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腹部脂肪分布与骨密度的关系。方法 收集71例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定量CT(quantitative CT, QCT)测定腰椎L1~L3体积骨密度(volume bone mineral density, vBMD)及相应层面的腹部内脏脂肪(visceral adipose tissue, VAT)和皮下脂肪(subcutaneous adipose tissue, SAT)含量。根据平均骨密度,将患者分为成骨量正常组(N组)、骨量减少组(T组)及骨质疏松组(O组)。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VAT/SAT及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内脏脂肪、空腹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RI)与L1~L3 vBMD的相关性。结果 O组的年龄、VAT、HOMA-RI、VAT/SAT与N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组的年龄、HOMA-RI、VAT/SAT与N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在L1~L3 vBMD与年龄、FBG、VAT、VAT/SAT(r值分别为-0.446,-0.514,-0.469)、HOMA-RI呈负相关(P<0.05),与体质量指数无相关性(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L1~L3 vBMD与年龄(β值分别为-0.502、-0.501、-0.438),均P<0.05及VAT/SAT(β值分别为-29.52、-29.56、-21.89,均P<0.05)呈负相关。结论 绝经后的2型糖尿病患者VAT/SAT和年龄是骨密度下降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河南医学研究》2006,15(1):77-77
意大利米兰H San Raffaele科学研究所的Brambilla等报告,仅需采取简单的人体测量法,例如检测腰围、体质指数(BMI)等,就可以预知儿童内脏脂肪组织(VAT)或皮下脂肪组织(SAT)等情况[Int J Obes(Lond)2006,30(1):23]。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腰椎骨髓脂肪与腹部脂肪的相关性。方法共68人(男32人,女36人,年龄21~74岁,中位年龄49.5岁)纳入前
瞻性研究。1.5T MR采用单体素点分辨波谱法(PRESS)对L3椎体进行波谱采集,计算脂肪比(FF%);同时行腰椎64排CT检
查,用定量CT(QCT)分析软件测量L3相应层面腹部皮下脂肪(SAT)与内脏脂肪(VAT)。男、女按年龄各分为两组(≥50岁和<
50 岁),用SPSS 19.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男性BMI、FF%、VAT及SAT≥50 岁组和<50 岁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FF%与BMI、VAT及SAT均无明显相关性(r分别为-0.109、0.034、-0.066,P>0.05)。女性BMI、FF%、VAT及SAT≥50岁组
和<50岁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女性≥50岁组,FF%与VAT呈明显正相关(r为0.499,P<0.05),FF%与SAT无明显相
关性(r为0.221,P>0.05);女性<50岁组,FF%与VAT或SAT均无明显相关性(r分别为-0.076、-0.067,P>0.05)。结论中老年女
性(≥50岁)腰椎骨髓脂肪含量与VAT关系密切,男性与年轻女性(<50岁女性)腰椎骨髓脂肪含量与腹部脂肪无关。
  相似文献   

4.
背景肥胖与2型糖尿病关系密切,但2型糖尿病患者脂肪含量与骨密度及骨质疏松性骨折关系尚不十分明确。目的探究2型糖尿病患者内脏脂肪与骨密度及骨折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7—12月在益阳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202例。同期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益阳市南县麻河口镇、南洲镇、乌嘴乡、茅草街镇非糖尿病者202例为对照,均于益阳市中心医院进行检查。使用双能X线检测腰椎、股骨颈、总髋骨密度;使用欧姆龙内脏脂肪检测仪测量皮下、内脏脂肪面积。采用骨折风险评估工具(FRAX问卷)评估未来10年主要部位及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若为糖尿病人群,不纳入糖尿病作为骨质疏松风险因素所得结果用FRAX1表示;纳入糖尿病作为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因素则将所得结果用FRAX2表示。结果2型糖尿病男性体质量、体质指数(BMI)高于非糖尿病男性,内脏脂肪面积、皮下脂肪面积大于非糖尿病男性,FRAX1(主要部位)低于非糖尿病男性(P<0.05)。2型糖尿病女性年龄、内脏脂肪面积大于非糖尿病女性,股骨颈骨密度、总髋骨密度低于非糖尿病女性,FRAX1(髋部)、FRAX2(主要部位)、FRAX2(髋部)高于非糖尿病女性(P<0.05)。