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神经营养因子假说与抑郁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前关于抑郁症发病机制的神经营养因子假说研究尚不明确,当前研究多聚焦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前体(proBDNF)和成熟体(mBDNF)在抑郁症中的作用。多个研究显示抑郁症患者proBDNF蛋白水平升高,而mBDNF蛋白水平降低。随着对神经营养因子假说研究的深入,有研究发现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可通过促使proBDNF向mBDNF转化而缓解抑郁症状,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可抑制tPA的表达,PAI-1在抑郁症患者中的表达增加。本文对BDNF、proBDNF、mBDNF、tPA及PAI-1与抑郁症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以期为抑郁症的发生机制及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抑郁症(major depression,MD)患者除了有情绪障碍外,还可伴有认知功能障碍,有时这种认知功能损害极易与痴呆相混淆,甚至有“抑郁性假性痴呆”之称。认知障碍是MD的常见症状,它的出现会增加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发病率。同样,在AD患者中也常出现抑郁症状,因此推测AD和MD有着共同的发病因素。由于AD和MD患者都存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e fact,BDNF)的减少,不仅如此,在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中也存在BDNF水平的降低。而这些神经退行性疾病会出现抑郁症状,故Tsai推测BDNF是研究MD认知障碍和AD抑郁症状的一座桥梁。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的改变及意义。方法对40例AD患者(AD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BDNF水平、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对APOE基因进行分型及神经心理评估,并与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a MCI组)患者和正常对照者(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AD患者血清BDNF水平及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D和a MCI血清BDNF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21,P=0.33);a MCI、轻度AD、中重度AD组间BDNF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31,P=0.08);相关分析发现是否携带APOEε4等位基因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评分不能影响血清BDNF水平(P>0.05)。结论血清BDNF水平既不能作为AD早期诊断的外周标志物,也不能反映AD病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4.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阿尔茨海默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能够支持多种神经元生存、发育、分化及修复,并通过调节海马突触传递和突触可塑性,诱发及维持突触前和突触后的长时程增强效应(LTP),改变海马神经元的形态可塑性等机制,参与海马依赖的学习和记忆过程。BDNF与阿尔茨海默病(AD)的发病密切相笑。研究发现AD患者海马和大脑皮质的BDNF含量下降;BDNF缺乏可能通过降低海马突触可塑性及减少对海马神经元的支持营养,从而导致学习记忆障碍;BDNF缺乏还与AD患者常见的精神症状有关。  相似文献   

5.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在精神分裂症发病中的作用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目前研究发现,BDNF与精神分裂症发病机制假说、分裂症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分裂症治疗均存在相关性。通过综合评价该领域近年来的实验结果,对BDNF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是一种广泛分布于哺乳类动物脑中的一种蛋白。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其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临床症状和病理改变有重要影响。此文就BNDF的基因、转录物、功能、与AD的关系、在AD时功能和表达降低的原因、及仍有待研究的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许多研究表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与阿片依赖有一定关系。本文介绍BDNF在阿片成瘾中的作用;阿片成瘾后BDNF表达的变化;阿片成瘾相关脑区适应性变化与BDNF信号传导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许多研究表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 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与阿片依赖有一定关系。本文介绍 BDNF在阿片成瘾中的作用 ;阿片成瘾后 BDNF表达的变化 ;阿片成瘾相关脑区适应性变化与 BDNF信号传导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大量的证据表明突触可塑性障碍是阿尔茨海默氏病(AD)的发病因素之一,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能够有效调控突触可塑性,改善认知功能,其与AD的关系已经得到广泛重视。本文就BDNF与AD的病因机制及其在治疗AD的药物学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正轻度认知障碍(MCI)可进展为阿尔茨海默病(AD)[1],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对认知功能有保护作用,且血清BDNF水平能反映脑内水平[2]。为此本研究探讨MCI患者血清BDNF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为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浦东新区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档的194例老年MCI患者,其中47例拒绝参加,30例不符合诊断标准,共有120例符合2010年中华医学会  相似文献   

