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分析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在健康人群不同性别、年龄组内的分布特征,探讨适合中国人群的IMT值的分布特征和参考范围。方法北京社区健康居民1 256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不同部位IMT值,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IMT值随年龄增加而增加,男性组IMT值高于女性组(P<0.05);同年龄组、同百分位水平男性IMT值高于女性(P<0.05);偏相关分析显示在调整年龄、性别和体质量等危险因素后,颈总动脉IMT值与年龄、性别及体质量指数明显相关(r=-0.10,0.23,0.07,P<0.05);分叉处IMT值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年龄及性别明显相关(r=0.15,-0.10,0.38,0.14,P<0.05),颈内动脉IMT值与年龄、性别、体质量、空腹血糖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相关(r=0.31,0.84,0.17,0.13,0.10,P<0.05);Bland-Altman分析显示男、女双侧颈动脉分叉处IMT值一致性良好。结论 IMT值在中国健康人群不同年龄、性别间分布有明显差别,确定这一分布特征对建立适合中国人群的IMT值参考范围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超声检查了解上海市闵行区中老年人群颈动脉的现状,为本地区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诊治提供基线数据。方法将3 081名研究者按年龄段分成5组进行颈动脉检查,观察并记录相关检测数据。结果比较不同部位、性别及年龄组之间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IMT增厚及斑块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检出的颈动脉狭窄以轻、中度为主,分别为52.9%、26.6%;颈动脉分叉处(BIF)的斑块检出率最高(90.0%)。不同部位颈动脉IMT与年龄呈线性正相关,其中颈总动脉(CCA)的IMT与年龄线性关系最密切(r左=0.457,r右=0.495,P〈0.05)。结论闵行区中老年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CAS)随年龄增长呈逐渐加重的趋势;男性CAS程度高于女性;50~59岁人群颈动脉IMT增厚较其他年龄组显著。颈动脉超声检查是早期观察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张凤平 《临床荟萃》2011,26(5):391-394
目的探讨老年人糖代谢异常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关系、影响IMT的因素及阿卡波糖干预效果。方法选择150例60岁以上无明确糖尿病病史但有糖尿病高危因素的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行标准75 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按结果分为糖耐量正常(NGT,n=42)、糖调节受损(IGR,n=64)和糖尿病(DM,n=44)3组,同时测定各组生化指标,采用超声检查测定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颈动脉分叉处IMT并了解血管壁情况。其中IGR组经生活干预半个月后随机分为两组:单纯生活干预组(n=32);生活干预+阿卡波糖组(n=32);各组随访半年。半年后颈动脉超声复查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颈动脉分叉处内IMT。结果 IGR及DM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动脉分叉处IMT值、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NGT组(P〈0.05);IGR药物干预组较IGR单纯生活干预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动脉分叉处IMT值、斑块检出率降低(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是IMT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与NGT组比较,IGR组存在明显的动脉粥样硬化表现,其程度与DM患者接近,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改变早在糖耐量低减阶段就已开始,早期药物干预有助于延缓动脉硬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之间的关系。方法对42例SLE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IMT,按照IMT结果将其分为IMT阳性组(1MT≥0.85mm)和IMT阴性组(IMT〈0.85mm);选取3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分别测定2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通过Frost法计算出non-HDL-C,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与对照组相比,SLE组呈现出高TG(t’=2.92,P=0.03)、高TC(t’=2.72,P=0.005)、低HDL-C(t=-6.221。P=0.000),且non-HDL-c(t=4.875,P=0.000)值明显升高。②IMT阳性组血清HDL-C及non-HDL-C值明显高于IMT阴性组(P〈0.01)。③SLE患者的IMT与non-HDL-C呈正相关(r=0.426,P=0.000),与HDL-C呈负相关(r=-2.450,P=0.018),其中以non-HDL-C相关性最强。