校正年龄、体质量后,2型糖尿病女性总髋骨密度低于非糖尿病女性(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在非糖尿病人群中,男性及绝经后女性内脏脂肪面积与体质量、BMI、皮下脂肪面积、腰椎骨密度、股骨颈骨密度、总髋骨密度均呈正相关(P<0.05),女性内脏脂肪面积与体质量、BMI、皮下脂肪面积、总髋骨密度呈正相关(P<0.05)。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男性内脏脂肪面积与体质量、BMI、皮下脂肪面积、腰椎骨密度、总髋骨密度均呈正相关(P<0.05),女性、绝经后女性内脏脂肪面积与体质量、BMI、皮下脂肪面积、总髋骨密度呈正相关(P<0.05)。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校正年龄、体质量后,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女性内脏脂肪面积与股骨颈骨密度、总髋骨密度呈负相关(P<0.05),绝经后女性内脏脂肪面积与股骨颈骨密度呈负相关,与FRAX1(髋部)、FRAX2(髋部)呈正相关(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较非糖尿病人群有较高的体质量、BMI及内脏脂肪面积。2型糖尿病女性患者股骨颈骨密度及髋部骨密度较低,其未来10年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较高。2型糖尿病女性患者内脏脂肪面积与股骨颈骨密度及总髋骨密度呈负相关,且随着内脏脂肪面积增加绝经后女性未来10年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5.
熊慧勤  栗夏莲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3):2334-2337
目的探讨中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T2DM)患者腹部脂肪分布与骨代谢指标及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8年8月至2019年10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195例中老年男性T2DM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定量CT测量内脏脂肪(VAT)、皮下脂肪(SAT)面积及腰椎骨密度,根据VAT值以3分位数法分为3组:T1组(VAT<184.1 cm~2)、T2组(VAT≥184.1 cm~2且<243.4 cm~2)、T3组(VAT≥243.3 cm~2)。比较3组一般资料、骨代谢指标及骨密度情况,分析腹部脂肪与各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T1组糖化血红蛋白(HbA1c)、Ⅰ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PⅠNP)、骨钙素(BGP)、骨密度均高于T2组和T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2组和T3组体质量指数(BMI)均高于T1组,T3组BMI高于T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3组年龄大于T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T、SAT均与BMI呈正相关,与PⅠNP、BGP呈负相关(均P<0.05)。VAT与年龄呈正相关,与骨密度呈负相关(均P<0.05)。年龄和VAT均与骨密度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年龄和腹部内脏脂肪可能是影响中老年男性T2DM患者骨密度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背景 急性胰腺炎(AP)是临床常见急腹症,重症AP病死率较高。早期准确识别对其防治及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肥胖影响AP发病及临床结局,但目前缺乏诊断和评估AP的相关定量体脂指标。目的 探讨腹部脂肪含量和分布与AP及其严重程度的关系,为预防、诊治AP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1年6月在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普外科住院并行腹部CT检查的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AP组(n=100)与非AP组(n=100),同时按照AP的严重程度将AP组分为非重症AP亚组(n=75)和重症AP亚组(n=25)。收集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胆管疾病史、BMI等临床资料,并测量患者皮下脂肪组织(SAT)及内脏脂肪组织(VAT)面积,计算腹部总脂肪组织(TAT)面积、VAT与SAT面积之比(VAT/SAT)、VAT与TAT面积之比(VAT/TAT)。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AP患病和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BMI、腹部脂肪含量与分布指标对AP患病和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结果 AP组患者BMI、高脂血...  相似文献   

7.