11.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发挥其神经保护作用,如抑制神经元及少突胶质细胞的凋亡,促进神经突触的生长和轴突再生,促进髓鞘再生,以及调节损伤后的免疫反应和神经兴奋性等。本文主要综述了BDNF在神经保护中可能的分子机制,以进一步明确其在神经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与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46例AD患者(研究组)和44例正常对照者(对照组)的外周血清进行BDNF水平检测。所有受试者均进行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Hachinski缺血指数(HIS)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AD患者用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进行痴呆严重程度分级。结果 研究组血清BDNF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轻度、中度与重度AD患者血清BDNF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重度AD血清BDNF水平低于轻度AD(P〈0.05)。研究组血清BDNF水平与年龄、病程呈负相关(P〈0.01),与MMSE评分呈正相关(P〈0.01)。结论 AD患者存在血清BDNF水平降低,且与其年龄、病程及痴呆程度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强迫症患者血浆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水平及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 以40例强迫症患者及38名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对照为研究对象,患者组给予10周的抗强迫治疗.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ale-Brown Obsessive-Compulsive Scale,Y-BOCS) 评定患者的症状;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浆BDNF浓度.结果 患者组治疗前和治疗10周后血浆BDNF浓度分别为(2.12±0.45) ng/mL、(2.18±0.74) ng/mL,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4.15±1.83) ng/mL],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组治疗前后BDNF浓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基线时的BDNF水平与Y-BOCS、HAMA及HAMD减分率的相关无统计学意义( P>0.05).BDNF治疗前后变化值与Y-BOCS、HAMA及HAMD减分率的相关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DNF可能参与了OCD发生,但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多发性硬化(MS)、视神经脊髓炎(NMO)患者血清及脑脊液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水平及其神经保护作用.方法 对62例MS、NMO患者及21例对照者进行研究,患者组复发期进行扩展残疾状态量表(EDSS)评分、MRI检查及寡克隆带测定,液相芯片分析技术检测血清及脑脊液BDNF、GDNF浓度.结果 MS、NMO患者复发期血清及脑脊液BDNF(μg/L,MS患者:5.616±0.650、0.186±0.012;NMO患者6.584±0.929、0.176±0.006)、GDNF浓度(μg/L,MS患者:0.039、0.080;NMO患者0.029、0.050)与对照组(μg/L,血清:4.374±0.501、0.040;脑脊液:0.152±0.011、0.06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脑脊液BDNF与GDNF浓度水平呈正相关(r=0.756,P=0.000),血清BDNF与GDNF浓度水平呈负相关(r=-0.329,P=0.018).血清及脑脊液BDNF、GDNF浓度与EDSS评分、血脑屏障指数、Delpech指数及Tourtellotte合成率无明显相关性.有或无脑萎缩的MS、NMO患者血清及腩脊液BDNF、GDNF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S、NMO患者体内BDNF与GDNF水平相关,二者可能具有协同的神经保护作用.BDNF及GDNF与NMO、MS患者血脑屏障破坏及中枢神经系统内IgG合成无关,与神经功能残疾及脑萎缩的关系仍需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Tourette's综合征(TS)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方法 用ELISA法检测31例TS患者和29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人血清中BDNF含量.结果 TS组血清BDNF含量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14.26±10.69)ng/ml vs(23.34±6.86)ng/ml,P=0.001].结论 BDNF表达的下调可能是导致TS神经退行性改变的细胞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为神经营养因子家族中一员,可调节血管及神经元的生成、存活和维持,研究发现BDNF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syndrome,ACS)及抑郁症相互关联,有望成为ACS合并抑郁症的生物学标志物,现就BDNF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抑郁症患者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侧脑室内注入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对APP/PS1双转基因阿尔茨海默病(AD)小鼠酪氨酸激酶B (TrkB)及内源性BDNF表达的影响. 方法 10只10月龄APP/PS1雄性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实验组5只,双侧侧脑室内注入BDNF;磷酸盐缓冲液(PBS)组5只,双侧侧脑室内注入PBS,为阳性对照组;干预时间均为6周.同时选择5只同窝生10月龄野生型小鼠,不予任何处理,为阴性对照组.采用荧光免疫组化法观察小鼠皮层区β-淀粉样蛋白(Aβ)斑块形态学改变,硫磺素S法检测致密斑的数量,同时检测小鼠皮层区TrkB、BDNF蛋白表达的情况. 结果 (1)治疗前、后BDNF组Aβ斑块总数分别为(101.58±7.86)个、(102.83±8.22)个,与PBS组(97.23±1 1.62)个、(103.6±6.46)个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695、-0.171,P=-0.509、0.869);治疗6周后BDNF组Aβ斑块直径缩小至(34.65±9.33)μm,TS+斑块数量减少至(51.70±4.18)个,与PBS组(46.17±10.16)μm、(58.85±7.55)个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2.401、-2.536,P=0.047、0.039);(2)治疗后BDNF组TrkB、BDNF蛋白表达明显增强. 结论 侧脑室内注入BDNF减少了Aβ致密斑的形成,使Aβ蛋白沉积导致的神经毒性作用减弱,从而促进皮层区TrkB表达增强,导致内源性BDNF表达增强,可在一定程度上延缓AD小鼠的病程.  相似文献   

18.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抑郁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神经营养因子是神经元网络形成和可塑性的重要调节因子,以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最受关注。抗抑郁治疗通过提高BDNF表达来促进神经元可塑性,从而取得疗效。本文从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和基因多态性等方面对BDNF与抑郁症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GDNF)和神经认知功能的变化及它们之间关系。方法:入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57例和正常对照39名。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患者的精神症状。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BDNF、GDNF蛋白水平,采用数字划消测验、连线测验(TMT)、WMS-III空间广度测验(WMS-III SST)、定步调连续加法任务测验(PASAT)、Stroop测验、木块图评估神经认知功能。结果:患者组血清BDNF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12,P0.01),患者组血清GDNF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13,P0.05)。患者组数字划消测验、TMT-A、TMT-B、Stroop测验、木块图、WMS-III SST逆行分、PASAT成绩均差于对照组(P0.05)。患者组血清BDNF水平与PANSS阳性症状分、数字划消测验中的错误个数呈负相关(分别为r=-0.295,P=0.026;r=-0.262,P=0.049),血清GDNF水平与Stroop色词干扰测验分呈正相关(r=0.263,P=0.048)。结论:慢性稳定期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仍存在广泛的神经认知损害。BDNF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的一种素质性标记,可能参与了患者的注意障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诱导大鼠骨髓基质细胞(BMSCs)成为神经干细胞及其分化作用。方法取成年大鼠BMSCs,分别以BDNF和BDNF+RA(维甲酸)作为诱导物诱导,于诱导3d、7d后行巢蛋白(Nestin)、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诱导3天后BDNF和BDNF+RA诱导组均有大量Nestin染色阳性细胞,BDNF+RA组阳性率高于BDNF组(P<0.01)。NSE、GFAP免疫阳性细胞在诱导3d后也有少量表达。诱导7天后BDNF和BDNF+RA诱导组Nestin阳性细胞明显减少,与诱导3天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NSE、GFAP阳性细胞数增多,与诱导3天后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BDNF+RA组阳性率高于BDNF组(P<0.01)。结论联合应用BDNF与RA可提高BMSCs神经转化,并促进其向神经元及星形胶质细胞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