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替罗非班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急性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临沂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20年1月至2022年9月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286例急性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 根据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双抗组(术前口服负荷剂量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 167例)与替罗非班组(术中静脉注射替罗非班, 119例)。应用倾向评分匹配对2组患者年龄、性别、Hunt-Hess分级、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史、动脉瘤位置、瘤径、瘤颈比及支架类型进行匹配后, 统计分析2组患者围手术期出血性及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出院时神经功能恢复状况[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为恢复良好]的差异。结果 1∶1倾向评分匹配后2组各纳入96例患者进行分析, 其中双抗组患者的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2.1%)与替罗非班组(0.0%)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双抗组患者的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9.3%, 包括术中血栓事件8例、术后梗死事件1例)与替罗非班组(7.2%, 包括术中血栓事件6例、术后梗死事件1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在脑梗死溶栓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6—2019年南阳南石医院救治的61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在溶栓24 h内病情加重而给予替罗非班治疗,并筛选出单纯静脉溶栓的患者61例进行疗效对照。结果试验组有效率57.4%,对照组有效率24.6%,2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脑梗死溶栓后病情进展的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在24 h内发生不明原因早期神经功能恶化(unexplained 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Unexplained END)后应用替罗非班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1月于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神经内科确诊为急性脑梗死,并在静脉溶栓时间窗内应用阿替普酶进行溶栓治疗后24 h内发生不明原因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患者,根据是否应用替罗非班进行干预分为应用替罗非班干预的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的对照组。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估2组患者在干预后第24 h、第7 d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并于出院后第90 d应用改良的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对所有患者的生活能力恢复情况进行评估,以mRS评分较出院时>2分为预后不良,mRS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住院期间评估所有患者是否存在出血转化,出院后90 d是否存在死亡病例。结果 共纳入73例经静脉溶栓后发生不明原因END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男53(72.6%)例,女20(27.4%)例,平均年龄(63.33±4.53)岁,治疗组31(42.5%)例,对照组42(57.5%)例。治疗组在干预后的第24 h和第7 d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 治疗组出院后90 d预后良好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出现2例出血转化,2组均未出现死亡病例。结论 对于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所出现的END及时应用替罗非班进行干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妊娠相关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收集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17年11月至2021年6月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的3例妊娠相关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资料, 回顾性分析患者的诊治过程及疗效。结果 3例患者中2例为妊娠早期、1例为产褥期。3例均为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 其中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1例, 左侧颈内动脉眼段闭塞1例, 左侧颈内动脉交通段闭塞1例。发病机制为心源性栓塞, 栓塞危险因素:卵圆孔未闭1例, 风湿性心脏病1例, 房颤1例。取栓方式:导管抽吸取栓1例、支架取栓2例。经治疗后3例患者的血管均实现良好再通, 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3级;治疗后90 d预后良好2例[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 预后不良1例(mRS评分4分);均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妊娠相关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经个体化评估后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桥接治疗和直接血管内治疗对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多中心研究方法,应用Epidata数据库,收集2020年1月—2021年12月江苏省4家医疗中心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动脉取栓数据,根据治疗方式分为桥接治疗组(急诊血管内治疗前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和直接血管内治疗组。收集患者一般基线数据和结局指标,比较两组患者基线特征和治疗后预后情况。使用术后90 dmRS评分评估患者预后,0~2分为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主要有效性结局指标为90 d mRS评分和90 d血管性死亡率;主要安全性指标为术后48 h内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ICH)、再灌注损伤、造影剂渗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后循环取栓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125例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其中接受桥接治疗28例,直接血管内治疗97例。入院时,桥接治疗组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13.9(11.3~23.2)U...  相似文献   

7.
