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且接受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的情况及其对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2011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在我院接受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出院后随访1年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119例,所有患者均在服用氯吡格雷负荷量24 h后进行血栓弹力图检测,根据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分为对照组(ADP抑制率≥50%,82例)和观察组(即氯吡格雷抵抗组,ADP抑制率50%,37例)。记录患者的临床特点、生化指标、随访期间死亡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in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发生情况。结果:临床随访平均(783±241)d,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为31%。随访1年内总的MACE发生率为7.6%。氯吡格雷抵抗组1年内的MACE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6.2%vs.3.7%,P=0.025)。氯吡格雷抵抗和长期(1年以上)MACE发生无关(P=0.334);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氯吡格雷抵抗对患者的长期死亡率无明显影响。结论: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存在明显的氯吡格雷抵抗现象。氯吡格雷抵抗会增加这些患者介入术后1年内发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风险,而对其1年以上的长期预后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和影响因素.方法:冠心病患者317例,均经标准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后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以6 μmol/L二磷酸腺苷作为诱导剂,根据比浊法测定术后第1天血小板聚集率的结果将317例患者分为氯吡格雷抵抗组和氯吡格雷有反应组,分析2组临床指标的差异.结果: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24.0%.氯吡格雷抵抗组和氯吡格雷有反应组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58.4±7.0)%和(34.3±9.5)%(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P=0.032,优势比2.834,95%CJ1.091~7.361)、合并2型糖尿病(P=0.016,优势比2.130,95%CJ 1.151~3.941)和血清尿酸水平(P=0.004,优势比1.005,95%CI 1.002~1.009)与氯吡格雷抵抗呈正相关.结论:陈旧心肌梗死病史、合并2型糖尿病和血清尿酸水平是氯吡格雷抵抗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小板聚集率(platelet aggregation rate,PAR)已达标的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和影响因素.方法:入选患者177例,年龄29~78岁,口服双联抗血小板药物PAR均已达标,行PCI术后部分患者PAR升高并>50%,术后氯吡格雷抵抗组27例和氯吡格雷有反应组150例.结果:术后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15.3%.氯吡格雷抵抗组和有反应组PAR分别为(58.5±6.3)%和(33.5±9.5)%(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提示高血压病史(P=0.032,OR=3.309,95%CI 1.106~9.899),术前PAR(P<0.001,OR=1.165,95%CI 1.079~1.258,术前使用奥美拉唑(P=0.008,OR=5.414,95% CI 1.540~19.028)和造影剂用量(P=0.009,OR=1.009,95%CI1.002~1.016)是术后氯吡格雷抵抗的影响因素.结论:术前PAR达标的冠心病患者PCI术后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15.3%.高血压病史、术前PAR偏高、术前使用奥美拉唑和造影剂用量是氯吡格雷抵抗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抵抗对高龄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长期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2月入住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病房30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70~95岁,平均(81.3±6.4)岁。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氯吡格雷片75 mg,1次/d,至少服用1个月以上,采用以二磷酸腺苷作为底物的光比浊法检测患者服用氯吡格雷前和服用7 d后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情况。按照血小板聚集率变化情况进行试验分组,血小板聚集率降低程度〈10%为氯吡格雷抵抗组,≥10%为氯吡格雷非抵抗组。随访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包括心血管病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再发心绞痛、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急性血栓形成及出血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随访中位时间为2年。采用Cox风险回归模型评估氯吡咯雷抵抗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结果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为24.0%。患有糖尿病、肾功能不全及体质量指数增高患者易于发生氯吡格雷抵抗,氯吡格雷抵抗患者心血管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增加(37.5%、22.8%,P=0.032),Cox风险回归方程提示氯吡格雷抵抗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HR=2.34,95%CI(1.07,4.57),P=0.016]。