  目的  采用定量CT(QCT)研究不同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青年人群的各体质成分、腰臀围与握力的相关性。  方法  收集2021年4–7月于我院进行胸部体检QCT的1310 例青年人群资料,并计算其BMI,按BMI分为4组:偏瘦组(BMI<18.5 kg/m2);正常组(18.5 kg/m2≤BMI<24 kg/m2);超重组(24 kg/m2≤BMI<28 kg/m2);肥胖组(BMI≥28 kg/m2)。将原始数据传至QCT Mindways Pro 6.1软件后处理测量L2椎体的各体质成分脂肪含量(面积),包括腹部总脂肪(total adipose tissue, TAT)、腹腔内脂肪(visceral adipose tissue, VAT)、皮下脂肪(subcutaneous adipose tissue, SAT)、腹腔内脂肪/皮下脂肪(腹脂比,VAT/SAT)。采用CAMRY EH101型数字握力计测量握力。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并探讨不同BMI的各体质成分、腰围、臀围与握力的相关性;同时对正常、超重两组按照年龄进行分层分析。  结果  正常组男性在21~40岁身高、体质量、臀围与握力呈正相关,36~40岁SAT与握力呈负相关,而VAT/SAT与其呈正相关;女性在21~25岁SAT与握力呈负相关,而VAT、VAT/SAT与其呈正相关,26~40岁身高、体质量、臀围与握力呈正相关,36~40岁VAT/SAT与握力呈正相关。超重组男性在21~25岁臀围、体质量与握力呈正相关,26~30岁TAT、腰臀比、腰高比与握力均呈负相关,31~40岁身高、体质量与握力呈正相关,而腰臀比、腰高比与其呈负相关,且在31~35岁臀围与握力呈正相关;女性在21~25岁腰围、臀围、腰高比与握力呈正相关,26~30岁身高、体质量与握力呈正相关,31~35岁TAT、SAT、腰围、腰臀比、腰高比与握力均呈负相关,36~40岁SAT、腰高比与握力呈负相关,VAT、VAT/SAT、身高、体质量与其呈正相关。偏瘦组男女身高、体质量与握力呈正相关,且偏瘦组女性臀围与握力也呈正相关。肥胖组男性TAT、VAT、腰高比与握力呈负相关,女性则无相关性。  结论  不同BMI的青年人群的腹部脂肪含量与握力关系密切,对于青年人群应控制腹部脂肪含量、臀部脂肪含量来维持相应的肌肉力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腹部内脏脂肪与血清chemerin水平、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9月于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门诊、住院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70例(DM组),按腹部内脏脂肪(VAT)100 cm~2分为腹型肥胖组(DM-ob组,37例)及非腹型肥胖组(DM-nonob组,33例),另选取健康体检者30例(NC组)。采用ELISA测定各组血清chemerin水平,同时检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FINS等指标,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CT扫描平脐平面测量腹部内脏脂肪及皮下脂肪面积。结果:DM-ob组SBP、DBP、BMI、WC、FINS、HOMA-IR、LDL-C、VAT、SAT、chemerin均高于DM-nonob组(P0.05),HDL-C低于DM-nonob组(P0.05)。相关分析显示,VAT与BMI、WC、SBP、DBP、FINS、HOMA-IR、LDL-C、chemerin均呈正相关(r=0.284、0.326、0.375、0.417、0.512、0.213、0.431、0.425,P0.05),与HDL-C呈负相关(r=-0.368,P0.05)。多元回归分析发现chemerin、WC为腹部内脏脂肪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新诊断2型糖尿病腹型肥胖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血脂紊乱,腹部内脏脂肪与chemerin相关,联合WC及chemerin的测定可能会对腹型肥胖预测更精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超重/肥胖患者使用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s)治疗对不同部位的脂 肪分布及肌肉含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调查2014年12月~2015年9月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内分泌代谢科诊断为T2DM 且体质量指数(BMI)≥24 kg/m2的76例患者,按BMI分为超重组(BMI 24~27.9 kg/m2)14例、肥胖组(BMI 28~31.9 kg/m2)35例 及严重肥胖组(BMI≥32 kg/m2)27例,予GLP-1RA治疗3.0~29.0周(平均8.9周),比较各组治疗前后体质量、BMI、腰臀比、内脏 脂肪指数、身体脂肪率及四肢肌肉率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各组的性别、年龄、身高、糖脂代谢指标、其他降糖药使用等均无显 著统计学差异。