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一站式复合手术治疗慢性复杂性颈动脉闭塞病变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复杂性颈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经数字血管造影或CT血管造影确诊并评估病变血管累及情况,其中左颈动脉病变4例,右颈动脉病变2例。术中根据具体病变决定是否取栓、放置脑保护伞、转流管、补片等操作。术后门诊随访,利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患者认知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本组患者颈动脉再通率为83.3%(5/6),共植入支架12枚(11枚为裸支架,1枚为覆膜支架)。其中成功开通闭塞病变5例,再通失败1例。5例再通患者围术期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1个月内未出现脑卒中,复查颈动脉支架通畅,认知功能均有所改善(平均mRS评分术前3.4分,术后2.0分)。结论对于慢性复杂性颈动脉闭塞病变,可尝试采取一站式复合手术,短期随访显示可行性较好;但术前须经充分的影像学评估并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复合手术对颈动脉近全闭塞患者治疗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诊断为颈动脉近全闭塞患者通过复合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12例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及脑血管造影(DSA)治疗,20例患者接受经CEA联合球囊或支架成形术。结果:所有患者术后DSA均显示狭窄基本解除,远端显影较术前好转,脑部低灌注区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患者围手术期均未出现脑出血、脑梗死等严重并发症。其中3例患者术后出现轻度过灌注综合征,对症处理后好转。所有患者随访≥3个月,随访最长22个月,均未出现严重心脑血管事件,有1例患者术后6个月复查主动脉弓-颅内血管成像(CTA)提示术侧颈内动脉(ICA)闭塞,但无缺血症状,继续随访。结论:颈动脉近全闭塞患者进行复合手术治疗安全可行,可以弥补单一行CEA或血管内治疗的不足,但仍需大样本及长期随访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3.
目的 回顾性分析应用不同的外科方式干预颈动脉狭窄和闭塞的疗效。方法 2002年3月至2011年3月82例87侧颈动脉狭窄、闭塞患者,应用颈动脉内膜切除手术治疗76侧,其中传统内膜切除6侧(联合补片成形3侧),外翻式内膜切除70侧,2例同期行双侧颈动脉内切除术;应用支架成形治疗4侧;应用相关旁路手术7例。本组病例均为症状性颈动脉重度狭窄、闭塞(70%-100%)。结果 术中术后无脑卒中、死亡病例;4例术后皮下血肿,12例术后伸舌偏向患侧。结论 个体化分析选择合适的外科干预方式治疗颈动脉狭窄和闭塞疾病能够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早期疗效和体会。方法 40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行CEA手术的患者纳入本研究。所有病例均具有脑缺血的临床症状。全组均经颈部彩色多普勒成像、经颅多普勒超声初期筛查检出,9例、3例、28例分别应用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T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诊为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并颈动脉狭窄。40例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程度均≥70%,其中合并溃疡病变5例,一侧颈内动脉狭窄伴另一侧颈内动脉完全闭塞1例。患者全部行全身麻醉联合颈丛神经阻滞麻醉。术中全部放置动脉临时分流管,行颈动脉血管补片成形术32例。结果全组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脑缺血症状明显改善31例(77.5%),症状好转9例(22.5%)。术后并发高灌注综合征1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1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围手术期并发症5.0%(符合美国AHA≤6%的标准)。40例均获随访,在术后6周及3个月复查双侧颈部血管超声,无1例血管再狭窄发生。结论 CEA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安全且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急性冠脉综合症(ACS)积极行介入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总结我院32例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施行早期PCI治疗的手术及临床资料。32例中男25例,女7例,平均年龄57.3岁(41-74岁);其中急性心肌梗塞(AMI)7例(ST段抬高性AMI3例,非ST段抬高性AMI4例),AMI病人血管开通时间为发病后5-12小时,2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积极药物治疗施行早期介入治疗开始时间为2-7天,所有病例术后临床随访3-14月,2例术后半年至一年复查了冠脉血管造影。结果:32例患者中单支病变11例,双支病变7例,三支病变14例。共对41处病变进行了介入治疗,前降支22处,回旋支6处,右冠13处,完全闭塞病变5处,1例ST段抬高性AMI前降支闭塞血管仅成功施行了PTCA,未能植入支架(ICS),其余犯罪血管病变均成功进行了PTCA及ICS,术中及术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2例严重三支病变患者介入治疗时仅解决罪犯血管,未获完全血运重建(术前患者拒绝CABG),分别于术后1月、3月出现心绞痛症状,1例右冠单支病变PCI术后半年因胸痛复发行冠造示支架内再狭窄。其余病例随访3-14月,无明显胸痛等症状发作,活动耐量明显增加。结论:ACS积极早期PCI治疗与选择性病例延迟PCI具有同样高手术成功率,闭塞血管相对容易开通,也安全可行,临床随访近期效果显著,远期对保护患者心功能可能更为有益。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应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 ,CAS)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对51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其中颈动脉起始段狭窄48例,颅外段狭窄3例;狭窄程度50%~70% 12例,70%~90% 24例,≥90% 15例)予以CAS治疗,共释放51枚支架,37例应用保护伞. 结果全组技术成功率100%,术前平均狭窄率为79.8%,术后残余狭窄率<20%,18例保护伞中有碎屑.所有患者术后1周内症状及神经功能缺损体征有所改善.