结论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糖尿病、肾功能不全及体质量指数增高与氯吡格雷抵抗相关,氯吡格雷抵抗患者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风险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血栓弹力图(TEG)分析仪检测血小板聚集率,观察接受标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住院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109例老年(年龄≥60岁)ACS患者,在常规服用阿司匹林100mg/d基础上,口服氯吡格雷75mg/d,5d以后采血,通过TEG方法测定患者服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的血小板聚集率。以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70%为氯吡格雷抵抗,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50%为阿司匹林抵抗。【结果】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为31.2%(34例),有10.1%(11例)发生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抵抗。氯吡格雷抵抗组与非抵抗组间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在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应用药物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氯吡格雷抵抗组中无吸烟史的患者更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5);此外还观察到女性(P=0.052)患者有容易发生氯吡格雷抵抗的趋势。【结论】接受标准抗血小板治疗的老年ACS患者中,31.2%存在氯吡格雷抵抗现象。这一现象不受年龄、合并疾病、服用药物等影响,而阿司匹林抵抗或从未吸烟的患者更易发生氯吡格雷抵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抵抗的患者更换为替格瑞洛后其抗血小板聚集效果。方法本研究入选了63例经血栓弹力图结果证实存在氯吡格雷抵抗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被分为替格瑞洛组和氯吡格雷组。所有患者接受替格瑞洛(90 mg,2次/d)或氯吡格雷(75 mg,1次/d)治疗。治疗3天后复查血栓弹力图。评价两组患者血小板抑制率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情况。结果对于氯吡格雷抵抗患者,更换为替格瑞洛后腺苷二磷酸(adenosine diphosphate,ADP)抑制率(36.9%)较继续应用氯吡格雷(16.7%)明显升高(P <0.01)。替格瑞洛应用是安全的,并且替格瑞洛组未出现任何严重出血事件。但是有1例服用替格瑞洛患者因严重呼吸困难而停药。经过平均8.2个月随访后未出现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死亡或支架内血栓事件。结论氯吡格雷抵抗患者接受替格瑞洛后能获得理想的抗血小板效果。对于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尤其存在氯吡格雷抵抗患者而言,替格瑞洛是安全、有效并且可以信赖的药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抑郁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SP)患者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氯毗格雷药物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40例成功行PCi术的患者,分为抑郁组(117例)和非抑郁组(123例),PCi术前2h给予氯吡格雷600mg顿服,术后75mg/d维持。分别于术前1d内,术后1d、5d和1个月采血,以比浊法测定血小板凝集率(PAG),流式细胞仪测定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CD62P)水平;比较两组患者随访12个月的重要心血管事件和非致死性卒中发生率。结果PCI术前抑郁组比非抑郁组有较高的血小板聚集率(q=6.7613,P〈0.01)和P选择素水平(q=5.9827,P〈0.01),并且抑郁程度和血小板反应性存在线性关系(r=0.513,P〈0.05)。术后1d,5d两组比较,血小板聚集率(q=7.9837,P〈0.01:q=6.8931,P〈0.01)和P选择素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11.8960,P〈0.01;q=7.4420,P〈0.01),并且氯吡格雷抵抗率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为6.853,P=0.009;x2值为8.455,P=0.004),术后1个月持续抑郁组仍有较高的氯吡格雷抵抗率(x2值为4.861,P=0.027)。结论抑郁增强血小板凝集率和血小板活化程度,影响患者氯吡格雷药物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高负荷剂量氯吡格雷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氯吡格雷抵抗产生的影响。方法所有入选患者随机分为氯吡格雷高负荷剂量(600mg)组和氯吡格雷常规负荷剂量(300mg)组,两组维持剂量均为75mg/d。与服氯吡格雷前、服药后24小时分别测定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计算血小板聚集抑制率(△A)。△A≤10%(包括负值)时考虑存在氯吡格雷抵抗。结果高剂量组83例,其中△A≤10%(包括负值)者22例(26.5%)。常规剂量组85例ACS,其中△A≤10%(包括负值)者35例(41.2%),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对氯吡格雷有效的患者,高负荷剂量组服药后血小板聚集率和血小板抑制率与常规剂量组相比差异显著(P〈0.001);对氯吡格雷抵抗的患者,高负荷剂量组服药后血小板聚集率和血小板抑制率与常规负荷剂量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高负荷剂量氯吡格雷可以降低ACS患者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对氯吡格雷有效的患者可以提高血小板抑制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合并糖尿病(DM)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情况。方法将116例ACS行PCI患者分成糖尿病组(n=30)与非糖尿病组(n=86),通过血栓弹力图(TEG)检测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后的血小板抑制率情况。结果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中11例(36.7%)出现抗血小板药物抵抗,非糖尿病患者中13例(15.1%)出现抗血小板药物抵抗,ACS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高于非糖尿病患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S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更易出现抗血小板药物抵抗。  相似文献   

10.
