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研究海燕(Asterina pectinifera)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各种色谱学方法对海燕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析进行结构鉴定,利用台盼蓝法测定化合物对HL-60细胞的生长抑制活性。结果从海燕中分离并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为3β-羟基-胆甾-7-烯(cholest-7-en-3β-ol,1)、胸腺嘧啶(thymine,2)、2′-脱氧胸腺嘧啶核苷(2′-deoxythymidine,3)、色氨酸(tryptophan,4)、3-O-sulfoasterone(5)、3-O-sulfothornasterol A(6)、5α-胆甾烷-3β,6α,7α,8,15α,16β,26-七醇(5α-cholestane-3β,6α,7α,8,15α,16β,26-heptol,7)、5α-胆甾烷-3β,6α,8,15α,24-五醇(5α-cholestane-3β,6α,8,15α,24-pentol,8)、5α-胆甾烷-3β,4β,6α,7α,8,15β,16β,24-八醇-6-O-硫酸酯(5α-cholestane-3β,4β,6α,7α,8,15β,16β,24-octol-6-O-sulfate,9)和pectinioside A(10)。结论化合物6为首次从该属内分离得到,化合物5为首次从海燕中分离得到。化合物68、10对HL-60细胞的IG50分别为36.3、28.7、16.0、1.9μmol·L-1。  相似文献   

2.
海燕Asterina pectinifera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对产于中国青岛海域的生物量很大的棘皮动物海燕Asterina pectinifera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 海燕的95% EtOH提取物用大孔吸附树脂柱、凝胶柱和硅胶柱进行的反复分离,用NMR、MS和IR分析技术鉴定了它们的结构。结果 分别鉴定为15β,16β-异丙叉基二氧-5α-胆甾烷-3β,4β,6α,7α,8β,26-六醇(I)和5α-胆甾-3β,6α,7α,8β,15β,16β,26-七醇(Ⅱ),其中化合物I为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海洋生物海燕(Asterina pectinifera)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大孔树脂柱色谱、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制备薄层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手段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波谱分析和文献对照的方法对所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海燕体内分离并鉴定了9个化合物,分别为:3-十八烷氧基-1,2-丙二醇[3-(octadecyloxy)-1,2-propanediol,1]、正二十碳酸(arachidic acid,2)、胆甾-7-烯-3β-醇(cholesta-7-ene-3β-ol,3)、尿嘧啶(uracil,4)、5α-胆甾烷-3β,4β,6α,7α,8,15β,16β,26-八醇(5α-cholestane-3β,4β,6α,7α,8,15β,16β,26-octol,5)、5α-胆甾烷-3β,6α,8,15α,24-五醇(5α-cholestane-3β,6α,8,15β,24-pentaol,6)、色氨酸(tryptophan,7)、3,4-二羟基苯甲酸(3,4-dihydroxybenzoic acid,8)、pectinioside B([(5α,20R,22R,23S,24S)-22,23-epoxy-3β,6α,20-trihydroxyergost-(9)11-ene 6-O-{β-D-galactopyranosyl-(1→4)-[β-D-quinov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1→4)-[β-D-quinovopyranosyl-(1→2)]-β-D-xylopyranosyl-(1→3)-β-D-quinovopyranoside}-3-O-sodium sulfate],9)。结论化合物2、8为首次从海燕中分离得到,化合物9为首次从中国海域的海星纲中分离得到。首次采用二维核磁技术确定化合物9的结构,并首次对其1H-NMR数据及二维谱数据进行归属。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中国南海紫伪黑手参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多种色谱技术分离,运用波谱分析和化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得到4个甾醇苷单体并分别鉴定为:24-甲基-5α-胆甾烷-7,22Z-二烯-3β-O-β-吡喃木糖苷(Ⅰ),24-甲基-5α-胆甾烷-7,24(28)-二烯-3β-O-β-D-吡喃木糖苷(Ⅱ),24-甲基-5α-胆甾烷-7-烯-3β-O-β-D-吡喃木糖苷(Ⅲ)和24-乙基-5α-胆甾烷-7-烯-3β-O-D-吡喃木糖苷(Ⅳ)。结论4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海参中获得单体。  相似文献   

5.