颈动脉漂浮血栓为一种细长的血管内漂浮物,多见于颈内动脉,常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所致,可造成血管重度狭窄或者漂浮物脱落导致下游流域内多发脑栓塞,临床表现为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恶性大脑中动脉脑梗死、脑疝等,并危及生命。其发病率及识别率低、病因多样,治疗方法包括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以及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但目前尚无指南可循。现报道应用替罗非班成功治疗颈动脉漂浮血栓相关脑梗死患者1例,以提高对颈动脉漂浮血栓相关脑梗死的认识,并为其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张霞  佟旭  张斌 《中国卒中杂志》2019,14(12):1209-1213
目的观察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治疗在前循环大血管狭窄导致的低灌注性脑梗死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3月-2019年3月在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因单侧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严重狭窄导致急性低灌注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给予标准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多途径血管内治疗,随访术后2周、1个月和3个月的NIHSS及mRS评分。结果共纳入40例行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治疗的急性低灌注脑梗死患者,其中男性24例(60%),平均年龄70±4岁(60~80岁)。治疗后患者血管狭窄程度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中位数:18%vs 86%,P0.01),患者在术后2周、1个月及3个月的NIHSS和mR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在40例患者中,有1例(2.5%)术后发生大面积脑梗死及脑疝,另1例(2.5%)术后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结论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治疗对于前循环大血管狭窄导致的急性低灌注性脑梗死患者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并且相对安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感染性颅内动脉瘤(IIA)是一种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感染性病变, 最常见的病因是急性或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后的细菌性栓塞, 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动脉瘤破裂后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或颅内血肿, 具有着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IIA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抗感染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及血管内介入治疗, 但因患者的发病原因及动脉瘤大小、形状、位置、是否破裂等存在差别, IIA患者的治疗方案也需个体化实施。笔者现主要围绕IIA不同治疗方案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以期为IIA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高龄(≥80岁)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ALVOS)患者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并探讨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1年12月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神经介入科行血管内治疗的68例高龄ALVOS患者的临床资料, 以术后3个月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结果分为预后良好组(mRS<3分)和预后不良组(mRS≥3分), 并对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临床特征及治疗过程行单因素分析, 并将结果中P<0.05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中, 选择向前进行逐步回归, 获得影响高龄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 以确定预后的临界值及其预测效能。结果 68例患者的血管内治疗均顺利完成。53例(77.9%)患者血管成功再通, 术后41例(60.3%)发生肺部感染、4例(5.9%)血栓逃逸、17例(25.0%)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19例(27.9%)死亡。预后良好组29例(42.6%), 预后不良组39例(57.4%);两组患者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心房颤动、术前美国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后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图书馆、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中截至到2021年6月的AIS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联合替罗非班(联合用药组)与单纯rt-PA静脉溶栓治...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早期使用替罗非班桥接拜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10—2018-08长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12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依据发病24 h内是否使用替罗非班治疗分为替罗非班组和对照组,共68例纳入替罗非班组,先静脉泵入替罗非班治疗48 h,后过渡为拜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治疗2周。对照组60例仅接受拜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2组在治疗第1、3和15天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记录2周内颅内出血(包括脑实质出血和脑出血转化)、全身性出血和3个月内死亡发生率。3个月后评估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根据治疗后3个月mRS评分,将mRS≤2分为预后良好,3≤mRS≤6分为预后不良。结果 2组2周内颅内出血、全身性出血和3个月内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929、0.827、0.929);治疗第3和15天,替罗非班组NIHSS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值分别为0.042和0.016),ADL评分明显升高(P值分别为0.035和0.018)。3个月后,替罗非班组mRS 0~2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50%vs 31.6%,P=0.027)。结论早期静脉应用替罗非班桥接拜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脑梗死是一种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的疾病, 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负担。神经元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死亡后难以再生或增殖, 故脑梗死后的神经功能缺损难以完全恢复。伴随干细胞技术和基因重组技术的进步, 脑梗死后细胞替代治疗领域的研究有了较大进展, 为临床转化应用奠定了基础。