目的系统评价替格瑞洛抗血小板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 PubMed、Embase、Cochrane 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数据库(CCRCT)、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医学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4年8月,收集替格瑞洛治疗 ACS 实验。两名评价员独立评价文献质量和提取资料,并采用 RevMan 5.0软件对资料进行 Meta 分析。结果共纳入8个研究,19875例患者。(1)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相比,能够降低心血管原因死亡发生率(OR =0.79,95%CI 为0.69~0.91,P <0.01),在进行侵入性治疗时,替格瑞洛亦优于氯吡格雷(OR =0.80,95%CI 为0.67~0.96,P <0.05)。(2)替格瑞洛可显著降低再发心肌梗死事件发生率(OR =0.83,95%C1为0.74~0.94,P <0.01),在进行侵入性治疗时,替格瑞洛显著优于氯吡格雷(OR =0.78,95%CI 为0.68~0.91,P <0.01)。(3)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治疗比较,可降低 MACE 事件发生率(OR =0.83,95%CI 为0.76~0.91,P <0.01),在进行侵入性治疗时,替格瑞洛亦优于氯吡格雷(OR =0.82,95%CI 为0.73~0.92,P <0.01)。(4)在出血并发症方面,替格瑞洛抗血小板治疗与氯吡格雷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 =1.03,95%CI 为0.94~1.13,P >0.05),在侵入性治疗亚组中,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 =0.99,95%CI 为0.89~1.11,P >0.05)。结论替格瑞洛可降低 ACS 患者的心血管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及死亡、再发心肌梗死或卒中的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且未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入院时血清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与糖尿病和非糖尿病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心功能的关系.方法 分析2008年11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154例出现症状的<12h STEMI患者,以入院HbA1c水平将所有患者分组:入院HbA1c<6.5%组(42例),6.5%~8.0%组(45例),8.1%~10.0%组(36例)和>10.0%组(31例),后三组定义为入院高HbA1c组.分析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HbA1c水平与心功能的关系.结果 与HbA1c<6.5%的患者比较,HbA1c升高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降低(P<0.01);HbA1c8.1%~10.0%组和>10.0%组心功能KillipⅣ级的患者显著增多(P<0.05).用协方差分析校正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血压、血脂、血糖等因素后,在HbA1c<6.5%组、6.5%~8.0%组和8.1%~10.0%组,非糖尿病患者LVEF显著高于糖尿病患者;在HbA1c>10.0%组显著低于糖尿病组(P<0.05).在全部患者、糖尿病患者和非糖尿病患者,HbA1c水平与LVEF呈负相关(P<0.05).结论 与糖尿病患者相比,非糖尿病史的STEMI患者入院HbA1c升高很常见,并且与心功能不全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系统评价新型血小板P2Y12受体抑制剂普拉格雷和替格瑞洛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1980~2013.7)、EMbase(1980~2013.5)、h e Cochrane Library(2013年第7期)、CBM(1990~2013.7)、CNKI(1994~2013.7)、VIP(1989~2013.7)和WanFang Data(1980~2013.7),收集普拉格雷或替格瑞洛对比氯吡格雷治疗ACS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由2位评价员按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后,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5个RCT,共43 452例ACS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接受标准氯吡格雷治疗相比,新型血小板P2Y12受体抑制剂可有效降低心肌梗死[OR=0.83,95%CI(0.77,0.89),P<0.000 01]、心血管源性死亡[OR=0.86,95%CI(0.78,0.94),P=0.002]和支架内血栓形成[OR=0.61,95%CI(0.38,0.97),P=0.04]的发生率,但不降低卒中[OR=1.06,95%CI(0.88,1.26),P=0.54]、颅内出血[OR=1.18,95%CI(0.81,1.71),P=0.39]和心肌梗死溶栓后大出血[OR=1.17,95%CI(0.94,1.47),P=0.16]的发生率。结论新型血小板P2Y12受体抑制剂治疗ACS可有效降低心肌梗死、心血管源性死亡和支架内血栓形成事件的发生率,但与氯吡格雷相比,P2Y12受体抑制剂并不能改善患者卒中和颅内出血的临床结局。此外,新型血小板P2Y12受体抑制剂显著增加了非CABG相关的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率,对高危人群的用药仍需慎重。  相似文献   

13.