楝科植物楝树(Melia azedarach L.)为中药苦楝皮的基源植物之一。本研究从楝树的干燥树皮中分离鉴定出了8个化合物:其中6个为四环三萜类化合物,分别为meliastatin 3(1)、dubione B(2)、toosendanone A(3)、sendanolactone(4)、melianodiol(5)和1-tigloyl-3,20-diacetyl-11-methoxymeliacarpinin(6);2个为甾醇类化合物,即豆甾-5-烯-3β,7α-二醇(7)和豆甾-4-烯-3β,6β-二醇(8)。化合物7、8为首次从楝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3为首次从楝树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5、6为首次从楝树树皮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枝网刺柳珊瑚Echinogorgia sassapo reticulata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薄层层析、硅胶柱层析、凝胶Sephadex LH-20柱层析、HPLC等手段对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纯化;结合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析,通过文献对照,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枝网刺柳珊瑚Echinogorgia sassapo reticulata的甲醇、二氯甲烷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了12个单体化合物:胆甾-5-烯-3β-醇 (1),(22E)-胆甾-5,22-二烯-3β-醇 (2),(23E)-胆甾-5,23-二烯-3β-醇 (3),麦角甾-5,24(28)-二烯-3β-醇 (4),(24Z)-豆甾-5,24(28)-二烯-3β-醇 (5),豆甾-5-烯-3β-醇 (6),(22E)-胆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 (7),(22E)-豆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 (8),α-23-烷-甘油醚 (9),正十六醇 (10),胸腺嘧啶 (11),尿嘧啶 (12);其中化合物2-11为首次在该物种中分离获得。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聚裂丛柳珊瑚Rumphella aggregata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色谱、HPLC等手段对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波谱分析方法结合文献对照,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聚裂丛柳珊瑚甲醇提取物中,共分离鉴定了15个单体化合物:胆甾醇(1)、(22E)-胆甾-5,22-二烯-3β-醇(2)、(22E)-麦角甾-5,22-二烯-3β-醇(3)、麦角甾-5,24(28)-二烯-3β-醇(4)、豆甾-5,24(28)-二烯-3β-醇(5)、柳珊瑚甾醇(6)、胆甾-7-烯-3β,5α,6β-三醇(7)、(22E)-胆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8)、麦角甾-7-烯-3β,5α,6β-三醇(9)、(22E)-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10)、豆甾-7-烯-3β,5α,6β-三醇(11)、(22E)-豆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12)、尿嘧啶(13)、咖啡因(14)、hydratoperidinin(15)。结论化合物1~15均为首次从该属柳珊瑚中分离得到,并首次对化合物hydratoperidinin(15)的1HNMR及13 CNMR信号进行了全归属。化合物12在10μg.mL-1浓度水平,对K562肿瘤细胞株的抑制率为39.17%。  相似文献   

8.
板栗壳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板栗壳95%乙醇浸膏中分离鉴定了16个化合物,分别是β-谷甾醇(1)、β-胡萝卜苷(2)、豆甾-5-烯-3β,7α-醇(3)、麦角甾-6,22-二烯-3β,5α,8α-三醇(4)、齐墩果酸(5)、豆甾-4-烯-6a-醇-3-酮(6)、豆甾-4-烯-6β-醇-3-酮(7)、原儿茶酸(8)、水杨酸(9)、豆甾-5-烯-3β-羟基-7-酮(10)、对羟基桂皮酸甲酯(11)、没食子酸(12)、绿原酸(13)、香(艹卓)醛(14)、乳糖(15)和芦丁(16).其中化合物3、6、9、10、11、13、14、15、16等9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板栗壳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侧扁软柳珊瑚(Subergorgia suberosa)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各种现代色谱技术对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利用波谱技术鉴定其结构。结果 从侧扁软柳珊瑚的氯仿-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了8个甾体类化合物,分别为胆甾-5, 22-二烯-3β-醇(1),麦角甾-5, 24(28)-二烯-3β-醇(2),24-甲基胆甾-5, 22-二烯-3β-醇(3),孕甾-3β-乙酰氧基-20-酮(4),孕甾-1,4-二烯-3,20-二酮(5),孕甾-6β-羟基-4-烯-3, 20-二酮(6),孕甾-1,4-二烯-3-酮-20-羧酸甲酯(7)和9,11-开环甾醇3β, 6α, 11-trihydroxy-24-methyl-5α-cholest-9, 11-seco-7-en-9-one(8)。