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 毫秒
1.
目的调查老年全麻手术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影响因素,并讨论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3月医院收治的60例老年全麻手术患者为观察对象,搜集其临床资料,统计其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的病例,并调查分析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影响因素。结果60例老年全麻手术患者中,麻醉苏醒期躁动16例,占比26.67%。单因素分析显示,老年全麻手术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发生与手术操作时间、麻醉方式、胸肺科手术、术后镇痛以及导尿管的处理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时间>3 h是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老年全麻手术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发生涉及诸多因素,其中手术时间延长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临床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并积极辅以合理高效的护理措施,以降低其苏醒期躁动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丁佐梅 《当代护士》2018,(1):126-128
目的探讨麻醉恢复室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危险因素并分析其对策。方法选取2016年6~12月在本院行全麻择期手术患者380例,根据患者麻醉苏醒期间是否发生躁动分为躁动组及非躁动组,对两组患者分别行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并筛选出患者麻醉苏醒期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380例患者中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为17.89%,躁动组与非躁动组在全身麻醉方式、手术类型、导尿管留置、麻醉诱导后导尿管留置、糖尿病发生率、术中补液量、术后镇痛、术后贫血、手术时间及在麻醉恢复室内停留时间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可知,ASA分级、静脉复合麻醉、术中输液、导尿管留置、术后疼痛是麻醉恢复室患者术后麻醉苏醒期躁动危险因素(P0.05)。结论影响麻醉恢复室患者术后麻醉苏醒躁动的因素较多,临床工作者应对高危人群加强护理干预,以降低麻醉苏醒躁动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全麻术后苏醒期躁动的影响因素并探讨其护理要点。方法选取于本院进行全麻手术的患者95例为研究对象,其中45例苏醒期出现躁动,50例苏醒期未出现躁动,分别设为躁动组和非躁动组。对可能引起苏醒期躁动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手术类型、术中麻醉方式、术后是否镇痛、导尿管留置时间、血氧饱和度与全麻苏醒期躁动有关(P0.05或P0.01);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手术类型、术中麻醉方式、术后是否镇痛、导尿管留置时间、血氧饱和度是引起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危险因素(P0.01)。结论临床应针对引起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危险因素,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以减少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妇科全麻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全麻苏醒期躁动(EA)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68例行妇科全麻腹腔镜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年龄大、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诱导后放置导尿管、术前血小板计数高是妇科全麻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EA的危险因素,术后镇痛、SPO2高是保护因素。结论医务人员应针对EA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相应干预措施,防止EA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全麻手术患者麻醉复苏期的躁动原因和护理策略。方法回顾1500例全麻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类型、麻醉、催醒、术后镇痛方式、不良刺激与躁动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1500例患者中,发生躁动282例,占18.8%,手术类型中以耳鼻喉手术的躁动发生率最高,为56.1%(101/180),其次是胸部手术,为37.1%(23/62);全凭静脉麻醉的躁动发生率为12.6%(120/956),低于静吸复合麻醉的29.8%(162/544)(P0.05);使用盐酸纳美芬的患者躁动发生率为29.3%(101/345),高于未使用者的15.7%(181/1155)(P0.05);进行术后镇痛的患者躁动发生率为6.9%(20/289),低于未使用者的21.6%(262/1211)(P0.05);躁动相关的各种不良刺激中,以疼痛、气管插管刺激、尿道插管刺激为主,躁动发生率分别是47.8%、24.8%、1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躁动的发生与手术类型、麻醉、催醒、术后镇痛方式、不良刺激紧密相关,护理人员需保持患者呼吸,控制疼痛,尽可能避免各种不良刺激,实施心理干预,降低躁动发生率,保证患者在麻醉复苏期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靶向预控护理对全麻手术患者复苏期躁动预防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12月我院行全麻手术的120例外科患者为对照组,选取2022年1月-12月我院行全麻手术的120例外科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靶向预控护理。