脱细胞法制备APCS,将第2代HCECs混合液按照800/mm2的密度种植于灭菌的APCS上进行培养,于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培养细胞的组织结构;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构建的HCECs单细胞片中闭锁小带蛋白-1(ZO-1)和Na+-K+-ATP酶的表达. 结果 体外培养的HCECs呈典型的六角形,内皮特异性标志物ColⅧ和NSE mRNA表达阳性.脱细胞APCS呈白色透明状,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APCS中无角膜细胞,但角膜胶原纤维排列规则.第2代HCECs复水后可在APCS上生长并贴附,培养后7d融合成单层细胞片,细胞片上HCECs的细胞密度为(2 694-± 143)/mm2.构建的HCECs片中内皮细胞泵功能相关蛋白ZO-1和Na+-K+-ATP酶均呈阳性表达,呈红色荧光. 结论 25%ESC-CM可促进HCECs的生长并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APCS可为HCECs片的构建提供支架和较好的生存微环境.在APCS形成的HCECs单细胞片可表达HCECs泵功能,是角膜移植的良好供体.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纤维蛋白粘合剂(FS)粘贴的双层角膜基质透镜体内生物相容性,探讨使用该种材料行角膜移植的可行性。

方法:选取健康清洁级新西兰白兔15只,采用自身对照,以兔右眼为实验眼,左眼为对照眼。实验眼使用FS粘贴的双层角膜基质透镜作为移植材料行板层角膜移植手术,对照眼不进行人工干预。分别于术后7、14、28d使用手持裂隙灯观察双眼角膜情况,并进行生物相容性评分,同时取双眼角膜行HE染色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测,观察角膜恢复情况。

结果:裂隙灯观察结果显示,至角膜移植术后28d,实验眼角膜上皮生长情况良好,角膜透明度基本恢复,水肿程度减轻,新生血管生长至角膜缘后未加重,未见上皮、内皮排斥线等排斥反应; 对照眼角膜透明,角膜上皮光滑。生物相容性评分结果显示,角膜移植术后实验眼角膜植片水肿程度逐渐减轻,透明度逐渐恢复,排斥反应较小,角膜植片的生物相容性较好; 至术后28d,实验眼和对照眼角膜透明度、水肿程度及新生血管生长程度均无差异(P>0.01)。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显示,至角膜移植术后28d,实验眼植片表面有4~5层角膜上皮细胞覆盖,角膜胶原排列整齐、规则,植片内未见明显炎性细胞浸润,双片透镜间分界消失,层间FS被机体完全吸收,植片与植床融合,未见明显分界。

结论:使用FS粘贴的双层角膜基质透镜作为植片行板层角膜移植术后恢复较好,排斥反应较小,生物相容性较好,可用于板层角膜移植。  相似文献   


7.
王雪 《眼科研究》2010,28(10):998-1002
体外培养角膜缘干细胞构建组织工程角膜上皮后再行角膜移植是治疗角膜缘干细胞缺乏导致眼表疾病的重要方法,选择理想的支架材料是构建组织工程角膜上皮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但支架材料的组织相容性、透光度,支架材料的降解与角膜修复的同步化,手术的长期有效性等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研究。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组织工程学和材料学的发展为构建组织工程角膜上皮的研究开辟了更广阔的前景。从近年来新发现或研制的支架材料的来源、优缺点及应用等方面,就构建组织工程角膜上皮支架材料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应用GFP基因转染技术示踪组织工程技术构建角膜基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应用基因转染技术将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角膜基质绌胞,以此为种子细胞构建角膜基质并对构建过程进行示踪。方法 构建携带EGFP基因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PLNCX2-EGFP,转染兔角膜基质细胞,然后将该细胞接种于PGA,形成细胞-生物材料复合物,移植于母兔角膜基质板层内。术后8周,组织学切片,HE染色,荧光显微镜下对绿色荧光蛋白(GFP)进行示踪观察。结果 8周后,组织工程化角膜组织形成,组织学切片显示PGA完全降解,新生组织形成,组织排列规整,荧光显微镜下见新生组织呈绿色,提示EGFP表达。结论 组织工程角膜基质的组织学结构与角膜基质相类似。新生组织表达GFP,证实组织工程角膜基质组织的构成源于供体细胞。  相似文献   