结论高血清non-HDL-C是SLE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指标,血清non-HDL-C检测是评价和预测SLE动脉粥样硬化的可信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肾移植患者颈动脉硬化指标与左心室舒张功能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方法依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D)的变化将103例肾移植患者分为三组:IMT≤0.11cm为A组(51例);IMT〉0.11cm,无斑块为B组(39例);IMT〉0.11cm,有斑块为c组(13例)。正常对照为D组(30例)。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室舒张功能指标二尖瓣E峰/组织多普勒E峰(E/Era)、二尖瓣E峰/左室血流传导速度(E/vp)、二尖瓣E峰/A峰(E/A)、E峰减速时间(DT)、肺静脉反流速度(PVAR)。高频线阵探头测量颈动脉IMT、扩张系数(DC)、僵硬度指数(SI)、脉压差(PP)。结果A、B、C组肾移植患者左室舒张功能指标E/Em、E/Vp、E/A、DT和PVAR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B、C三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左室舒张功能指标E/Em、E/Vp与颈动脉DC呈负相关(r=-0.876,P=0.000;r=-0.814,P=0.ooo),E/Era与颈动脉SI、IMT及PP呈正相关(r=0.887,P=0.000;r=0.690,P=0.016;r=0.529P=0.046),E/Vp与颈动脉SI、IMT及PP亦呈正相关(r=0.811,P=0.000;r=0.674,P=0.015;r=0.0537,P=0.040);左室舒张功能指标PVAR与颈动脉DC呈负相关(r=-0.601,P=0.011),与颈动脉IMT、颈动脉SI、PP呈正相关(r=0.635,P=0.031;r=0.611,P=0.023;r=0.601,P=0.030);左室舒张功能指标E/A、DT与颈动脉各参数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r均为0.000,P均〉0.05)。结论肾移植后反映左室舒张功能的指标E/Era、E/Vp与颈动脉弹性参数DC、SI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高频超声评价高血压级别、脉压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应用高频超声观察83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和25例健康老年人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有无斑块、斑块数目;测量颈总动脉(CCA)舒张期和收缩期的内径,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CCA—IMT)、斑块大小;计算CCA斑块发生率、斑块Crouse积分、僵硬度、扩张性和顺应性等参数。结果高血压组的CCA内径、CCA—IMT、斑块检出率及Crouse积分均大于对照组(P〈0.05),且与高血压分级有较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r内径=0.689,rIMT=0.623,r斑块=0.611,r积分=0.635,P均〈0.05。脉压≤60mmHg者的CCA—IMT、斑块检出率和僵硬度均小于脉压〉60mmHg组(P〈0.05),扩张性和顺应性高于脉压〉60mmHg组(P〈0.05)。结论高血压级别、脉压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结构及功能改变有显著影响。高频超声检查能及时准确评价颈动脉结构和功能变化的特征,是诊断动脉粥样硬化简便、有效、安全、无创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张志翔  周全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12):2248-2250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与炎症因子及血脂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1例及血压正常者42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情况,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将高血压组分为伴颈动脉硬化组(IMT≥0.9mm)40例和无颈动脉硬化组(IMT〈0.9mm)51例。测定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血脂。【结果】①高血压组收缩压、舒张压、TC、LDL-C及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②高血压组hs—CRP、IL—1、TNFa、颈动脉IMT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高血压患者中颈动脉硬化组hs—CRP、IL-1、TNF-α、颈动脉IMT值均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硬化组(P〈O.05),③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与hs—CRP(r=0.426;P〈0.05)、IL-1(r=0.327;P〈0.05)、TNF-α(r=0.284;P〈0.05)呈正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在高血压患者中,收缩压、hsCRP及LDL-C是影响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增厚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的形成与血压增高、炎症因子及血脂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病人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120例T2DM病人(T2DM组),根据超声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检查结果将120例T2DM病人分为3个亚组:IMT正常组40例、IMT增厚组30例、IMT斑块组50例(又根据超声IMT检查结果分为2小亚组:稳定斑块组36例、不稳定斑块组14例)与58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sICAM-1、sVCAM-1水平,并进行生化指标检测。