比较两组麻醉复芳时间、麻醉复苏评分、麻醉复苏期并发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完全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复苏室滞留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麻醉恢复(PAR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Riker镇静躁动评分、麻醉躁动及苏醒延迟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靶向预控护理能有效提升全麻手术患者麻醉复苏期躁动管理质量,降低麻醉相关并发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论全麻手术患者复苏期发生气道并发症的风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全麻手术后麻醉复苏期108例患者,其中有33例患者发生气道并发症,分析不同性别、年龄、肺功能正常、麻醉分级、手术时间、吸烟史、术中出血量、躁动患者发生气道并发症(喉头水肿、舌后坠、呼吸遗忘、气道分泌物聚积、误吸)的危险因素,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关的护理对策。结果通过对全麻手术后麻醉复苏期患者进行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肺功能正常、吸烟史、麻醉分级、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躁动为发生气道并发症的影响因素,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全麻手术后麻醉复苏期患者发生气道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年龄、肺功能正常、手术时间、吸烟史(P 0. 05)。结论针对全麻术后患者在复苏期间以年龄、吸烟史、手术时间、肺功能等风险因素引起的气道并发症,采取有效护理对策,预防全麻手术患者在复苏期间喉头水肿、舌后坠、误吸、呼吸遗忘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秦心怡  刘雁 《全科护理》2020,18(15):1813-1816
[目的]探讨腹腔镜胃肠道手术麻醉后苏醒期躁动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择期行腹腔镜胃肠道手术病人98例为研究对象,统计麻醉后苏醒期躁动发生情况,并收集所有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98例腹腔镜胃肠道手术病人中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为28.57%;单因素分析显示,苏醒期躁动者年龄(≥60岁)、性别(男)、白细胞计数异常、留置导尿管及术后疼痛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无躁动者(P0.05);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性别、白细胞计数、留置导尿管及术后疼痛是腹腔镜胃肠道手术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病人年龄、性别、白细胞计数、留置导尿管及术后疼痛是腹腔镜胃肠道手术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的危险因素,应及时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确保手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留置尿管时机对全麻苏醒期不良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全麻手术患者术中留置导尿管的最佳时机,减轻术前患者插尿管的痛苦,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保证医疗护理的安全。方法选择我科2014年6月-2015年10月150例全麻手术术前需导尿的成年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B、C组,A组患者术前在病房导尿并留置尿管,B组患者在全麻插管后导尿并留置尿管;C组患者在麻醉诱导期为患者进行导尿并留置尿管。比较三组患者导尿前及导尿时的生命体征、全麻复苏期躁动、舒适度的情况及麻醉复苏时间。结果通过分组研究,C组即麻醉诱导期留置导尿管患者在全麻复苏期躁动最少,尿道刺激症状少,舒适度增加,患者的满意度提高。结论麻醉诱导期留置导尿管,既可减少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发生,又增加了患者的舒适感,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发生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例术后进入麻醉恢复室的全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各种不良刺激下躁动的发生率,手术类型及麻醉相关因素与苏醒期躁动的关系。结果347例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为17.4%;各种不良刺激所致苏醒期躁动的发生以疼痛、气管导管刺激和尿管刺激多见,分别占43.5%、25.1%和17.9%。不同手术类型、麻醉方式、催醒药及术后镇痛方式下躁动发生率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耳鼻喉手术、胸外科手术术后躁动发生率较高,分别为46.5%和37.1%;应用药物催醒的患者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为28.5%,高于不用催醒药的14.0%;术后使用止痛药患者躁动发生率为7.5%,低于不使用止痛药患者的19.7%。