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早产儿脑损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损伤是早产儿常见并发症,包括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脑梗死,缺氧缺血性脑病等。其幸存者常遗留严重的神经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认知缺陷和运动障碍等。如能积极预防,尽早诊断,及时干预,可大大降低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生,提高早产儿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2.
联合干预措施防治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邵宪花  张滨英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31):4428-4430
目的:探讨联合干预措施对早产儿脑白质损伤(WMD)的防治和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以2003年1月~2005年6月因各种疾病在本院住院并确诊存在脑白质损伤的早产儿6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对照组各32例。干预组采用神经节苷脂、早期干预、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育儿方式,所有患儿定期来院随访。纠正胎龄40周时行NBNA评分1次,3、6、12个月各进行1次CDCC智力测验,18个月时进行1次Gesell智力测验。结果:1个月时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发生率及6个月时头颅B超异常率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纠正胎龄40周时NBNA评分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3个月时智能发育指数(MD I)和运动发育指数(PD I)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6、12个月时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Gesell智力发育检查,发现干预组在适应性、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和社会交往5个能区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发生脑瘫和精神发育迟滞的例数分别为5例、14例和1例、3例。结论:对早产儿脑白质损伤患儿采用联合干预措施能显著减少脑瘫、智能发育迟滞等后遗症的发生,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3.
研究发现,宫内感染与早产儿脑损伤关系密切。因此,全面理解宫内感染所导致的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生机制,有助于早期预防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生,并改善已发生的此类脑损伤的早产儿的神经预后。本文就宫内感染与早产儿脑损伤的关系及最新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分析早产儿患感染性疾病与脑损伤发生的相关程度。方法:随机抽取250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患有感染性疾病162例,分析脑损伤的基本情况,根据有无脑损伤进行分组,对比测量两组早产儿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水平,正向和反向研究感染性疾病导致脑损伤的相关性和危险因素。结果:感染性疾病早产儿中54例(33.2%)有脑损伤情况。所有69例脑损伤早产儿中感染指标超标占77.78%(54/69),明显高于无脑损伤组。轻度感染脑损伤发生率显著低于重度感染患儿脑损伤发生率,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χ2=11.18,P<0.05)。结论:早产儿患感染性疾病可损害神经系统组织和功能,在重度感染和多因素情况下脑损伤程度更重。  相似文献   

5.
随着NICU监护和诊疗技术迅速发展,早产儿、特别是小早产儿的存活率显著提高,其常见两种形式的脑损伤:脑室内出血(IVH)的发生率从50%下降到25%;与此相反,脑白质损伤(WMI)的发生率基本没有改变,影响了约10%出生体质量在1500 g以下的早产儿[1]。两种形式的脑损伤与生命远期神经系统后遗症相关,包括脑性瘫痪[2]。长期以来,虽然有报道临床因素(如气胸、心肺复苏、败血症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和两种形式脑损伤之间的联系,加之一些神经保护策略的效果,但是潜在的损伤机制仍不明确。  相似文献   

6.
对243例生后1周内入院的早产儿脑损伤情况进行了分析。颅内出血及缺氧缺血性改变发生率分别为41.98%及23.46%,14例表现为宫内脑损伤。成熟度及围产期异常与脑损伤关系密切,宫内脑损伤与母全身性疾病有关。随访病例中11例在1~3个月时脑影像检查异常,1岁时DQ<75者占28%。提示早产儿脑损伤发生率高,应注重干预。  相似文献   

