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通过直肠给药的方式应用吲哚美辛预防老年胆总管结石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术后胰腺炎和高淀粉酶血症的临床效果.方法:70例需行ERCP的老年胆总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吲哚美辛组和安慰剂组,每组35例.吲哚美辛组患者ERCP术前30min直肠内给予吲哚美辛栓剂,安慰剂组患者ERCP术前30min直肠内给予安慰剂栓剂.分别于术前,术后3h、术后24h检测患者血清淀粉酶,并判定患者是否出现胰腺炎和高淀粉酶血症.结果:吲哚美辛组患者术后3h、24h的血清淀粉酶水平均明显低于安慰剂组(P<0.05).吲哚美辛组患者术后胰腺炎、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率分别为5.71%(2/35)和17.14%(9/35),均明显低于安慰剂组(P<0.05).结论:ERCP术前直肠应用吲哚美辛能够显著降低老年患者急性胰腺炎和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陕西医学杂志》2014,(8):984-985
目的:探讨直肠应用吲哚美辛栓剂对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术后胰腺炎的预防作用。方法:将ERCP手术的287例患者随机分为吲哚美辛术前组、吲哚美辛术后组以及对照组。观察术后血尿淀粉酶变化情况、术后胰腺炎及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结果:术后胰腺炎发生率:吲哚美辛术前组(6.3%)低于吲哚美辛术后组(12.6%)及对照组(13.4%),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4h血清淀粉酶情况:吲哚美辛术前组121±107μ/L、低于吲哚美辛术后组187±139μ/L及对照组201±301μ/L,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吲哚美辛术前组15.7%明显低于吲哚美辛术后组24.2%及对照组25.8%,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30min吲哚美辛栓剂直肠给药可有效预防ERCP术后胰腺炎及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直肠应用吲哚美辛对ERCP术后胰腺炎(PEP)及高淀粉酶血症的预防作用。方法将行 ERCP检查的260例患者随机分为吲哚美辛组和对照组,吲哚美辛组在 ERCP术前60min直肠内给予吲哚美辛栓剂100mg ,对照组在ERCP术前不予直肠内治疗。观察ERCP术后患者有无腹痛,并于术后4、24、48h做血清淀粉酶测定。结果吲哚美辛组PEP发生率(6.9%)与对照组PEP发生率(22.3%)有统计学差异( P <0.05),吲哚美辛组ERCP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20.8%)显著低于对照组(52.3%,P <0.05)。结论直肠应用吲哚美辛可以预防ERCP术后胰腺炎(PEP)和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直肠应用吲哚美辛对ERCP术后高淀粉酶血症的预防作用.方法 将行ERCP检查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吲哚美辛组和对照组各30例,吲哚美辛组在ERCP术前60min直肠内给予吲哚美辛栓剂100mg,对照组在ERCP术前不予直肠内治疗.ERCP术后观察患者有无腹痛,并于术后4h、24h及48h做血清淀粉酶测定.结果 吲哚美辛组ERCP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23.3%),显著低于对照组(60%)(P<0.01).结论 直肠应用吲哚美辛可以预防ERCP术后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吲哚美辛用于预防胆总管结石患者行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后胰腺炎的效果情况。方法研究开展自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研究对象是该期间内来我院接受ERCP术治疗的胆总管结石患者198例,按硬币法随机进行分为二组,对照组为术后单用抑制胰酶分泌药物,预防组为在术后抑制胰酶分泌药物基础上术前30 min肛塞吲哚美辛栓,对比指标包括血淀粉酶水平、高淀粉酶血症和胰腺炎发生率。结果术前二组血淀粉酶水平无显著差异(P 0.05),但术后4 h及12 h预防组淀粉酶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预防组ERCP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8.1%低于对照组的18.2%,胰腺炎发生率2.0%也低于对照组的5.1%,差异值皆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防性肛塞吲哚美辛有利于降低胆总管结石患者ERCP术后淀粉酶水平,减少高淀粉酶血症,降低胰腺炎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30):106-110
目的 探讨吲哚美辛和胰管支架在预防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术后胰腺炎和高淀粉酶血症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2018 年1 月至2020 年6 月绍兴市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收治的1063 例ERCP 患者,分成高危、中危、低危3 组,再根据随机双盲原则将高危组分成高危A、高危B、高危C 3 组,中危、低危组分成中危A、B 和低危A、B 各2 组。在术后常规处理外,对高危、中危、低危A 组予吲哚美辛栓肛塞,B 组仅常规处理,高危C 组予胰管支架置入联合吲哚美辛栓肛塞。观察术后3、24 h 的血淀粉酶及是否有胰腺炎症状体征、CT 表现。结果 高危C 组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为56.6%,胰腺炎发生率为27.7%,较A 组、B 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中危A 组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为35.0%,胰腺炎发生率为6.5%,较B 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低危A 组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为4.1%,胰腺炎发生率为0.6%,较B 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ERCP 术后胰腺炎高危患者,术中胰管支架置入联合术后吲哚美辛栓肛塞能显著降低术后胰腺炎和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率。