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抽吸血栓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再灌注的影响。方法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CI,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存在血栓且罪犯血管直径≥3mm的患者134例,随机分为抽栓+PCI组69例和标准PCI组65例。分别记录心外膜血流(TIMI)分级和心肌灌注评分(MBG),观察即刻手术成功率、院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心性死亡、急性心肌梗死或急诊血运重建等)发生率。结果抽栓+PCI组和标准PCI组术后TIMI3级血流比例分别为92.7%和81.5%,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MBG3级比例为75.4%和52.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院内MACE发生率均为0。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中使用机械抽吸血栓方法减少血栓负荷,可以改善心肌微循环灌注水平。  相似文献   

2.
EXPORT血栓抽吸导管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EXPORT血栓抽吸导管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使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17例患者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使用了EXPORT血栓抽吸导管.观察术中抽吸物质形态,TIMI血流恢复情况及术后心电图演变,并随访30 d.结果:术中8例抽出条索状血栓,术毕最后血流为TIMI 3级的12例(70.6%),ST段在2 h内迅速回落超过50%的急诊患者有8例.无一例发生器械相关并发症.术后30 d随访死亡1例(5.9%),轻微出血1例(5.9%),无心绞痛、心肌梗死及脑血管意外发生.结论:EXPORT血栓抽吸导管简单实用、安全可靠,在冠脉介入治疗中能有效减少血栓负荷,迅速恢复血流,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替格瑞洛联合血栓抽吸导管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患者心肌灌注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自本院急性心肌梗死并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患者100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均5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PCI,试验组在常规PCI基础上增加给予多替格瑞洛结合血栓抽吸导管干预。比较两组患者血流灌注指标、心肌损伤标志物。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CK-MB峰值水平及达峰用时均短于对照组,数据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TIMI血流等级率在0、1级时数据比较无差异(P>0.05),2、3级时试验组TIMI血流等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TIMI血流等级率,数据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相比于单一治疗,替格瑞洛联合血栓抽吸导管对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患者的心肌灌注水平得到显著改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血栓抽吸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中的疗效。方法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接受急诊PCI患者85例,其中血栓抽吸+PCI治疗者40例为联合组,单纯行PCI治疗者45例为单纯组。比较2组基础临床资料、手术时间、罪犯血管分布、术前罪犯TIMI血流分级情况、术后即刻TIMI血流Ⅲ级、术后2hST段回落≥50%、术后7d左室射血分数≥50%、术后即刻无复流、住院期间再发心肌梗死发生率和住院期间病死率。结果 2组性别比例、年龄、吸烟史、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比例、发病时间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手术时间[(55.0±31.0)min]、罪犯血管分布、术前罪犯血管TIMI血流分级情况与单纯组[(54.0±32.0)min]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术后即刻无复流、住院期间再发心肌梗死发生率(5.0%、2.5%)明显低于单纯组(15.6%、6.7%)(P<0.05),术后即刻冠状动脉TIMI血流Ⅲ级、术后2hST段回落≥50%、术后7d左室射血分数≥50%发生率(92.5%、90.0%、60.0%)明显高于单纯组(84.4%、77.8%、40.0%)(P<0.05),住院期间病死率(2.5%)与单纯组(2.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栓抽吸可提高急诊PCI成功率,有较好的安全性、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经血栓抽吸导管注射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行急诊介入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冠脉急诊介入联合血栓抽吸治疗,观察组采用冠脉急诊介入联合经血栓抽吸导管注射替罗非班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梗死相关血管TIMI分级、ST段回落率、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严重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梗死相关血管TIMI分级和ST段回落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