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重度下肢毁损伤处理决策中的瑕疵,探索一条疗程短、经费节省、疗效相对满意的治疗之路.[方法]3例下肢严重毁损伤患者给予必要的急症外科处理,但因处理过程中不同程度的决策瑕疵,疗程相对延长.[结果]针对个体不同情况给予再处理,伤口最后全部愈合,截肢者均能配戴假肢,保肢者能处理生活起居.[结论]经过积极抗休克治疗后,待生命体征平稳,对下肢复合性损伤应先稳定大腿,对小腿无期望成活者,可做简单处理后一期或延期截肢,对保肢有望者,尽量保留一个不影响止常生活的残肢.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下肢毁损伤截肢患者术后心理护理的实施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8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下肢毁损伤截肢患者50例,根据收治时间先后将其分为观察组(n=25)与对照组(n=25)。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在给予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的强化,对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抑郁、焦虑情况评分进行统计比较,并对两组护理满意情况及治疗依从性进行比较。结果在抑郁(SAS)、焦虑(SDS)评分方面,两组护理干预后2周、1个月后各指标评分均较护理干预前降低,其中观察者干预后各指标评分降低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在护理满意度方面,观察者总满意度96.0%与对照组总满意度72.0%比较显著提高(P0.05);在治疗依从性方面,观察组治疗依从性96.0%与对照组治疗依从性72.0%比较显著提高(P0.05)。结论对下肢毁损伤截肢患者术后给予心理护理,能够使患者不良情绪有效缓解,使其心理负担减轻。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损伤控制理论一体化抢救措施在严重多发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的76例严重多发伤患者的诊疗情况,按照不同抢救措施分为研究组(n=38)和对照组(n=38),对照组采用常规专科救治,研究组采用损伤控制理论一体化抢救措施。对比两组救治时间(急诊室停留时间、辅助检查时间、急诊至手术时间、有效救治时间、入院至手术时间、确诊时间、住院时间);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简明损伤定级法-损伤严重程度评分(AIS-ISS)和Glasgow昏迷评分(GCS);对比两组的预后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的急诊室停留时间、辅助检查时间、急诊至手术时间、有效救治时间、入院至手术时间、确诊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6.58±1.21) min、(9.20±2.18) min、(5.79±1.30) min、(15.86±2.17) min、(28.62±6.27) min、(28.09±5.23) min、(22.95±3.01) d],均显著短于对照组的[(12.96±2.37) min、(17.38±3.50) min、(13.73±2.06) min、(51.65...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技术在急诊治疗严重多发伤合并骨与关节损伤中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11-01—2013-12急诊抢救并应用损伤控制技术治疗的56例多发伤合并骨与关节损伤(观察组),并与自2006-01—2008-12未应用损伤控制技术治疗的64例(对照组)进行比较。比较2组ICU恢复时间、损伤控制后至确定性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死亡率。结果观察组损伤控制后至确定性手术时间(8.71±2.85)d;4例死亡,死亡率7.1%;其余52例随访4~24个月,骨折复位及愈合满意,ICU恢复时间2~7(4.05±1.65)d,住院时间17~36(19.66±4.33)d。对照组损伤控制后至确定性手术时间(5.76±2.71)d;11例死亡,死亡率17.2%;其余53例ICU恢复时间5~14(8.01±2.71)d;住院时间19~41(25.98±7.46)d。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ICU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更短,损伤控制后至确定性手术时间更长,死亡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严重多发伤患者灵活运用损伤控制技术,可为科学确定二期手术时机和方式赢得时间,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创伤分级诊断用于创伤性骨折患者急诊抢救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本院急诊收治的148例创伤性骨折急诊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74例)和研究组(7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方式,研究组采取创伤分级诊断急救方式。统计两组患者急诊抢救阶段和院内延续治疗阶段治疗指标情况差异。结果研究组急诊明确诊断率、急诊抢救成功率和转运至院内科室成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研究组急诊抢救过程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院内延续治疗阶段死亡率、创伤后并发症发生率和致残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家属急救诊疗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创伤分级诊断通过评定创伤性骨折患者创伤严重程度而及时采取不同的急诊救治策略,可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院前救治在急性颅脑损伤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5月~2011年5月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2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被当时施救人员送到急诊室做院内急救。观察组患者实施院前急救。记录两组患者昏迷天数、住院时间;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对患者进行预后评定。