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评价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治疗严重眼内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28例28眼严重眼内炎行平坦部玻璃体切割术联合玻璃体注药,眼内异物出,配合全身及局部应用抗生素、皮质类固醇药物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随访6~12mo,28例28眼眼内感染全部控制。26眼视力不同程度的提高,2眼眼球萎缩。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是治疗化脓性眼内炎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回顾性分析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注药治疗化脓性眼内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8例28眼化脓性眼内炎经平坦部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注药、眼内异物摘出,配合全身及局部应用抗生素、玻质类固醇药物或抗真菌药物治疗。结果 随访6~12mo,28例28眼内感染全部控制,26眼视力有没程度的提高,2眼眼球萎缩,无1眼眼球摘出。结论 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注药是治疗化脓性眼内炎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对28例28眼化脓性眼内炎经平坦部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注药、眼内异物摘出,配合全身及局部应用抗生素、皮质类固醇药物或抗真菌药物治疗患者,回顾性分析了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注药治疗化脓性眼内炎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随访6~12月28例28眼眼内感染全部控制,26眼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2眼眼球萎缩,无1眼眼球摘除。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注药是治疗化脓性眼内炎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玻璃体切割术联合玻璃体腔注射抗菌素治疗细菌性眼内炎湖北省孝感市中心医院眼科周太平,罗传堂,刘醇铸细菌性眼内炎对眼组织的损伤较重,传统的方法治疗效果较差。我院自1981年-1992年11年间采用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细菌性眼内炎32例32眼,报告如下。临床资...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术对感染性眼内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感染性眼内炎患者18例(18只眼)施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术,并观察其疗效。结果 术后矫正视力提高11只眼,不变2只眼,降低4只眼。2例眼内感染未能控制,16例患者均炎症消退,角膜透明,前房清,眼球无萎缩。结论 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术是治疗感染性眼内炎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玻璃体切割联合注药对感染性眼内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感染性眼内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玻璃体切割组19例,视力提高7例,1例炎症不能控制眼球摘除;非玻璃体切割组15例,视力提高7例,4例炎症不能控制行眼球摘除。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注药是治疗感染性眼内炎的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玻璃体腔注药、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白内障术后急性眼内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至2004年我院及外院转来白内障术后急性眼内炎患者8例8眼,明确诊断后,不论以后是否行玻璃体切割术,均即刻行玻璃体穿刺吸取玻璃体行真菌、细菌涂片,培养及药敏检查,并行玻璃体腔注药,视情况早期行玻璃体切割术 玻璃体腔注药。结果8眼中,1眼细菌感染合并真菌感染者行眼内容物挖除,7眼炎症控制,视力提高,其中脱残≥0.3者5眼(62.5%)。结论早期诊断,即刻行玻璃体腔注药,早期行玻璃体切割术是治疗白内障术后急性眼内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化脓性眼内炎的处理是眼科临床的一个棘手问题,本病一但发生,若处理不当或不及时,患者不但丧失视力,而且还有丧失眼球的危认真治疗是否见效,取决于及时的诊断和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法.本大经玻璃体切割联合住药治疗化脓性服内炎患者30例,通过临床观察,初步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一、材料与方法1、病例概况:自1990年6月至1992年2月共治疗化脓性服内炎30树,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最大者76岁,最小者5岁,本组病例中,外伤所致化脓性服内类18例,白内障术后所致化脓性眼内发12例,其中1例为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这些病例在外伤后或白内障…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除联合玻璃体腔内注射万古霉素治疗眼内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眼内炎患者30例30眼,观察其玻璃体细菌、真菌培养结果,经玻璃体切除后玻璃体腔内注射万古霉素,观察其眼部情况、最佳矫正视力及眼部并发症。