LVESVI、LVEDVI和LVEF等心功能指标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LVESVI和LVEDVI明显低于对照组,LVEF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严重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中给予经血栓抽吸导管注射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明显促进心肌灌注的恢复,改善心功能,降低严重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DIVER血栓抽吸导管在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其对心肌组织灌注、心脏功能及9个月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方法86例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的ST段抬高型AMI患者,造影证实病变血管完全闭塞。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使用DIVER血栓抽吸导管的43例患者为抽吸组,未使用抽吸导管而行PCI的43例患者为非抽吸组,比较两组2h内ST段回落率、罪犯血管TIMI血流、住院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术前及术后血B型钠尿肽原(Pro-BNP)水平、术后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心脏功能以及术后9个月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结果两组2h内ST段回落率[(95.35%(41/43)与79.07%(34/43),χ^2=11.862,P=0.0006];抽吸组术后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3级血流发生率明显高于非抽吸组[93.02%(40/43)与81.40%(35/43),χ^2=6.06,P=0.0335];抽吸组TIMI 2级血流(慢血流)、TIM10—1级血流(无复流)发生率明显低于非抽吸组[分别为6.98%(3/43)与13.95%(6/43),χ^2=3.12,P=0.0495,及0与6.98%(3/43),χ^2=5.29,P=0.0352];抽吸组术后1d超声心动图测定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无明显高于非抽吸组[(0.420±0.054)%与(0.408±0.052)%,t=1.0496,P=0.766;(56.5±4.5)mm与(57.6±4.4)mm,t=1.0419,P:0.7832);抽吸组术后1个月及9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非抽吸组[(0.452±0.050)%与(0.432±0.049)%,t=3.3957,P=0.0482;(0.469±0.053)%与(0.413±0.052)%,t=4.9457,P=0.0336];术后1个月及9个月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明显小于非抽吸组[(49.6±5.1)mm与(53.4±4.6)mm,t=3.4548,P=0.0473,(46.5±4.4)mm与(50.2±4.8)1/1/13,t=3.7260,P=0.0421]。随访9个月,两组心血管事件(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因性死亡)发生率分别为0和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个月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抽吸组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低于非抽吸组(2.33%与6.98%,χ^2=4.4351,P=0.0463)。结论AMI患者行急诊PCI术中应用DIVER血栓抽吸导管抽吸安全有效,可改善心肌组织灌注及术后心脏功能,减少支架内再狭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血栓抽吸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2009年9月至2012年1月于我院确诊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行急诊PCI治疗的患者239例,其中血栓抽吸+PCI 118例(血栓抽吸组),直接PCI组121例,对两组患者的造影及临床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血栓抽吸组在即刻血流TIMI 3级[106(89.8%)与96(79.3%);x2=5.026,P<0.05]、PCI术后2h心电图ST段回落率≥50%[101 (85.6%)与90(75.2%);x2=5.500,P<0.05]、术后1周内射血分数≥50% [68(57.6%)与52(43.0%);x2 =5.130,P<0.05]、住院期间再梗死发生率[0(0)与5(4.1%);x2=4.980,P<0.05]都明显优于直接PC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平均住院时间[(l0.05±5.40)d与(10.40±5.03)d;t=-0.525,P>0.05]、术中心室颤动发生率[4(3.4%)与3(2.5%),x2=0.174,P>0.05]、住院期间发生心力衰竭[15(12.7%)与18(14.9%);x2=0.235,P>0.05]、恶性心律失常[12(10.2%)与15(12.4%);x2 =0.296,P>0.05]及病死率[2(1.7%)与5(4.1%);x2=1.248,P>0.05]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时应用血栓抽吸可能改善临床预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抽吸导管抽吸血栓是否增加不同血栓负荷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置入支架后梗死相关动脉血流.方法 所有入选患者据血栓分级是否≥4级分为血栓负荷高、低2组,然后每组据是否应用抽吸导管抽吸血栓治疗随机再分为2组,共4亚组.