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认为,慢性肾功能衰竭时,由于久病脾肾阳衰,浊湿内生并上逆,故恶心、呕吐、面色晦滞、舌苔白腻;气化失司则尿少、浮肿;肾阳虚久及阴致脉弦细。总之,慢性肾衰主要损伤肺、脾、肾三脏,其病理变化为浊邪壅塞三焦,水毒滞留,正气不得升降、正气亏损,邪毒内盛,最后湿浊、血瘀、水毒、弥漫克斥三焦,渐致清浊相干、阴阳乖乱、气阴两虚。气虚可损及阳;阴虚可损及血;阴阳俱  相似文献   

2.
宗修英教授从痰湿论治慢性肾炎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修英教授认为 ,慢性肾炎虽与肺、脾、肾三脏及三焦对水液代谢的功能失调有关 ,但基本环节在于水湿痰浊稽留体内。1 痰湿存在的必然性和普遍性慢性肾炎临床常常表现水肿 ,一般认为其病机与肺、脾、肾三脏密切相关。肺脏虚损或外邪犯肺 ,肺气郁闭 ,宣降失职则调节水液代谢功能障碍。脾运不健 ,一则水湿泛滥而为水肿 ,一则清阳不升 ,精微不能归藏而下泄 ,出现蛋白尿 ;肾气亏虚 ,一则气化不利而见水肿 ,一则精关不固 ,精微失守而下泄尿中形成尿蛋白。病情迁延 ,正气衰惫 ,邪气留恋 ,水湿痰浊滞留 ,充斥三焦 ,清浊相干 ,即出现氮质血症、尿毒…  相似文献   

3.
总结王文凤主任医师辨治慢性肾脏病的经验.王文凤主任医师认为慢性肾脏病的病性为本虚标实,病位在脾肾,基本病机为气虚血瘀,以脾肾亏虚为其本,湿浊毒瘀内阻为其标,"气虚血瘀"贯穿慢性肾脏病始终;提出"攻补兼施,分期辨治,内外同治"的辨治思路.发病初期脾肾气虚为甚,治疗应以扶正为主,辅以祛邪,可选肾康宁I方加减治疗.病变中期正气亏损渐甚,邪浊内壅渐重,治疗应以扶正祛邪兼施为治疗原则,采用肾衰降浊方加减治疗.发病末期脾肾愈亏,而湿浊、毒邪、瘀血阻塞更为突出,治疗应以祛湿降浊、活血化瘀排毒为主,可选用肾衰降浊方加减治疗.临床治疗慢性肾脏病过程中,需注重固护脾肾,脾肾同治,重视"活血泻浊".  相似文献   

4.
肾心综合征的主要病机为脾肾两虚,心肾不交,水湿、浊毒、瘀血内蕴,治疗应病证结合,分期论治。肾衰竭期,主要表现为心脾两虚或心肾阴虚,无明显水湿浊毒表现者,主张健脾养心或滋肾宁心为主;尿毒症期,主要表现为心肾阳虚、脾肾气(阳)虚,水湿浊毒瘀血明显者,当以健脾温肾强心、利湿化浊活血为法;而对于已行肾脏替代疗法的患者,水湿浊毒已经被透析清除,早期表现为气阴两伤,瘀血内留,则可应用益气养阴活血大法;晚期表现为阴阳两虚,血瘀内阻,应以阴阳并补为大法。  相似文献   

5.
吴深涛教授认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病机关键为热毒内伏营血,与脾肾相关,其发病与内毒,密切相关。内毒久蓄多以浊毒形式发病。治疗要注重浊毒,存在的特征适时运用化浊解毒法,断其毒源是关键,总结出"识—化—断—扶"的阶梯式治疗模式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6.
清浊相干是指清浊之气升降失调,清气不升,浊气不降,精微物质转输障碍,成为内生浊邪的病机概括。胆汁酸可以通过激活胆汁酸受体,调节机体的糖脂代谢和能量代谢,是肠道发挥调控糖脂代谢稳态枢纽的重要途径。肠道胆汁酸受体可能是清浊相干理论的生物学基础,清浊相干,内生浊邪是糖脂代谢病的中医病机关键,升清降浊法是中医防治糖脂代谢病的重要治法。在清浊相干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调节肠道胆汁酸受体治疗糖脂代谢病,对厘清清浊相干理论的现代生物学基础具有重要的价值,为中医药论治糖脂代谢病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心合小肠是指心与小肠生理上相互为用,经络上相互沟通,病理上相互影响。心合小肠功能正常是气血调和、心脉通畅的重要条件。若小肠"受盛化物"功能失常,则精微不生,心失所养,血脉不充,导致气血亏虚,血液运行迟缓,停滞脉中,瘀血阻滞,发为心力衰竭;若小肠失于"泌别清浊"之功,则清者不升,浊者不降,心主血脉功能失常,水液糟粕留滞脉中,浊者入血酿生痰浊、瘀血,使气血失和、脉失所养、心脉失畅,痰瘀相互夹杂于脉中,也可发为心力衰竭。  相似文献   