结果:观察组昏迷时间和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预后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院前救治能够显著提高患者临床预后,急救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透光旋切术(TIPP)联合传统手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疗效及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评估。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200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根据手术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采用TIPP联合传统手术治疗)及对照组(仅采用传统手术治疗)两组各10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等差异。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34.6±5.2)ml vs(63.3±7.0)ml]、住院时间[(5.4±1.2)天vs(7.8±1.5)天]、下床活动时间[(21.0±2.4)小时vs(26.1±3.5)小时]及术后复发率[0 vs 8%]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率(33.0%)与对照组患者(41.0%)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CIVIQ及VCSS评分均显著优于术前(P0.05),且研究组患者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下肢皮肤溃疡愈合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TIPP联合传统手术可显著提高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降低复发率且有利于下肢皮肤溃疡的愈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分析采取不同方法处理的90例多发伤患者的治疗结果,探讨早期全面治疗(ETC)与损伤控制治疗(DCS)的合理性.方法 选取2001年6月至2007年6月病情严重程度接近的多发伤患者90例,其中采取DCS方法治疗的患者45例(DCS组),以ETC方法治疗的患者45例作为对照组(ETC组),入选条件为ISS评分25以上、病情严重度评分为创伤极端严重.结果 DCS组的乳酸清除时间、体温恢复时间、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恢复时间较ETC组短,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DCS组比ETC组并发症及病死率低,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在出血量和手术时间方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DCS方法治疗严重多发伤患者,有利于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和病死率,在选择DCS方法时,除根据多发伤患者生理指标外,还要结合创伤机制、创伤复杂性等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分析采取不同方法处理的90例多发伤患者的治疗结果,探讨早期全面治疗(ETC)与损伤控制治疗(DCS)的合理性.方法 选取2001年6月至2007年6月病情严重程度接近的多发伤患者90例,其中采取DCS方法治疗的患者45例(DCS组),以ETC方法治疗的患者45例作为对照组(ETC组),入选条件为ISS评分25以上、病情严重度评分为创伤极端严重.结果 DCS组的乳酸清除时间、体温恢复时间、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恢复时间较ETC组短,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DCS组比ETC组并发症及病死率低,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在出血量和手术时间方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DCS方法治疗严重多发伤患者,有利于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和病死率,在选择DCS方法时,除根据多发伤患者生理指标外,还要结合创伤机制、创伤复杂性等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0.
目的缩短严重多发骨折患者的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按入院顺序将86例严重多发骨折患者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按照制定的护理流程进行抢救,对照组采用传统模式实施抢救。结果观察组完成基本生命支持所需时间、术前准备时间、与护送人员交接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护理流程管理的各个环节密切配合,在严重多发骨折损伤控制中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新理念在急性肺创伤中的应用策略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0月至2010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一七医院收治的187例肺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2例,女55例;年龄16~75岁。交通伤124例,坠落伤42例,刀刺伤21例;合并伤172例。根据对肺损伤患者采用的抢救方式不同,将187例分为两组,DCS理念抢救组(DCS组):2004年4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135例患者,按DCS理念进行抢救;对照组:2001年10月至2004年3月收治的52例患者,按传统处理方式进行抢救。比较两种处理方式的抢救成功率、平均住院时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和肺部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围术期共死亡8例,其中DCS组死亡3例,病死率为2.2%;对照组死亡5例,病死率为9.6%。DCS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7.8%vs.90.4%,P<0.05);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11.5±2.9)d vs.