邓琳  邱丽君  顾青  王根发 《检验医学》2013,28(9):765-76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R)现象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3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血栓弹力图测定花生四烯酸(AA)诱导途径的血小板抑制率。血小板抑制率≤20%即判定为AR,抑制率在20%-50%之间则判定为阿司匹林半抵抗(ASR),抑制率〉50%即为阿司匹林敏感(AS)。根据上述标准将患者进行分组,研究AR的发生率,并分析各组间各项临床特征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R与ASR的危险因素。结果3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AR发生率为33.9%,ASR发生率为19.7%。与As组相比,AR+ASR组中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明显升高(P〈0.05)。≥65岁患者中,高风险患者AR+ASR发生率显著升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血小板计数[OR=0.996,95%可信区间(CI):0.991—0.999,P=0.041]和hs.CRP(OR=0.972,95%I:0.959—0.996,P=0.014)是发生AR与ASR的危险因素。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AR的发生率较可能与血小板数量和患者炎症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空腹血糖(FP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lc)在冠心病血糖升高患者的鉴别断价值。方法收集血糖升高的冠心病患者310例,其中糖尿病组(既往有糖尿病史)196例和无糖尿病高血糖组(既往无糖尿病史)114例,正常对照组80例,入院后次日清晨分别采集空腹静脉血3 ml,检测FPG及HbA1c水平。结果糖尿病组和无糖尿病高血糖组FPG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但糖尿病与无糖尿病高血糖组间FPG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FPG与HbAlc水平呈正相关(r=0.85,P<0.01),糖尿病组HbAlc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无糖尿病高血糖组(P<0.01),无糖尿病高血糖组与正常对照组HbA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检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能明确鉴别冠心病并糖尿病和冠心病应激性血糖增高,对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1型糖尿病肾病与血脂异常及血小板参数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脂异常及血小板参数变化与1型糖尿病肾病(DN)的关系。方法根据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诊断标准和尿清蛋白排泄率(UAER),将46例1型糖尿病患者分为3组,即糖尿病无肾病组(单纯DM)22例、早期糖尿病肾病组(早期DN)16例和临床糖尿病肾病组(临床DN)8例。另选35例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对照组。观测患者血糖、血脂及脂蛋白、血小板(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和糖化血红蛋白(HbAlc)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DN患者的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升高(P〈0.05或P〈0.01),而单纯DM组TG升高,LDL—C正常;早期DN组和临床DN组TC、载脂蛋白B(ApoB)均升高(P〈0.05或P〈0.01),HDL、载脂蛋白A1(ApoAl)均下降(P〈0.05或P〈0.01)。单纯DM与DN组,随着DN程度的加重,TC、ApoB升高(P〈0.05或P〈0.01),HDL、ApoAl均下降(P〈0.05或P〈0.01)。TG、LDL—C、ApoB水平与HbAlc呈正相关(P〈0.01)。DN组PLT水平较健康对照组均明显下降(P〈0.05),MPV、PDW均明显增大(P〈0.05)。结论DN早期即存在脂质代谢紊乱与血小板参数的变化,血脂及血小板因素可能参与了1型糖尿病肾病的发生与进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HELLP综合征患者血小板计数与其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诊断为完全HELLP综合征患者中血小板计数〈50×103/mm^3患者37例(A组)和血小板计数(50-100)×103/mm^3)患者37例(B组),检测血液生化指标,并记录新生儿Apgar评分、出生体重、产前和产后产妇死亡率、胎儿死亡情况。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血小板计数与孕妇不良并发症、围产期胎儿不良结局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孕妇纤维蛋白原、血清肌酐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A组孕妇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及肾功能衰竭率显著高于B组(P〈0.05);A组孕妇产生DIC及肾功能衰竭的风险是B组的3.2倍(95%CI:2.5-3.9)和4.8倍(95%CI:3.4-6.1)。