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分析糖尿病肾病合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2月至2023年3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诊断为COVID-19的2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未合并2型糖尿病92例(CN组),合并2型糖尿病82例(T2DM组),合并糖尿病肾病82例(DN组)。分析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与CN组及T2DM组相比,DN组合并症更常见、治疗时间更长,Fbg、K+、CK、LDH水平更高,RBC、Hb、ALB、Na+、Ca2+水平更低,贫血、低钙血症发生率更高,ACEI/ARB、胰岛素治疗率更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N组危重型比例高于T2DM组,DN组重型比例及危重型比例均高于CN组,DN组病死率、自动出院比例高于CN组及T2DM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尿病肾病患者合并COVID-19临床特征往往高龄,合并症更常见,治疗时间更长,更容易出现呼吸衰竭、电解质紊乱、凝血功能异常及心肌损伤,RBC、Hb、ALB水平更低,病情相对危重。...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水平.方法 纳入咸宁某医院收治的116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将患者分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进行比较,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13例,占比11.21%.结果 糖尿病组重症发生率、发热和咳嗽的出现率分别为46.15%、92.31%、1...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临床、实验室及影像学特性。方法收集120例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病例,并对一般情况、主要临床表现、转归、实验室结果、影像学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OVID-19多在中老年发病,性别差距不大,其治疗时间在(14±5)d,病死率7.5%,治愈率33.3%,但重症患者男性较多,且死亡患者年龄较大(中位数为61.5岁)。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75%)、咳嗽(52.5%)、胸闷喘气(14%)、咳痰(7.5%)、乏力(7.5%)等。其实验室结果以白细胞不升、淋巴细胞绝对值降低、嗜酸性粒细胞消失、单核细胞增高及超敏C反应蛋白升高为主,影像学以双肺多发或单发磨玻璃影为主。结论 COVID-19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疾病,但其治愈率较高,病死率较低,且为可防、可治的一种疾病。 相似文献
4.
5.
7.
8.
9.
目的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转归.方法 收集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轻型、普通型患者(普通组)和重症、危重症患者(重症组)的人口学特征、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征等方面是否有差异.结果 截至2020年3月7日,221名患者好转或治愈出院219例,重症患者35...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轻型COVID-19患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方法:对2020年1月21日至3月6日在浙江省多家医院收治的11例轻型COVID-19患者及117例非轻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分析轻型患者在流行病学、人口学、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方面的特征。结果:11例轻型COVID-19患者中位潜伏期为10(7~14)d,非轻型COVID-19患者为6(3~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520,P<0.001)。轻型组女性患者(8例)较男性(3例)多,与非轻型组相反。轻型组患者中位年龄(28岁)较非轻型组(48岁)小(Z=-4.070,P<0.001)。轻型组基础病史1例(占9.1%),非轻型组40例(占34.2%)。轻型组发热患者比例较非轻型组低(36.4% vs. 73.5%,χ2=4.984,P=0.026)。轻型组CRP升高患者比例较非轻型组低(9.1% vs. 59.0%,χ2=8.184,P=0.004)。2组白细胞减少患者比例相近。轻型患者接受氧气吸入治疗比例、糖皮质激素治疗比例较非轻型组低(36.4% vs. 96.7%,0 vs. 6%,均P<0.001)。截至2020年3月6日,10例(占90.9%)轻型患者已治愈出院,明显高于非轻型组(18例,占15.4%,P<0.001)。1例病情缓解,无死亡及加重病例。2组患者中位病程相近,但轻型组女性患者中位病程较男性短4 d。结论:轻型COVID-19患者表现隐匿,潜伏期长、症状轻、CRP正常率高、CT正常,可能引起漏诊,增加病毒传播风险。轻型患者预后好,但仍需综合治疗,密切观察。此外,女性轻型患者可能较男性多,且预后更好。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人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6日—4月20日在青岛市胸科医院住院治疗的40例COVID-19病人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肺部影像学特征及疾病转归.结果 40例病人中,37例(92.5%)有症状,17例(42.5%)有基础疾病,31例(77.5%)出现发热... 相似文献
13.
