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KCNT1基因突变所致婴儿癫痫伴游走性局灶性发作(EIMFS)的临床特征、基因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1例诊断为EIMFS患儿的临床表现、脑电图(EEG)特点及基因测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患儿男性,2月20d,频繁抽搐发作,表现为局灶性发作,伴癫痫持续状态,EEG放电部位不固定,抗癫痫药物治疗效果欠佳,起病后出现发育滞后,头颅MRI及血、尿遗传代谢筛查无明显异常,基因测序结果发现患儿存在KCNT1基因突变,该突变为杂合错义突变(c.1283G> A,p.Arg428Gln),患儿父母该位点未发现突变,即患儿为新生突变。结论 KCNT1是EIMFS主要的相关基因,对于临床病因不明且抗癫痫药物治疗效果欠佳的早发性癫痫脑病患儿需考虑基因检测,协助临床诊断及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家族性皮质肌阵挛震颤性癫痫(FCMTE)家系进行8q23.3-24.1连锁分析。方法采集7例临床拟诊为家族性皮质肌阵挛震颤性癫痫家系患者及家系对照者外周血5 ml,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及STR多态性标记物后连锁分析对8q23.3-24.1进行初步筛查。结果我们分析了已报道的5个STR位点与致病基因的两点LOD值均<-2(θ=0.0)。结论该家系致病基因在的8q23.3-q24.1可能性很小,排除该FCTME家系致病基因位于该区段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KCNT1基因突变患者的分子遗传学特征及临床特点。方法 分析广东三九脑科医院癫痫中心经全外显子二代测序发现的5例KCNT1基因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对KCNT1基因阳性患者的分子遗传学特征及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所有5例KCNT1基因阳性癫痫患者均为错义突变,其中例2、例4、例5为新生突变,例1及例3为来源自母亲的杂合突变,其中例5新生突变患者(c.1038C>G p.F346L)合并有Y染色体异常,表现为超雄综合征(47,XYY)。5例患者中例1、例2及例3突变位点一致(c.1193G>A p.R398Q),但其中例1及例2临床表型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夜间额叶癫痫(ADNFLE),例3为婴儿癫痫伴游走性局灶性发作(EIMFS),且3例突变位点一致的患者中例1及例2合并有自闭症。5例患者中例1患者的母亲及外婆有癫痫病史,其余4例无癫痫家族史。所有患者均有精神运动发育迟缓。5例患者的癫痫起病年龄为生后1月龄~36月龄,其中例1、例2及例4临床表型为ANDFLE、例3及例5临床表型为EIMFS。5例患者均使用2种以上抗癫痫药物,其中例2及例3添加生酮饮食治疗,例2及...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1例NR4A2基因变异所致的发育性癫痫性脑病患儿的临床特点, 总结该类疾病的临床表型及基因型, 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类疾病的认识。方法收集2022年8月就诊于临沂市人民医院的1例儿童发育性癫痫性脑病患儿的临床资料, 完善视频脑电图、颅脑磁共振成像及家系全外显子测序, 再对可疑突变位点采用Sanger测序进行验证。查阅相关文献, 总结NR4A2基因所致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表型及遗传学特点。结果发现患儿在NR4A2基因c.866G>A(p.A289H)位点存在1个杂合错义突变, 为新发变异, 父母均为野生型。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变异分级评定为疑似致病性变异。经查阅文献发现目前国际上共有16例相关病例报道, 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精神发育迟缓/智力低下, 还有语言障碍、癫痫发作、肌张力改变及不同心理行为问题。结论 NR4A2基因不仅与多巴反应障碍性疾病相关, 还与神经发育、智力障碍及语言发育迟缓、癫痫相关;位点c.866G>A(p.A289H)的检出扩大了NR4A2的基因谱, 并提出NR4A2基因是发育性癫痫性脑病的致病基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家族性皮质肌阵挛震颤性癫痫一家系(Familial cortical myoclonic tremor with epilepsy,FCMTE)的7例患病者的CTNND2(Catenin Delta 2,CTNND2)基因进行筛查。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和PCR产物测序法对家系先证者及患病成员进行CTNND2基因突变检测。结果通过直接测序的方法对家系7例患者进行CTNND2基因突变分析,未发现该基因外显子区存在突变。结论该FCMTE家系CTNND2基因未发现突变,认为该基因不是本家系的致病基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2例发育性和癫痫性脑病8型(DEE8)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其基因变异情况。方法利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对先证者进行基因变异分析, 结合Sanger测序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进行验证, 以确定遗传来源。同时, 对先证者1的母亲及先证者2进行X染色体失活模式检测, 分析ARHGEF9等位基因的表达差异。结果 2例患儿均出现全面发育落后。先证者1临床表现为运动、语言、智力障碍以及癫痫发作, 脑电图示背景活动慢, 睡眠期双侧额区、中线区棘波、棘慢波发放。先证者2存在运动、语言和认知落后的临床表现, 但无癫痫症状。全外显子检测显示先证者1存在ARHGEF9基因c.925-2A>T经典剪接变异, Sanger测序证实该变异遗传自母亲, 为未报道过的新变异;先证者1母亲X染色体极度偏移失活, 突变型和野生型ARHGEF9表达量比率接近为0∶100%。先证者2存在ARHGEF9基因3~10号外显子杂合缺失, 经定量PCR验证患儿父母该位置均无变异, 该变异为未报道的新发变异。结论 DEE8疾病相对罕见, 多数患儿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发育表型, 但癫痫并非其特异性临床表现。ARH...  相似文献   

