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刺治疗术后肠梗阻取穴组方规律,为针灸临床提供一定的数据参考。方法 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从建库至2020年10月公开发表的有关针刺治疗术后肠梗阻的文献,根据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严格筛选后,采用Microsoft Excel以及SPSS Clementine软件中Apriori算法进行信息挖掘与分析。结果 针刺治疗术后肠梗阻选取腧穴使用频次前5位是足三里、天枢、上巨虚、下巨虚、中脘;选取经络使用频次前3位是足阳明胃经、任脉、足太阴脾经;在穴位配伍方面,双穴配伍天枢、足三里组合频率最高,支持度61.67%。三穴配伍时足三里、中脘、天枢或足三里、上巨虚、天枢最为常用,支持度40.00%。结论 针刺治疗术后肠梗阻取穴、组方方面有一定规律可循,本研究可为临床针刺治疗术后肠梗阻取穴及腧穴组方规律提供帮助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目的 采用数据挖掘方法探讨针刺治疗干眼的临床选穴规律。方法 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自建库至2022年9月30日收录的针刺治疗干眼的临床研究文献,按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针刺处方建立数据库,并对数据进行频次、归经、分布及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结果 共纳入文献157篇,提取针刺处方157条,涉及腧穴84个,累计腧穴频次1336次。攒竹、睛明、太阳为使用频次最高的前3位腧穴,常选用经脉为足三阳经,常用腧穴主要分布在头面部,关联规则分析得出最常用的腧穴组合为“睛明–攒竹–太阳”,通过聚类分析得到5个聚类群。结论 针刺治疗干眼遵循“局部取穴为主,远端取穴为辅”的选穴原则;腧穴多选足三阳经腧穴,同时亦重视经外奇穴的运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针刺治疗小儿遗尿的选穴规律。方法 检索建库至2022年9月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收录的针刺治疗小儿遗尿的临床研究文献,统计纳入文献处方中的腧穴及其使用频次、频率、归经、分布部位、特定穴情况,并分别采用IBM SPSS Modeler 18.0、IBM SPSS Statistics 19.0对腧穴处方进行关联规则及聚类分析。结果 共纳入75篇文献,包含75则针刺处方、62个腧穴,腧穴总频次为464次。高频腧穴依次为关元、三阴交、中极、肾俞、足三里;任脉和足太阳膀胱经为使用频次较多的经脉,所用腧穴多分布于胸腹、腰骶背部,募穴为使用频次最高的特定穴。关元-中极-三阴交为针刺治疗小儿遗尿的常用穴组。聚类分析得到5个聚类作为常用腧穴组。结论 针刺治疗小儿遗尿选穴注重小儿生理病理,以补为主,在辨病基础上辨证增穴以加强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的取穴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中发表年限为200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的有关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的随机对照试验中文研究文献并建立数据库,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9软件对单个腧穴使用次数、部位分布、归...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针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选穴规律。方法 收集建库至2021年9月所有针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用Microsoft Excel 2021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描述分析,用SPSS Statistics 21软件和SPSS modeler18软件(Apriori 算法)进行聚类、关联分析。结果 共纳入研究 110项,涉及腧穴103个,总腧穴应用频次为601次。频次在10以上的腧穴共有14个腧穴,应用频次最高的腧穴为太冲(75次),常用经脉为阳明经、肝经;聚类分析得到2个有效聚类太冲-曲池-足三里-人迎-合谷和百会-三阴交-风池-太溪;关联规则分析显示关联度最大的是曲池和太冲。结论 针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多选用阳明经、肝经腧穴,主要是太冲、曲池、足三里、合谷等,重视太冲和曲池的腧穴配伍使用,重视调理气血,实证处方主穴为太冲、曲池、足三里、人迎、合谷,虚证处方主穴百会、三阴交、风池、太溪,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基于复杂网络技术,探讨针刺治疗原发性失眠的核心腧穴及其之间的配伍关系.方法:检索从建库至2019年9月31日收录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网中针刺治疗原发性失眠的相关文献,经Note Express 3.2.0软件进行文件管理和筛选,将符合条件的针刺处方录入Microsoft Excel,...  相似文献   

