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丽苹 《浙江临床医学》2010,12(10):1147-1148
血清前白蛋白(PA)是肝脏细胞合成的一种血清蛋白质,其主要生理功能是运输甲状腺素和维生素A,并具有胸腺激素活性,可通过促淋巴细胞的成熟来增加机体的免疫力。PA对临床肝实质性损害有重要诊断价值。肝癌、肝硬化、急慢性肝炎、阻塞性黄疸患者PA均显著降低,是早期肝功能损害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2.
血清前白蛋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前白蛋白(PA)是主要存在于血液中的运输蛋白,因电泳时位于白蛋白(Alb)之前而得名。PA的主要生理功能是结合、运输维生素A和甲状腺素,从而参与它们的调节。此外,PA还具有胸腺活性,可通过促进淋巴细胞成熟来增强机体免疫力,并在抗肿瘤方面有潜在的作用。人血清PA含量与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有很大关系。正常值约在240~350mg/L之间。PA在人体内的生物半衰期短,多数报道为1.9天,临床上常将其作为一项反映肝功能损害及各种营养不良的指标。现就前白蛋白的生理功能和临床实验室检测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前白蛋白(PA)是肝脏细胞合成的一种富含色氨酸、相对分子质量为55×103的血清蛋白质。它作为组织修补材料和运载蛋白,是运输甲状腺素和维生素A等的蛋白质。电泳时迁移在白蛋白(Alb)之前,半衰期短,仅1.9 d[1]。由于PA半衰期比Alb短,肝脏疾病时血清PA变化较Alb早,有30%左右的肝病患者血清Alb正常而PA降低,急性、亚急性重症肝炎发病后1周内,PA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ain hemodialysis,MHD)患者口服维生素C对炎症指标的影响,了解维生素C与MHD患者体内炎症状态的关系。方法选择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血液透析中心病情稳定的MHD患者,入选标准:①未服用维生素C或服用维生素C不超过2周;②年龄20~80岁,病情稳定,规律透析大于3个月;③Kt/V>1.2。排除标准:①急性炎症;②活动性自身免疫病、肝炎、肿瘤及血液病;③妊娠;④HIV阳性。共入选76例(男性26例,女性50例),平均年龄(60.3±13.4)岁,透析龄(63.3±42.4)月。其中服用维生素C者(治疗组)42例,未服用者(对照组)34例,观察时间为6~8个月。比较2组患者血红蛋白、中性粒/淋巴细胞比值、血浆白蛋白、前白蛋白及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等炎症相关指标的变化。血浆维生素C浓度的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结果相比治疗前,治疗组hs-CRP明显降低(P<0.05),而血红蛋白、白蛋白及前白蛋白均明显升高(均P<0.05);对照组血红蛋白、白蛋白及前白蛋白无明显变化,而hs-CRP有升高趋势(P=0.048)。观察结束时,治疗组血浆前白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hs-CRP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为MHD患者补充维生素C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体内炎症指标。  相似文献   

5.
血清前白蛋白(PA)是均由肝脏产生的一种蛋白质,是血浆蛋白电泳时位于白蛋白(ALb)之前的一种血浆转运蛋白,其半衰期短(1.9d),是运输甲状腺素和维生素A的蛋白质。目前,关于肝脏疾病时PA的变化,已有许多报道,但对于良、恶性肿瘤患者PA的含量变化报道较少,为探讨良、恶性肿瘤患者PA的含量变化,本文对82例恶性肿瘤和60例良性肿瘤患者血清PA和A1b进行了检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骨化三醇对维生素D缺乏的2型糖尿病患者微量蛋白尿的影响。方法2型糖尿病患者178例,依据25羟基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25(OH)D)水平分为维生素D正常组(25(OH)D〉25μg/L)74例、维生素D不足组(25(0H)D15~25p.g/L)65例和维生素D缺乏组(25(OH)D〈15μg/L)46例。维生素D正常组给予常规规范化治疗控制血糖,维生素D不足和缺乏组在控制血糖治疗基础上给予骨化三醇0.5μg/次,1次/d,VI服,连续应用8周。比较3组治疗前及维生素D不足和缺乏组治疗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肌酐、血钙、肾小球滤过率、尿白蛋白排泄率。结果治疗前,维生素D不足组和维生素D缺乏组体质量指数、高敏c反应蛋白、尿白蛋白排泄率、肾小球滤过率均高于维生素D正常组(P〈0.05);应用骨化三醇治疗后,维生素D不足组和维生素D缺乏组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尿白蛋白排泄率、空腹血糖、三酰甘油和肌酐较治疗前下降,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化三醇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2型糖尿病维生素D缺乏患者的尿蛋白排泄率、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7.