7.
熊英 《中国卫生产业》2014,(2):154+156-154,156
早产儿由于缺乏成熟的血糖调节功能,一旦出现异常会导致血糖调节机制失衡,并引发高血糖或者低血糖,但是临床上通常没有特异症状,人体大脑中糖原储备量非常低,而大脑的主要能量来源为葡萄糖,因此患儿若出现血糖异常现象能够对其脑部造成损害,严重影响患儿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本次研究特就早产儿血糖异常与脑损伤的关系进行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颅脑超声,对260例早产儿进行脑损伤筛查,了解早产儿脑损伤发生率,并分析增加脑损伤发生率和加重脑损伤程度的高危因素。结果共检出脑损伤174例(66.9%),其中PIVH 138例(53.1%),重度PIVH 25例,重度PIVH发生率9.6%;PVL 39例,发生率15%。分析显示:胎龄小、围产期缺氧、酸中毒、高浓度吸氧、机械通气等均增加颅内出血的发生率,胎龄、围产期缺氧史、酸中毒可影响颅内出血的程度;胎龄、体重越小,胎膜早破、感染、围产期缺氧、酸中毒、机械通气、低碳酸血症、颅内出血均增加白质软化的发生率;产前应用DXM可降低脑损伤的发生率。结论加强围生期保健,预防早产,避免围产期缺氧、出生后并发症是减少脑损伤发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早期护理干预对早产儿脑损伤恢复的影响。方法:对经临床及颅脑超声检查确诊的120例脑损伤早产儿实施综合性早期护理干预,通过临床观察和颅脑超声检查,分析患儿脑损伤改善情况。结果:120例患儿中,除自动出院15例,失访11例,其余94例患儿临床症状和颅脑超声指标有明显改善。结论:由于早产儿脑损伤与脑发育密切相关,针对早产儿脑损伤的特点,尽早实施干预性护理措施,对有效控制患儿病情、降低病死率、促进患儿脑发育,减少后遗症的发生、提高早产儿的生存质量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早产儿逐年增多,且孕周与出生体重呈现降低趋势,各类脑损伤随之增加,成为远期后遗症和神经发育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受到医务人员和社会、家庭的广泛关注.提高救治存活早产儿的生命质量,与早期诊治、后期管理及干预等多个环节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系统评价我国早产儿脑损伤的危险因素,为早产儿脑损伤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Pubmed等数据库,收集建库至2018年2月国内外公开发表的研究我国早产儿脑损伤的相关文献,使用Review Manager 5. 3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2篇可用文献,1 737例我国早产儿脑损伤患儿。我国早产儿脑损伤的危险因素为缺氧[OR (95%CI)=2. 38 (1. 75~3. 23)]、母孕期感染[OR (95%CI)=1. 92 (1. 41~2. 62)]、机械通气治疗[OR (95%CI)=2. 49 (1. 35~4. 62)]、新生儿脓毒血症[OR (95%CI)=2. 98 (1. 98~4. 50)]、产道分娩[OR (95%CI)=7. 30 (4. 09~13. 03)]、胎龄小于32周[OR (95%CI)=2. 95 (1. 62~5. 37)]、胎儿窘迫[OR (95%CI)=4. 98 (3. 20~7. 74)]和出生体质量小于1. 5 kg [OR (95%CI)=2. 24(1. 19~4. 24)]。结论缺氧、母孕期感染、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脓毒血症、产道分娩、胎龄小于32周、胎儿窘迫、出生体质量小于1. 5 kg是我国早产儿脑损伤的危险因素,代谢性酸中毒对早产儿的影响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早产儿脑损伤的价值,为早产儿脑损伤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早产儿55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使用枸橼酸咖啡因分为对照组(23例)和观察组(32例),对比两组间头颅MRI、脑电图(EEG)、NBNA评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浓度治疗前后变化。结果纠正胎龄40周时,头颅MRI及EEG结果均显示,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NBNA评分高于对照组,NSE浓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枸橼酸咖啡因可以改善早产儿脑损伤头颅MRI、EEG结果,提高NBNA评分,降低NSE浓度,可作为一种新型治疗手段应用于早产儿脑损伤。  相似文献   