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种珊瑚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中国南海海绵Spheciospongia sp.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多种色谱方法分离纯化,依据理化性质、波谱数据和文献对照的方法鉴定结构。结果从中国南海海绵Spheciospongia sp.石油醚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6个甾体类化合物:胆甾醇(cholesterol,1),胆甾-4-稀-3-酮(cho-lest-4-en-3-one,2),胆甾-3,6-二酮(cholest-3,6-dione,3),3β-羟基-胆甾-5-稀-7-酮(3β-hydroxy-cholest-5-en-7-one,4),6β-羟基-胆甾-4-稀-3-酮(6β-hydroxy-cholest-4-en-3-one,5),胆甾-3β,5α,6β-三醇(cholest-3β,5α,6β-triol,6)。结论化合物2-6为首次从该属海绵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马慧  车鑫 《中南药学》2010,8(8):571-574
目的对峨眉千里光(Senecio faberii Hemsl)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并进行活性筛选。方法应用正反相硅胶柱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结构。采用杯碟法进行了生物活性筛选。结果从峨眉千里光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sitosterol(1)、1β,5α-diangeloyloxy-eudesm-(15)-ene(2)、1β,6α-dihydroxyeudesm-4(15)-ene(3)、10α-hydroxyoplopan-4-one(4)、friedeline(5)、friedeli-nol(6)、4-hydroxy-3-methoxycinmamaldehyde(7)、loliolide(8)。生物活性筛选结果发现化合物2对大肠埃希菌有弱的的抑制作用,化合物4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化合物8对枯草芽孢杆菌有微弱的抑制作用。结论化合物2、3、4、7、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女贞子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廷芳  戴毅  屠凤娟  姚新生 《中国药房》2011,(31):2931-2933
目的:研究女贞子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反相ODS、Sephadex LH-20、反相HPLC等色谱分离手段对女贞子乙酸乙酯萃取部位进行分离纯化,通过ESI-MS、NMR等波谱技术和化学方法鉴别所分离得到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1)、2α-羟基齐墩果酸(2α-hydroxy oleanolic acid,2)、19α-羟基-乌苏酸(19α-hydroxy ursolic acid,3)、委陵菜酸(tormentic acid,4)、3β-O-顺式-香豆酰-2α-羟基-齐墩果酸[3β-O-(cis-p-Coumaroyl)-2α-hydroxy oleanolic acid,5]、3β-O-反式-香豆酰-2α-羟基-齐墩果酸[3β-O(-trans-p-Coumaroyl)-2α-hydroxy oleanolic acid,6]、3-O-顺式-香豆酰-委陵菜酸(3-O-cis-p-Coumaroyl tormentic acid,7)、3-O-反式-香豆酰-委陵菜酸(3-O-trans-p-Coumaroyl tormentic acid,8)。结论:化合物3、5、7、8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南海短指软珊瑚(Sinulariasp.)的生态活性物质。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LH-20及HPLC等层析手段,对短指软珊瑚粗提物进行分离纯化,应用现代波谱技术(NMR、MS等)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该珊瑚中分离鉴定了7个甾醇类化合物,分别是:麦角甾-7,24(28)·二烯-3β,5β,6β-三醇(1),(24R)麦角甾7,22二烯-3β,5β,6α-三醇(2),麦角甾-24(28)-烯-3B,5α,6β-三醇(3),(24S)-24-甲基-麦角甾-7-烯-3β,5α,6β三醇(4),23-去甲基柳珊瑚甾-7-烯。3β,5α,6β-三醇(5),过氧化麦角甾醇(6),胆甾醇(7)。结论除海洋无脊椎动物中常见的胆甾醇和过氧化麦角缁醇外,这些化合物均为具有3β,5α,6β-三羟基结构片段的麦角甾醇类似物。初步的体外活性测试实验表明这些化合物对细菌、真菌和藻类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青蛇藤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青蛇藤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硅胶、Sephadex LH-20、MCI、RP-18柱色谱对青蛇藤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常数和光谱分析鉴定其结构。结果:从青蛇藤氯仿萃取部分分离鉴定了8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杠柳苷(1)、杠柳苷元(2)、periplocoside M(3)、2α,3β,23-三羟基-乌苏-12-烯-28-羧酸(4)、北五加皮苷E(5)、熊果酸(6)、β-谷甾醇(7)和胡萝卜苷(8)。结论:化合物2、3、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长毛囊孔菌发酵液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建  李俊  麻兵继  阮元 《安徽医药》2009,13(8):877-878
