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子宫内膜容受性是指子宫内膜允许囊胚种植并侵入子宫内膜间质及血管的能力[1-2]。月经周期中,子宫内膜仅在极短的一段时间内接受胚胎着床,通常在排卵后5~7 d,这段时间也称为种植窗[3]。在雌、孕激素等类固醇激素以及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子宫内膜发生一系列分子转化,使子宫内膜进入能够接受胚胎着床的种植窗期。子宫内膜容受性受损时会出现反复着床失败、复发性流产及前置胎盘等问题,常见的造成子宫内膜容受性下降的原因包括解剖因素(如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及宫腔粘连)、炎症因素、免疫因素和内分泌因素等[1]。其中,子宫肌瘤是育龄女性中最常见的妇科良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月经过多、盆腔压迫感或疼痛及不孕等[4-5]。据统计,约70%的女性患有子宫肌瘤,其中约25%~50%有临床症状[5]。子宫肌瘤对内膜容受性的影响是其导致不孕的主要原因,因此如何改善子宫肌瘤患者内膜功能成为生殖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就子宫肌瘤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及相关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正>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 ADS)是一种以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向子宫肌层不规则浸润为病理特征的妇科良性疾病[1]。ADS好发于育龄期妇女,发病率约为7%~23%,主要临床表现为痛经进行性加重、经期延长、月经量增多以及继发不孕等,严重影响育龄期女性身心健康[2-3]。虽然ADS是良性疾病,但具有恶性肿瘤类似的生物学特征,如无限制生长、局部侵袭和复发等。  相似文献   

3.
<正>人类子宫内膜在月经周期中经历的组织学和结构变化,是妊娠的解剖学前提条件,为受孕后胚胎着床和非受孕后内膜周期性剥脱和再生做准备,其拥有正常着床的能力被称为容受性,容受性处于最佳状态将引导正常的着床过程,因胚胎着床位置的不确定性以及内膜受激素水平的周期性影响,其仅拥有狭窄的种植窗,在其他大多数时间均不利于胚胎着床[1]。大多数女性在雌二醇(E2)和孕激素(P)的作用下于黄体期中期获得正常的种植窗口。下游分子反应现已得到充分阐述[2],包括这些性激素受体表达的变化,其中,雌激素受体-α表达的下调似乎是维持容受性依赖的一个重要因素[3]。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因素及机制尚未阐明,目前研究发现的因素包括内分泌、炎症、子宫内膜菲薄、肌瘤、息肉、子宫纵隔和免疫紊乱等。子宫内膜息肉(endometrial polyps,EPs)是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大多数是良性的,其鉴别诊断主要包括其他宫内病变,如子宫内膜增生、子宫肌瘤、肉瘤和癌等[4]。EPs患病率为7.8%~34.9%  相似文献   

4.
<正>妊娠滋养细胞疾病(gestational trophoblasticdisease,GTD)是一组罕见的妊娠相关疾病,包括葡萄胎(hydatidiform mole,HM)、侵蚀性和转移性HM、绒毛膜癌、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和上皮滋养细胞肿瘤[1]。HM是一种由遗传性受精障碍引起的异常妊娠,常发生于育龄妇女(13~49岁)[2],在年幼群体及高龄女性中并不常见,较易导致自然流产或异常妊娠[3]。  相似文献   

5.
<正>产褥期(puerperium)是指从胎盘娩出至产妇全身各器官(除乳腺)恢复至未孕状态的阶段[1]。一般认为该阶段持续时间为6周左右[2]。产褥期恢复以生殖系统最为显著,尤以子宫的变化最大,主要为子宫体肌纤维的缩复和子宫内膜的再生,伴随子宫血管的变化、子宫下段和宫颈的恢复等。子宫复旧不是子宫肌细胞数目的减少,而是肌浆中的蛋白质分解并排出后肌细胞的缩小,并且随着肌纤维的不断收缩促使子宫体积缩小。分娩后子宫蜕膜发生变性、坏死、脱落,近肌层的子宫内膜逐渐修复和再生,约在产后3周宫腔表面全部由新生内膜覆盖,至产后6周全部修复完成[3]。  相似文献   

6.
<正>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AM)多发于育龄期妇女,是常见的难治性妇科慢性疾病,其特征是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异位至子宫肌层,使子宫肌层增生和肥大形成局限型或弥漫型病变。AM严重时会影响患者的生育力,导致相关不孕症发生[1]。有报道认为AM仅与早产、小于胎龄儿等产科并发症相关,对生育力并未构成重大影响[2]。然而近年来研究发现,AM对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ART)妊娠结局会产生不利影响,可显著降低ART人群的临床妊娠率和植入率,并增加早期流产的风险[3]。而临床妊娠率、植入率、早期流产率均与子宫内膜容受性下降息息相关,因此,AM患者的子宫内膜容受性下降可能导致了生育力下降和不孕不育[4]。相关研究显示,子宫内膜容受性下降与子宫内膜相关疾病发生具有相关性[5]。本文旨在回顾目前已知的AM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相关因素的影响,并综述其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7.
<正>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intravenous leiomyomatosis,IVL)是一种罕见的平滑肌瘤病,是病理为良性但生物学上恶性的肿瘤,可沿静脉生长侵犯右心,最终导致血流阻塞猝死[1]。全球总共报道800多例[2],我国公开发表的右心平滑肌瘤共30多例[3]。IVL临床表现包括胸闷、呼吸困难、心悸等,少数患者出现心力衰竭甚至猝死[4],手术是目前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IVL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当栓子阻塞肺血管时会发生肺栓塞(PEs),  相似文献   

