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杨昭昕  袁鹏 《临床医学工程》2017,(11):1565-1566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防治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7年5月期间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8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常规采用药物预防性抗凝治疗,观察组采用围术期综合性预防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血浆D-二聚体(D-D)水平和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7.3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4.39%(P<0.05)。观察组术后第1 d、3 d、5 d、7 d、14 d的血浆D-D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采取深静脉血栓综合性预防治疗,可有效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2.
张雅娥 《中国保健营养》2013,23(4):1886-1886
目的 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围手术期的临床护理体会.方法 针对我科收治的人工全髋关节患者43例进行分析讨论,给予髋关节置换术的围手术期有效的护理方法,包括术前护理、术前准备、术后一般护理、生活护理、康复锻炼等.结果 此组患者进行髋关节置换治疗后无一例并发症发生,其中38例患者术后第4天可下地活动,43例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 对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手术,为患者在围手术期进行有效护理措施,不仅防止并发症的发生,而且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负重对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密度的影响。方法2007年12月~2008年10月收治26例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行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术后随机分为早期负重组和非早期负重组进行康复锻炼,所有的患者进行平均14个月的随访,随访时进行Harris评分,每个患者在术后1周、3、6和12个月进行骨密度检查。结果2组患者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12个月内股骨假体周围骨密度均有显著降低,早期负重组术后3、6个月股骨近端骨密度显著高于非早期负重组,术后12个月2组骨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假体周围骨密度能够反映假体周围骨丢失情况.早期负重可减缓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的骨丢失.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小切口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3~2007年应用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99例,全髋关节置换术73例,半髋关节置换术26例.对患者术后功能进行Harris评分.结果 随访3~50(24±5.4)个月,随访97例,疗效优69例,良20例,可7例,差1例,围手术期死亡2例.Harris关节功能65~95(86±3.8)分.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皮下感染1例,固手术期死亡2例;周围异位骨化4例.结论 小切口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髋关节功能佳、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可靠办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患者的疗效及并发症,并对其预后进行分析.方法 将82例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强直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42例,诊断后行早期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照组40例,诊断后行延迟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的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随访其5年生存率情况.结果 两组术后髋关节活动度、髋关节屈曲度、Harri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术后提高幅度更大,各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髋关节活动度:175.25°±15.52°比122.95°±16.26°;髋关节屈曲度:85.65°±5.33°比70.78°±4.97°;Harris评分:(86.08±5.41)分比(73.92±6.6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出现感染1例,脱位0例,假体松动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7.14%(3/42);对照组术后出现感染5例,脱位2例,假体松动4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7.50%(11/4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8.34,P< 0.01).观察组术后1,3年生存率稍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0.48%(38/42)比70.00% (2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7.57,P<0.01).结论 早期全髋关节置换术对强直性脊柱炎并发的髋关节强直具有显著的疗效,且早期手术疗效优于延迟手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影响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以期为临床采取相应措施、改善患者预后提供强有力的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9月于民乐县人民医院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依据患者是否发生下肢DVT将其分为DVT组(发生下肢DVT,34例)和非DVT组(未发生下肢DVT,66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发生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DVT组患者BMI>24 kg/m2、有糖尿病史的患者占比及年龄、术前血浆D-二聚体(D-D)和术后3 d血清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可溶性血管细胞间粘附分子-1(sVCAM-1)水平均高于非DVT组(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大、BMI>24 kg/m2、有糖尿病史、术前血浆D-D水平高、术后3 d血清NETs水平高、术后3 d血清sVCAM-1水平高均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OR=1.530、1.826、2.232、1....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27例实施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做好围手术期的护理,包括术前充分准备全面评估患者情况,术后积极观察护理,预防术后并发症。结果 27例患者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加强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护理能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8.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102例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的护理经验,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对102例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术前护理、术后护理和适应性训练,预防并发症,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助行器,并早期进行渐进式的康复功能锻炼。结果无1例患者发生感染和下肢静脉血栓并发症,均在术后12~15d出院。随防6个月至3年,所有病人术后髋关节疼痛症状明显缓解,对手术效果满意。结论术前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感染,给予良好的心理护理,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积极预防并发症,提高病人生活质量,讲解功能锻炼的重要性是手术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可使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得到满意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的护理经验,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对102例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术前护理、术后护理和适应性训练,预防并发症,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助行器,并早期进行渐进式的康复功能锻炼。结果无1例患者发生感染和下肢静脉血栓并发症,均在术后12~15d出院。随防6个月至3年,所有病人术后髋关节疼痛症状明显缓解,对手术效果满意。结论术前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感染,给予良好的心理护理,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积极预防并发症.提高病人生活质量,讲解功能锻炼的重要性是手术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可使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得到满意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0.