<正>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由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瓣膜病等病因所致的以心脏结构、功能损害为基础,体循环及肺循环灌注不足为主要表现的复杂的心脏疾病终末期临床综合征,故CHF者本身有高龄、基础疾病较多、应激免疫能力差等特点。感染尤其呼吸道感染是CHF急性加重最重要的诱因,在本次全国性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疫情中,有相当比例CHF合并SARS-CoV-2感染者,依据中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1]指出,合并SARS-CoV-2感染的具有急性心肌梗死、慢性心力衰竭、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大多为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the cause of coronavirus disease,COVID-19),病死率远远高于无基础疾病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重型及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点和病情演变,提高对重症患者诊治的认知,为其早期防控和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2年12月至2023年1月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东部院区)收治的76例重型及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包括好转出院的59例患者(非死亡组)和死亡的17例患者(死亡组),比较分析两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和实验室结果等。结果 死亡组伴有肿瘤的比例更高(35.3%vs1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高于非死亡组(均P<0.05),影像学提示死亡组50%以上肺受累破坏患者比例也高于非死亡组(P<0.05)。17例死亡患者中D-二聚体数值升高13例(81.25%),与非死亡组相近(86.4%),但平均数值高于非死亡组(P<0.05);在死亡组中,有11例患者检测了IL-6,其中数值升高7例(63.6%),高于非死亡组的29.0%(P<0.05)。合并肿瘤、50%以上肺受累、MODS可作为患者死亡预后的独立因素(P<...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重庆市主城区新型冠状病毒(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感染儿童的流行病学史、临床特征、生化指标、治疗及愈后。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2020年1月28日-2020年3月1日经COVID-19核酸检测确诊的7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流行病学史、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CT检查情况、临床治疗情况及愈后情况。结果 7例患儿中男性4例,女性3例,年龄2岁8个月~12岁6个月;7例儿童均为聚集性发病,无症状感染型1例,轻型4例,普通型2例。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1例)、干咳(3例)、咳痰(2例)、鼻塞(2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1例,淋巴细胞升高1例,血小板重度减少1例,血沉升高2例,D-二聚体升高2例,肌酶升高2例,肝酶升高1例,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均正常。7例患儿中2例CT检查有异常,1例左肺上叶小斑片影,1例双肺少量磨玻璃斑片影。7例患儿均给予抗病毒治疗,并全部治愈出院。结论 儿童感染新型冠状病毒临床症状轻微或无症状,具有家族聚集性特点,临床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背景 目前有关武汉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临床特征分析的研究,病例收集多来自单个医院,代表性有限,尚缺乏针对整个武汉地区COVID-19死亡患者的大样本分析。目的 分析武汉地区2 231例COVID-19确诊死亡患者的临床特征,为临床诊疗及科研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20-01-09至03-08来自武汉地区15个行政区域(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蔡甸区、江夏区、东西湖区、经开汉南区、黄陂区、新洲区、东湖高新区、东湖风景区)中的66家医院医务部门人工报送的确诊COVID-19并院内死亡患者的信息及病历摘要,共计2 231例。统计患者出现症状时间、出现症状至首次就医时间、出现症状至入院治疗时间、首次就医至确诊时间、出现症状至死亡时间、既往史、临床症状、救治措施。结果 死亡患者大部分分布于2月份。所有患者出现症状至首次就医时间平均为(4.3±5.5)d,出现症状至入院治疗时间平均为(9.2±7.5)d,首次就医至确诊时间平均为(6.9±7.6)d。患者中男1 465例(65.67%),女766例(34.33%);年龄14~100岁,平均年龄为(70.2±11.9)岁;60岁以上死亡患者为1 863例(83.51%),40岁以下死亡患者36例(1.61%)。患者中1 708例(76.56%)合并基础疾病,排在前七位的基础疾病依次为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疾病、慢性肾脏病、恶性肿瘤。1 173例(52.58%)患者进行了机械通气,其中547例采取了有创机械通气,33例使用了体外膜肺氧合(ECMO);302例(13.54%)接受了肾脏替代治疗;283例(12.68%)放弃抢救。结论 疫情早期,由于医疗资源短缺,救治效率较低,随着救治能力的提高,死亡例数逐渐下降。60岁以上合并有基础性疾病的男性COVID-19患者属于高危人群,死亡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描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收治的74例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方法 单中心、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74例确诊为COVID-19的连续住院患者,入组时间为2020年1月21日至2月11日,最终随访日期为2020年2月17日。收集并分析流行病学、人口学、临床、实验室、放射学、治疗和转归的数据。结果 74名COVID-19住院患者平均年龄为(52.7±19.1)岁,男性35例,女性39例。从出现症状到确诊平均时间为(5.1±2.8) d。有湖北疫区旅居史者39例(47.3%)、聚集性发病患者48例(64.9%)。常见症状包括发热67例(90.5%)、干咳20例(27%)。42例(56.8%)患者观察到淋巴细胞减少,35例(47.3%)患者观察到白细胞减少。放射学表现为单侧或双侧的斑片状阴影或磨玻璃样阴影。在所有74例患者中,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患者7例(9.5%),并发休克患者5例(6.8%),入住重症监护室11例(14.9%),治愈出院患者55例(74.3%),平均住院时间为(12.3±4.4)d。结论 COVID-19呈聚集性发病,少数患者可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高龄和基础病可能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探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合并急性肾损伤(AKI)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2月至2023年2月因COVID-19住院的203例非ICU患者。根据是否发生AKI,分为AKI组(n=70)和NAKI组(n=133),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logistic回归分析COVID-19患者出现AKI的危险因素。结果AKI发生率为34.48%。AKI组的平均年龄较NAKI组更大(76.0岁vs 69.5岁),中位病程更短(7 d vs 10 d),既往存在高血压(74.3%vs 51.9%)、糖尿病(35.7%vs 20.3%)以及慢性肾脏病(38.6%vs 7.5%)的患者比例高于NAKI组(P<0.05)。AKI组患者恶心纳差(37.1%vs 19.5%)、呕吐腹泻(34.3%vs 16.5%)、尿量减少(8.6%vs 1.5%)的发生率均高于NAKI组(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年龄、慢性肾脏病、低血红蛋白、高肌红蛋白是AKI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AKI组COVID-19患者死亡较NAKI组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第一代和第二代患者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方面的差异。方法:收集2020年1月23日—2020年2月10日南通地区隔离病房收治的31例2019-nCoV病毒感染患者,根据暴露史分为第一代病例17例和第二代病例14例,对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第一代患者中男性占比高于第二代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代患者年龄、症状、基础疾病和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热、咳嗽是最常见的症状,其次为呼吸困难,部分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肌肉酸痛。出现6例肝损害,1例急性肾损伤。两代患者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象、血气分析等指标均在正常值范围,血清乳酸、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血沉(ESR)、铁蛋白均高于正常值,淋巴细胞数低于正常值,但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019-nCoV毒性在第一代和第二代患者中未发生改变,未出现明显的传代减毒。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