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脾升胃降"论治皮肤病是陈彤云教授学术思想之一.陈彤云认为脾胃失健是皮肤病发生的重要因素,脾胃气机升降失司更是"湿邪"致病的核心病因病机.通过总结陈彤云教授对"脾升胃降"理论的认识和运用,分析其应用升清降浊、斡旋气机来调畅脾胃升降之枢治疗皮肤病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2.
皮肤病的产生与脏腑功能关系密切,历代医家多从心肺论治。然而皮肤病还可从脾论治。本文通过分析脾的生理病理,参考临床经验,联系现代科研,论证了皮肤病的出现与脾的相关性,总结出皮肤病从脾治4法,以求更好指导临床皮肤病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3.
任雷生  谢扬 《河南中医》2009,29(12):1239-1240
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类皮肤病,易反复发作,从肺脾治疗,临床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从脾论治"是当前临床中应用非常广泛的理论,其临床疗效显著.本文旨在通过理论内涵、生理病理基础、临床应用等相关内容的分析,阐释"从脾论治"理论.  相似文献   

5.
万鹏 《四川中医》2011,(11):104-105
基于小儿"脾常不足"、"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生理特点,和"禀赋不耐"的皮肤病发病因素,结合临床治疗小儿皮肤病的案例,提出了在临证论治小儿皮肤病时,要注重调补脾土、充实形气,切忌苦寒伤阳、祛邪伤正。  相似文献   

6.
"卧不安"是临床中常见的病证之一,历代医家和学者们根据其形成机理,从心、肝、脾、胃、肾等不同角度对本病进行了较深入的论述和研究,本文就"卧不安"与心胃(脾)关系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7.
李晨  陆柯  褚翘  张庆祥 《山东中医杂志》2023,(12):1342-1346
炎症性皮肤病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张庆祥教授认为炎症性皮肤病的核心病机是肝脾失调、气机失常,临床治疗强调调和肝脾,调畅气机,标本兼治。方用柴平汤加减,具有疏肝健脾、调畅气机、清热祛湿之功,肝脾两脏功能健运,气机得以调畅,脏腑调和,从而皮肤病得愈。  相似文献   

8.
"治脾以安五脏"理论渊源流长,对临床指导用药具有重要意义。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五脏之气互为相使,脾气充则他脏受荫,脾气虚而百病由生。哮喘病位在肺,可涉及诸脏,肺、脾、肾、肝、心五脏皆可致哮喘发病,且小儿脾常不足,加之哮喘病程迁延,易反复发作,故"治脾以安五脏"理论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儿童哮喘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疾病,其发病机制可能与情志及饮食因素有关。肝脾二脏密切相关,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肝脾相关"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内容。中医学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肝脾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治疗上以疏肝理脾为重点。本文以"肝脾相关"为切入点,探讨"肝脾相关"的理论渊源,并从"肝脾相关"理论探索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及中医治疗法,以期为临床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慢性心力衰竭乃多种心脏疾患的终末阶段,可归属于中医学"心水"范畴,概其病机属本虚标实,以心气亏虚为本,痰浊、瘀血、水饮为标。"心受气于脾"理论出自《黄帝内经》,参机求法,慢性心力衰竭的辨治应以脾为关键。从脾论治,施以健脾益气、温脾补土、固脾护卫、调脾颐心等大法,临床取效满意。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1.
通过回顾中医脾胃相关理论,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脾为之卫"发挥作用的相关环节进行了探讨,就"脾为之卫"理论中病邪的关健感知部位、人体防御外邪作用的主要体现时段、驱邪外出的主要渠道等问题,提出了个人认识并做简要论述,以期充分探讨"脾为之卫"的理论内涵,开阔"脾为之卫"临床运用思维,使其作为对疾病预防具体治则和方法研究的...  相似文献   

12.
"脾主升清"理论由来已久,从古至今在临床各科都有广泛应用,在妇科也同样应用广泛."脾主升清"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脾将胃中的水谷精微向上向外布散,从而达到濡养全身的目的;二是指脾能升托脏腑器官、气血津液,使之不妄移妄行.基于以上理论,总结出其在妇科崩漏、胎动不安、滑胎、阴挺等病症中的应用价值,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金匮要略>开篇第一条即:"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本条以肝病为例,说明在疾病的防治过程中要从整体观念出发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以及后面篇章中提出的病愈防复,概括了张仲景的治未病思想,这一思想正是<内经>之"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思想在临床中的具体印证.  相似文献   

14.
"肝病实脾"作为"治未病"思想为中医学界所共识,并成为临床上治疗肝脏疾患的常用法则。通过追本溯源,从另一角度赋予"肝病实脾"新的认识,结合五行学说,提出了五脏虚实相对应的治疗法则。同时,结合临床经验探讨了该法在临床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在生理上相互资生,相互促进;在病理上亦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年老之人,肾精枯,脾胃虚,脾胃之病迁延难愈。张景岳云"安五脏即所以调脾胃",认为脾胃与其他脏腑均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其中,与肾的关系尤为密切。本文就"从肾论治脾胃病"的相关理论作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病证,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不寐的主要病机为阴阳失调,阳不入阴,常兼夹寒、热、痰、瘀及火等病理因素,临床治疗颇为棘手,清热恐伤阴、补虚恐恋邪,病久心肝阴液煎灼,虚热上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母病及子,实子以安母",故从脾入手治疗,子实母安,脾健肝畅,临床上从脾入手治疗难治性不寐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故本文着重探析治脾法在难治性不寐的应用思路。  相似文献   

17.
研究"从脾论治"理论与治疗儿童腺样体肥大的内在联系。通过查阅CNKI、万方数据库,研究儿童腺样体肥大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以及综合治疗、"从脾论鼻"的古籍研究及理论进展,分析"从脾论治"与治疗儿童腺样体肥大的相关性。发现"鼻"与"脾"关系紧密,儿童腺样体肥大的发病及临床症状表现与"脾"功能紧密相关,在临床施治中,以"从脾论治"治则的内外治法取得肯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少年治肾、中年治肝、老年治脾"是古人根据妇女不同生理阶段的特点提出的,用于治疗妇科病的思想.本文从妇女不同时期的生理特点及肝脾肾与冲脉之间的关系出发,将该思想运用于临床,通过病例体现其思想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脾之阴阳属性,多年来争无定论。从脏腑阴阳之定义、脾之生理功能、脾之病理表现来论述脾之阴阳属性,指出"脾阴胃阳"乃古人根据脏腑、阴阳特性,对脾在组织结构上的一种归类;而在生理功能上,脾以阳为主,在病理表现上,脾以阳不足为主。旨在以脾"体阴而用阳"的特点来指导理论研究和临床治疗,并强调要用辩证的观点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来确定脾之阴阳属性。  相似文献   

20.
<黄帝内经>中记载"思伤脾",本文在对"思伤脾"理论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提出"思亦伤心",并从中医基础理论、心脾二者的生理病理联系和经络联系方面阐述,同时指出现代胃肠生理学、病理生理学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也说明了"思亦伤心".认为"思伤心"的观点很早就出现在中医理论记载中,历代医家也对此理论多有运用,而现代科学发现也不断证明了这一观点.最后结合临床运用讨论"思伤心"理论的意义,冀以抛砖引玉,为之一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