维生素D不仅是人体必需的一种脂溶性维生素,也是一种重要的激素前体。在过去,人们对它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对人体钙磷代谢和骨质钙化的作用,近期,国内外众多学者研究发现,维生素D还有免疫调节的作用,而其作为一种新的免疫调节激素,在各种甲状腺疾病的发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综述维生素D与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背景:维生素A缺乏性疾病是一个世界性的儿童健康问题,中国西部及边远地区尤为严重,需要进行营养干预。目的:比较补充3种不同剂量强化维生素A饼干对3~6岁儿童维生素A营养状况的改善效果,探索预防维生素A缺乏性疾病的强化饼干的理想剂量。设计:随机对照观察。单位:重庆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重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研室和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儿童营养研究中心。对象:调查于2002-03/12完成,选择重庆市巴南区8个幼儿园的3~6岁儿童753名,监护人均知情同意。随机分为4组,即30%推荐摄入量组、100%推荐摄入量组、2万国际单位组及20万国际单位组。方法:①30%推荐摄入量组(177名)每日补充维生素A30%每日推荐摄入量(500IU)强化饼干1次。②100%推荐摄入量组(173名)每日补充维生素A100%每日推荐摄入量(1666IU)强化饼干1次。③2万国际单位组(209名)每周补充维生素A2万国际单位强化饼干1次。④20万国际单位组(194名)补充维生素A20万国际单位胶丸1次。所有儿童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时测定身高、体质量、血清视黄醇、前白蛋白、血红蛋白及视黄醇结合蛋白。30%推荐摄入量组中有87名儿童在补充9个月后再次复查以上指标。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儿童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后维生素A缺乏性疾病检出率。②各组儿童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后血清视黄醇、血清前白蛋白、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血红蛋白、身高和体质量。结果:因样本流失和检测技术的问题,复查仅得580名儿童的检测结果。①各组儿童维生素A缺乏性疾病检出率比较:补充3个月后,30%推荐摄入量组、100%推荐摄入量组、2万国际单位组及20万国际单位组儿童维生素A缺乏性疾病检出率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1.48%,1.42%,1.21%,2.16%;6.78%,6.54%,8.61%,8.25%(χ2=3.86~8.57,P<0.05~0.01)]。②各组儿童血清视黄醇、血清前白蛋白、血清维生素A、血红蛋白、身高和体质量比较:补充3个月后,自身对照除30%推荐摄入量组的前白蛋白和血红蛋白外,各组儿童其余各项指标均明显增加(t=2.52~37.44,P<0.05~0.01)。2万国际单位组血清维生素A的升高幅度明显大于其他组(F=4.62,P<0.01),30%推荐摄入量组血红蛋白、前白蛋白和身高的增长幅度明显小于其他组(F=5.0~7.78,P<0.01)。30%推荐摄入量组补充9个月后,血红蛋白和前白蛋白的升高明显大于其余组(F=11.62,10.21,P<0.01),血清视黄醇的升高仍低于2万国际单位组(F=4.21,P<0.01)。结论:补充3种不同剂量的维生素A强化饼干和20万国际单位维生素A胶丸,均可明显改善维生素A的营养状况和血红蛋白水平。其中30%推荐摄入量和100%推荐摄入量风险小、且每日补充能稳定维持体内维生素A水平,可能是更适于儿童的长期补充剂量,而30%推荐摄入最优于100%推荐摄入量。  相似文献   

9.
崔莉  林育梅  尹良红 《实用医学杂志》2011,27(10):1780-1781
目的:探讨不同透析方式的透析效果及对透析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将80例维持性透析患者,随机分为两组,HD组应用普通血液透析治疗;HFHD组采用高通量透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尿素氮、肌酐、血磷、甲状旁腺激素、血浆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血红蛋白的变化,以及患者对治疗的耐受性,计算KT/v值。结果:经过高通量透析治疗6个月的患者精神好转、食欲好转、干体重增加、生活能力增强。HFHD组与HD组比较,血清磷、甲状旁腺激素、KT/v明显降低,血浆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和血红蛋白均明显升高。结论:HFHD治疗效果好,能显著改善患者的透析充分性和营养状况,是维持性血透患者较佳的透析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就有关生长、妊娠、哺乳和经绝期营养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作一简单介绍。其中侧重妊娠期的营养。妊娠期的营养:人在正常妊娠过程中所出现的解剖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上的改变,是为了创造一个有利于胎儿健康生长的内部环境以及为母亲的劳动、分娩和哺乳的体质作准备。胎儿的健康显然受胎盘运输营养的能力所影响。胎盘营养运输包括简单扩散、迅速扩散和营养运输。脂溶维生素和脂肪酸以简单扩散方式通过胎盘屏障。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C、维生素B、钙、钠和铁通过迅速运输进入胎儿循环。胎儿有合成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能力。胎盘又可通过浓缩梯度的差异来阻止营养物质再进入母体血液。例如抗坏血酸即是以降低为脱水抗坏血酸的形式进胚胎循环。在胚胎内出现了转化为活跃的但不能通过胎盘的L-型抗坏血酸,从而使胚胎获取了这种营养物质。同样,甲状旁腺激素不能渗透胎盘,它是种  相似文献   

11.