结论重视全麻患者术后苏醒期躁动因素的全面评估,加强护理,防止意外发生,是确保患者安全度过麻醉复苏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选择不同时机对全麻手术患者进行肢体约束的护理效果。方法:将160例全麻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例,均给予常规手术室舒适护理。对照组在麻醉前对患者进行肢体约束,术后清醒后解除约束;观察组在麻醉诱导期对患者进行肢体约束,术后麻醉复苏前评估患者状态后解除约束。比较两组患者意外拔管率、躁动情况、术中舒适度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复苏期躁动情况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中舒适感及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麻醉诱导期和复苏期应用非约束性舒适护理临床效果满意,能减低全麻手术患者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增加患者手术过程的舒适感,使患者得到更人性化的舒适护理服务,同时进一步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全麻术后苏醒期患者躁动的高危因素,由此引起护理人员的高度重视,以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全麻术后患者194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相关资料与数据,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全麻术后苏醒期患者躁动的高危因素。结果 194例全麻术后患者中发生苏醒期躁动35例(18. 04%)。男性、术后未镇痛、留置导尿管、药物催眠、不同手术类型是影响全麻术后苏醒期患者躁动的独立危险因素(P 0. 05)。结论导致全麻术后苏醒期患者躁动高危因素较多,护理人要高度重视,加强预防,杜绝或降低苏醒期躁动潜在风险或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探讨全麻患者术后应激水平与躁动的影响因素及衰弱评估的价值。方法 以2022年1月至12月于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行全麻手术患者436例作为前瞻性队列研究对象,在患者手术前填写一般资料调查表及Fried衰弱量表,手术后在苏醒室进行应激水平[血清肾上腺素(AD)、去甲肾上腺素(NE)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监测、Ricker镇静-躁动评分、Steward苏醒评分。结果 436例全麻患者术后应激水平升高的发生率为88.1%(384/436),躁动发生率为48.9%(213/436),麻醉方式、麻醉深度、术前AST、催醒药物、拔管时机及术后并发症是影响应激水平主要因素(P<0.05),术后镇痛、催醒药物、麻醉方式、麻醉深度、拔管时机、术后并发症是发生躁动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衰弱程度与应激水平、躁动发生率呈正相关(P<0.001),与衰弱前期、无衰弱全麻患者相比,衰弱期全麻患者应激水平、躁动发生率较高(P<0.01)。结论 全麻患者术后应激水平及躁动发生受多因素的共同影响,对患者进行衰弱评估,可进一步预测应激水平、躁动、并发症发生率等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全身麻醉患者麻醉苏醒期躁动(EA)的危险因素,并讨论护理对策。方法选择医院2017年12月—2020年1月收治的全身麻醉患者400例,将发生麻醉苏醒期躁动患者38例作为病例组,未发生麻醉苏醒期躁动的36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调查麻醉苏醒期患者躁动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70岁、脑功能障碍、术前焦虑、手术时间≥4 h、术中留置尿管、拮抗催醒、未镇痛以及术中低体温是麻醉苏醒期患者躁动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0岁、脑功能障碍、手术时间≥4 h、拮抗催醒、术中低体温是引起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全身麻醉患者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危险因素多,临床上应该全面监测评估,时刻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积极防治,降低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5.
张岚 《大医生》2023,(23):134-136
目的 研究腹腔镜下肝癌根治术患者麻醉苏醒期发生躁动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柳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行腹腔镜下肝癌根治术治疗的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麻醉苏醒期情况,依据镇静-躁动评分(SAS)分为非躁动组(82例,SAS <5分)和躁动组(38例,SAS≥5分)。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术前心理状况、肌松药物残留、全身麻醉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拔管时间及术后苏醒时间),分析影响腹腔镜下肝癌根治术患者麻醉苏醒期发生躁动的危险因素。结果 与非躁动组相比,躁动组患者年龄≥60岁、术前心理状况不良、残留肌松药物及麻醉方式为静吸复合麻醉的占比更高,手术时间更长(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术前心理状况不良、残留肌松药物、麻醉方式为静吸复合麻醉及手术时间长是腹腔镜下肝癌根治术患者麻醉苏醒期发生躁动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年龄≥60岁、术前心理状况不良、残留肌松药物、采用静吸复合麻醉及手术时间长是腹腔镜下肝癌根治术患者麻醉苏醒期发生躁动的独立危险因素,值得临床...  相似文献   

16.