术中及术后发生心率减慢25例,血压下降17例,血管痉挛5例.随访2年,对糖尿病和高血脂患者3个月随访1次,51例患者均行颈动脉B超观察支架血管,每6个月1次,有6例复查了全脑血管造影,有3例出现轻度再狭窄,1例出现重度再狭窄;未发现支架移位、缺血性脑卒中. 结论 CAS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熟练操作可降低手术风险.术后及时随诊根据病情调整药物治疗方案是远期疗效的保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提高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手术成功率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30例,其中Fontain分期Ⅱ期患者11例,Ⅲ期患者7例,Ⅳ期患者12例,观察所有患者术中血管再通及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结果:30例患者45支血管行PTA,成功开通42支血管,手术成功率为93.3%。开通血管中行超声斑块消融术血管10支,超声斑块消融+球囊成形术血管20支,超声斑块消融+球囊成形术+支架植入术血管12支。27例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其中FontainⅡ期患者11例(11/11),Ⅲ期患者7例(7/7),Ⅳ期患者9例(9/12)。FontainⅡ、Ⅲ期患者术后临床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Ⅲ期患者术后临床有效率高于Ⅳ期患者(P<0.05)。30例患者中仅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无死亡患者。结论:多种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联合应用可以提高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手术成功率;PTA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26例表现为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的颈动脉狭窄患者,采用支架置入术,且围手术期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等治疗。结果:支架放置均准确,19例颈动脉狭窄管径恢复到正常,5例狭窄程度减少90%,2例减少70%,10例术中使用了保护装置,1例术后出现梗死区出血,其他无术后并发症发生。随访3~12个月,均无再狭窄发生,近期疗效满意。结论: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近期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9.
刘渠  陈康宁  史树贵  范文辉 《重庆医学》2012,41(34):3655-3656,3689,3572
目的探讨头颈部血管闭塞的血管内治疗的方法及再开通的临床运用价值。方法对2010年3月至2011年8月该院神经内科收治的5例头颈部血管闭塞的血管内再开通的诊治过程的相关资料进行系统回顾,其中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1例、颈内动脉起始段闭塞2例、锁骨下动脉起始端闭塞1例、椎动脉起始段闭塞1例。结果 5例患者成功置入支架,血管再开通,术后无严重并发症,1例椎动脉起始段支架置入术1年再次闭塞。结论血管闭塞的血管内治疗技术是一项较新的技术,难度较大,操作技术复杂,但成功率较高,预后较好,其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5年10月~ 2012年2月共收治的80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探讨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内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80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通过临床症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评价其疗效,并随访3~18月.结果 80例患者手术全部成功,术后即刻造影显示狭窄程度明显改善,平均狭窄程度从术前的狭窄率为(78±11)%下降到治疗后的狭窄率为(16±3)%.术后无颅内出血、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2例有新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作,但无新的脑梗死,DSA复查发现3例再狭窄其狭窄率均约32%但无症状.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一个相对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TCCF)血管内栓塞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回顾性总结我科2002年7月-2006年6月15例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施行血管内栓塞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经验。结果:15例均行脑血管造影和血管内治疗,术中采用闭塞TCCF的瘘口或闭塞颈内动脉,15例患者均完全栓塞,颈内动脉闭塞6例,术后无并发症,随访3个月-3年,无复发。结论:血管内栓塞是治疗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的理想方法,全面细致的围手术期护理,密切观察病情,预防并发症发生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采用复合手术方法治疗无残端症状性长段颈内动脉慢性闭塞(chronic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occlusion,CICAO)病变的初步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2015年7月至2017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介入血管外科采取复合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的12例无残端的症状性长段CICAO患者资料,初步分析手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11例患者获得技术成功,技术成功率91.7%(11/12),仅1例发生主要并发症,该患者术中出现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结扎颈内动脉近端后好转。全部12例患者无缺血性及出血性卒中,无死亡病例。10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10~3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9±9)个月,其中1例出现症状性支架内再狭窄,予再次手术治疗后好转。