对于ERCP 术后胰腺炎中低危患者,术后吲哚美辛栓肛塞能显著降低术后胰腺炎和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吲哚美辛预防内镜下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术后胰腺炎的分子学机制。方法对临床拟行ERCP术的70例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观察组病人术前予吲哚美辛栓100 mg纳肛,对照组病人予安慰剂栓纳肛,观察2组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及胰腺炎发生率,同时检测术前和术后3、24 h血前列腺素E2(PGE2)、白细胞介素-17(IL-17)、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胰腺炎1例,低于对照组的8例(P < 0.05),2组总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2组PGE2、IL-17、TNF-α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h观察组PGE2、IL-17、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 0.05);术后24 h观察组IL-17、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 0.05和P < 0.01),2组PGE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前和术后各时间点IL-17、TNF-α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和P < 0.05),而观察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吲哚美辛栓术前纳肛可以有效降低ERCP术后胰腺炎发生率,可能与其降低体内PGE2、IL-17、TNF-α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直肠应用消炎痛栓预防胆总管结石病人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术后胰腺炎、高淀粉酶血症的效果。方法将符合标准的胆总管结石病人113例随机分为2组,预防组60例,对照组53例。预防组术前1h给予消炎痛栓100mg塞肛,对照组不给予消炎痛栓。测定两组病人术前及术后6、24h血清淀粉酶水平,观察ERCP术后高淀粉酶血症、急性胰腺炎的发生率。结果预防组ERCP术后6、24h血清淀粉酶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2.31、-2.20,P<0.05)。预防组胰腺炎及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3.902、5.316,P<0.05)。结论直肠应用消炎痛栓可以预防胆总管结石病人ERCP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及胰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使用Meta分析方法综合评价吲哚美辛直肠给药联合硝酸甘油舌下含服预防经内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术后胰腺炎(Post-ERCP pancreatitis,PEP)发生的疗效.方法:通过全面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Google Scholar等数据库截止到2019年7月已经发表的关于吲哚美辛加硝酸甘油与吲哚美辛加安慰剂预防ERCP术后胰腺炎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检索后进行数据提取、质量评价以及运用Stata 19.0、Review Manager 5.2软件对已搜集整理数据进行分析,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相对危险度RR及可信区间进行组间比较,分析影响PEP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纳入此次Meta分析的文献数共3篇,总样本量为1578例.术前使用吲哚美辛栓剂联合硝酸甘油舌下含服在减少PEP的发生率上效果优于单独使用吲哚美辛栓剂.相对危险度RR为0.59,95%CI:0.41~0.85,I2=0%,P=0.42,Z=2.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性别、支架置入、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Sphincter of Oddi dysfunction,SOD)对两组发生PEP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RCP术前应用吲哚美辛栓剂联合硝酸甘油舌下含服在减少术后胰腺炎发生率的疗效上优于单独使用吲哚美辛栓剂.  相似文献   

10.
目的:系统性评估吲哚美辛栓剂预防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胰腺炎(PEP)的作用。方法:计算机策略检索进行文献初检,纳入2000年1月至2012年12月发表的关于吲哚美辛栓剂预防PEP的随机对照研究(RCT),文献质量评估采用Jadad评分,数据以Revman5.0软件行统计分析。结果:入选8个临床研究,数据分析结果:①吲哚美辛组的PEP发生率为对照组的43%[相对风险度(RR)=0.43,95%可信区间(CI):0.32~0.58,P<0.01];②吲哚美辛组术后中、重症PEP发生率明显降低,相对风险度为38%(RR=0.38,95%CI:0.21~0.68,P<0.01)。结论:吲哚美辛能有效预防PEP,并减少中、重症PEP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吲哚美辛在老年胆总管结石患者经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术后胰腺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90例老年胆总管结石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两组均接受常规的 ERCP方案进行治疗,其中,对照组患者在术前使用地西泮、哌替啶、山莨菪碱,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术前加用吲哚美辛.