治疗后,各组体质量均明显降低,但仅超重组和肥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BMI和内脏脂肪指数 均较前明显降低(P<0.05);超重组腰臀比较前明显降低(P<0.05);肥胖组与严重肥胖组的身体脂肪率及各部位脂肪率均明显下 降且肌肉率明显增加(P<0.05)。与超重组相比,肥胖组身体脂肪率和内脏脂肪指数下降更明显(P<0.05),肥胖组与严重肥胖组 的肢体皮下脂肪率降低及肌肉率升高更明显(P<0.05)。结论GLP-1RAs可显著改善T2DM合并超重/肥胖患者各部位的脂肪 沉积,且BMI指数越高的患者体质构成的改善越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测定肥胖症患者内脏及皮下脂肪组织三酰甘油水解酶(ATGL)和激素敏感脂肪酶(HSL)mRNA的表达,探讨其与胰岛素敏感性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法检测皮下、内脏脂肪组织ATGL和HSL mRNA的表达,应用HOMA-IR评估胰岛素敏感性,分析其与人体测量指标和代谢指标的相关性。结果:①肥胖组内脏与皮下脂肪组织ATGL mRNA及HSL mRNA表达量均低于正常对照组皮下脂肪组织;②皮下及内脏脂肪组织ATGL mRNA表达量与体质量指数(BMI)呈负相关;③皮下及内脏脂肪组织HSL mRNA表达量与BMI、腰围呈负相关。结论:①肥胖症脂肪组织ATGL mRNA及HSL mRNA表达降低;②ATGL及HSL与肥胖相关;③ATGL及HSL与胰岛素抵抗可能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定量CT(QCT)研究2型糖尿病(T2DM)患者腹部脂肪含量与骨密度(BMD)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弋矶山医院2019年7月~2022年11月临床确诊的T2DM患者268例,统计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体质量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白蛋白与肌酐比值(UACR)等资料。参考美国糖尿病协会(ADA)预防和控制糖尿病肾病的临床建议,根据UACR将糖尿病患者分为A组(无蛋白尿,123例)、B组(微量蛋白尿,84例)、C组(大量蛋白尿,61例),运用QCT分别测量3组患者L3椎体层面的内脏脂肪(VAT)、皮下脂肪(SAT)以及L1~2椎体平均骨密度(avBMD)。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或秩和检验比较各组间各参数差异性,用Pearson相关分析BMD与VAT之间的相关性。结果:3组T2DM患者的VAT含量均依次增高,BMD含量均依次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3组患者的SAT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T2DM患者BMD与VAT含量呈负相关(r=-0.496...  相似文献   

12.
背景 脂质蓄积指数(LAP)和内脏脂肪指数(VAI)是反映个体脂肪分布及内脏脂肪蓄积程度的重要指标,与肥胖相关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关系密切。目的 探讨LAP和VAI与成年人代谢综合征(MS)的相关性,并评估LAP、VAI对MS的预测价值。方法 纳入2018年9月至2019年5月在中日友好医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708例受试者,其中MS患者249例(MS组),非MS患者459例(非MS组),比较两组患者LAP、VAI及相关生化指标。根据LAP、VAI四分位数将受试者进行分组(L1组、L2组、L3组、L4组各177例;V1组、V2组、V3组、V4组各177例),比较各组MS及其组分发生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不同LAP、VAI受试者MS的发生风险,并分别绘制不同性别LAP、VAI、腰围(WC)、体质指数(BMI)预测MS发生风险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 LAP和VAI与成年人MS发生率呈高强度正相关(Cramer's V=0.585、0.57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各危险因素后,L3组、L4组MS发生风险仍高于L1组,V3组、V4组MS发生风险仍高于V1组(P<0.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男性LAP、VAI预测MS发生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31〔95%CI(0.795,0.867)〕、0.825〔95%CI(0.788,0.863)〕,临界值分别为52.03、1.99;女性LAP、VAI预测MS发生风险的AUC分别为0.887〔95%CI(0.834,0.940)〕、0.886〔95%CI(0.827,0.945)〕,临界值分别为54.84、2.54。结论 LAP、VAI与成年人MS发生率呈高强度正相关,随着LAP、VAI增高,MS发生风险亦增高;LAP、VAI对MS有良好的预测价值,联合WC和BMI能有效预测MS。  相似文献   

13.