结果糖尿病组血清sICAM-1、sVCAM-1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IMT增厚组、IMT斑块组血清sICAM-1、sVCAM-1水平均显著高于IMT正常组(均P〈0.05),不稳定斑块组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糖尿病组血清sICAM-1、sVCAM-1水平与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糖化血红蛋白(HbAl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均呈正相关(r=0.670、0.665、0.666、0.702、0.678、0.675、0.686、0.704,均P〈0.01)。结论T2DM病人血清sICAM—1、sVCAM-1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斑块稳定性有关,其升高与慢性高血糖、脂代谢紊乱及炎症反应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高频超声检查糖耐量低减(IGT)患者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IMT)及肱动脉血管内皮舒张功能,对IGT患者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行评估。方法高频超声检查50例IGT患者和50例正常对照组颈动脉IMT及粥样硬化斑块,同时检测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EDD)及非内皮依赖性(EID)舒张功能,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IGT患者颈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IGT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较正常对照组减低(P〈0.01);硝酸甘油介导的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两组间无差异(P〉0.05)。IGT组颈动脉IMT与年龄,体重指数及2h血糖、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呈正相关(P〈0.01),与EDD呈负相关(P〈0.01);经多元逐步回归,年龄和EDD是颈动脉IMT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频超声检查IGT患者颈动脉IMT和肱动脉内皮舒张功能,可提供干预治疗及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青岛港中老年人群膳食因素与心脑血管病的预测因子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关系。 方法:选择2001—07/10参加青岛港健康调查的退休人员的检查资料,从l262名55~74岁男性中随机抽取357名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均知情同意。①测量双侧颈总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后壁内中膜厚度。②个人膳食类型采用食物频数法调查近1年14组食物摄入的频率和量,食物分类为中国北方人群日常食用的14组食物。蔬菜每日摄入〉500g和水果每厨≥500g为高摄人组,低于此标准为低摄入组。 结果:青岛港退休人员357名均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内中膜厚度与年龄、血压、血糖、总胆固醇和吸烟指数有显著正相关(r=0.105~0.288,P〈0.05~0.01);与反映腹部肥胖的指标腰围和腰臀围比值呈显著正相关(r=0.124,0.148,P〈0.05~0.01)。②食物种类与内中膜厚度的关系:新鲜蔬菜类和水果类与内中膜厚度呈显著负相关(r=-0.089,-0.114,P=-0.026,0.003)。经年龄调整后,蔬菜低摄入量组的内中膜厚度显著高于高摄入量组(P〈0.05)。③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影响因素:多元回归分析控制年龄、收缩压、血糖、总胆固醇和吸烟指数后,新鲜蔬菜摄人量与内中膜厚度仍呈显著负相关(β=-0.097,P〈0.05)。 结论:膳食新鲜蔬菜和水果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显著负相关,控制可能的混杂因素后,新鲜蔬菜仍保持显著负相关,提示新鲜蔬菜和水果摄人对早期颈动脉粥样硬化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sysis,MHD)患者25羟维生素D3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thickness,IMT)的关系。方法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25羟维生素D3,超声检查测定颈动脉IMT;ELISA法测定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肿瘤环死因子α(TNF-α)浓度;检测血红蛋白、血浆白蛋白、尿素氮、肌酐、血脂、钙磷、甲状旁腺激素等相关指标。结果 63例尿毒症MHD的患者中:①IMT≥1.0mm的19例,IMT<1.0mm的44例;②IMT≥1.0mm与IMT<1.0mm2组之间25羟维生素D3与IMT呈负相关(t=2.91,P<0.05)、血清淀粉样蛋白A、TNF-α、年龄、透析龄、收缩压、脉压、低密度脂蛋白等指标与IMT呈正相关(t值分别为3.25、4.32、2.67、2.78、3.12、3.08、2.66,P<0.05);③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IMT与25羟维生素D3、血清淀粉样蛋白A、TNF-α显著相关(r值分别为-0.268、0.253、0.240,P<0.05)。