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机械取栓后血栓大小及成分的影响。方法收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自2018年6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接受机械取栓的98例AIS患者进入研究, 根据治疗方式分为桥接治疗组和单纯取栓组, 比较2组患者一般资料、预后情况及血栓特征的差异。结果 2组患者年龄、性别、既往史、基线评分、血管闭塞部位、血管闭塞类型、TOAST病因学分型、时间节点、机械取栓次数、取栓技术、血管成功再通情况、90 d预后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纯取栓组患者血栓比较, 桥接治疗组患者的血栓面积明显减小[37(22, 78) mm2vs. 27(14, 62) mm2 ], 血栓中的主要病理成分面积明显减小[红细胞:16.1(9.0, 37.4) mm2vs. 11.8(6.1, 22.1) mm2, 纤维蛋白/血小板:19.5(9.5, 26.4)) mm2vs. 10.7(5.0, 22.8) mm2, 白细胞:4.0(2.2, 8.0) mm2vs. 2.4(1.4, 5.7) mm2], ...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行机械取栓术治疗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中, 通过术前CT血管造影(CTA)评估的脑静脉引流情况与首通效应(FPE)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自2018年7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 所有患者均行机械取栓术治疗并完成术前CTA检查。使用皮质静脉显影评分(COVES)对基线CTA中脑静脉引流进行评估, 根据首次机械取栓后闭塞血管的再通情况将患者分为FPE组和非FPE组, 比较2组患者一般资料、临床特征、影像学资料和手术相关数据;将单因素分析中P<0.1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 以明确COVES评分和FPE之间的关系, 同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COVES评分对FPE的预测价值。结果研究共纳入143例患者, 其中FPE组患者52例, 非FPE组患者91例。与非FPE组患者比较, FPE组患者的COVES评分较高、脑静脉引流良好(COVES评分≥3分)患者的比例较高、核心梗死体积较小、股动脉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较短,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行机械取栓术后无效再通的危险因素, 构建预测患者机械取栓术后无效再通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方法选择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中医院神经内科自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采用血管内机械取栓术治疗的188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 根据是否发生无效再通将患者分成无效再通组和有效再通组[无效再通定义为术后即刻DSA显示成功实现血管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2b级), 但术后90 d患者功能转归不良(改良Rankin量表评分>2分)]。比较无效再通组和有效再通组患者的临床资料, 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无效再通的危险因素。采用R软件构建预测患者术后发生无效再通的列线图模型, 采用C指数评估模型的区分度, 采用校正曲线评估模型预测的准确性, 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188例患者中发生无效再通92例。与有效再通组比较, 无效再通组患者的年龄较大, 入院时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较高, 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较长, 高血压病史、侧支循环不良者所占比例较高, 脑卒中和脑白质高信号(WMHs)严重程度、闭塞部位的分布不同, 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前后循环大血管闭塞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间临床特点及其血管成功再通后临床预后的差异。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卒中中心自2016年1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170例大血管闭塞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 患者行血管内治疗后血管再通程度均达到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2b/3级。根据血管闭塞部位将患者分为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组(138例)与后循环大血管闭塞组(32例), 对比2组患者间临床资料、血管内治疗相关参数及临床预后指标的差异。结果后循环大血管闭塞组患者中男性、动脉粥样硬化型比例明显高于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组(81.3%vs. 61.6%, 78.1%vs. 47.1%),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明显高于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组[3.78(1.93, 10.86)vs. 2.77(1.77, 4.72), (20.50±8.96)分vs. (14.83±4.67)分], 心房颤动史比例明显低于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组(21.9%vs. 58.0%), 发病至血管穿刺时间、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入院至血管穿刺时间、入院至血管...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妊娠相关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收集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17年11月至2021年6月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的3例妊娠相关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资料, 回顾性分析患者的诊治过程及疗效。结果 3例患者中2例为妊娠早期、1例为产褥期。3例均为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 其中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1例, 左侧颈内动脉眼段闭塞1例, 左侧颈内动脉交通段闭塞1例。发病机制为心源性栓塞, 栓塞危险因素:卵圆孔未闭1例, 风湿性心脏病1例, 房颤1例。取栓方式:导管抽吸取栓1例、支架取栓2例。经治疗后3例患者的血管均实现良好再通, 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3级;治疗后90 d预后良好2例[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 预后不良1例(mRS评分4分);均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妊娠相关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经个体化评估后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基于ABC2D量表指导下的精准机械取栓术治疗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ALVO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纳入广东医科大学茂名临床医学院神经内科自2021年1月至2022年2月接受早期机械取栓术治疗的202例ALVOS患者为研究对象, 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102例)和对照组(100例)。对照组患者首选可回收支架结合中间导管部分回收进行机械血栓切除术(SWIM);试验组患者术前利用ABC2D量表对病因进行预判, 量表评分0~3分考虑栓塞性闭塞, 首选直接抽吸取栓技术(ADAPT), 若抽吸导管无法到位时选择SWIM技术;4~7分考虑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闭塞, 首选SWIM技术。比较2组患者临床资料、手术有效性和安全性、预后良好率(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为预后良好)的差异。结果试验组患者穿刺到血管再通时间低于对照组[51.0(35.0, 78.5) minvs. 67.0(45.0, 100.0) min], 术后24 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10.00(4.75, 16.25)分vs. 13.00(8.00, 19....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机械取栓在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探讨机械取栓术后影响临床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脑病中心自2019年9月至2021年12月行机械取栓治疗的AIS患者133例,通过术后90d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来确定预后,mRS评分≤3分定义为预后良好,将mRS>3分定义为预后不良。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提示:与预后不良组相比,预后良好组患者术前NIHSS评分低,术中取栓次数少,术后严重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当然血管再通良好是患者预后良好的前提,两组患者上述资料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术前NIHSS评分和术后严重并发症与患者预后显著相关(P<0.05),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年龄、术前NIHSS评分、和术后严重并发症均是影响大血管闭塞性AIS患者机械取栓治疗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aLVO)性脑卒中直接机械取栓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59例发病时间在4.5h内的前循环大血管急性闭塞患者,随机分至直接取栓组(29例)和静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组(桥接治疗组,30例).分析比较两种治疗方法患者治疗后血管开通、术后90 d神经功能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 相似文献
9.