背景:维生素A缺乏性疾病是一个世界性的儿童健康问题,中国西部及边远地区尤为严重,需要进行营养干预。 目的:比较补充3种不同剂量强化维生素A饼干对3—6岁儿童维生素A营养状况的改善效果,探索预防维生素A缺乏性疾病的强化饼干的理想剂量。 设计:随机对照观察。 单位:重庆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重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研室和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儿童营养研究中心。 对象:调查于2002—03/12完成,选择重庆市巴南区8个幼儿园的3-6岁儿童753名,监护人均知情同意。随机分为4组,即30%推荐摄入量组、100%推荐摄入量组、2万国际单位组及20万国际单位组。 方法:①30%推荐摄入量组(177名)每日补充维生素A30%每日推荐摄入量(500IU)强化饼干1次。②100%推荐摄入量组(173名)每日补充维生素A100%每日推荐摄入量(1666IU)强化饼干1次。③2万国际单位组(209名)每周补充维生素A2万国际单位强化饼干1次。④20万国际单位组(194名)补充维生素A20万国际单位胶丸1次。所有儿童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时测定身高、体质量、血清视黄醇、前白蛋白、血红蛋白及视黄醇结合蛋白。30%推荐摄入量组中有87名儿童在补充9个月后再次复查以上指标。 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儿童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后维生素A缺乏性疾病检出率。②各组儿童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后血清视黄醇、血清前白蛋白、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血红蛋白、身高和体质量。 结果:因样本流失和检测技术的问题,复查仅得580名儿童的检测结果。①各组儿童维生素A缺乏性疾病检出率比较:补充3个月后,30%推荐摄入量组、100%推荐摄入量组、2万国际单位组及20万国际单位组儿童维生素A缺乏性疾病检出率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1.48%,1.42%,1.21%,2.16%;6.78%.6.54%,8.61%。8.25%(X^2=3.86-8.57,P〈0.05-0.01)]。②各组儿童血清视黄醇、血清前白蛋白、血清维生素A、血红蛋白、身高和体质量比较:补充3个月后,自身对照除30%推荐摄入量组的前白蛋白和血红蛋白外。各组儿童其余各项指标均明显增加(t=2.52-37.44,P〈0.05-0.01)。2万国际单位组血清维生素A的升高幅度明显大于其他组(F=4.62,P〈0.01),30%推荐摄入量组血红蛋白、前白蛋白和身高的增长幅度明显小于其他组(F=5.0-7.78,P〈0.01)。30%推荐摄入量组补充9个月后,血红蛋白和前白蛋白的升高明显大于其余组(F=11.62,10.21,P〈0.01),血清视黄醇的升高仍低于2万国际单位组(F=4.21,P〈0.01)。 结论:补充3种不同剂量的维生素A强化饼干和20万国际单位维生素A胶丸,均可明显改善维生素A的营养状况和血红蛋白水平。其中30%推荐摄入量和100%推荐摄入量风险小、且每日补充能稳定维持体内维生素A水平,可能是更适于儿童的长期补充剂量,而30%推荐摄入最优于100%推荐摄入量。  相似文献   

12.
人血清维生素A结合蛋白(RBP)(Mr21000)与维生素A、前白蛋白形成一种复合物(RBP与维生素A的结合比率为1∶1),将血清中大约90%的维生素A从肝脏运载到其它组织.RBP在肝脏中生成和贮存,在肾脏中清除,因此,肝肾疾病可影响它在血清中的水平(Zn、维生素A、蛋白质的不足也可降低血清中RBP).急性肝炎和其它肝病可导致血清中RBP降低;相反,肾脏疾病可使血清和尿  相似文献   

13.