9.
20%乙醇处理兔角膜后上皮增生和细胞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Sun LX  Wang Z  Yang B  Liu J  Qiu P  Chen JQ 《中华眼科杂志》2005,41(6):492-497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K)中采用20%乙醇浸润兔角膜40s后角膜上皮增生和角膜细胞凋亡情况与机械刮除角膜上皮后的异同。方法实验组42只新西兰大白兔,用直径为8mm的LASEK专用角膜上皮刀切割角膜上皮,20%的乙醇浸润单眼40s,机械刮除对侧眼中央8mm直径的角膜上皮,随机分7组,于术后0、4h,1、3、5、8、30d取材;6只兔眼为空白对照。角膜冰冻切片,行Ki67免疫组化检查和TUNEL检测,计数角膜中央前基质细胞。结果乙醇浸润后5d中央角膜上皮增生达峰值,术后1d周边角膜上皮增生达峰值;术后4h上皮刀口下方局限的角膜基质细胞TUNEL染色阳性,数量最多;各组角膜中央前基质细胞计数和空白对照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机械刮除角膜上皮后3d周边角膜上皮增生达峰值,其高于乙醇浸润后角膜上皮的增生峰值;术后4h可见大量中央前基质细胞TUNEL阳性;术后1d中央前基质细胞数量最少(P<0.05)。结论与机械刮除角膜上皮相比,20%乙醇浸润40s对角膜损伤轻,恢复快,乙醇浸润后的角膜上皮对基质细胞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可诱导分化为角膜上皮细胞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esenchymal stem cell,MSC) 分化为角膜上皮细胞的可塑性及其重建角膜上皮的可能性.方法:用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大鼠骨髓MSC,经体外与角膜基质细胞共培养诱导分化,免疫荧光法检测角膜上皮细胞特异标志物K12的表达.结果:体外培养的大鼠骨髓MSC表现出很强的增殖潜能,原代培养的骨髓MSC CD29免疫荧光染色阳性,CD34和CD45为阴性,符合骨髓MSC的特征.MSC与角膜基质细胞共培养1wk后大部分细胞分化为间质细胞,少部分细胞形态上相对偏小,免疫荧光检测这部分细胞表达角膜上皮细胞特异性标志角蛋白K12.结论:体外培养的MSC在角膜基质细胞的诱导下可横向分化为角膜上皮细胞.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用全飞秒激光小切口微透镜摘除术(Smile)来源的角膜基质透镜构建组织工程角膜基质支架的可行性及最佳保存条件。方法:从Smile来源的角膜基质透镜中分离培养人角膜基质细胞(HCFs),采用MTT法检测人纤维蛋白粘合剂(FS)对细胞的毒性作用;将FS粘贴双层角膜基质透镜构建的双层透镜支架分别置于不同介质(无水甘油、透明质酸钠、胎牛血清、模拟湿房环境)及不同温度(常温、4℃、-20℃)中保存,对比支架透明度及硬度。结果:MTT检测结果显示,FS作用0~72h,HCFs与正常培养细胞具有相似的增殖趋势,细胞毒性评级为0~1级,相对生存率均超过90%。FS粘贴的双层基质透镜支架表面平整、贴合紧密、透明度良好且硬度适宜。4℃保存14d后,无水甘油中9枚支架复水后均未出现开裂情况,透明度良好;透明质酸钠中9枚支架中3枚出现开裂,剩余6枚完整,透明度尚可;模拟湿房环境中9枚支架均无开裂现象,但皱缩严重;胎牛血清中9枚支架全部开裂,水肿严重。保存14d后,常温无水甘油中的15枚支架其中2枚保持无色透明,5枚轻微变黄但透明度尚可,8枚严重变黄且透明度明显降低;4℃无水甘油中的15枚支架其中5枚无色透明,10枚轻微变黄且透明度良好;-20℃无水甘油中的15枚支架均保持无色透明状态,未出现变黄情况。结论:FS是一种安全无毒的生物胶,可利用FS粘贴Smile来源的角膜基质透镜构建稳定性好、透明度高且硬度适宜的角膜基质支架,且-20℃无水甘油是角膜基质透镜支架的较佳保存条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脱细胞猪角膜基质的生物相容性,评价组织工程化角膜上皮组织作供体的可行性,观察支架材料的细胞化情况和种子细胞的存活情况.方法 实验研究.采用完全随机化设计的方法,用Dispase-Triton-X-100处理猪角膜基质,脱去角膜细胞;以角膜基质囊袋内植入的方法,观察异种角膜基质植入后的生物相容性,A组:脱细胞猪角膜基质,B组:新鲜猪角膜基质,C组:空白对照组.以组织工程化雄性角膜上皮组织为供体,同种雌性为受体,作板层角膜移植,观察角膜的混浊、水肿、新生血管等情况;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支架材料的细胞化情况,Y染色体性别决定基因(SRY)-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追踪种子细胞的存活情况.结果 猪角膜基质植入兔角膜囊袋后,角膜逐渐恢复透明,排斥反应指数<6,组织病理学观察角膜结构完整,胶原纤维平行排列,少许细胞长入脱细胞猪角膜基质边缘,各组免疫组化检测未见CIM+、CD8+T淋巴细胞浸润.组织工程化角膜上皮作异体板层角膜移植后,3~4 d上皮光滑,10~20 d变为透明;15 d时角膜上皮、基质、内皮完整,上皮细胞约4或5层结构,少许基质细胞长入支架,1个月时可见角膜上皮细胞约7或8层细胞,基质纤维排列规则,多量细胞长入脱细胞角膜基质.上皮细胞表达CK3,支架内新生细胞表达波形蛋白.SRY-PCR结果显示种子细胞可以在受体内长期存活.结论 脱细胞猪角膜基质生物相容性良好,组织工程化角膜上皮可作为板层角膜移植的供体,脱细胞猪角膜基质细胞化良好,种子细胞可以在受体内长期存活.  相似文献   