比较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术中胃蠕动次数、手术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24 h,观察组血清淀粉酶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4 h,观察组血清C反应蛋白(CRP)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M M P-9)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胰腺炎及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吲哚美辛能有效减少术中胃蠕动次数、术后高淀粉酶血症与急性胰腺炎发生率,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不良反应少,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 观察调胃承气汤防治老年胆总管结石ERCP术后胰腺炎和高淀粉酶血症的疗效。方法 共纳入261例年龄≥60周岁患胆总管结石行ERCP取石治疗老年患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85例、西药组(吲哚美辛栓组)88例、中药组(调胃承气汤组)88例,各组术前均予常规治疗外,西药组于ERCP术前半小时吲哚美辛栓100mg纳肛;中药组:术前和术后口服调胃承气汤。对三组的ERCP术后胰腺炎和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进行比较,检测术前术后超敏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差值、术后6 小时、24 小时血清淀粉酶水平及差值等指标进行比较;记录并对比三组通便时间及住院时间;记录三组术中出汗、低钾血症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西药组、中药组术后胰腺炎、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均明显降低(均 P<0.05),西药组发生术中出汗、低钾血症发生率较高,中药组术后排便时间及住院明显缩短(P<0.05)。结论 调胃承气汤可有效降低术后胰腺炎及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率,疗效与吲哚美辛栓相当,加快术后排便恢复时间,缩短住院时间,且发生出汗、低钾血症等不良反应少,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吲哚美辛栓纳肛对预防内镜下逆行胆胰管造影术(ERCP)后胰腺炎(PEP)可能的细胞学机制。  方法  选择2017年3-10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住院并拟行ERCP术的患者40例, 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20例, 分别检测2组患者ERCP术前及术后12 h外周静脉血调节性T细胞(Treg)、辅助性T细胞17型(Th17)及Treg/Th17值。  结果  对照组: 术前Treg、Th17、Treg/Th17分别为2.94(1.52, 3.71)%、1.42(0.87, 4.47)%、1.57(0.69, 2.88), 术后分别为1.92(1.22, 3.25)%、2.02(1.12, 4.93)%、0.77(0.37, 1.75), 术前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 术前Treg、Th17、Treg/Th17分别为1.57(0.97, 2.37)%、1.92(1.27, 3.05)%、0.74(0.39, 2.28);术后分别为1.63(1.03, 1.86)%、2.26(1.36, 3.65)%、0.65(0.38, 1.64), 术前术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组间除术前Tre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Z=-2.259, P=0.024), 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吲哚美辛栓纳肛预防ERCP术后PEP可能机制是维持Treg、Th17细胞免疫平衡, 使ERCP术后早期的炎症反应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14.
背景:ERCP技术在不断改进,但是ERCP术后胰腺炎的发生率无明显变化,是ERCP术后最常见和严重的并发症。生长抑素是否对ERCP术后胰腺炎和高淀粉酶血症有预防作用尚未定论。 目的:探讨高剂量(0.5mg/h)生长抑素持续24小时静脉输注预防ERCP术后胰腺炎及高淀粉酶血症的有效性。 方法:2008年12月至2010年5月,以在解放军总医院消化科行ERCP诊断和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三组,生长抑素术前应用组:ERCP术前1小时开始持续静滴(0.5mg/h)并维持24小时;术后应用组:ERCP术后1小时开始持续静滴(0.5mg/h)并维持24小时;安慰剂对照组:ERCP术前给予生理盐水持续静滴并维持24小时。观察患者症状和体征,记录ERCP操作情况;测定ERCP术前1-3小时,术后6小时、24小时及48小时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水平。 结果:共纳入124例符合条件的患者,其中术前应用组36例,术后应用组47例,安慰剂对照组41例。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既往病史和ERCP操作过程(插管方式、胰管显影、造影剂使用量、操作类型及时间)等方面比较无差异(P > 0.05)。ERCP术后胰腺炎总体发生率为13.7%(17/124),其中术前应用组为16.7%(6/36),术后应用组为10.6%(5/47),安慰剂对照组为14.6%(6/41)(P = 0.715)。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在术前应用组为19.4%(7/36),术后应用组为21.3%(10/47),安慰剂对照组为41.5%(19/41)(P = 0.011)。 结论:ERCP术前或术后给予高剂量生长抑素24小时持续静滴预防ERCP术后胰腺炎的效果不明显,但是可降低ERCP术后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采用前瞻性临床对比方式,观察了仰卧位ERCP和俯卧位ERCP术条件下进行选择性胆总管深插管的病例,探讨了ERCP术中采用仰卧位胆管深插管的可行性和应用体会.