7.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颞叶外侧癫痫(ADLTE)是一种以听觉先兆或其他感觉先兆为特征的遗传性局灶性癫痫综合征, 最早由Ottman等[1]在1个家族中报道, 该家族3代成员中共有11例出现具有听觉特征的癫痫发作。迄今为止共报道了11个基因/位点突变可导致ADLTE, 其中以富含亮氨酸的胶质瘤失活基因1(LGI1)突变多见, 在约50%的颞叶外侧癫痫家族及3%的散发性颞叶外侧癫痫患者中可以发现LGI1基因突变[2,3,4]。目前已经证实LGI1是调控大脑发育、神经元兴奋性、突触传递和可塑性的重要分子, 与癫痫发作呈强相关性, 但LGI1基因突变的致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5,6,7,8]。本研究对LGI1基因突变所致ADLTE家系2例患者的临床表型、脑电图表现、影像学资料及Trios全外显子组基因测序结果进行回顾性总结, 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 初步探讨LGI1基因突变的致病机制, 具体内容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过去的十年中,人类对孟德尔型遗传性癫痫的分子遗传学基础的认识取得了巨大进展,有不少癫痫相关的致病基因被确认,而且对突变产物与痫性发作之间的分子病理机制有了更深的认识。本文对近年来认识较深入的几种遗传性癫痫作一简要回顾。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经全外显子组测序确诊的发育性癫痫性脑病67型的临床表型及CUX2 基因的变异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1例于2021年1月就诊于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并确诊为CUX2基因变异相关发育性癫痫性脑病67型患儿的临床资料, 对其临床特点、基因检测、头颅影像学、脑电图检查结果及治疗方案等进行总结, 每3个月对患儿进行1次随访。同时对CUX2基因变异导致发育性癫痫性脑病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先证者为女童, 年龄6岁4个月, 主要临床表现为局灶性起源进展为双侧强直-阵挛发作, 智力、语言、运动发育落后, 伴自闭行为、多动性障碍、不自主拍手动作。视频脑电图背景活动慢;醒-睡各期广泛性棘慢波、多棘慢波发放, 睡眠期双侧前头部棘慢波、尖形慢波发放。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平扫及T2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T2-FLAIR)薄层扫描结果提示左侧海马较右侧信号增高, 稍肿胀;1个月后复查MRI及T2-FLAIR示左侧海马信号仍稍高, 较前有所减低, 海马体积稍减小。染色体拷贝数分析结果未见异常;全外显子组测序示CUX2基因存在c.1768G>A(p.Glu590Lys)杂合错义变异, 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良性家族性婴儿癫痫(BFIE)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PRRT2基因突变和双侧额区放电的BFIE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BFIE主要临床表现为局灶性癫痫发作,PRRT2为主要致病基因.发作间歇期EEG多无异常,局灶性放电部位多为额区.本病预后良好,多数抗癫痫药物对本病有效.结论 婴儿期以...  相似文献   

11.
发作性运动障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发作性运动障碍,以发作性的运动障碍为特征,包含发作性运动源性手足舞蹈徐动症、发作性非运动源性运动障碍、发作性过度运动源性肌张力障碍,另外还有一些相关的综合征。近年来对基因方面的研究有很大进展,倾向于发作性运动障碍为离子通道病。本文对发作性运动障碍的临床特征、基础研究以及与癫痫的关系综述与探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BRWD3基因变异所致婴儿癫痫性痉挛综合征患儿临床表型及遗传学特征。方法收集2019年8月2日于临沂市人民医院小儿神经内科收治的1例BRWD3基因变异相关婴儿癫痫性痉挛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并随访观察, 应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及Sanger测序法对患儿及其父母进行基因检测, 并对突变位点进行致病性分析。以"BRWD3"为检索词查阅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PubMed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建库至2023年6月相关文献, 总结BRWD3基因变异相关癫痫患儿的临床表型及遗传学特征。结果患儿为男性, 4岁4个月, 临床表型包括重度全面发育迟缓、局灶性发作(4月龄首发)、痉挛发作(6月龄首发)、孤独症、大头畸形、前额凸出和视频脑电图高度失律。全外显子测序结果显示患儿存在BRWD3基因新发移码变异c.43184319del(p.Q1441Efs*20)(NM153252), 此位点目前国内外尚未报道。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 判读c.43184319del变异为致病性突变(PVS1+PS...  相似文献   