<正>目前,脑卒中是危害我国人民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三大疾病之一,其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和复发率均很高,缺血性脑卒中是其最主要的类型。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有了很大的进步,静脉溶栓、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treatment,EVT)和手术治疗等多种方法均被应用于临床。EVT指的是在颅内血管造影术下进行动脉溶栓、机械取栓术或联合治疗。本文综述目前国内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AIS-LVO)患者中脑白质疏松(LA)的严重程度是否与机械取栓(MT)治疗预后相关。方法 选取2016年4月至2021年10月期间在我院卒中中心接受静脉溶栓(IVT)桥接MT或单纯接受MT治疗的AIS-LVO患者75例。根据Fazekas评分量表将LA的严重程度分为无至轻度组(0~2分,n=44)和中至重度组(3~6分,n=31),比较两组间的基线资料及MT术后结局;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对术后90 d预后进行评分,将90 d预后结果分为预后良好组(0~2分,n=32)及预后不良组(3~6分,n=43),根据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LA是否与MT术后90d预后相关。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无至轻度LA组相比,中至重度LA组的年龄更大(73.77±8.25 vs 63.00±10.50岁),女性比例更高(58.1%vs 22.7%),心房颤动比例更高(61.3%vs 36.4%),高脂血症比例更低(9.7%vs 29.5%),术后出血转化发生率更高(38.7%vs 13.6%),术后72 h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更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定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参数在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预后预测价值, 并分析对于不同病因型卒中患者其临床价值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对前瞻性多中心Captor试验进行事后分析, 纳入于2018年4月至2019年7月成功再通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对其再通后DSA造影序列进行后处理分析, 于靶血管选定4个感兴趣区:感兴趣区1(颈内动脉C2段近端)、感兴趣区2(颈内动脉C7段起点)、感兴趣区3(大脑中动脉M1段末端)和感兴趣区4(大脑中动脉 M2段末端)。达峰时间定义为感兴趣区内对比剂浓度达到峰值所对应的时间, 相对达峰时间(rTTP)定义为所选感兴趣区与感兴趣区1的达峰时间差值。成功再通定义为术后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2b级, 良好功能预后定义为术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根据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术后血流动力学参数等数据之间的差异。利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良好预后的相关因素, 并探究不同急性卒中Org10172治疗试验病因分型中血流动力学参数的... 相似文献
12.