测定术后相关动脉心肌梗死溶栓(TIMI)血流分级、校正TIMI帧数、心电图ST段回落以及术后5~7 d射血分数,观察住院期间和1个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结果 高血栓负荷的靶病变长度和植入支架数量高于低血栓负荷组[分别为(36.4±15.1)、(31.4±13.7)mm(t=-2.16,P<0.05);45、30例(χ~2=5.9221,P<0.05)];高血栓负荷最终TIMI血流≥3级(分别为32、23例,χ~2=5.3299,P<0.05)、心肌显影≥3级(分别为30、19例,χ~2=6.9509,P<0.05)、ST段回落百分比≥50%(分别为31、18例,χ~2=9.7082,P<0.05)血栓抽吸者多于未行血栓抽吸者.但在低血栓负荷亚组除ST段回落百分比≥>50%外(χ~2=4.6590,P<0.05),TIMI血流和心肌显影分级未达到统计学意义水准.高负荷组左室射血分数抽吸血栓组高于未抽吸血栓组[分别为(58.7±7.8)%、(52.3 ±8.9)%,t=3.23,P<0.05],低负荷组左室射血分数抽吸血栓组高于未抽吸血栓组[分别为(59.1 ±7.6)%、(55.1 ±9.8)%,t=2.07,P<0.05];住院期间抽吸血栓组总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未抽吸血栓组(χ~2=4.0332,P=0.0446),且仅高负荷亚组显示统计学差异趋势(χ~2=3.5625,P=0.0591).结论 血栓抽吸提高高血栓负荷患者冠脉血流灌注,改善术后患者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手术中应用血栓抽吸导管联合经抽吸导管与经指引管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和硝酸甘油的疗效。方法选择因STEMI行直接PCI并于术中应用DiverCE血栓抽吸导管联合经抽吸导管冠状动脉内推注替罗非班和硝酸甘油的患者34例作为抽吸管组,以基础临床资料和冠状动脉影像特征相似并直接PCI中应用血栓抽吸导管联合经指引管冠状动脉内注射上述药物的33例患者作为指引管组,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抽吸管组在注药前后血压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指引管组血压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肌钙蛋白、血BNP值、CK-MB峰值、CK-MB峰值时间、TIMI3级血流及梗死相关血管(IRA)慢血流发生率均优于指引管组(t值分别为3.92、4.70、3.39、7.17,P均〈0.01;X2值分别为3.877、3.876,P均〈0.05)。两组术后l周时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术后1个月抽吸管组LVEF、LVEDd、LVESd均优于指引管组(t值分别为5.99、4.53、8.12,尸均〈0.01),而术后2hST回落率、1个月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STEMI患者行直接PCI过程中与经指引导管冠状动脉内注药相比,应用血栓抽吸导管联合经抽吸导管冠状动脉内推注替罗非班和硝酸甘油可减少慢血流的发生,改善心肌再灌注水平及左心室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导管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安全性和护理。方法 选择有血栓负荷病变、符合急诊PCI治疗条件的AMI患者68例,其中A组36例患者给予替罗非班与血栓抽吸再行PIC术;B组32例患者按常规方法完成PCI术。术后两组均按常规抗凝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率,手术前后的心肌梗塞溶栓血流变化和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冠状动脉造影显示,血管开通率均为100%;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均未发生再次梗死症状;A组患者住院期间MACE的发生率低于B组(P<0.05)。结论 急诊PCI术中应用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导管安全可行、有效,减少了无复流现象。做好心理护理、出血并发症的观察及预见性护理可提高AMI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急性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中血栓抽吸导管联合山莨菪碱预防无复流的作用。方法:连续人选初始血管造影TIMI血流≤2级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配到A组(经血栓抽吸导管先注射1000p-g固定剂量的山莨菪碱,然后注射替罗非班10μg/kg)和B组(经血栓抽吸导管注射替罗非班10μg/kg),两组患者均以0.15μg·kg-1·min。连续泵人替罗非班36h。主要终点为术后校正TIMI计帧数(cTFC)、心肌呈色分级(MBG)、完全ST段回落率(STR)。二终点包括血流分级(TIMI)、CK—MB峰值、6个月随访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靶血管重建、再次心梗、心源性死亡)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累计入选病例143例,A组72例,B组71例。两组之间的基本临床情况和血管造影特征无明显差异。与B组比较,A组:①术后cTFC水平明显低(P〈0.01);②STR明显高(P〈0.05);③MBG2~3级比例较高(P〈0.05);④CK—MB峰值明显低于B组(P〈0.05);⑤随访6个月LVEF水平明显高于B组(P〈o.01);⑥PCI术后两组之间TIMI3级血流比例无明显差异。胸痛到PCI时间、门一球囊扩张时间、支架直径、支架长度均无明显差异。A组6个月的MACE事件发病率显示出降低趋势,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经血栓抽吸导管注射山莨菪碱不仅改善心肌水平灌注、减少心梗面积,并改善术后心室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替罗非班用于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将确诊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和对照组,替罗非班组给予冠脉内或静脉内注射负荷剂量后静脉滴注替罗非班。观察两组患者冠脉介入治疗后心电图、心肌酶变化,左室射血分数以及术后发生出血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替罗非班组术后7d左室射血分数较对照组有明显提高(P<0.05)。