13.
癫痫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证明,遗传因素在癫痫(epilepsy,EP)的发病机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EP表型的异质性以及遗传性癫痫遗传方式的复杂性,使得对癫痫基因水平的认识一直停滞不前.以分子生物学技术为基础的反向遗传学技术的创立使EP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获得了突破性进展,该技术以染色体上具有高度多态性限制性片断(RFLP)、数目可变的串联重复序(VNTR)及核苷酸的串联重复序(VNDR)作为遗传标志,用连锁分析等方法已将6种癫痫及癫痫综合征的致病基因定位.研究证实一些"癫痫基因"可导致离子通道或受体功能的异常、脑发育障碍、进行性神经变性及脑能量代谢障碍[1].  相似文献   

14.
额叶性癫痫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额叶性癫痫的临床分析李露斯,吴盛荣额叶性癫痫是起源于额叶的癫痫综合征。其临床特点是以单纯部分性发作,复杂部分性发作,继发全部性发作以及以上症状的综合[1]。由于表现的多样性,给临床诊断及治疗常带来一定的困难。本文就我科门诊癫痫专病随访病人中确诊的额叶...  相似文献   

15.
两种新的家族性癫痫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抗癫痫联盟认为癫痫综合征是由一组体征和症状组成的特定的癫痫现象。它所涉及的不仅仅是发作类型,而且还包涵着疾病的病因、病理、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经过和结局。家族性颞叶癫痫及不同病灶的家族性部分性癫痫是国际抗癫痫联盟新提出来的颞叶癫痫综合征。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RYR2基因突变致婴儿癫痫的临床及基因型特征, 探讨RYR2基因突变和癫痫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于2020年12月、2022年5月收治的2例癫痫伴RYR2基因突变婴儿的临床资料、基因检测结果, 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2例患儿的起病年龄均为婴儿期(出生后4个月、9个月), 表现为反复抽搐, 发作时无诱因, 1例动态心电图检查异常但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1例发作间期脑电图示异常放电, 应用左乙拉西坦口服液治疗后发作均得到有效控制。全外显子测序发现1例患儿RYR2基因c.14767A>G(p.Met4923Val)杂合错义变异, 1例患儿RYR2基因c.14014A>G(p.Met4672Val)杂合错义变异, 2例患儿均未发现其他已知癫痫致病基因突变。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会指南评价2个变异均为致病性突变(PS2+PM1+PM2+PP2+PP3)。结论 RYR2基因可能是一种新的癫痫致病基因。  相似文献   

17.
近两年关于癫痫的遗传学研究发现与特发性全身性癫痫有关的基因仍为离子通道家族。而非离子通道基 因突变则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颞叶癫痫、皮质发育畸形、X连锁精神发育迟滞及癫痫综合征有关。大部分遗传性 癫痫呈复杂的遗传形式,目前确定的一些基因只能解释一小部分的家族性和散发病例。随着人们不断发现新的癫 痫表型和相关基因,癫痫遗传学领域迅速发展,深化了人们对癫痫神经生物学机制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早在1965年Maccario等就强调局灶性癫痫可能是非酮性高血糖症的症状之一,但这并未引起临床医生对本病的重视。本文报告2例非酮性高血糖症并发局灶性癫痫的病倒,其癫痫发作与高血糖症相关,单纯的抗癫痫药物治疗无效,某些药物甚至可能有害,只在血糖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时癫痫发作才能得以控制,非酮性高血糖症所致的局灶性癫痫发作可能是一种特殊的神经内分泌综合征。  相似文献   

19.
66例癫痫性精神障碍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癫痫性精神障碍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对66例癫痫性精神障碍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癫痫性精神障碍症状以类精神分裂症为主,经卡马西平合并氟哌啶醇治疗痊愈59.10%,显著24.24%,好转13.63%,无效3.03%。结论:癫痫性精神障碍时癫痫发作减少,规范治疗癫痫性精神障碍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夜间额叶癫痫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时霄冰  郎森阳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6,5(11):1184-1185,1188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夜间额叶癫痫(autosomal dominant nocturnal frontal epilepsy,ADNFLE)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特发性局灶性癫痫综合征,1994年首先由Scheffer等描述,夜间成串的运动症状发作为最显著的临床特征。1995年Steinlein等首先发现其致病基因,是第一个被发现由基因变异引起的特发性癫痫综合征。本文对其临床特点、遗传学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