7.
陈静  戴明 《医学综述》2021,(12):2446-2451,2456
失眠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类型,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其病情加重可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且易伴发其他精神疾病.临床上运用针刺疗法治疗失眠安全有效,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毫针、电针、水针、耳针、特殊针法以及针刺结合其他疗法;选穴方法主要包括循经取穴、辨证取穴、经验穴、特定穴等.目前针刺治疗失眠在研究内容、方向、观察指标方面仍存在一些问...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刺治疗产后缺乳的选穴规律。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Medline和Embase 1959年8月-2019年2月国内针刺治疗产后缺乳的全部相关文献,并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选穴规律。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01篇文献,共使用腧穴72个,涉及的穴位总频次865次。腧穴运用频次较高的是膻中、乳根、少泽;经脉以足阳明胃经、任脉应用频率较高;常用腧穴主要分布在胸腹部,而特定穴的用穴频次和用穴个数最高的均为五输穴。结论 临床上针刺治疗产后缺乳以选用膻中、乳根、少泽最为常见,常用经脉为足阳明胃经和任脉,局部选穴以胸腹部为主,并重视五输穴和募穴的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针灸治疗急迫性尿失禁临床文献的取穴规律进行归纳分析。方法 参考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万方(WanFang Data,WF)、维普(China Se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VIP)、PubMed、Ovid、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并从中摘取2000年1月-2019年6月以来针灸治疗急迫性尿失禁的临床研究类文献,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临床取穴规律特点。结果 共纳入32篇文献,涉及腧穴25个:①腧穴使用频次最高的为会阳、次髎、中髎、中极;②腧穴关联度:会阳-中膂俞、次髎-三阴交(会阳)、大赫-委中;③涉及到的经脉以足太阳膀胱经、任脉、足太阴脾经为主,占总频次的81.2%;④腰骶部选穴部位频次最高,占选穴部位总频次的53.4%。结论 以数据挖掘技术的方式总结出针灸治疗急迫性尿失禁的腧穴和经脉的内在规律,以会阳、次髎、中髎、中极最为常用,电针为主,采用局部(病位)(腰骶部)与“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原则相结合的取穴方式,为针灸治疗急迫性尿失禁的临床选穴依据提供循证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以数据挖掘为手段分析针灸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经穴应用规律特点。方法 参考万方(Wanfang Data,WF)、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CNKI)、维普(China Se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VIP)、PubMed、Medline、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并从中摘取2008年1月-2019年3月以来针灸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研究类文献,以数据挖掘的手段对针灸临床取穴规律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按照纳入排除标准最终纳入82篇文献:(1)常用主穴39个:中极(8.9%)、关元(8.8%)、三阴交(8.0%)、次髎(7.8%),使用频次累及537次;(2)腧穴关联度:中极-关元(56.3%、84%)、次髎-中髎(40.0%、100%)、肾俞-膀胱俞(37.5%、83%)、上髎-下髎(33.8%、93%);(3)腧穴分布:腰骶部(45.3%)、下腹部(30.9%)、四肢(21.0%)、头面部(2.8%);(4)常用经脉:足太阳膀胱经(235,43.8%)、任脉(137,25.5%)、足太阴脾经(69,12.8%);(5)处方多由5~8(51.2%)个腧穴组成;(6)针灸方法以单纯针刺(30.5%)为主。结论 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对近十年临床文献分析,总结出针刺治疗神经源性膀胱以中极、关元、三阴交、次髎最为常用,中极-关元、次髎-中髎、肾俞-膀胱俞、上髎-下髎的关联程度最高,腧穴分布多集中于腰骶部和下腹部,以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任脉常见,单纯针刺为主要针灸方法,采用局部(病位)(腰骶部)及远端(四肢)相结合的取穴方式,为针刺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选经选穴提供相应的循证依据。  相似文献   