患者术后2h心电图ST段恢复程度更高,住院期间及30d、3个月临床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方面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临床出血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联合应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后无复流现象的影响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385例,根据治疗后TIMI血流情况分为无复流组(TIMIO~2级)及TIMI3级组,记录2组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分析无复流现象的影响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本组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无复流发生率为40%;应激性高血糖、高尿酸血症、高敏C反应蛋白〉3mg/L是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无复流现象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无复流现象可增加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及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结论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后无复流现象发生率高,无复流现象可增加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围术期预先应用替罗非班的临床效果。方法经右侧桡动脉径路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AMI老年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于术前30rain、对照组于术后30min给予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10μg/kg,3min内静脉注射完毕后,继以0.15μg/(kg·min)微量泵维持24h。比较2组手术前、后TIMI血流情况、血小板相关补体1(platelet associated complement1,PACl)及P选择素(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62 platelet,CD62P)阳性表达率、脂联素水平,测定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diameter,LVESD)、短轴收缩率(fractional shortening,FS)和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并随访1个月观察不良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3个月梗死相关血管TIMI3级血流获得率(95.6%)高于对照组(82.2%)(P〈0.05);2组术后1dPACl、CD62P阳性表达率和脂联素水平及术后7dLVESD、FS和LVEF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dPAC1、CD62阳性表达率、脂连素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7dLVESD、FS和LVEF及术后1个月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老年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围术期预先应用替罗非班,可提高治疗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能够改善前向血流,进行有效血栓抽吸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入选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因急性心肌梗死在北京安贞医院住院行直接介入治疗术并于术中应用了血栓抽吸导管的患者共226例,将抽吸后TIMI血流改善>1者178例为有效组,而无明显改善者4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两组ST段回落率、直接支架率;发生无复流/慢血流比率;冠脉内应用替罗非班率;术后冠状动脉TIMI 3级血流率进行比较,并对影响抽吸有效性的因素进行logistic分析.结果 有效组吸烟史、糖尿病史、术前TIMI 0级血流比例、PCI术后无复流/慢血流、冠脉内应用替罗非班比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术后TIMI 3级血流比例、直接支架置入率则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吸烟史(OR=1.551,95%CI:1.018~2.154,P=0.012)、糖尿病史(OR=1. 132,95%CI:0.276~3.562,P=0.044)、术前TIMI0级血流(OR=0.544,95%CI:0.368~1.911,P=0.035)是血栓抽吸有效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直接PCI中有效的血栓抽吸能够显著提高术后TIMI 3级血流率,重视影响抽吸有效性的因素,尽早控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探讨性别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预后的影响.方法 分析比较478例男性和101例女性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和预后情况.结果 不同年龄段STEMI发病率的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叉(P<0.01),女性发病较男性晚10年以上,≥71岁女性发病率升高更明显;女性多合并原发性高血压、2型糖尿病,且2型糖尿病明显高于男性(P<0.01);女性多支病变明显高于男性(P<0.01).女性院内病死率、假性动脉瘤/血肿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P<0.05,P<0.01).结论 直接PCI治疗STEMI女性患者的住院病死率及穿刺血管并发症发生率较男性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