结果:其中29眼(97%)控制了炎症,无视网膜脱离等眼底并发症,保留了眼球。1眼(3%)术后发展为全眼球炎而行眼球摘除。19眼(63%)视力比术前提高,7眼(23%)视力无变化,4眼(13%)视力比术前下降。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玻璃体腔内注射万古霉素能够有效治疗眼内炎。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玻璃体切除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治疗严重眼内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3例(43眼)感染性眼内炎进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玻璃体腔注药、眼内异物摘出,或联合晶状体切除、视网膜脱离复位及硅油或惰性气体填充术,配合全身及局部应用抗生素(或抗真菌药)、皮质类固醇药物治疗。随访4月~4年。结果41眼(95.35%)眼内炎控制,保存了眼球;35眼(81.40%)视力不同程度的提高;视力无变化者3眼(6.98%);视力降低3眼(6.98%);1眼(2.33%)作眼内容摘除;1例术后自动出院,失随访。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是治疗严重眼内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眼内炎的病因以及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眼内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我院2001年1月~2003年1月收治的眼内炎患者共46例48眼进行回顾性分析,男35例37眼,女11例11眼,年龄2~59岁,平均37.4岁。除2例患者因眼内炎症过重行眼内容物摘除术外,其余患者均行玻璃体切割术。随访4~28个月,平均15.1个月。结果 因眼球穿通伤所致眼内炎30例32眼,内源性眼内炎7例7眼,白内障术后6例6眼,玻璃体切割术后1例1眼。不明原因2例2眼。经玻璃体切割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 眼球穿通伤是眼内炎的最主要原因,及早行玻璃体切割术对取得较好疗效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感染性眼内炎术后并发视网膜脱离的原因和防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34例(34眼)感染性眼内炎经玻璃体切除治疗后发生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资料。结果 33眼的眼内炎症得到控制(97.06%)。24眼视网膜完全复位(75.00%),4眼限局性脱离(12.50%),3眼完全脱离(9.38%),另1例眼内炎未控制(3.12%)。56.3%的患者视力可以达到0.02以上。结论 医源性裂孔是感染性眼内炎术后视网膜脱离最常见的原因。视网膜脱离出现后经过积极治疗可以改善预后。同时,应从各个方面避免视网膜脱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治疗化脓性眼内炎的疗效。方法:应用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割术,以联合硅油填充术治疗21例21眼化脓性眼内炎患者,术后予以静脉、结膜下及点眼等途径给予抗感染、抗炎治疗。结果:玻璃体切割术后追踪随访3~12mo,21眼细菌性感染全部控制,术后视力较术前视力有显著性提高。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能有效控制炎症,稳定视网膜功能,对治疗一些视网膜情况不佳或炎症难以控制的化脓性眼内炎患者疗效确切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比及分析保留或取出人工晶状体的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临床特征,探讨不同手术方式的影响因素及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2015年7月至2018年7月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行23G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的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患者43例(43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玻璃体切割术中是否摘出人工晶状体,将所有患者分为保留人工晶状体组(21例21眼)及取出人工晶状体组(22例22眼)。术后随访3~6个月,观察手术效果,并比较两组间患者的年龄、性别、患眼眼别、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及术后并发症等的差异。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感染均得到控制。保留人工晶状体组BCVA术前为(2.57±1.20)logMAR,术后为(1.60±1.22)logMAR;取出人工晶状体组BCVA术前为(3.12±0.71)logMAR,术后为(1.95±1.08)logMAR。两组患者术后BCVA均较术前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间患者的年龄、性别、患眼眼别、合并疾病情况、眼内液培养阳性率、手术医师级别、术中硅油填充的比例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前及术后BCVA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玻璃体切割术是治疗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重要、有效方法。患者术前BCVA的高低可能是影响术者作出是否保留人工晶状体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眼内炎的手术治疗方法及早期玻璃体内注射抗生素对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外因性眼内炎疗效的影响。