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方兰香 《内科》2009,4(6):1006-1007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指颅内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相应临床症状的一种脑卒中。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危险的并发症是再出血,也是引起患者死亡最危险的因素,因此,再出血的预防是SAH护理的重要环节,对减少致残率、死亡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多种病因引起脑底部或脑及脊髓表面血管破裂导致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疾病,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又称为原发性或自发性SAH,是神经内科最常见的急诊疾病之一。此病发病突然,病情重,短时间内可发生急骤变化,死亡率高。急性期SAH治疗的目的是防止脑  相似文献   

3.
吕姣  吴哲  罗晓光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28(16):1641-1642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 是指脑底或脑表面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表现,多表现为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SAH约占急性脑卒中的10%,占出血性脑卒中的20%[1].本文回顾分析我科6年间收治的331例SAH患者一般状况、临床特点、病因、治疗及预后,并着重对其若干临床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神经内科常见临床急症,它是指脑表面血管破裂后大量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本文对我院1995年1月.2003年1月所收治1221例脑卒中的2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继发缺血性脑损害包括迟发性血管痉挛(CVS)、急性脑积水、晚发性脑梗死(DCI)和再出血四种类型,其严重影响患者预后。1996年以来,我们收治79例SAH继发性脑损害患者。现将其近期预后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其临床症状较轻,很少发生再出血、继发性脑血管痉挛及脑积水,患者预后较好。1998年1月-2004年12月。我院收治自发性SAH患者102例,其中PNSH9例。现将其临床特点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由于脑底部或脑表面血管破裂,大量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的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疾病。SAH起病急,进展快,病情多变,早期监测、预防SAH的并发症。可有效地降低患者病死率和致残率。因此,护理工作极为重要,现将58例SAH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1概述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 SAH)是严重损伤中枢神经系统并对全身多个器官产生病理影响的急性脑血管疾病[1]。由于动脉瘤破裂出血,尤其是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evere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 SAH),对脑组织造成的原发性损伤,加之动脉瘤早期再破裂出血、急性脑积水、脑血管痉挛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量、部位与脑血管痉挛程度的相关性。方法:病例为沈阳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从2013年6月~2014年1月间以蛛网膜下腔出血入院患者71例,全部患者均在发病48h内经头颅CT证实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进一步经CTA、 DSA证实为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我们通过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量、部位通过Fisher分级比较。结果:全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中,42位患者经CTA或DSA没有发生脑血管痉挛(为无血管痉挛组),有9人存在脑血管痉挛但未发生神经系统缺损症状(无症状脑血管痉挛组),有20人确定存在脑血管痉挛且出现神经系统缺损症状(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组)。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组与无症状的脑血管痉挛组相比,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量与部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提示脑血管痉挛的程度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量及位置相关。  相似文献   

10.
便秘是诱发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再出血的重要因素之一。2003年10月~2005年10月,我们通过对SAH患者加强预防便秘的健康教育,使患者保持大便通畅,减少再出血潜在的危险因素,对降低SAH的病死率起到积极作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何翠玲 《内科》2008,3(4):645-646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内科危重病之一,发病急骤,临床主要表现为剧烈头痛,腰穿脑脊液血性,病人往往容易并发脑血管痉挛,颅内再次出血,蛛网膜粘连等并发症,严重者很快危及生命。我科2004—2007年共收治60岁以上SAH病人63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类型,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由于脑表面或脑底的血管破裂出血,血液直接流人蛛网膜下腔所致。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因脑实质出血,血液穿破脑组织进入到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引起。针对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笔者在工作中逐渐总结出一套治疗方法,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孟祥靖  郭建  李相坤 《山东医药》2010,50(2):108-108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非外伤所致的脑蛛网膜下腔出血,80%-85%为脑动脉瘤破裂(aSAH)所致,aSAH预后较差,病死率高达45%。  相似文献   

14.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指各种原因出血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的统称。临床上可分自发性与外伤性两大类,自发性又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由各种原因引起软脑膜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者称原发性SAH;因脑实质内出血血液穿破脑组织流入蛛网膜下腔者称继发性SAH。大量临床病例资料研究发现SAH是加重继发性脑损害的重要因素:本文就SAH的病理生理、临床分级、CT成像分析、治疗现状及其预后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重症监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ubarachnoidhemor rhage ,SAH)约占脑卒中的 5 %~ 10 % ,发病率低于脑梗塞和脑出血 ,而病死率高达 32 %~ 6 7% ,明显高于后二者。SAH青壮年高发 ,起病急骤 ,病势凶险 ,8%~ 15 %的SAH患者在接受医疗机构诊治之前死亡 ,入院患者 3个月内病死率高达 2 5 % ,还有1/ 3的患者遗留颅神经麻痹、肢体瘫痪、失语、精神障碍、痴呆等后遗症状[1] 。由于急性期容易出现再出血、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等并发症和各种内科合并症 ,SAH病情复杂、变化快 ,诊断治疗是复杂和困难的 ,需要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神经介入、影像、重症…  相似文献   

16.
周云燕  覃焕勇 《内科》2008,3(1):34-36
目的 探讨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死亡危险因素。方法 对16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疾病转归分为生存组131例和死亡组39例,对死亡原因作比较分析。结果 死于内科并发症17例,广泛蛛网膜下腔出血17例,再出血18例,继发脑动脉痉挛4例。部分患者同时有2种并发症。结论 内科并发症、广泛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继发脑动脉痉挛是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17.
依达拉奉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也是SAH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CT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病因诊断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年发病率为6/10万。再出血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要杜绝再出血,关键是早期明确SAH的病因并针对病因进行治疗。随着CT技术的不断成熟,CT血管造影(CTA)在SAH早期病因诊断上逐渐体现出其准确率高、安全性好的优势。2007年-2009年我院对32例早期SAH患者进行了CTA检查,同时进行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作为对比。  相似文献   

19.
<正>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底部或脑表面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相应临床症状的一种脑卒中。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神经科最常见的急症之一,发病率较高,占急性脑血管病的6%10%[1]。其致残率及致死率均很高。为探讨影响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的因素,本研究对我院261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住院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  相似文献   

20.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系由于蛛网膜下腔血管或脑底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而言,是脑血管疾病中的常见类型。老年SAH临床症状往往不典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