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平衡针配合雷火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原发性痛经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于月经前1周开始治疗,对照组予以月月舒痛经宝颗粒口服加单纯针刺和红外线照射治疗(常规取治疗痛经的穴位),观察组采用平衡针刺膻中穴、腹痛穴结合雷火灸进行治疗。两组均至月经来潮停止治疗,共治疗3个月经周期。结果: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痛经症状评分、VAS值、血清前列腺素F2α(PGF2α)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并且观察组治疗1、2、3个月经周期后痛经症状评分、VAS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 0. 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前列腺素F2α(PGF2α)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平衡针配合雷火灸在降低痛经患者痛经症状评分、VAS值、血清前列腺素F2α(PGF2α)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俞募配穴埋线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1组、对照2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俞募配穴埋线法治疗,对照1组采用俞募配穴针刺法治疗,对照2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3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随访3个月。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及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COX痛经症状量表(CMSS)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及随访时VAS评分、CM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P0.05),且治疗组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P0.01,P0.05)。结论:采用俞募配穴埋线法治疗原发性痛经患者有效,能较为持久地缓解患者疼痛,改善痛经伴随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温针次髎穴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分别采用温针次髎穴治疗和常规体针治疗,观察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评分、痛经症状评分和临床疗效。结果:采用温针次髎穴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无论是疼痛缓解、痛经症状评分的改善还是临床疗效均与常规体针治疗相当。结论:温针次髎穴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取穴少,痛苦小,患者依从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应用秦氏飞针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原发性痛经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治疗组患者应用秦氏飞针术治疗。治疗组患者于行经前3天开始治疗,至此次月经周期结束,对照组患者于痛经症状出现时口服药物,服用至痛经症状消失,两组均治疗3个月经周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红外热像数据及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 33%,对照组总有效率8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组治疗前、后红外温度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应用秦氏飞针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显著、操作简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浮针配合再灌注活动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治疗组予浮针配合再灌注活动治疗,对照组予布洛芬口服。2组均治疗3个月经周期。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0min、12h及疗程结束后的疼痛程度;采用COX痛经症状量表(CMSS)评价2组患者治疗前后痛经的症状改善情况。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30min、12h及疗程结束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各时间点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CM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浮针配合再灌注活动治疗原发性痛经在急性期镇痛及痛经症状改善方面均优于口服西药治疗,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头针结合体针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中风后偏瘫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45例采用体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头针治疗,观察两组Fugl-Meyer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1.1%,对照组为66.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Fugl-Meyer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针结合体针治疗中风后偏瘫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俞募配穴针刺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每组50例。治疗组采用俞募配穴针刺法治疗,对照1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对照2组采用口服暖宫七味散。3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期间均不服用其他止痛药。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各组痛经程度分级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0%,对照1组为84.0%,对照2组为62.0%,治疗组总有效率与对照1组和对照2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1组总有效率与对照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痛经程度分级与对照1组和对照2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1组治疗后痛经程度分级与对照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俞募配穴针刺法是一种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针结合体针治疗膝痹病(肝肾亏虚证)的临床价值。方法:将60例合格受试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腹针结合体针组)和对照组(体针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腹针结合体针疗法,对照组只采用体针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2个疗程后记录VAS疼痛评分、Lyshlom膝关节功能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及临床总体疗效,进行数据统计学分析,以评价临床总体疗效。结果:临床总体疗效判定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疼痛评分、Lyshlom膝关节功能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多项观察指标改善程度,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肝肾亏虚型膝痹的治疗,腹针结合体针疗法疗效较好,且优于单纯体针疗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中药结合针刺治疗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中药结合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7%,对照组为75.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及腹痛VAS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药结合治疗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有较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痛经舒方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5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痛经舒方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9例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口服痛经舒方)、对照组(49例,口服当归片),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和疗效,并检测治疗组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经期抽血查前列腺素(PGF2α)含量变化。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证候疗效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经期抽血查前列腺素PGF2α含量有显著降低(P0.05)。结论:痛经舒方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疗效显著;治疗后能明显降低经期抽血查的PGF2a含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温经汤加减结合温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方法:将94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7例。治疗组予温经汤加减结合温针灸治疗,对照组予布洛芬缓释胶囊、罗通定治疗。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疼痛VAS评分、静脉血清前列腺素2α(PGF-2α)及前列腺素E2(PGE2)变化,并评价疗效。结果:两组疗效比较,经秩和检验,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疼痛V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两组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疼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PGF-2α均降低(P0.05),血清PGE2均升高(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血清PGF-2α低于对照组,血清PGE2高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经汤加减结合温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有较好疗效,可降低静脉血清PGF-2α,升高血清PGE2。