A组出生胎儿1min Apgar评分〈7仅3例,而B组则为8例,A组风险为B组的0.5倍(95%CI:0.2-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妇血小板计数与纤维蛋白原水平呈正相关(r=0.69,P=0.001)、与血清肌酐水平呈负相关(r=0.57,P=0.001)。结论检测HELLP综合征孕产妇血小板计数能够间接预测孕产妇及围产期胎儿不良预后,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 A1c,HbA1c)和血清胱抑素C(Cystatin C,Cys-C)的检测在诊治Ⅱ型糖尿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2年1月在本院治疗的Ⅱ型糖尿病患者68例设为实验组,分别给予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治疗,测定治疗前后患者血清中HbA1c、Cys-C的浓度水平,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检测结果表明,血清中HbA1c、Cys-C的浓度水平有明显的下降趋势(P<0.05);不良反应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HbA1c和Cys-C都是反映糖尿病早期肾损害的良好指标,能够为患者的治疗和疗效监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中应用国产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利替罗非班对糖尿病并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97例首发ST段抬高AMI且有糖尿病病史并接受急诊PCI治疗成功的患者,按术中应用替罗非班与否,分为替罗非班治疗组(观察组,n=-47);常规治疗组(对照组,n=50)。测量2组术后左心室舒张期末容积指数(LVEDVI)、左心室收缩期求容积指数(LVESVI)、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观察术后梗死后心绞痛、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及住院期间病死率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3个月左心室容积减小,LVEDVI[(65.2±5.4)ml/m^2;(68.3±5.7)ml/m^2,P〈0.05.LVESVI[(31.5±4.2)ml/m^2:(35.6±3.7)ml/m^2,P〈0.05],LVEF升高[(0.52±0.04)%:(0.48±0.03)%.P〈0.05];梗死后心绞痛、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住院期间病死率明显减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应用替罗非班可改善糖尿病并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及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系统评价冠状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患者术前服用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对围手术期的影响,为临床指导此类患者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Highwire、CENTRAL及其下属各临床注册试验数据中心、CBM、CNKI等数据库.收集关于实施CABG患者术前使用氯吡格雷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非随机的临床对照试验,检索时限均为2003~2012年11月,并追溯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由两名评价者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质量后,采用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18个研究(10个RCT,8个非随机的临床对照试验),共14 59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RCT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CABG患者术前服用氯吡咯雷抗血小板与空白对照比较,能明显降低术后心梗的发生率[RR=0.63,95%CI (0.48,0.83),P=0.000 9],且两组在术后24小时的出血量[MD=130,95%CI(-6.21,266.22),P=0.06]、因出血二次手术人数[RR=1.42,95%CI (0.92,2.20),P=0.12]和术后短期内的死亡风险增加[RR=1.19,95%CI (0.89,1.58),P=0.24]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非随机的临床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CABG患者术前服用氯吡咯雷抗血小板与空白对照比较,在降低术后心梗的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83,95%CI (0.30,2.26),P=0.71],且氯吡咯雷组术后24小时的出血量[MD=82.42,95%CI (35.18,129.66),P=0.000 6]、因出血二次手术人数[RR=l.71,95%CI(1.07,2.75),P=0.03]和术后短期内的死亡风险明显增加[RR=1.89,95%CI(1.15,3.12),P=0.01].结论 目前证据显示,CABG术前服用氯吡咯雷抗血小板治疗能减少术后心梗的发生,但需谨慎考虑可能带来的出血、二次开胸手术和术后短期内死亡风险的增加.RCT与非随机的临床对照试验的结果存在矛盾,可能因纳入研究的论证强度、数量及样本量偏倚所致.上述结论需未来开展大规模高质量RCT结果予以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