8.
陈琳霞 《中医学报》2022,37(4):778-782
"肾衰七症":畏寒、面垢、呕恶、小便清长、大便黏腻、身痒、拘挛.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位主要在脾肾,病机总括本虚标实,以脾肾阳气虚衰为本,湿浊瘀毒内停为标.脾肾阳虚,失于温煦,故见畏寒;阳虚火衰,血虚血瘀,运化失司,湿毒内生,浊阴上泛于面,故见面色黧黑垢腻;阴寒内盛,肾失气化,则见小便清长或夜尿增多,肾失封藏则见泡沫尿;脾失...  相似文献   

9.
苏润泽教授长期致力于代谢综合征(MS)的研究,认为其发生发展与"浊、痰、瘀、毒"的形成密不可分,因此结合多年研究基础及临证经验,总结提出"痰浊内生是MS的始动因素,痰瘀互结是其核心环节,内毒侵袭是终末阶段"的病机理论,并将MS划分为3个阶段,初期痰浊为患,予以清浊化痰;进展期痰瘀互结,予以理气化痰、活血化瘀;终末期内毒侵袭,予以祛邪解毒,为临床治疗MS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脾肾气机升降失常与糖尿病肾病关系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脾肾主清浊升降,脾肾气机升降失常、清浊逆乱是糖尿病肾病的病机关键,其根本病因在于脾肾虚损及血瘀内生。临床治疗以调理脾肾、通利六腑为主,可恢复机体升清降浊功能,延缓和阻止糖尿病肾病的进程,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正莫燕新老师深研中医理论,结合多年临床实践经验,认为慢性肾功能衰竭以湿浊内扰,瘀血内阻证为主要病机,脾肾两虚是主要病理基础,主要病位在脾肾二脏。多年来在使用益肾健脾、泻浊化瘀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认为肾的精微封藏失职和脾的运化水谷功能障碍,湿浊内扰,瘀血内阻是因为肾的气化功能失常而致体内湿浊难以正常排泄,脾的运化功能失常而致气血生化乏源内生湿浊,气虚无力推动血行,日久产生瘀血内阻,是中医所谓"关格""虚劳""水肿"及西医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病理原因,故以"益肾健脾"达到脾肾的"藏"的功能恢复,以"泻浊化瘀"达到湿浊得出,瘀血得除而使得脾肾正常"泻"的功能恢复。据此拟"莫氏肾衰  相似文献   

12.
李顺民教授从事中医肾病临床教学科研40多年,临床诊疗经验丰富。李教授认为慢性肾衰早中晚期的临床表现主要以脾胃化生气血功能异常为主,基本病机以脾肾气虚为本,湿瘀浊毒为标。治疗应精准把握本虚标实、脾虚气血生化乏源这一主要矛盾,倡导肾病从脾论治,补土生水,打通泄浊通路,祛湿化瘀排浊毒,主张"健脾益肾,二补五通",即补脾补肾,通大便,通小便,通汗液,通呼吸,通血脉。只有脾旺土肥,胃气强健,气血生化有源,肾之精气得以充养,肾之气化功能才能正常发挥。只要脾肾功能正常,则大便顺,小便调;肺气宣,呼吸畅;心气足,血脉通。二补以固本,五通以祛邪。正气驱毒外出,邪去则正安。临床应用表明,该法对慢性肾衰的保健和康复有明显的治疗、阻断与延缓作用,可供同道借鉴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第二节腑一、小肠小肠具有消化食物、分清泌浊的功能。分清指能分化出饮食物精微和津液;泌浊,泌是滤过的意思,浊是指剩余的糟粕和水液。小肠接受胃中腐熟消化过的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将其中精微部分(包括津液)通过脾转输于各脏,剩余的水液和糟粕分别注入肾和大肠,然后从二便排  相似文献   