13.
目的:验证体外重建组织工程人角膜内皮(TE-HCE)在角膜内皮移植中的作用。方法:以非转染人角膜内皮细胞(HCE细胞)为种子细胞,以去上皮层修饰羊膜为载体支架体外重建的TE-HCE,经CM-DiI标记后对撕除内皮层和后弹力层(DM)的新西兰兔进行了兔穿透性角膜内皮移植。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移植眼角膜的透明度。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种子细胞荧光标记。用茜素红染色和冰冻切片HE染色和扫描电镜观察种子细胞的形态、细胞连接的形成情况、细胞单层的完整性及其与DM结合的紧密程度。用透射电镜方法鉴定种子细胞、DM和角膜的超微结构。结果:TE-HCE可使新西兰兔角膜保持透明39d以上。角膜内皮层移植区的细胞均带有CM-DiI荧光标记。绝大多数种子细胞为六角形,细胞间连接紧密,重建出了完整的角膜内皮层,且内皮层与DM结合紧密。种子细胞重建出了连续的角膜内皮层,种子细胞、DM和角膜的形态结构与正常对照眼的几乎相同。结论:移植后的TE-HCE在种子细胞形态、连续单层状态、细胞连接形成及超微结构上均与对照兔眼的角膜内皮类似,使移植新西兰兔角膜长期保持透明。  相似文献   