目的研究长毛囊孔菌(Trametes versatillis. Berk)液体深层发酵产生次生代谢产物。方法利用常规色谱分离技术对长毛囊孔菌发酵液和菌丝体的提取物进行分离。结果分离鉴定了7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D-阿洛醇(1)、3β-羟基-麦角甾-5,7,22-三烯(2)、3β-羟基-5α,8α-过氧化麦角甾-6,22-二烯(3)、eburicoic acid(4)、3β-羟基-5α,8α-过氧麦角甾-6,22-二烯(5)、tumulosic acid(6)和软脂酸-α-甘油酯(7)。结论以上化合物都为长毛囊孔菌中首次报道,且三萜化合物在长毛囊孔菌发酵液及发酵菌丝中含量较大,具有一定的深入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和HPLC制备色谱方法分离纯化得到单体化合物,采用有机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四合木醋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为11α,12α:13β,28-diepoxyoleanane-3β-caffeate(1),3β-hydroxy-11α,12α:13β,28-diepoxyoleanane(2),3β-(3,4-dihydroxy-cinnamoyl)-erythrodiol(3),槲皮素(4),(E)-22-(3-(4-hydroxy-3-methoxyphenyl)acryloyloxy)docosanoic acid(5)。结论:化合物1~5均为首次从该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为未见报道的新化合物,化合物2为新天然产物。  相似文献   

17.
谭兴起  郭良君  郑巍  谭昌恒 《中国药房》2013,(43):4081-4083
目的:研究木犀科辛琴属植物白枪杆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80%乙醇提取白枪杆树皮,以硅胶、凝胶等色谱手段分离化合物,经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光谱和质谱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共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咖啡酸甲酯(1)、1-O-咖啡酰基-α-D-葡萄吡喃糖(2)、1-O-咖啡酰基-βD-葡萄吡喃糖(3)、存额阿塔斯德A(4)、7,11.二甲酯油苷(5)、(8Z).橄榄苦苷(6)、肌醇(7)、邻苯二酚(8)、α-乙基-D-呋喃葡糖苷(9)和β-甲基-L-吡喃鼠李糖苷(10)。结论:化合物1~10均为首次从白枪杆中分离得到。本研究结果可为了解该植物的特性提供-定依据。  相似文献   

18.
对斯里兰卡天料木茎的乙醇提取物进行化学成分研究。应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柱色谱,HPLC和制备薄层等多种色谱方法进行分离和纯化,从中分离得到了13个化学成分,包括5个木脂素类(1–5),3个异香豆素类(6–8)和7个其他类化合物。经波谱解析并与文献数据相比对,其结构分别鉴定为:(–)-5'-甲氧基异落叶松脂素3α-O-β-D-吡喃葡萄糖苷(1),(+)-南烛木树脂酚-3α-O-β-D-葡萄糖苷(2),(+)-异落叶松脂素3α-O-β-D-吡喃葡萄糖苷(3),(–)-异落叶松脂素3α-O-β-D-吡喃葡萄糖苷(4),icariside E5(5),3-苯基异香豆素(6),homalicine(7),(–)-dihydrohomalicine(8),木栓酮(9),儿茶酚(10),对羟基苯甲酸(11),甲基呋喃阿拉伯糖苷(12),尿苷(13)。除了化合物6–8外,其他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得到,化合物6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多花蒿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多花蒿(Artemisia myriantha)的化学成分。方法 运用硅胶、凝胶等多种色谱技术对多花蒿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分离鉴定了11个化合物,分别是arglabin(1),13-acetoxy-3β-hydroxy-germacra-1(10)E, 4E, 7(11)-trien-12, 6α-olide(2),半齿泽兰素(3),8α-acetoxyarglabin(4),artemyriantholide B(5),artemyriantholide A(6),4′, 5, 7-三羟基-6,3′-二甲氧基黄酮(7),紫花牡荆素(8),5, 4′-二羟基-6, 7, 3′,5′-四甲氧基黄酮(9),arborescin(10),arlatin(11)。结论 化合物3,7~1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