复苏期躁动是术后患者处于全麻苏醒期的一种不恰当行为,常表现为心率增快,血压升高,并存兴奋、躁动和定向障碍。骨科术后发生躁动更会引起内固定的移位,关节脱位,伤口出血等诸多并发症。文献对于骨科病人术后发生躁动的资料较少,为保证骨科手术效果、缩短患者麻醉复苏时间、预防复苏期躁动引起的并发症,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引起骨科全麻术后患者复苏期躁动的相关原因。复苏护士应重视对术后躁动患者的病因分析,实施对症护理等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术前心理干预联合术中追加舒芬太尼对鼻咽手术患者麻醉复苏期躁动的影响。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术前常规护理及麻醉组(C组)、术中追加舒芬太尼组(S组)、术前心理干预组(P组)、术前心理干预联合术中追加舒芬太尼组(PS组)各20例。观察和比较4组患者镇痛效果、躁动程度、苏醒时间。结果:在镇痛效果方面,PS组与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优于其他各组(P<0.05,P<0.01)。在躁动程度方面,PS组、S组、P组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明显低于C组(P<0.05,P<0.01)。在苏醒时间方面,S组出现睁眼反应的时间和拔除气管导管的时间明显比其他各组延迟(P<0.05),C组拔管时间较P组明显延长(P<0.05)。结论:术前心理干预联合术中追加舒芬太尼能有效预防鼻咽手术患者麻醉复苏期躁动的发生,减轻其疼痛程度,提高复苏质量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干预对手术室麻醉复苏期患者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在我院接受全麻手术处于麻醉复苏期的7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实施围麻醉期集束化护理干预;将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在我院接受全麻手术处于麻醉复苏期的75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实施围麻醉期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拔除气管导管10 min时Riker镇痛-躁动评分、麻醉恢复评分(PARS)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拔除气管导管10 min时Riker镇痛-躁动评分低于对照组(P 0. 05),PARS评分高于对照组(P 0. 05),非计划拔管、坠床、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切口渗血量增多等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集束化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麻醉复苏期患者躁动及不良事件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麻醉恢复室患者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的影响因素与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4月我院麻醉恢复室患者162例为研究对象,对162例麻醉恢复室患者术后麻醉苏醒期发生躁动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其中发生躁动的36例,未发动躁动的126例。对引起躁动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生苏醒期躁动的36例患者中,发生1级躁动12例(33. 33%),2级躁动17例(47. 22%),3级躁动7例(19. 4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阳性腹痛史、家庭支持、性格、心理状况、麻醉前留置导管、出血量、肌松药物及术后镇痛均为麻醉苏醒期发生躁动的相关影响因素(P <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理状况、肌松药物及术后镇痛均为引发术后麻醉苏醒期患者躁动的独立危险因素(P <0. 05)。结论引发麻醉苏醒期患者躁动的影响因素较多,加强对麻醉苏醒期患者躁动原因及危害的认知,减少诱发因素并采取预见性干预措施,可确保患者安全度过麻醉苏醒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麻醉前认知干预对降低颅内肿瘤患者术后全麻躁动发生率的作用。方法将80例行颅内肿瘤全麻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及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麻醉前认知干预,记录两组患者入室时(T0)、手术即刻(T1)、手术切皮后30 min(T2)、拔除气管导管时(T3)心率( HR)、收缩压( SBP)、舒张压( DBP)、脉搏血氧饱和度( SpO2)、血浆血糖、肾上腺素及皮质醇的浓度及术后两组麻醉苏醒躁动、恶性呕吐发生情况及镇痛药物使用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T0~T3时段HR、SpO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在T0~T3时段血浆血糖、肾上腺素及皮质醇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术中镇静度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镇静药物使用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恶心、呕吐及麻醉躁动发生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麻醉前认知干预能有效减轻颅内肿瘤患者围手术期应激反应,降低患者全麻躁动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