基质相互作用分子1(STIM1)是钙池操纵性钙内流(SOCE)的关键成分, 通过感知内质网腔内存储Ca2+含量以控制质膜Ca2+通道的开放与关闭, 进而影响细胞粘附、迁移、基因表达和增殖等过程。研究表明, 在缺血性脑卒中(IS)的发生发展过程中, STIM1在神经元、内皮细胞和血小板等多种细胞中表达异常, 在高血压调控以及促进血栓形成、激活细胞自噬、介导细胞凋亡和促进神经炎症的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对STIM1在IS发生发展和预后评估中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力求为寻找IS的潜在治疗靶点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的首选取栓策略对栓塞性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AVBAO)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南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自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行血管内治疗的44例栓塞性AVBAO患者, 根据首选取栓策略的不同将患者分为支架取栓组(27例)和抽吸取栓组(17例), 术后90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患者的预后。比较2组患者临床资料、手术相关特征、预后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差异。结果 2组患者的发病至穿刺时间、靶血管闭塞部位、术中使用补救措施者所占比例、靶血管成功再通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抽吸取栓组比较, 支架取栓组患者中间导管使用率较低, 取栓次数较多, 靶血管首次取栓再通率较低, 穿刺至再通时间较长, 新发栓塞的发生率较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血管破裂、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发生率及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栓塞性AVBAO患者, 首选抽吸取栓可取得与支架取栓相近的血管再通率及短期预后良好率, 同时具有再通时间短、新发栓塞并发症少、首次取栓再通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围手术期血压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2019-01—2020-02收治的单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导致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2例,根据开通前软脑膜侧支代偿等级、开通后血流等级(mTICI)、90 d临床预后(mRS)分组,定义变异系数(coeff... 相似文献
15.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和致残率高,及早恢复血流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机械取栓因其时间窗相对宽以及血管再通率高而备受关注。机械取栓在医疗器械上经历了从MERCI取栓系统到Solitaire FR支架、Revive SE取栓器、3D支架取栓器和Penumbra系统等的改进,取栓成功率和90 d良好预后率(改良Ranking评分低于2分)逐渐得到提高。对取栓治疗失败的补救措施进行研究。而且对特殊人群(醒后卒中、儿童、高龄、妊娠)脑卒中的取栓应用也有成功使用的研究报道。总之,机械取栓能够有效开通急性闭塞的脑部大血管,从而及时恢复急性缺血脑组织的血液供应,达到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效果。随着取栓医疗器械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效果越来越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CT灌注成像(CTP)阴性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选择南通大学第六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自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44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采用RAPID软件处理患者的CTP图像, 根据脑梗死核心和缺血半暗带体积将患者分为CTP阴性组和CTP阳性组, 比较2组患者临床资料以及采用静脉溶栓治疗的CTP阴性患者和CTP阳性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根据CTP阴性患者出院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预后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预后良好组。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CTP阴性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1)448例患者中CTP阴性154例(34.4%), CTP阳性294例(65.6%);与CTP阳性组比较, CTP阴性组患者年龄较小, 有糖尿病史者占比较多, 有房颤史者占比较少, 基线收缩压较高, 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发生率、出院后3个月mRS评分、预后不良者占比均较低,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病灶责任循环分布、TOAST病... 相似文献
17.
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NETs)是中性粒细胞释放的解聚DNA纤维和抗菌肽组成的复合物。NETs的形成不但在囊性纤维化、系统性红斑狼疮、糖尿病和癌症等非感染性疾病的病理过程中发挥作用, 而且也与许多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 大量研究发现, 在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和相应的动物模型中, 梗死灶的血管周围间隙中存在中性粒细胞和NETs。本文就NETs的形成和清除过程、IS后NETs的变化特点以及IS后NETs参与的病理过程、NETs对神经元的影响作一综述, 以期为IS防治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以灌注成像为参照, 探讨MR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血管高信号征(FVH)与弥散加权成像(DWI)不匹配征象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取栓术(EVT)前评估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至2021年10月就诊于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发病时间为6~24 h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 共91例。患者均同时接受MRI平扫和灌注成像(CT灌注成像或MRI灌注加权成像)检查, 分别应用两种影像筛选模式判断EVT指征。其中MRI平扫判断有EVT指征的标准为存在FVH-DWI不匹配;灌注成像判断EVT指征的标准为梗死核心体积与缺血半暗带不匹配。评价两种影像筛选模式判断EVT指征的一致性, 以及经两种方法筛选后行EVT患者术后90 d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2分]率的差异。结果 91例患者中, 应用FVH-DWI不匹配筛选73例(80.2%)存在EVT指征, 其中49例行EVT, 术后90 d 28例(57.1%)预后良好。应用灌注成像不匹配筛选75例(82.4%)存在EVT指征, 其中55例行EVT, 术后90 d 28例(50... 相似文献
19.
朱洲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21,(1):84-88
机械取栓是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进行血管内治疗的重要方法,通过血管内操作把血管内血栓取出体外,恢复大脑血运重建,减少致残率,甚至挽救更多生命.大量随机对照试验证明前循环急性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治疗效果是显著的,根据影像学证实脑组织存在缺血半暗带而超时间窗的患者进行机械取栓仍然合理的[1].在本文中,我们将对AIS机...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管内取栓治疗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收集东莞人民医院卒中中心2017-06—2019-12收治的18例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的基线资料及临床资料,术后90 d对患者进行随访。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患者的临床预后,并根据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 0~2分)及预后不良组(mRS 3~6分),进行单因素分析影响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取栓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18例患者取得成功再通15例(83.3%),获得良好预后10例(55.5%)。取得良好预后组患者其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更短(t=-2.192,P=0.044),术前NIHSS评分(Z=-2.408,P=0.016)及术后24 h NIHSS评分(Z=-3.560,P=0.000)更低,ASTIN/SIR评分(Z=-2.253,P=0.024)及BATMAN评分(Z=-3.319,P=0.001)更高。结论血管内取栓治疗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安全有效,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术前NIHSS评分及侧支循环评分(ASTIN/SIR评分及BATMAN评分)与良好功能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