(13.1±3.3)d,P<0.05];DIC发生率(7.4%vs.17.3%,P<0.05)和肺部并发症发生率(11.1%vs.23.1%,P<0.05)低于对照组。随访72例(DCS组57例、对照组15例),随访时间1~36个月,患者生活恢复正常,均未残留严重后遗症。失访107例(DCS组75例、对照组32例)。结论对急性肺损伤患者,根据DCS理念,按肺损伤程度不同,采取合理的处理方式,可有效地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伤科油纱配合伤科黄水纱贴敷治疗下肢闭合骨折术后疼痛的疗效,为临床提供安全、疗效持久、副作用少的镇痛方法及中药贴敷制剂.[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下肢闭合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骨科住院患者11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7例)和对照组(55例).治疗组和对照组于手术结束后伤肢切口及其周围分别应用伤科油纱加伤科黄水纱和75%酒精纱局部贴敷,观察两组患者在术后4、8、12、24、48 h的疼痛程度、次数、持续时间以及生命体征相关值的变化和对疼痛控制的满意度.[结果]治疗组在术后镇痛、生命体征异常值的发生、患者对镇痛的满意度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患者出现呕吐、尿潴留、局部皮肤红痒等并发症的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中药制剂伤科油纱配合伤科黄水纱贴敷能有效控制下肢闭合骨折术后疼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舒适感和满意度,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镇痛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探讨采用静脉腔内激光手术治疗下肢大隐静脉曲张的临床效果。选择87例(137侧患肢)下肢大隐静脉曲张患者作为研究组,采用静脉腔内激光手术治疗,并与传统手术治疗的70例(111侧患肢)下肢大隐静脉曲张患者(对照组)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分段剥脱术治疗。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104.5±30.6)min、住院时间(7.6±2.0)d、手术切口(7.2±2.2)个、切口长度(1.2±0.5)cm,均显著小于对照组患者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手术后患侧肢体酸胀疼痛、下肢肿胀、色素沉着、下肢溃疡的改善效果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静脉血栓;研究组的术后疼痛率(13.79%)、术后发热率(8.05%)、皮下血肿率(0)、皮肤感觉障碍发生率(1.15%)、切口愈合不良率(0)均显著的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术后1年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均达到100%。静脉腔内激光手术治疗下肢大隐静脉曲张与传统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分段剥脱术具有相似的临床效果,但是具有手术时间短、患者恢复快、手术并发症少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系统性急性护理程序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1月至2014年10月接收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1例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急救护理;另选2014年11月至2016年3月接收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1例为观察组,实施系统性急救护理程序。观察两组急救效率、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观察组院前急救反应时间、接诊时间及急诊科抢救时间同对照组比较,均明显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分别为16.13%、6.4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分别38.71%、25.8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性急救护理程序可有效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效率,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患者存活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快速康复理念下急性跟腱修复术后早期佩戴充气靴负重行走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至2021年7月厦门大学附属福州第二医院骨科收治69例急性跟腱断裂修复术后患者资料。男56例, 女13例;年龄37.0(31.0, 47.0)岁;体重指数(23.7±2.6)kg/m2;闭合伤55例, 开放伤14例;单纯跟腱损伤62例, 合并神经血管肌腱损伤7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术后早期即开始佩戴充气靴负重, 23例)和对照组(术后传统石膏托固定4周后佩戴充气靴负重, 4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伤口感染率、重返运动时间、单腿提踵时间、跟腱再断裂率、维多利亚运动学院跟腱评分(VISA-A)、跟腱完全断裂评分(ATR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1(10, 11)个月。治疗组患者的住院时间[4(3, 5)d]和单腿提踵时间[(12.5±1.4)周]显著短于对照组[6(5, 9)d、(17.0±1.5)周]、重返运动时间[21(20, 22)个月]显著早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颈髓损伤患者在气管切开情况下,及早行手术治疗,争取最大限度的恢复和保存脊髓功能.[方法]27例C3~7,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患者,均在伤后行气管切开,7例未闭管手术(伤后1~3 d,A组),20例闭管后手术(伤后8~20 d,B组),所有患者均行前路脊髓减压、骨折脱位复位植骨内固定术.