13.
韩步英  王晓斌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4):5629-5630
目的:观察脑蛋白水解物治疗早产儿脑损伤的疗效。方法:对81例早产儿脑损伤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1例)与对照组(40例)。两组患儿入院后均进行脑蛋白水解物治疗,轻度治疗7~10天、中度治疗10~14天、重度治疗14~21天。治疗组出院后每隔1月复查1次,有运动发育及CT检查异常继续治疗至1岁,每月治疗1次,每次10天,并加强功能训练;而对照组出院后未坚持治疗及加强功能训练。通过对比两组患儿1岁内运动发育情况及头颅CT情况。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脑蛋白水解物治疗早产儿脑损伤有显著疗效,能使早产儿运动发育接近正常儿童。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脐血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水平预测早产儿脑损伤的价值。方法选取胎龄28~34周早产儿217例,采用ELISA法检测脐血EPO水平。所有早产儿行头颅B超及头颅MRI检查以诊断是否有脑损伤,根据头颅影像学检查结果及临床表现分为脑损伤组与无脑损伤组。结果脐血EPO对早产儿脑损伤有一定的预测价值。脐血EPO水平截断值为13. 115 IU/L时,其预测早产儿脑损伤的灵敏度为87. 8%,特异度为75. 7%。结论脐血EPO水平对早产儿脑损伤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干预早产儿脑损伤的临床疗效及预后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2月某院儿科门诊就诊的98例早产儿脑损伤患儿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49人,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口服脑蛋白口服液+赖氨肌醇B12口服液,干预组给予鼠神经生长因子(mouse nerve growth ...  相似文献   

16.
早产儿脑白质损伤是早产儿脑损伤特有的形式之一,是造成慢性神经系统并发症的主要原因。早产儿脑白质损伤早期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目前主要依靠头颅超声、磁共振等影像学的检查,近年来,实验室检查及脑功能性检查也越来越受关注。治疗上目前尚无特异性的方法,现代医学在研的干预治疗措施也越来越多。因此,结合多种检查方法做出诊断,对其进行早期有效的干预治疗,减低残障儿童的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病理生理、MRI征象及其与缺氧程度的关系,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30例临床确诊为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患儿行MRI扫描,并对其MRI征象进行分析。结果:30例患儿中,7例为单纯室管膜下出血,6例为室管膜下出血合并侧脑室旁脑白质内少量出血,4例为侧脑室室管膜下出血合并脑室内出血,2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9例为脑室周围白质损伤,2例为出血性脑梗死。结论: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MRI表现复杂多样,也可为多种征象共同存在;MRI征象与围生期缺氧程度无特定联系,不能作为脑损伤严重程度的依据;MRI能准确地发现病灶,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分组对比分析,研究振幅整合脑电图(a EEG)评估早产儿脑损伤(BIPI)的价值。方法以2015年6月-2016年6月在该院出生并转入新生儿科的182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早产儿生后6 h内进行a EEG评分,依据BIPI诊断结果,分为脑损伤组(99例)和非脑损伤组(83例),对导致BIPI的危险因素进行回归性分析,依照a EEG检测结果不同再分为a EEG正常组(92例)和a EEG异常组(90例),对影响早产儿a EEG结果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脑损伤组中a EEG异常83例(83.8%);非脑损伤组中a EEG异常9例(10.8%),两组a EEG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小胎龄(32周)、低出生体重(1500g)、胎盘胎膜与脐带异常及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导致BIPI发生的高危因素(P0.05)。a EEG正常组与a EEG异常组在出生体重、胎龄、胎盘胎膜与脐带异常及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四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IPI危险因素及早产儿早期a EEG影响因素一致,提示早期a EEG能有效评价早产儿的脑功能状态,有助于早期诊断BIPI。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早产儿脑损伤与学龄期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相关性,为预防学龄期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本院新生儿科住院治疗的、早产、并诊断为脑损伤的125例和同期出生的、足月的、正常的150例学龄期儿童行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检查.结果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发病率脑损伤组与正常组分别为10.4%和4.7%;脑损伤组中孕龄<34周组和孕龄34~37周组的发生率分别为 20.0%和6.7%;脑损伤组中体重<1 500、1 500~2 500和>2 500 g分别为 18.2%、12.7%和6.3%;脑损伤组中重度脑损伤组与轻度脑损伤组的发病率分别为 9.2%、1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早产儿易发生学龄期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积极治疗早产儿脑损伤,尽可能及早预防早产儿重度脑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早产儿的出生率逐年上升。随着围产医学和新生儿重症急救技术的提升,早产儿的死亡率持续下降,但存活下来的早产儿脑损伤和出生后发育异常的发生率居高不下。对比足月儿,早产儿心理及行为发展等方面的问题也较多。本研究对国内外有关早产儿神经心理发育和干预研究进行梳理,总结早产儿神经心理发育特点,分析早产儿的干预研究,为早产儿的养育干预研究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