何冰  谭卫红  万里凯  覃捷  陆建柳  滕敏  覃利华 《广西医学》2012,34(10):1291-1293
目的探讨经超声检测内脏脂肪厚度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诊疗中的价值,为更好地治疗PCOS不孕症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超声检测199例育龄期PCOS及87例非PCOS患者的肝前脂肪、肝前皮下脂肪、内脏脂肪、腹部皮下脂肪,并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臀围等,对两组间上述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PCOS组肝前脂肪厚度、内脏脂肪厚度均大于非PCOS组(P0.05);PCOS组的体重、体质量指数(BMI)、腰围、腹围、臀围、腰臀比(WHR)均明显高于非PCOS组(P0.05);身高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OS不孕症患者腹腔内脂肪及腹部皮下脂肪厚度值均明显高于非PCOS不孕症患者,减重尤其是减少内脏脂肪堆积对治疗PCOS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汪宇  缪莹  万沁 《西部医学》2022,34(10):1461-1465
目的 探讨影响2型糖尿病(T2DM)患者内脏脂肪蓄积的因素,为预防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内脏脂肪蓄积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选取2019年09月~2020年10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出符合条件的2型糖尿病患者530例。根据内脏脂肪检测结果,将纳入者分为内脏脂肪正常组及内脏脂肪蓄积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内脏脂肪蓄积的影响因素。 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结果显示性别、年龄、收缩压、舒张压、BMI、皮下脂肪面积、FPG、INS、FCP、2hCP、ALT、AST、GGT、BUN、Cre、UA、TG、HDL-C、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HbA1C、HOMA-I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BMI、皮下脂肪、BUN、TG、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与2型糖尿病患者内脏脂肪蓄积显著相关(P<0.05)。 结论 性别、年龄、BMI、皮下脂肪、BUN、TG、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与2型糖尿病患者内脏脂肪蓄积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经超声检测内脏脂肪厚度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诊疗中的价值,为更好地治疗PCOS不孕症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超声检测199例育龄期PCOS及87例非PCOS患者的肝前脂肪、肝前皮下脂肪、内脏脂肪、腹部皮下脂肪,并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臀围等,对两组间上述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PCOS组肝前脂肪厚度、内脏脂肪厚度均大于非PCOS组(P<0.05);PCOS组的体重、体质量指数(BMI)、腰围、腹围、臀围、腰臀比(WHR)均明显高于非PCOS组(P<0.05);身高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OS不孕症患者腹腔内脂肪及腹部皮下脂肪厚度值均明显高于非PCOS不孕症患者,减重尤其是减少内脏脂肪堆积对治疗PCOS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对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叠(asthma-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overlap,ACO)患者急性期与缓解期嗜碱性粒细胞表面分子表达水平的测量比较,探讨其与病情的关系。方法: 招募健康人32例及收集在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治疗的ACO患者急性期及缓解期各14例,采集肘部静脉血,使用流式细胞术应用3种设门策略获得嗜碱性粒细胞,比较不同时期患者嗜碱性粒细胞表面分子(CD63、CD203c、FcεRI)表达水平与健康组的差异,并对结果和疾病状态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急性期嗜碱性粒细胞CD63平均荧光强度(Mean fluorescence intensity,MFI)较健康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急性期CD203c、FcεRI MFI较健康组无统计学差异;缓解期CD63、FcεRI MFI较健康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缓解期CD203c MFI较健康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急性期与缓解期比较,嗜碱性粒细胞CD63、CD203c、FcεRI MFI没有统计学差异。急性期、缓解期CCR3+、CCR3+/CD123+HLA-DR-、CD123+HLA-DR- MFI较健康组有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 ACO患者嗜碱性粒细胞表面分子CD63、FcεRI表达增强,这表明嗜碱性粒细胞参与了ACO的发病,通过检测其表面分子表达量对ACO病情的判断有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内脏脂肪指数( VAI)及其他肥胖指标与冠心病( CHD)及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冠脉造影术证实有冠脉病变的患者133例( CHD组),按1∶2比例匹配年龄、性别,选取非冠心病患者266例为对照组,分析肥胖相关参数及VAI。以ROC曲线分析VAI等参数预测CHD的最佳切点及诊断价值。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各危险因素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及对CHD的风险。结果CHD组VAI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在总人群中VAI与腰围(WC)均可用于预测CHD,两者曲线下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BMI为22.31 kg/m2为切点,而在正常偏瘦人群中,VAI与WC预测CHD效能更佳。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各肥胖指数及血脂等危险因素发现,VAI对CHD影响最大(OR=4.952),其次为W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而在行冠脉造影确诊CHD患者中,VAI值与描述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 r=0.191,P<0.05)。结论 VAI是反映内脏性肥胖对CHD影响的较好测量指标,可应用于临床对CHD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进行初步筛查与评估。  相似文献   

18.