本文综述诱导内源性神经再生、外源性干细胞移植、原位体细胞向神经元转分化这三个方面对脑梗死后细胞替代治疗的基础研究进展, 以期为脑梗死的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TREVO支架取栓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南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自2016年11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72例急性前循环脑梗死取栓患者纳入研究并按不同治疗方法分为2组;对照组(35例)采用TREVO支架取栓术治疗,治疗组(37例)采用TREVO支架取栓术联合动脉内替罗非班治疗。比较2组患者血管再通成功率、具体取栓情况、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程度、凝血功能、90 d预后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患者术后血管再通成功率分别为91.89%(34/37)、88.57%(31/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取栓时间、取栓次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 d治疗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术后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照组患者90 d预后良好率分别为86.49%(32/37)、60.0%(2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11%(3/37)、14.29%(5/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REVO支架取栓术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效果显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入院-转出时间(door-in-door-out time, DIDO)对接受早期血管内治疗(EVT)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1年12月在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高级卒中中心接受EVT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收集入组患者的基线数据、时间指标以及90 d预后等数据, DIDO定义为初级卒中中心的入院(入门)到转出(出门)时间, 主要结局是术后3个月良好预后, 即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0~2分。用单、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DIDO时间与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早期血管内治疗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共320例患者[年龄(69.6±10.2)岁]纳入研究, 基线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为14(11, 18)分, 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为8(7, 9)分, DIDO中位时间为76(50, 120)min, 在整体人群中DIDO并不是EVT患者临床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 但在早期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患者(发病-再通时间≤300 min)中, DIDO(OR=1.030, 95%CI 1.001~1.059, P...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前后循环大血管闭塞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间临床特点及其血管成功再通后临床预后的差异。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卒中中心自2016年1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170例大血管闭塞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 患者行血管内治疗后血管再通程度均达到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2b/3级。根据血管闭塞部位将患者分为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组(138例)与后循环大血管闭塞组(32例), 对比2组患者间临床资料、血管内治疗相关参数及临床预后指标的差异。结果后循环大血管闭塞组患者中男性、动脉粥样硬化型比例明显高于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组(81.3%vs. 61.6%, 78.1%vs. 47.1%),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明显高于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组[3.78(1.93, 10.86)vs. 2.77(1.77, 4.72), (20.50±8.96)分vs. (14.83±4.67)分], 心房颤动史比例明显低于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组(21.9%vs. 58.0%), 发病至血管穿刺时间、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入院至血管穿刺时间、入院至血管...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机械取栓后血栓大小及成分的影响。方法收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自2018年6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接受机械取栓的98例AIS患者进入研究, 根据治疗方式分为桥接治疗组和单纯取栓组, 比较2组患者一般资料、预后情况及血栓特征的差异。结果 2组患者年龄、性别、既往史、基线评分、血管闭塞部位、血管闭塞类型、TOAST病因学分型、时间节点、机械取栓次数、取栓技术、血管成功再通情况、90 d预后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纯取栓组患者血栓比较, 桥接治疗组患者的血栓面积明显减小[37(22, 78) mm2vs. 27(14, 62) mm2 ], 血栓中的主要病理成分面积明显减小[红细胞:16.1(9.0, 37.4) mm2vs. 11.8(6.1, 22.1) mm2, 纤维蛋白/血小板:19.5(9.5, 26.4)) mm2vs. 10.7(5.0, 22.8) mm2, 白细胞:4.0(2.2, 8.0) mm2vs. 2.4(1.4, 5.7) mm2], ...  相似文献   

18.
<正>1病例介绍患者,男,52岁,主因"突发头晕3 h,加重伴右肢乏力1 h"于2017年9月8日14∶30入住永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患者于入院前3 h行走过程中突然出现头晕,头重脚轻,活动时较为明显,伴有行走不稳及恶心,未呕吐,休息后症状无缓解,入院前1 h患者头晕程度加重,持续存在,且出现右肢乏力、麻木,右上肢持物欠稳,右下肢站立费劲,伴有吐词不清,双眼球向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在脑梗死急性期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1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对照组采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观察组使用替罗非班治疗,治疗前、治疗后24 h、48 h及出院时使用NIHSS对2组患者神经缺损功能情况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治疗前NIH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24 h、48 h NIH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小于对照组,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在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应用效果优于单纯阿司匹林及硫酸氢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能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的神经功能缺损,还可能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