14.
Our understanding of MMP expression during corneal repair has previously relied upon animal models, isolated human biopsy specimens and cell culture studies.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expression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following wounding of cultured human corneal tissue. Human corneas were cultured and cut into six pieces. The epithelium was removed with a corneal brush. The tissue was then re-cultured and tissue pieces were fixed up to 7 days post-wounding.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were detected by in situ hybridisation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 Intracellular laminin-5, a marker of migratory epithelial cells, was located immunohistologically. In the time scale studied tissue series from nine corneas achieved coverage of the stroma with epithelial cells and partial repair of damaged basement membrane, demonstrated by the Periodic acid-Schiff reaction and haematoxylin and eosin counter-staining. By day 3, migrating epithelial cells and stromal cells beneath the wounded area expressed collagenase-1 (MMP-1). Stromelysin-1 (MMP-3) was expressed only by fibroblast-like stromal cells. Stromelysin-2 (MMP-10) was detected in migrating epithelial cells and remained when the stroma was surrounded by a monolayer of epithelial cells. By day 7, development of multi-layered epithelium around the tissue coincided with cessation of MMP expression in both epithelial and stromal cells, except for MMP-9, which remained in epithelial basal cells. Tissue inhibitor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 was mainly associated with stromal cells and was reduced upon formation of a multi-layered epithelium.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expression in epithelial and fibroblast-like cells following wounding of human corneal tissue in culture where the cells remain in contact with their natural matrices.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组织工程角膜上皮移植治疗角膜碱烧伤的疗效和时机。方法:1mol/LNaOH制作改良兔角膜碱烧伤模型21只42眼,分对照组和移植组,移植组分别在碱烧伤后1,3,6,9d(早)和14d(中)行自体或同种异体组织工程角膜上皮移植术,比较移植组及对照组烧伤后28d内眼表和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角膜碱烧伤后7d开始出现角膜上皮的大片脱落,14d角膜上皮大片脱落或溃疡发生率达72%,持续至28d,而移植组在28d时发生率仅为25%,大多获得完整的角膜上皮;烧伤后早期移植组角膜基质深层炎性细胞浸润和新生血管生长较对照组明显受到抑制,而中期移植组角膜基质层较对照组并无明显差异;28d内异体组织工程角膜上皮移植的免疫排斥反应并不大于自体移植。结论:自体或同种异体组织工程角膜上皮移植均可尽快恢复眼表完整性,且烧伤后早期移植效果明显优于中期移植。  相似文献   