方法 选择18例胆总管结石患者行仰卧位ERCP胆总管深插管,用仰卧位ERCP前/后的胆总管结石患者俯卧位ERCP作对照.比较两组间胆总管深插管的难度、成功率和术后胰腺炎的发生率.结果 仰卧位ERCP胆总管深插管的成功率约为83.%(15/18例),而俯卧位ERCP为100%(18/18例).在胆总管深插管的难度上,仰卧组1分者为44.4%(8/18例),2分者为33.3%(6/18例),3分者为5.6%(1/18例),4分者为16.7(3/18例).在俯卧位组,插管难度1分者为66.7%(12门8例),2分者为27.8%(5/18例),3分者为5.5%(1/18例).两组对比,在插管难度上,仰卧位组高于俯卧位组(P<0.05).仰卧组中术后胰腺炎的发生率为38.9%(7/18例),而俯卧组中的发生率16.7%(3/18例).两组相比,仰卧组中术后胰腺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俯卧组(P<0.01).结论 对于胆总管结石患者,仰卧位ERCP术胆总管深插管的成功率、插管难度和术后胰腺炎的发生率均比俯卧位ERcP高.仰卧位ERCP是ERCP术的一种辅助选择方式,需要由经验丰富的内镜人员操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ERCP术后急性胰腺炎(PEP)的预防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黄山市人民医院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380例ERCP术后引起急性胰腺炎27例的临床资料,分析临床诊疗经过及预后.结果380例ERCP病人中出现术后急性胰腺炎27例,其中22例为轻型急性胰腺炎,5例为重症急性胰腺炎.通过积极的诊断治疗,27例ERCP术后急性胰腺炎病人均经保守治疗成功.结论严格掌握ERCP适应证、术前充分评估病人危险因素、术后早期诊断,是预防及治疗PEP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估索利那新片与吲哚美辛栓剂联合应用对前列腺电切术后膀胱痉挛的治疗效果.方法 随机将40例前列腺增生电切术后患者分成索利那新组、吲哚美辛组、联合组(索利那新+吲哚美辛)、空白对照组,各10例.分别于手术当日使用索利那新片5 mg,1次/12 h;吲哚美辛直肠栓剂25 mg,2次/ d;索利那新片5 mg,1次/12 h+吲哚美辛直肠栓剂25 mg,2次/ d;淀粉安慰剂5 mg,至停留置导尿.结果 在TURP术后的第1、2、3天,单用索利那新片或吲哚美辛栓剂可降低膀胱痉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但降低程度明显低于联合用药(P<0.01);单用索利那新片或吲哚美辛栓剂对膀胱痉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的降低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联合使用索利那新片与吲哚美辛栓剂对前列腺电切术后膀胱痉挛的症状控制较单一用药疗效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120例肛周疾病术后患者外用吲哚美辛栓塞肛在镇痛、减少尿潴留方面的疗效。方法将该科120例肛周疾病术后患者(混合痔72例,肛裂19例,肛瘘14例,肛周脓肿15例)随机分成吲哚美辛栓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两组病人手术后。吲哚美辛栓组每24h给予吲哚美辛100mg外用塞肛,伤口凡士林油纱加压包扎,对照组伤口凡士林油纱加压包扎,不予药物干预。分别测定两组病人手术后第1天,术后第1次排便当天的疼痛程度,及发生尿潴留的情况对比。结果吲哚美辛栓组病人手术后第1天,术后第1次排便当天的疼痛VAS疼痛测量评分值低于对照组,吲哚美辛栓组病人术后发生尿潴留的例数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吲哚美辛栓组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肛周疾病术后外用吲哚美辛栓可减轻疼痛及降低尿潴留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急性胰腺炎与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率并探讨乌司他丁对其的预防作用。方法:无乌司他丁干预的52例与乌司他丁干预的142例接受ERCP术患者分别作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计算两组患者ERCP术后急性胰腺炎及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并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术后不同时间血清淀粉酶水平。结果:对照组术后急性胰腺炎发生率为15.4%,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为44.2%,均显著高于观察组的2.8%和22.5%(P<0.01);两组患者术前血清淀粉酶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均明显增高(P<0.01),且术后各时间点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ERCP在多种胆道、胰腺疾病中取得了良好诊断与治疗效果,但术后急性胰腺炎以及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较高,术后乌司他丁治疗能够有效降低术后急性胰腺炎与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鼻胆管引流术在预防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并发症中的意义及其引流时间.方法 回顾分析2004~2014年该院2 856例成功行ERCP患者,其中ERCP术后未安置鼻胆管引流954例为对照组,ERCP术后安置鼻胆管引流1 902例分为常规安置鼻胆管1 663例(常规组)和胰腺炎或胆管炎安置鼻胆管239例(炎症组).结果 常规组与对照组ER-CP术后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率分别为19.18%(319例)、48.00%(458例),胰腺炎的发生率为2.76%(46例)、8.38%(80例),胆管炎的发生率分别为1.02%(17例)、4.61%(44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与炎症组白细胞计数、总胆红素基本恢复正常的引流时间分别为3、5d.结论 经内经鼻胆管引流术能有效预防ERCP术后并发症,同时推荐ERCP术后安置鼻胆管3~5 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