[结果]所有患者颈前路于术切口均未出现感染;肺内感染A组3例,B组13例;B组1例术后呼吸衰竭死亡,2例闭管后手术患者术后需再次行气管切开.伤后1个月A组运动和感觉神经功能分别改善4.05、6.13分;B组运动和感觉神经功能分别改善3.12、4.25分,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气管切开带管进行手术并未增加感染、呼吸功能受限等并发症,术后机械辅助通气维持时间亦无明显差异,因能够早期手术,对脊髓损伤的恢复有促进作用,是治疗颈椎外伤致脊髓损伤的积极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分析运动所致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并半月板损伤患者术后康复训练对临床疗效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收治的178例运动所致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并半月板损伤患者进行研究分析,患者均采用高频超声、MRI诊断,关节镜手术治疗。根据术后康复训练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每组89例。研究组采用常规及本体感觉强化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半月板损伤及处理的结果,采用Lysholm评分、IKDC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安全性。结果:全部患者治疗后随访6~12月,研究组愈合时间为(2.16±1.05)月,对照组为(3.87±1.24)月,研究组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前、治疗后6月、治疗后12月的IKDC评分分别为(40.38±8.12)分、(65.19±7.54)分、(84.15±6.78)分,Lysholm评分分别为(45.12±5.98)分、(72.38±6.26)分、(89.41±7.50)分;而对照组在此三个时间点的IKDC评分分别为(41.04±8.33)分、(54.06±7.82)分、(70.21±6.90)分,Lysholm评分分别为(45.67±6.44)分、(65.49±7.03)分、(76.35±6.82)分,研究组治疗后IKDC评分和Lysholm评分均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均无韧带断裂、关节粘连、滑膜炎等并发症。结论:运动所致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并半月板损伤患者术后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结合强化本体感觉训练效果较佳,能有效减轻膝关节功能障碍,预后良好,适合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骨科损伤控制(damage control orthopedics,DCO)技术在严重多发伤合并股骨骨折治疗中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6月诊治的多发伤合并股骨骨折患者,选取损伤严重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16,存活期>24 h的4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时期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27例应用DCO技术进行治疗作为DCO组,20例应用早期全面处理(early total care,ETC)技术进行治疗作为ETC组。其中,DCO组中7例股骨骨折以外支架作为终极手术治疗,20例一期行外支架治疗,待患者一般情况稳定后二期采用闭合或有限切开复位方法治疗;ETC组中所有病例均采用一期闭合或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法进行治疗。统计所有患者的ISS评分、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和并发症等指标。[结果]与ETC组相比较,DCO组患者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和并发症等指标均明显改善。[结论]将DCO技术应用于严重多发伤合并股骨骨折的治疗,能降低创伤后的二次打击,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伴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急诊抢救措施及其效果观察。方法对本院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采用损伤控制复苏救治的76例严重多发伤伴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抢救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采用传统正压液体复苏救治的60例患者进行比较,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抢救效果及乳酸清除时间、凝血功能恢复时间、体温恢复的时间。结果经过急诊抢救,损伤控制复苏组总有效率为88.16%。其中死亡12例,死亡率为15.79%,传统正压液体复苏组的总有效率71.67%,死亡19例死亡率31.67%,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损伤控制复苏组凝血功能恢复时间、乳酸清除时间、体温恢复时间均少于传统正压液体复苏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提高严重多发伤伴创伤性休克患者抢救成功率的关键在于及时有效的急诊抢救,在入院时给予一个全面、系统的评估,并及时给予损伤控制复苏救治,可有效降低患者死亡率,改善代谢异常及凝血功能,且体温恢复快。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联合外固定支架治疗下肢毁损伤的疗效。方法2007年10月至2011年11月,采用VSD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22例下肢毁损伤患者。所有患者均行急诊清创、骨折复位后外固定支架固定,采用具有正向冲洗功能的VSD护创材料封闭创面,待创面洁净、肉芽生长后,采用植皮或邻近带血管蒂皮瓣转移二期修复创面。结果所有患者经VSD治疗7~21 d(平均13 d)后,关闭创面。22例患者术后随访12~24个月,术后发生感染3例(13.6%),经换药及抗生素治疗后痊愈;骨折愈合时间为4~12个月(平均6.5个月)。结论VSD结合外固定支架能迅速有效地稳定骨折,早期闭合创面,促进骨折愈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下肢毁损伤的理想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