张秉涛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5):3577-3578
目的维生素B1辅助治疗T2DM早期肾病,观察尿白蛋白及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方法 T2DM早期肾病患者108例,随机分为维生素B1治疗组及非维生素B1治疗组,各54例,测血糖、血脂、UAER、C-RP、Fins、HOMA-IR,另选54例健康者和54例单纯T2DM患者作对照。结果两组治疗后,血糖、TG、UAER、C-RP、Fins、HOMA-IR均较治疗前下降,治疗后两组间比较仅UAER、C-R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维生素B1可降低UAER水平,对早期DN患者进行干预后可有效减轻DN白蛋白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乙肝后肝硬化病人发生肝性骨病的原因。方法:测定51例病人血清钙、碱性磷酸酶、甲状旁腺激素,白蛋白的变化,并观察其中22例有明显抽搐症状的低钙血症病人对10%葡萄糖酸钙与维生素D3的治疗反应。结果:51例病人中低钙血症,低蛋白血症者分别为42例,35例;血清碱性磷酸酶高于正常两倍,甲状旁腺激素升高者分别为28例,9例。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膜性肾病85例治疗回顾性纷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丹侠  宋燕  史均宝  韩庆烽  张爱华 《临床荟萃》2005,20(20):1145-1147
目的总结我院原发性膜性肾病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85例原发性膜性肾病患者资料.结果膜性肾病患者85例按已治疗的药物分组,单纯激素治疗组完全缓解率和部分缓解率分别是45.4%、27.3%,激素+环磷酰胺治疗组的完全缓解率和部分缓解率分别是43.2%、24.3%;再按治疗效果将激素+环磷酰胺组分成缓解和未缓解两个亚组,以了解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结果发现治疗前尿蛋白〉10 g/24 h的患者缓解亚组有5/25例,未缓解组有9/10例(P〈0.01);而治疗前血清白蛋白〈20 g/L的患者缓解亚组有1/25例,未缓解亚组有8/10例(P〈0.01).结论单纯激素,激素+环磷酰胺治疗膜性肾病总缓解率均达到65.0%以上,治疗前患者的尿蛋白〉10 g/24 h、血清白蛋白〈20g/L是影响膜性肾病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维生素D是一种在人体组织器官中广泛表达的类固醇激素,与核激素受体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结合发挥生物学效应。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是肾结构和功能的不可逆性改变,CKD患者普遍缺乏维生素D。近年来研究发现缺乏维生素D不仅可以导致钙、磷、甲状旁腺激素代谢紊乱,也会加速CKD进展,增加CKD患者心血管疾病、感染、肾性贫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口服维生素D补充剂在老年高血压患者协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共纳入256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第一组(128例)仅给予传统的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第二组(128例)除了给予抗高血压药物,还给予补充维生素D3(33 000 IU,每2周一次,共3个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以及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白蛋白、白蛋白矫正钙和24 h尿肌酐水平。结果与第一组相比,治疗3个月后,第二组出现了收缩压的显著降低,同时也出现了血清钙以及白蛋白矫正钙的显著增加及血清磷的降低(P0.01)。结论研究的结果提示补充维生素D可以显著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可作为补充剂与抗高血压药物共同使用。  相似文献   

18.
慢性肾衰竭患者存在钙、磷代谢紊乱,既往的研究多集中在甲状旁腺激素-维生素D轴对血磷、钙、甲状旁腺激素(PTH)的调节作用,近来发现骨骼作为一个内分泌器官产生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ibroblast growth factors 23,FGF23)作用于肾脏调节钙、磷代谢,由此形成的骨-肾激素轴发挥不同于甲状旁腺激素-维生素D轴的调节磷、维生素D平衡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骨转换标志物和骨密度的变化特征及相互关系。方法收集246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测其各生化指标、血清25(OH)D、甲状旁腺素(PTH)及骨转换标志物骨钙素(OC)、胶原C端交联物(CTX)水平,并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腰椎及髋部骨密度(BMD)。将研究对象按照年龄、尿白蛋白、25(OH)D水平分层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5(OH)D水平随年龄增加呈降低趋势,PTH水平随增龄有升高趋势。OC及CTX水平随增龄而降低(P0.05)。随尿白蛋白水平升高,受试者25(OH)D水平逐渐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或微量尿白蛋白组相比,大量尿白蛋白组患者OC及CTX水平呈下降趋势(P0.05)。大量尿白蛋白组患者腰椎及股骨颈BMD明显低于正常尿白蛋白组(P0.05)。25(OH)D水平与尿微量白蛋白呈负相关。随25(OH)D水平降低,OC及CTX亦呈下降趋势,其中维生素D严重缺乏组OC水平明显低于维生素D充足组(P0.01),维生素D严重缺乏组股骨颈及腰椎BMD明显低于维生素D充足组(P0.05)。结论 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维生素D水平普遍偏低并与尿白蛋白水平具有负相关性。骨代谢状态以低转换型为主,骨转换标志物水平与尿白蛋白及25(OH)D水平具有一定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烧伤患者血清前白蛋白(PA)和白蛋白(ALB)的变化规律,为临床诊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以2008年6月~2008年12月入住我院的61例烧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40例正常健康人为对照,检测烧伤患者和正常健康人血清前白蛋白和白蛋白水平,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烧伤患者血清前白蛋白和白蛋白水平与正常对照有显著性差异,烧伤患者血清前白蛋白比白蛋白下降多而恢复快。结论烧伤患者血清前白蛋白和白蛋白降低程度与烧伤程度呈正相关,血清前白蛋白持续严重下降则预后不良,动态监测烧伤患者血清前白蛋白比白蛋白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