14.
现代研究表明,小肠生理与病理可影响糖尿病进程。中医学认为,小肠具有分清泌浊的功能。小肠分清泌浊功能失常可能是导致糖尿病发病的关键。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由清到浊、由浊致毒、毒损脉络的渐进过程。  相似文献   

15.
问:中医水液代谢的全过程?答:凡水液摄入人体后,通过胃的游溢精气,经小肠泌别清浊:清者经脾为胃行其津液,上归于肺。肺为水之上源,经肺气之宣发作用,将清中之清者,进入血行而滋养全身;外出以熏肤,充身,泽毛,上濡各孔窍,完成滋养作用后,余者复还入血中。经肺气的肃降作用,将清中之浊者,通调于三焦水道,经三焦的化气行水作用,外出汗孔而为汗,上出孔窍而为涕涎唾泪等,下归于肾。浊者下输膀胱,其来源有三条:一是由小肠泌别而来,一是由肾而来;一是由肺通调三焦水道,下输膀胱。水液经膀胱气化作用后,去路有两条:一是浊中之清者入肾,再经肾气蒸化作用,上升到肺、敷布全身;  相似文献   

16.
王晖教授治疗高脂血症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晖教授学识渊博,精研歧黄,博采众方,屡起沉疴.笔者侍诊近两年,窥得王老师治疗高脂血症经验一斑,今撰小文,以飨诸位学友. 1 病因病机 高脂血症属于中医"痰浊"范畴,常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少劳过逸,脏腑功能失调,浊脂留滞于血脉所致.王老师认为高脂血症病机虽然复杂,但不外于"脾肾气虚,气机不利,清浊混杂,痰浊瘀阻"之根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津四布,五经并行."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输布水谷精微于五脏和经脉,脾气不足,脾不布津,津聚为湿,湿聚成痰,痰浊成脂;脾不散精,精微不布,津凝为浊.肾为后天之本,主津液,肾气不足,蒸腾无力,脾失温煦.运化无权,膏脂不化,浊凝成痰,而成高脂血症.  相似文献   

17.
探讨分析脂肪肝发病的中医病因及病机。脂肪肝属中医学的"胁痛""痰浊""痞满""积聚"等范畴,其发病多与酒食过度、情志不遂、贪逸少劳、先天禀赋、药毒、疫毒伤肝等诸多因素有关,导致肝失疏泄,脾失运化,水湿不化,滋生痰浊,气滞血瘀,其病位在肝,涉及脾胃胆肾诸脏,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肾为主,标实主要与气滞、痰湿、血瘀有关。  相似文献   

18.
古代医家对于血管性痴呆的治疗多从肾论治、从痰瘀论治,现代兴起的"毒损脑络"理论是在古人认识其病因病机基础上,认为肾虚、痰浊、瘀血互相转化,交互为患,一起构成浊毒犯脑的病理基础,形成虚痰瘀毒恶性循环的有害网络。因"毒损脑络"与络病病理改变不谋而合,因此提出"化浊解毒通络法"是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治疗大法,以期为临床治疗血管性痴呆提供一定思路。  相似文献   

19.
下肢静脉疾病是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其中下肢静脉性溃疡是下肢静脉功能不全最难治和最严重的并发症,发病原因是三泵功能异常导致静脉高压后所形成的炎症级联反应。把西医所谓的静脉高血和慢性炎症与中医的浊毒理论结合,并依据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的CEAP分期,详辨其发病、发展过程,把其分为脾肺气虚、湿浊血瘀、浊毒致损3个时期,并且针对虚、瘀、浊、毒这四个主要病理环节,应用健脾补肺、活血化瘀、泻浊解毒法内服中药,同时结合外用拔毒膏,可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20.
慢性肾小球肾炎长期是我国慢性肾衰竭的第一位病因,现代医学对其治疗仍有诸多局限,较多的临床经验和实验研究表明,中医药在此方面有一定的效果。"脏器虚损、邪气内停"被普遍认为是其中医病机。詹华奎教授认为,慢性肾炎早期,以湿热之邪胶固、瘀血阻滞、风邪内伏为主,结合早期致病特点及临床表现,提出运用伏邪理论论治,治宜采用透法(祛瘀透邪、祛湿透邪、祛风透邪),活血化瘀、祛风除湿透邪,使气血通透,邪气消散流转;慢性肾炎后期,进入肾衰竭后,脾肾亏虚甚,标实以浊毒内停为要,强调泄浊,治以补脾肾的同时配合泄法为主,加强浊毒排出。验之临床,有利于减轻血尿、蛋白尿,降低肌酐,延缓肾脏病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