8.
<正>剖宫产瘢痕妊娠(cesarean scar pregnancy,CSP)是指孕囊着床于既往子宫切口瘢痕处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异位妊娠,2016年中国《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诊治专家共识》[1]指出包块型CSP属于III型CSP的特殊类型,多见于CSP术后或流产后,子宫瘢痕处妊娠物残留并继续生长,伴凝血块或坏死机化组织而形成。持续性剖宫产瘢痕妊娠(persistent cesarean scar pregnancy,PCSP)在2013年首次报道[2],主要表现为术后出现持续阴道流血或者腹痛及血β-hCG下降缓慢或者下降后再次升高的同时超声提示剖宫产瘢痕部位包块,即包块型CSP持续存在并进一步发展。PCSP较普通CSP发生大出血[3-4]、子宫动静脉瘘(uterine arteriovenous fistula,UAVF)及假性动脉瘤[5-6]的风险更大,临床中易误诊为妊娠滋养细胞疾病及肿瘤[7-8],临床处理也更加棘手,且延迟识别和管理可能会导致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正>宫颈癌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国家,宫颈癌的新发和死亡病例数居女性恶性肿瘤第二位[1]。目前已知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HR-HPV)的持续性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主因[2],但还有诸多因素共同影响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其机制及相关风险因素目前尚不明确。近几年,肿瘤被认为是一种代谢性疾病[3]。  相似文献   

10.
<正>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不同的临床表型,主要影响育龄期的妇女[1]。患有SLE的孕妇会增加流产、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和先兆子痫的风险[2]。已有多份关于SLE伴有子宫收缩乏力和子宫肌层极薄的病例,有些患者同时被诊断为胎盘植入。  相似文献   

11.
<正>子宫解剖结构的内层,即子宫内膜,对正常的生殖周期、母体对妊娠的识别及母体与胚胎的相互作用起着重要作用[1]。育龄期妇女子宫内膜的严重损伤通常伴随着薄型子宫、内膜纤维化或宫腔粘连(interuterine adhension,IUA)的形成[2],表现为无症状的条索状粘连、月经减少及闭经。研究表明IUA患者中大约50%有继发性不孕或习惯性流产史[3]。目前IUA的主要治疗方法是宫腔粘连分离术(trans-cervical resection of adhesion,TCRA),对于轻中度患者疗效尚可,但部分重度IUA则难以修复且容易发生再次粘连,导致胚胎移植不易着床、再次自然流产、胚胎停育等。因此,需要寻找一个治疗IUA的新的、可行有效的方法。文献查询发现,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有向子宫内膜迁移、分化的潜能,这为受损子宫内膜修复提供了新思路。因此,笔者检索了中国知网、万方、Pubmed等数据库中近10年的MSCs治疗IUA的研究进展并进行归纳整理。  相似文献   

12.
<正>复发性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s,RSA)是一种常见的生殖系统疾病,指女性与同一性伴侣连续发生两次或两次以上的特发性临床自然妊娠遗失,发生率约为1%~5%[1]。目前RSA已知病因主要包括遗传、解剖、内分泌、免疫等因素,但仍有约50%的RSA病因尚不明确,被称为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2]。文献报道部分RSA的发生与胎儿血液供应不足及子宫内膜容受性降低等密切相关[1]。螺旋动脉为子宫动脉的终末分支,其血流动力学指标能够反映母胎循环血供情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替勃龙与曲普瑞林联合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T)患者腹腔镜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01-01-2021-06-31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EMT患者112例,进行前瞻性随机平行对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n=56)和对照组(n=56)。2组均行腹腔镜手术治疗,术后予以对照组曲普瑞林+雌二醇(E2)治疗,予以观察组曲普瑞林+替勃龙治疗。对比2组总有效率、治疗前后血清卵泡刺激素(FSH)、E2、黄体生成激素(LH)、痛经程度、子宫内膜厚度、体液与细胞免疫功能[免疫球蛋白G(IgG)、IgM]、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水平、糖类抗原199(CA199)水平、CA125水平、炎性因子指标[白细胞介素-6(IL-6)、IL-8、C反应蛋白(CRP)]、骨密度、血清骨钙素(BGP)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胃肠道反应、水肿、潮热出汗、阴道出血等)。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6.43%(54/56)较对照组83....  相似文献   

14.
<正>不孕症是一种低生育状态,指婚后夫妻至少同居12个月以上、有正常性生活且未采取任何避孕措施却未能临床妊娠,包括男性不育和女性不孕[1]。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世界不孕症患病率达到25%,我国达8%~12%,已被列为仅次于肿瘤和心血管疾病的第三类重大疾病,严重影响人类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2-3]。  相似文献   