内脏脂肪蓄积与血尿酸和代谢综合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内脏脂肪蓄积与血尿酸、代谢综合征(MS)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6-2007年就诊的肥胖患者122例,分为内脏型肥胖组[体质量指数(BMI)≥25.0 kg/m^2,男性腰围≥85 cm或女性腰围≥80 cm,内脏脂肪面积≥100 cm^2]与皮下型肥胖组(BMI≥25.0 kg/^m2,男性腰围≥85 cm或女性腰围≥80 cm,内脏脂肪面积〈100 cm^2)。采用CT测定腹部脂肪分布,并测定血清胰岛素、血尿酸、血糖等指标。结果内脏型肥胖组血尿酸水平高于皮下型肥胖组[(450.37±56.58)μmol/Lvs(329.19±94.00)μmol/L,P〈0.01]。内脏型肥胖组MS发生率高于皮下型肥胖组(64.1%vs31.8%,P〈0.01)。直线相关分析显示腰围与内脏脂肪面积、皮下脂肪面积、BMI、收缩压、舒张压、稳态模型评估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血尿酸、肌酐、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呈正相关;内脏脂肪与腰围、BMI、收缩压、舒张压、HOMA-IR、血肌酐、尿酸、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呈正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BMI、皮下脂肪、甘油三酯、肌酐、尿酸可用作腰围的解释变量;尿酸、甘油三酯、收缩压可作为内脏脂肪的解释变量。结论内脏脂肪蓄积与血尿酸水平及MS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邵小娟  王晓敏  王斌  熊吉  李青  陈东风 《重庆医学》2013,42(15):1681-1684,1688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网膜脂肪、皮下脂肪中巨噬细胞数量及不同表型,以及其与NAFLD严重程度的关系及意义。方法选择2012年4~12月于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住院的NAFLD伴单纯性胆囊结石患者27例(NAFLD组),以及同期单纯性胆囊结石但排除NAFLD及其他一切肝病的肝功能正常的单纯性胆囊结石患者28例(非NAFLD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腹围、血糖、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三酰甘油(TG)、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游离脂肪酸(FFA)进行比较。使用CD68标记巨噬细胞、CD11C标记M1亚群巨噬细胞,CD206标记M2亚群巨噬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其网膜脂肪组织、皮下脂肪组织的巨噬细胞及M1亚群,M2亚群数量。结果 NAFLD组和非NAFLD组的年龄、性别、腹围、血糖、ALT、AST、总胆红素(TB)、FF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MI、胰岛素、HOMA指数、TG在NAFLD组明显高于非NAFL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NAFLD组中,网膜脂肪M1亚群、皮下的脂肪M1亚群及M2亚群巨噬细胞数量明显增高,与非NAFL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者与NAFLD活动度积分(NAS)评分呈正相关(r=0.465、r=0.657、r=0.496,P<0.05)。其中网膜及皮下均以M1亚群巨噬细胞增高明显(P<0.01)。网膜及皮下脂肪组织的M1/M2在NAFLD组中较非NAFLD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与NAS评分相关不显著(r=0.168、r=0.242,P>0.05)。结论 NAFLD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及血脂代谢紊乱,网膜脂肪及皮下脂肪中的巨噬细胞数量及其表型转换可能参与了NAFLD的疾病进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Treg)和辅助性T细胞17(Th17)细胞比例及血清炎性活动生物学指标血沉(ESR)、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血小板(PLT)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的改变,并探讨其与CD疾病活动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纳入CD患者46例,其中缓解期CD 31例,活动期15例。纳入同期病房收治的8例消化道息肉治疗后复查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克罗恩病疾病活动指数(CDAI)评估CD患者疾病活动严重程度。流式细胞仪检测CD患者外周血Treg、Th17细胞比例;血细胞仪检测PLT计数、MPV和PDW;魏氏法检测ESR;免疫比浊法检测CRP水平。结果:轻度和中度活动期CD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占CD4+细胞比例较缓解期CD患者及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活动期CD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高于缓解期CD(P< 0.05);CD患者外周血中Treg细胞比例与ESR、血清CRP水平、CDAI评分呈负相关,而与患者MPV呈正相关(均P < 0.05)。结论:外周血Th17细胞和Treg细胞比例改变异常以及Treg细胞比例减低与反映CD疾病活动的炎性指标ESR、血清CRP水平呈负相关,提示Th17/Treg细胞失衡与CD肠道炎症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