结论:对于经严格筛选的无残端的症状性长段CICAO患者,复合开通手术在技术上可行,有较高的手术安全性及技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可脱性球囊栓塞治疗Barrow A型颈动脉海绵窦瘘的眼部护理。方法:对8例Barrow A型颈动脉海绵窦瘘患者,采用可脱性球囊栓塞治疗。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总结围手术期搏动性突眼的护理经验。结果:7例术后即刻造影显示瘘口完全闭塞,1例颈内动脉闭塞。8例患者搏动性突眼症状消失,球结膜充血体征于术后3~5天明显改善。随访6个月,无复发。结论:加强眼部护理是保障手术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硬化闭塞症79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包文  John.Gurry 《新疆医学》2003,33(1):27-28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方法。方法:对79例颈动脉闭塞硬化症的病人采用颈动脉内膜剥除加补片的手术方法,通过疗效分析,总结手术经验及手术适应症。结果:79例中,1例术后发生轻度中风,经药物治疗后症状缓解;其余均痊愈出院。随访期内无短暂脑缺血发作。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治疗颈动脉硬化闭塞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置人术治疗鼻咽癌放疗后的颈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的疗效.方法 对3例鼻咽癌患者放疗后出现严重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的颈部血管行球囊成形术及支架置入术并进行随访.结果3例患者均为男性,其中1例为双侧颈动脉闭塞,进行了一侧颈动脉闭塞病变再通术;1例为双侧颈动脉重度狭窄,进行了左侧颈动脉支架成形术;1例右颈内动脉起始段严重狭窄,左侧颈动脉闭塞,对右侧颈动脉严重狭窄处进行了血管内支架治疗;经过随访并未发现有支架内再狭窄.结论 血管内支架置人术是治疗鼻咽癌放疗后颈部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病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应用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治疗股浅动脉长段完全闭塞性病变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了应用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治疗的3例股浅动脉长段完全闭塞性病变的临床资料和技术操作。结果本组3例患者均获得了技术成功,随访6~15个月,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术后6个月的近期通畅率为100%,未发生与技术操作相关的并发症。结论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治疗长段股浅动脉闭塞安全有效,近期疗效令人满意,但其长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双向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ubintimal arterial flossing with antegrade-retrograde intervention,SAFARI)治疗股浅动脉长段闭塞的技术要点和注意事项。方法:2013年6月至2016年3月应用SAFARI技术对24例股浅动脉长段闭塞患者进行介入治疗,其中男18例,女6例,年龄55~87岁,平均年龄63.5岁。按Rutherford下肢缺血分级标准:3级2例,4级15例,5级5例,6级2例。比较手术前、后患者症状及踝肱指数的变化。结果:全组手术技术成功率为23/24,踝肱指数(ABI)由术前0.32提高至术后1周的0.81。本组2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12个月,平均随访8.2个月。1例患者腔内治疗失败行股下段截肢术,1例患者术后3个月出现股浅动脉支架内再闭塞。23例手术成功患者下肢缺血症状术后均消失或明显改善,无严重围手术期并发症。结论:双向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是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顺行无法开通时的一种补救方法,可明显提高介入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TCCF)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操作技术、近期疗效及并发症预防。方法:回顾分析9例TCCF病例的临床资料。9例均经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明确诊断,单纯可脱性球囊栓塞7例,可脱性球囊结合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GDC)联合栓塞1例,GDC栓塞1例。术后造影复查观察瘘口是否闭塞,并观察临床症状及体征变化。结果:所有患者血管内栓塞治疗均获成功,经DSA复查见所有瘘口均闭塞,无造影剂漏入海绵窦,Meta试验证实痊愈。术后随访1年,其中1例球囊泄漏,无临床症状。结论:血管内介入微创治疗TCCF疗效确切,创伤痛苦小,并发症少,是较安全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体会。方法选择自2005年7月~2006年11月应用腔内介入技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11例,通过分析临床症状和术前,术后踝/肱指数来评价疗效。结果术后造影显示病变开通,支架形态良好。静息痛患者术后疼痛消失,溃疡患者术后溃疡愈合。踝/肱指数由术前的0.25提高至术后的0.67。随访2~9个月,平均5.6个月。1例术后2个月再次出现静息痛,超声显示动脉再闭塞。其余患者随访期间未发现症状加重。结论血管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有效,近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一例合并心脏瓣膜病颈动脉闭塞复合手术患者的相关情况展开探究。方法此次研究以2016年01月21日入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合并心脏瓣膜病颈动脉闭塞男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这一例病例的各项临床资料,探究病症特性、征象及有关的具体情况,为该疾病的临床诊治工作提供较科学的实践研究根据。结果此病例经心脏外科、心脏内科、麻醉科多科联合讨论,并与家属沟通,在全麻下行左侧颈内动脉闭塞内膜剥脱+支架植入的复合手术。术中、术后心电监护无异常,患者无胸闷、胸痛等不适,肢体麻木、无力症状消失,术后头颅MRI复查无新发梗死灶。结论经研究显示,此例患者病情复杂的合并多学科、多系统疾病的患者需要充分评估风险,及时调整方案,保证治疗的安全性的基础上,给予合理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