15.
<正>自从伊匹单抗(CTLA-4抗体)[1]用于治疗黑色素瘤以来,越来越多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2]进入临床并改变了肿瘤的治疗方式。它们的作用靶点是免疫检查点,包括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以及细胞毒性T细胞抗原4(CTLA-4)。而肿瘤细胞通过高表达免疫检查点的配体来逃避免疫反应,从而不受抑制地增殖[3]。ICIs则可以对信号通路进行阻断,重新激活抗肿瘤免疫反应[4]。然而这些信号通路在调节自身免疫反应过程中起重要作用[5],阻断后可导致各种器官发生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不良事件(ir AE)[6]。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滋肾育胎丸联合地屈孕酮对复发性流产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及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6例复发性流产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滋肾育胎丸联合地屈孕酮治疗)和对照组(单纯地屈孕酮治疗)各43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中医症状积分、子宫内膜容受性[子宫内膜厚度、子宫内膜下螺旋动脉血流阻力指数(RI)、子宫内膜下螺旋动脉血流搏动指数(PI)]、卵巢功能[雌二醇(E2)、孕酮(P)]、相关因子[CD4+CD25+调节性T细胞百分率(CD4+CD25+Treg)]水平。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6.05%和67.44%,中医症状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6.05%和67.4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子宫内膜厚度、P、相关因子(CD4+CD25+Treg)水平均比治疗前明显增加,RI、PI、E2水平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除PI水平两组变化差异不明显(P>0.05)外,剩余指标研究组变化幅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滋肾育胎丸联合地屈孕酮能够有效改善复发性流产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及卵巢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男性不育患者1号染色体次缢痕增加(1qh+)与精液参数的关系,探讨其对生殖的影响,为男性不育的治疗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07-01-2021-07-01山东大学附属生殖医院就诊的男性,以染色体核型为46,XY,1qh+的不育男性为病例组(n=528),健康体检且染色体核型为46,XY的男性为对照组(n=1 000),实验室信息系统导出数据进行筛查统计,Mann-Whitney U检验方法分析2组间精液各参数。结果 2组间精液量病例组[3.5(2.5,4.5) mL]和对照组[3.5(2.7,4.5) 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262 393,P=0.845;精子浓度病例组[39.35(22.4,65.5)×106 mL-1]和对照组[39(20.6,62.8)×106 mL-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255 592,P=0.305;精子总数病例组[121.3(56.5,220.3)×106]和对照组[135.6(66.7,217.6)×...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子宫内膜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 NK)细胞与女性不明原因不孕症(unexplained infertility, UI)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取并收集2022年10月至2023年1月在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行宫腔镜手术的不孕症女性部分子宫内膜组织作为研究组,并随机收集同期健康已婚已育女性的适量子宫内膜组织作为对照组,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子宫内膜中CD56+CD3-NK细胞和CD16+CD69+NK细胞的百分比,采用SPSS 26.0、Medcalc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1)两组患者的年龄、月经周期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研究组与对照组CD56+CD3-NK细胞的百分比为[20.42%(13.63%,41.58%) vs 8.20%(5.83%,9.15%)],研究组与对照组CD16+CD69+NK细胞的百分比为[45.30%(22.20%,...  相似文献   

19.
<正>大剂量甲氨蝶呤(MTX)常用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ALL)强化巩固化疗期的治疗[1]。MTX在体内蓄积时间过长或浓度过高可引起血液学毒性、肝肾功能损伤、胃肠道反应和皮肤黏膜损伤等严重不良反应[2]。MTX排泄延迟是引起全身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3]。2022年6月21日我院收治了1例ALL患病2月余,大剂量规范使用甲氨蝶呤化疗后出现急性中毒病例。  相似文献   

20.
<正>腹直肌分离(diastasis recti abdominis,DRA)是指各种因素作用下两个腹直肌之间连接的白线拉伸和变薄,从正中向两侧分离的现象。DRA可见于婴幼儿、腹部术后患者、中心型肥胖的中老年男性和妊娠晚期及产后妇女等[1-2]。DRA在妊娠晚期患病率最高,约为33%~100%[3]。虽然产后DRA有一定的自然恢复过程,但Sperstad JB等[4]研究发现,32.6%的妇女在产后1年仍然存在DRA,以轻度分离最多见。其原因可能为:一是女性怀孕后腹内压力长期增加导致腹直肌之间的筋膜逐渐软化和扩张,完整性受到损害;二是妊娠期间,黄体酮-雌二醇平衡的改变和皮质酮的释放及松弛素激素浓度的增加[5],使腹白线伸展、松弛及白线间的连接减弱。同时腹壁顺应性也因腹内容量不可避免地增加而增加,高达1.5倍[6];三是腹直肌分离、增宽可能是先天性的,这很少见[7]。此外,高龄、剖宫产、多产、孕前体质量指数高是最可能的独立高危因素[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