11.
针刺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取穴规律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针刺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症的选穴规律。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2011年11月至2021年11月针刺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症的相关文献。运用SPSS Modeler 18.0 Apriori算法对腧穴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并绘制复杂网络图,采用SPSS Statistics 25.0对腧穴进行聚类法绘制树状图。结果 最终纳入51篇文献,得出51首处方,涉及74个穴位,频次较多的穴位为三阴交、神门、心俞,排在前3位的经脉依次为足太阳膀胱经、督脉、任脉。涉及特殊穴的有37个腧穴,使用频次排在前3位依次为背俞穴、原穴、输穴。使用频次前20位的腧穴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得到18条腧穴强关联规则。腧穴配伍主要为5组。结论 围绝经期失眠症的治疗应重视全身脏腑功能的调节,并且根据围绝经期妇女的生理特点调理冲任督,再根据失眠的病理状态进行调神。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肠易激综合征(IBS)常用针灸的特定穴与归经。方法:以"肠易激综合征"为主题词,系统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近15年来所有相关临床文献,选择治疗取穴部分,录入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对其中13个常用穴位的归经、特定穴再次进行统计处理。结果:115例肠易激综合征(IBS)用以健脾和胃的穴位为主,疏肝理气的穴位为辅,13个常用取穴中以天枢(93.1%)、足三里(87.8%)和上巨虚(83.5%)出现次数为多,所属经脉以胃经和肝经穴位为主,特定穴以募穴为最多,八会穴次之。结论:以足阳明胃经的天枢、足三里、上巨虚为治疗IBS的首选取穴;募穴和八会穴是IBS的常用特定穴;选用肝经具有能祛风除湿、理气和胃的太冲、章门、期门穴是IBS治疗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4.
针灸治疗偏头痛取穴方法多采用局部取穴法、循经取穴法、辨证取穴法以及其他(如根据中医学病机理论取穴、按标本根结理论取穴、根据现代医学理论取穴以及经验取穴等)取穴法。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是2种或2种以上取穴方法的结合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运用现代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刺治疗老年抑郁症的选穴规律及特点,为临床治疗老年抑郁症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Wanfang)、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美国医学在线(PubMed)、荷兰医学文献数据库(Embase)及核心合集数据库(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从建库至2021年11月2日收录的针刺治疗老年抑郁症的相关文献,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3软件建立老年抑郁症针刺处方数据库并进行描述性分析,运用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及IBM SPSS Statistics 24.0软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41篇文献,52组针刺处方,涉及34个腧穴,总频次为344次。针刺治疗老年抑郁症最常使用的穴位分别是百会、印堂、内关、太冲、三阴交,最常取用督脉、足太阳膀胱经、手厥阴心包经的腧穴,临床针刺治疗部位多选用头部、四肢、背部。由关联规则分析表明,针刺治疗老年抑郁症的核心腧穴组为百会-印堂-三阴交-内关,最...  相似文献   

16.
针灸治疗失眠的古代处方取穴规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医家对针灸治疗失眠进行了大量的论述,保留了大批文献资料。通过计算机和手工检索《中华医典》、筛选合格古籍及治疗失眠处方并对穴位进行提取,纳入针灸处方156个、腧穴90个,用Access数据库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发现,分布于十四经的88个腧穴中,足太阳膀胱经腧穴最多;54个特定穴中,使用最多的是井穴、原穴和背俞穴;取穴以下肢部和胸腹部为主。结果说明,古代医家针灸治疗失眠多取足太阳膀胱经穴,多选下肢部穴,特定穴多用背俞穴。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分析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的取穴现状及规律。方法:检索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选取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相关文献,对选用穴位的使用频次、归经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的83篇文献中,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涉及了12条经脉的73个穴位。穴位归经属前三位的为胃经、任脉和膀胱经。结论: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的取穴主要分布在与乳腺处于相同或相近的神经节段支配区内。  相似文献   

19.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针刺治疗原发性不宁腿综合征的选穴和配伍规律.[方法]检索中文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科技信息数据库(Wanfang Data)、中文维普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自建库至2020年11月1日针刺治疗原发性不宁腿综合征的相关文献,运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描...  相似文献   

20.
膝痹多因年老体弱、气血亏虚、肝肾不足,再加风寒湿邪侵袭经络,筋骨失养,不荣则痛所致。目前,西医治疗该病效果不理想,副作用较大,长期使用会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而针灸疗法疗效确切,临床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临床中发现循经取穴精准针刺对于该疾病治疗有显著效果。对于针灸技术而言,针刺手法至关重要,包括进针手法、进针的角度和深度、行针手法和补泻手法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