设计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研究对象北京同仁医院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收治的外因性眼内炎患者94例(94眼)。方法全部患者均在确诊眼内炎后不同时间行常规三通道玻璃体切除术。其中46眼在发现眼内炎后先行玻璃体内注射抗生素,在注药后3-14天(平均5.6天)行玻璃体切除术(Ⅰ组),其余48眼则直接行玻璃体切除术(Ⅱ组)。随访3-12个月(平均7.5个月), 观察患者的视力等术后情况。主要指标视力。结果 94眼术后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P=0.000),其中Ⅰ组治疗有效率优于Ⅱ组 (P=0.029),进一步分析表明在明确眼内炎后7日内即进行玻璃体切除术者无论其术前是否行玻璃体注药术,治疗的有效率差异元统计学意义(P=0.692),但在7天以上者则两组治疗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结论尽早行玻璃体切除术是治疗外因性眼内炎的有效方法,对于不能尽早施术者,在手术前及时行玻璃体内注射抗生素能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经玻璃体腔内注射伏立康唑及两性霉素B脂质体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真菌性眼内炎的效果。 方法:选取2014-09/2016-09本院眼科接受治疗的感染烟曲霉菌的真菌性眼内炎患者27例54眼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研究1组、研究2组三组,每组9例。在行玻璃体切割术后,对三组患者进行药物敏感度实验,检测药物为两性霉素B脂质体和伏立康唑。之后对三组患者都应用伏立康唑口服,用阿托品膏散瞳,并且每天换药,另外对研究1组和研究2组患者的玻璃体腔内分别注入伏立康唑溶液和两性霉素B脂质体溶液。术后观察前房炎症情况、角膜混浊程度、玻璃体混浊情况和视力恢复情况。 结果:烟曲霉菌对两性霉素B脂质体和伏立康唑均敏感。三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角膜混浊情况的比较:除术后1d对照组分别与研究1组和研究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术后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不同时间研究1组和研究2组角膜混浊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房水闪辉情况的比较:除术后1d对照组分别与研究1组和研究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术后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1组和研究2组房水闪辉情况除术后9d和15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术后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玻璃体混浊情况的比较:对照组与研究1组除术后1d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术后时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研究2组比较除术后1、4、6d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术后时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1组和研究2组比较除术后6d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术后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经玻璃体内注射伏立康唑和两性霉素B脂质体联合玻璃体切割术可以有效地治疗真菌性眼内炎,与两性霉素B脂质体相比,伏立康唑对治疗早期和中期的真菌性眼内炎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手术治疗急性感染性眼内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01/2013-02我院收治的急性感染性眼内炎患者23例23眼临床资料,排除伴有球内异物的病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常规闭合三通道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手术,其中6眼(并发外伤性白内障)联合Ⅰ期晶状体摘除+Ⅰ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3眼(并发外伤性白内障)联合Ⅰ期晶状体切除+Ⅱ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4眼(硅油填充期间并发白内障)联合Ⅱ期晶状体摘除+Ⅱ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5眼(4眼外伤性眼内炎及1眼青光眼滤过泡漏致眼内炎)保留晶状体,1眼(白内障术后眼内炎)联合Ⅰ期人工晶状体取出+Ⅱ期人工晶状体植入,4眼(白内障术后眼内炎)保留人工晶状体。 结果:随访6~24mo,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手术的患者23例23眼眼内炎均得到有效控制,21眼(91%)患者视力不同程度提高。有2眼玻璃体切除术后眼压≥30mmHg,1眼行硅油取出术后眼压恢复正常,另1眼取硅油术后眼压仍高,需应用降眼压药物控制。 结论:急性感染性眼内炎患者及时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手术治疗,能有效控制眼内炎,提高患者视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在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进行玻璃体手术之前进行抗VEGF药物治疗对其手术难度、术中术后并发症及疗效情况等的影响.方法 选取安徽省立医院2018-08至2020-05诊断为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DR)并拟予以23G玻璃体切割术进行治疗的患者43人50例患眼.将50例患眼分为眼内注药组与对照组,其中眼... 相似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