16.
汪玲  吴洁  朱秀萍  杨华  银勇 《国际眼科杂志》2008,8(7):1334-1336
目的:角膜共焦显微镜检查对兔碱烧伤角膜移植排斥反应进行研究,找寻排斥反应早期诊断的客观指标。方法:制作兔角膜碱烧伤模型,36d后行穿透性角膜移植,于角膜移植术后4,9,14,21~28d诊断排斥反应时,角膜共焦显微镜检查角膜。结果:排斥反应时角膜共焦显微镜检查见角膜植片炎性细胞浸润,角膜细胞丢失,新生血管生长。结论:角膜共焦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深板层角膜移植联合自体角膜层间垫片术治疗角膜穿孔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角膜穿孔患者14例14眼,所有患者均行深板层角膜移植术,术中取自体角膜基质片填垫于角膜穿孔处。分别于术后第1、7、14天,第1、3、6、9、12个月记录患者视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手术前后角膜上皮超做结构的变化和角膜神经再生情况。方法新西兰白兔48只,分为2组进行实验,每只兔1只眼行常规LASIK,分别在术后即刻、1d、1周,1、3、6个月,每组各取4只角膜,进行透射电镜、扫描电镜分析和角膜神经染色观察。结果透射电镜观察显示:术后兔眼角膜表面的微绒毛不规则,微绒毛密度明显减少;扫描电镜可见细胞间连接异常,微绒毛有水肿和断裂的迹象。在术后1周左右基本恢复正常。角膜上皮微绒毛数量在术前和术后即刻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1d和7d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神经染色显示术后1d,神经损伤边界清楚,神经纤维被截断,至术后1个月即可见再生神经长人切断的角膜瓣内;术后6个月,再生神经长人角膜瓣内近中心区。结论LASIK术后早期角膜上皮超微结构的改变,可能是造成术后干眼症的原因之一。LASIK术后被切断的角膜神经修复是从断端逐渐向角膜瓣内长人。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维生素A棕榈酸酯与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兔机械性角膜上皮损伤愈合及结膜上皮细胞、杯状细胞的作用.方法 实验研究.选取雄性新西兰大白兔120只,建立机械性角膜上皮损伤模型(角膜中央直径8 mm上皮刮除),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30只.A组使用盐酸林可霉素滴眼液,B组合用维生素A棕榈酸酯凝胶与盐酸林可霉素滴眼液,C组合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与盐酸林可霉素滴眼液,D组合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与维生素A棕榈酸酯凝胶及盐酸林可霉素滴眼液.各组均于机械性角膜上皮损伤建模后当日开始用药.用法均为3次/d,1滴/次,观察时间为7 d.在模型建立第0、1、4、7天共4个时间点采用前节裂隙灯显微镜照相系统进行眼表照相,并计算角膜上皮损伤及其修复面积;在模型建立前及建立后第1、4、7天共4个时间点进行角结膜组织透射电镜检查、角膜光镜组织学检查及结膜印迹细胞学检查,对角膜上皮、结膜上皮细胞修复情况及结膜杯状细胞形态数量进行分析.采用方差分析、Tukey显著性检验等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造模后第1天各组角膜上皮已愈合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663,P=0.000),角膜上皮已愈合面积A组(53.512±18.850)mm~2,B组(92.194±14.367)mm~2,C组(89.779±20.535)mm~2,D组(127.816±16.379)mm~2,B组与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95);结膜印迹细胞学检查显示,各组结膜杯状细胞数量(每740μm×550μm 面积)明显下降,A组(10.083±4.441)个,B组(10.667±3.551)个,C组(9.583±4.502)个,D组(9.167±5.606)个,但各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39,P=0.868).造模后第4天各组角膜上皮已愈合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665,P=0.000),角膜上皮已愈合面积A组(120.369±11.839)mm~2,B组(156.606±8.087)mm~2,C组(154.216±9.990)mm~2,D组(175.181±5.168)mm~2,B组与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68);结膜印迹细胞学检查显示,各组结膜杯状细胞数量(每740 μm ×550 μm 面积)开始恢复,A组(41.250±4.575)个,B组(56.083±6.374)个,C组(48.417±4.562)个,D组(61.917±5.017)个,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210,P=0.000).造模后第7天各组角膜上皮已愈合面积A组(177.472±3.585)mm~2,B组(186.715±3.022)mm~2,C组(182.293±3.158)mm~2,D组(194.106±2.176)mm~2,D组角膜上皮已愈合面积大于其他3组(P<0.05);结膜印迹细胞学检查显示,各组结膜杯状细胞数量(每 740 μm×550 μm面积)明显恢复,A组(63.167±11.488)个,B组(99.501±15.877)个,C组(82.015±9.175)个,D组(104.750±9.659)个,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312,P=0.000),B组与D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00).透射电镜下观察角膜组织,维生素A棕榈酸酯和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均能促进角膜上皮细胞之间连接的建立,维生素A棕榈酸酯具有保护角膜上皮细胞、防止上皮角化、促进角膜上皮增殖分化的作用.电镜检查结膜组织,可见B、D组新生的结膜杯状细胞数量较多,胞内分泌颗粒密集,与A、C组有明显差异,B、C、D组新生的结膜上皮细胞连接紧密.结论 维生素A棕榈酸酯和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均能够有效促进机械性角膜上皮损伤的角膜上皮修复,合并用药时作用最明显.维生素A棕榈酸酯可促进结膜杯状细胞的再生,促进结膜上皮细胞间连接的建立,明显优于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相似文献   

20.
郭青  皮裕琍 《国际眼科杂志》2012,12(12):2253-2255
目的:评价组织工程上皮移植在碱烧伤角膜缘干细胞缺乏症中对角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

方法:回顾性非随机的病例研究。2006/2011年我院收治的19例(23眼)完全性角膜缘干细胞缺乏症的碱烧伤患者, 10例13眼行组织工程上皮移植,9例10眼行羊膜移植。所有患者在手术前后均用裂隙灯观察角膜新生血管情况,在术后第21,60d对角膜新生血管进行评分比较。

结果:术后第21d和术后第60d组织工程上皮移植组和羊膜移植组角膜新生血管均较术前明显减少( P<0.05),在术后两个评价时间点,组织工程上皮移植组平均角膜新生血管分数明显低于羊膜移植组。

结论:对碱烧伤所致角膜缘干细胞缺乏的患者,组织工程上皮移植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的作用明显好于羊膜移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