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府逐瘀颗粒联合痛经贴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的临床疗效及机制。方法:选取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患者222例,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58例,痛经贴组56例,血府逐瘀组55例,西药对照组53例。痛经贴组在关元穴贴痛经贴,血府逐瘀组内服血府逐瘀颗粒,联合治疗组为痛经贴组与血府逐瘀组治疗叠加,西药对照组内服布洛芬缓释胶囊,各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观察各组疗效、痛经症状评分、外周血血清PGE_2、PGF_(2α)水平。结果:联合治疗组疗效优于其他治疗组(P0.01),联合治疗组痛经症状评分较其他治疗组显著下降(P0.01),联合治疗组对外周血PGE_2、PGF_(2α)水平的影响优于其他治疗组(P0.01)。结论:痛经贴联合血府逐瘀颗粒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疗效确切,优于单用痛经贴或血府逐瘀颗粒,其机制可能与调节外周血PGE2、PGF2α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颊针对原发性痛经的镇痛疗效及对血清PGF2α和PGE2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将60例诊断为原发性痛经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颊针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颊针组取中焦穴、下焦穴、腰穴和骶穴,1次/d,每次30 min;对照组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2次/d,每次300 mg。两组均于月经前3 d开始,至月经期第3天,连续治疗3个疗程,每个疗程为1个月经周期,比较两组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COX痛经症状评价量表(CMSS)评分,检测两组血清前列素F2α(PGF2α)和血清前列素E2(PGE2)的水平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的VAS评分、CMSS评分以及血清PGF2α和PGE2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治疗后颊针组较对照组的VAS评分、CMSS评分以及血清PGF2α和PGE2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颊针较布洛芬缓释胶囊对原发性痛经镇痛效果更佳,并可缓解其相应伴随症状,镇痛机制可能与PGF2α和PGE2水平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俞募配穴针刺对原发性痛经患者前列腺素F2a(PGF2a)、b-内啡肽(b-EP)、子宫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将18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治疗组、对照组1和对照组2,每组60例。治疗组采用俞募配穴法针刺治疗,对照组1采用常规针刺法针刺治疗,对照组2采用中药暖宫七味散口服,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3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不服用其他止痛药。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后痛经积分、血清PGF2a和b-EP含量、子宫动脉血流情况。结果 3组治疗前后痛经积分和血清PGF2a、b-EP含量及子宫动脉血流情况(RI、PI、S/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痛经积分和血清PGF2a、b-EP含量及子宫动脉血流情况治疗前后差值与两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1和对照组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治疗组痛经积分及血清PGF2a、b-EP含量与两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1和对照组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俞募配穴针刺可以通过降低原发性痛经患者血清PGF2a、增加b-内啡肽含量、改善患者子宫血液流变情况,来有效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优于普通针刺和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5.
陈颖娟  陈旦平 《河北中医》2020,42(4):543-546
目的观察痛经膏穴位贴敷联合中医定向透药疗法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36例采用中医定向透药治疗;治疗组36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痛经膏穴位贴敷治疗。2组疗程均为3个月经周期。比较2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痛经症状积分及血清前列腺素F_(1α)(PGF_(1α))、血栓素B_2(TXB_2)水平,并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8. 89%(32/36),对照组总有效率61. 11%(22/36),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后治疗组疼痛VAS及痛经症状积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 0. 05),且均低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后2组PGF_(1α)、TXB_2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 0. 05),且治疗后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痛经膏穴位贴敷联合中医定向透药疗法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疗效确切,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降低血清PGF_(1α)、TXB_2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温针灸联合温经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为本病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将80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温经汤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温针灸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评估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治疗后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痛经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前列腺素2α(PGF2α)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前列腺素E2(PGE2)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联合温经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且复发率低,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原发性痛经实证患者31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原发性痛经实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前列腺素(PGs)的影响.方法 将原发性痛经实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1例),治疗组行中药穴位贴敷,对照组口服田七痛经胶囊.治疗前后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痛经的疼痛积分以及伴随症状,并测定外周血前列腺素F2α(PGF2α)与前列腺素E2(PGE2)含量.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疗效、疼痛积分及伴随症状改善程度均较对照组显著(P<0.05或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外周血PGE2含量增高,PGF2α及PGF2α/PGE2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组PGE2升高程度和PGF2α/PGE2的下降程度大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 穴位贴敷治疗原发性痛经实证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并对原发性痛经患者前列腺素的合成有良性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温经汤联合消炎贴穴位贴敷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原发性寒凝血瘀型痛经患者10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3例。对照组予温经汤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消炎贴穴位贴敷治疗,均连续治疗5个月经周期。参照COX痛经症状量表进行评分;测定2组治疗前后外周血中前列腺素F2α(PGF2α)含量;比较2组痛经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8.00%,对照组为62.3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CMSS时间、程度及PGF2α含量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经汤联合消炎贴穴位贴敷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曾燕芬 《辽宁中医杂志》2006,33(8):1020-1021
目的:观察头针结合体针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对照组50例。治疗组采用头针结合体针治疗,对照组采用体针治疗,以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生活能力恢复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组愈显率80%,对照组愈显率62%,两组比较,P<0.05。结论:头针结合体针治疗缺血性中风疗效优于单纯体针组。  相似文献   

20.
李跃  陈飞  徐霞  谷甸娜 《新中医》2020,52(7):117-119
目的:观察平衡火罐联合督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疗效。方法:选取8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口服吲哚美辛片,观察组采用平衡火罐联合督灸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比较2组月经期时间、月经量变化、痛经程度评分、痛经症状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月经期时间、月经量明显增加(P0.01);2组痛经程度评分和痛经症状评分显著降低(P0.01);观察组月经期时间、月经量高于同期对照组(P0.01);观察组痛经程度评分、痛经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衡火罐联合督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可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