雷晓宇 《现代保健》2009,(36):84-85
目的 探讨人工全髋置换围手术期综合治疗和康复的重要性。方法自2006年1月至2009年6月,对45例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男23例,女22例,均为单髋。该45例患者均在手术前制定周密的围手术期治疗与术前、术后康复指导。结果本组患者施行人工假体置换术后均无出现并发症。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是治疗髋部骨折,各类股骨头不可逆病变的可靠有效方法,而提高同手术期的治疗水平、加强术前、术后康复指导是陔方法成功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Ⅰ期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HR)与内固定失效后再行THR的疗效,探讨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 选择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因内固定失效后行THR的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22例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因移位型股骨颈骨折Ⅰ期行THR的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Harris评分及KPS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均成功获得随访,两组各有1例患者死亡,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关节感染、翻修等严重并发症.观察组手术时间(114.82±32.13) min,明显长于对照组的(90.63±16.24) min,术中出血量(551.73±241.62) ml,明显多于对照组的(314.46±156.72) 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Harris评分、KPS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Ⅰ期行THR手术风险低于内固定失效后再行THR,但在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两种方法相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分析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的围手术期麻醉管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行髋关节置换术的高龄(≥75岁)患者的麻醉管理过程及应对措施。结果接受全身麻醉32例,椎管内麻醉30例。手术时间85-434(163±47)min;术中出血量150-1200(454±220)ml。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未观察到合并症,术后苏醒期间合并寒战5例、恶心呕吐3例、顽固性低血压1例,均经积极处理后好转,大部分患者接受术后自控镇痛,镇痛效果良好,无伤残或死亡发生。结论高龄患者行髋关节置换术,创伤大、出血量多、麻醉风险大,应进行详细的术前评估,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并完善术中监测,积极预防和应对各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性评估应用普通双动人工股骨头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5-2009年使用普通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2例,EvansⅢ型7例,Ⅳ型5例,平均年龄82.7岁(78~89),术后随访8~32个月,平均19.4个月。Harris评分评价关节功能、活动能力。术后2周内、3~6个月、1年拍患髋X线片,依据Cruen分区检查假体有无松动迹象。结果手术时间平均90m i,出血量平均300 m l,10例术后5~10 d下床负重行走,2例3周后开始负重。Harris评分:优4例,良6例,中2例,优良率83.3%。12例术后X线片检查未见假体松动现象。结论应用双动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对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和关节置换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0月~2009年6月收治的31例60岁以上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PFNA和关节置换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接Evans分型,Ⅰ型7例,Ⅱ型11例,ⅢA型8例,ⅢB型3例,Ⅳ型2例。结果本组31例病人出院后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1~4年,平均15个月。全部患者均获得一期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3个月~8个月,平均时间为4.2个月。根据髋关节功能按Harris进行评定法,对两组髋关节功能进行评分。髋关节置换组91.8±6.1,PFNA治疗组96.3±8.1,两组的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俨〉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和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优点突出,只要选择好适应证均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骨折病人血浆中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水平变化,了解其二者联合检测在骨折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方面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28例骨折病人血浆中D-D和FDP水平变化,其中骨折合并DVT组75例,骨折未合并DVT组53例。分别对两组患者开展下肢静脉超声检查、FDP与D-D检测,评估其临床诊断价值。对两组患者术后1 d、7 d、14 d、21 d的D-D和FDP的水平进行动态监测,以观察二者对骨折预后的影响。 结果两组患者的D-D、FDP水平均有统计学差异(t=8.54,P=0.004;t=5.69,P=0.024)。骨折并DVT组患者D-D和FDP于骨折术后1 d内急剧升高,与骨折无DVT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t=6.89,P=0.000;t=5.19 ,P=0.000),骨折并DVT组患者D-D和FDP于术后21 d和14 d降至正常水平。D-D和FDP联合检测对骨折DVT患者的敏感性、特异性均高于二者单独检测。 结论D-D和FDP联合检测可以提高二者单独检测对诊断DVT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二者动态监测还可作为骨折治疗及预后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中填充骨水泥时用低分子肝素预处理对患者的凝血机制的影响。方法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行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股骨颈骨折行人工关节置换术前未预先用药;实验组股骨颈骨折在行人工关节置换术前12小时皮下给予常规剂量低分子肝素注射。观察两组在填充骨水泥前后PT、APTT、FIB、TT及D-二聚体的变化。结果对照组在填充骨水泥前后PT缩短,FIB和D-二聚体在注入骨水泥后增多,APTT及TT在骨水泥注入前后变化不明显。实验组中在填充骨水泥前后PT、APTT、TT及FIB变化不明显,D-二聚体增多。结论骨水泥充填前用低分子肝素预处理,可以明显减少凝血指标的波动,减少血管内凝血发生的机会,对早期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关节持续被动训练机(CPM)对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3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3例和试验组50例。两组均给予红外线、超声波等相同的物理治疗,试验组增加CPM终端保持法训练,以第1、第7、第14、两个月为观察时间点,观察患者的疼痛度、切口愈合情况、髋关节活动度。结果:运用CPM的试验组疼痛度较对照组轻,切口愈合情况较对照组较好,患者的髋关节活动度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CPM治疗能明显加快髋关节康复速度,早期明显改善髋关节功能障碍,是一种较好的康复手段。  相似文献   

18.
陈杰 《实用预防医学》2012,19(11):1699-1700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low-molecular-weight heparin,LMWH)治疗老年下肢骨折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6年1月-2010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156例老年下肢骨折患者中形成深静脉血栓的3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治疗前后进行DVT症状评估、下肢深静脉的彩超检查。结果治疗后,治愈18例,显效6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3%。凝血指标APTT、Fib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使用LMWH治疗老年下肢骨折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及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在慢眭阻塞性肺疾病(C0PD)检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150例COPD患者及8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浆D.D、FIB及FDP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COPD患者血浆D-D、FIB及FDP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2.16±0.61)mg/LLL(0.55±0.04)mg/L、(5.88±1.52)g/L比(3.12±0.35)g/L、(7.18±1.63)mg/L比(3.62±1.55)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监测血浆D-D、FIB及FDP水平对COPD患者体内存在的高凝状态和原发性与继发性纤溶亢进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分析动力髋螺钉(DHS)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04年8月~2009年7月,对具有完整资料且接受DHS或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的6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DHS组35例,人工股骨头置换组25例,对这两种治疗方法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站立时间、髋关节功能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 DHS组随访6~36个月,人工股骨头置换组随访6~24个月,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方面均明显高于DHS组(p<0.05),而在术后站立时间、术后1、3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则优于DHS组(p<0.05),两组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DHS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各有优点,疗效均好,手术方式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对有严重骨质疏松的老年病人,可优先考虑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