结论 IMT≥1.0mm占30.2%,25羟维生素D3水平与IMT呈负相关,提示MHD患者25羟维生素D3可能参与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4g讨健康人群尿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RF)、β2-微球蛋白(β2-MG)与肾小球滤过率(GFR)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增龄变化的关系,以期找到能够同时预测肾脏和心血管衰老性病态转化的标志性尿蛋白。【方法】将80名健康志愿者,按年龄分为4组(35~,45~,55~,≥65岁)。检测尿ALB、TRF、β2-MG及GFR,同时测定C-IMT。【结果】①随着年龄增长,GFR下降,CIMT增加。≥65岁组同其他三组相比,GFR下降和C—IMT增加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血压、血脂随着年龄增长在正常范围内呈上升趋势。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从45~岁年龄段开始,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0.05);脉压(PP)、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在65岁以上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GFR与SP、PP、体重指数(BMI)呈负相关(P均〈0.05)。C—IMT与TG、TC呈正相关(P均〈0.05)。③ACR(ALB/Cr)、TRF/Cr、β2-MG/Cr在各年龄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1),与GFR、C—IMT均无相关性(P〉0.1)。【结论】GFR和C—IMT分别是反映肾脏和心血管系统衰老程度的标志物。正常范围内的血压、血脂增高可能对肾脏和心血管系统衰老产生“潜在”的影响。ACR、TRF/Cr、β2-MG/Cr均不能作为预测肾脏或心血管衰老性病态转化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胱抑素C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显像仪检查163例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分为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0.9mm及IMT〈0.9mm两组,测定患者一般情况及实验室相关生化指标如:血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叶酸、维生素B12、尿酸、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测定IMT及颈动脉粥样斑块积分。结果(1)与IMT〈0.9mm 组相比,IMT≥0.9mm组的血清胱抑素C值明显增高(2.26±1.11)mg/L比(1.02±0.19)mg/L(P〈0.001)。(2)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血清胱抑素C 与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IMT呈显著正相关,与维生素B12呈显著负相关(P〈0.05)。(3)颈动脉IMT与各生化指标间的多项式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胱抑素C是颈动脉IMT增厚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颈动脉血管内膜增厚程度成正相关,可作为临床上早期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及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微量蛋白尿(MA)患者的颈动脉彩色多普勒(CDFI)超声表现与实验室检查各项指标结果关系.方法 将178例T2DM患者按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2组,UAER≥30~300mg·d-1为合并MA组(T2DM1组,104例),UAER<30 mg· d-1者为不合并MA组(T2DM2组,74例),对2组患者均进行颈动脉CD-FI超声检查,包括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动脉粥样斑块情况(低/等回声、强回声及混合回声)等;实验室检查包括餐后2h血糖(2 hPG)、空腹血糖(FPG)、UAER、尿酸(URIC)、血肌酐(CREA)、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及体质指数(BMI)等指标.对2组CDFI的表现(IMT、动脉粥样斑块情况)及实验室各项检测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2组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数目及斑块回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45,P>0.05).2组斑块检出率排序为低/等回声>混合回声>强回声(均P<0.05).T2DM1组IMT厚度、BMI、UAER、2 hPG、CREA、HbA1c、TC均高于T2DM2组(均P<0.05).2组FPG、URIC、TG、LDL、HD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IMT与UAER、CREA、HbA1c及病程呈正相关,(r=0.315、0.320、0.463及0.354,均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病程、UAER、HbA1c是IMT增厚的独立预测因子(r=0.362、0.240、0.395,均P<0.05).结论 CDFI超声能够准确地检出T2DM合并MA患者颈动脉IMT及粥样斑块;IMT增厚情况与UAER、CREA、HbA1c及病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高敏C反应蛋白与代谢综合征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代谢综合征(MS)及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88例研究对象MS诊断标准分为MS组44例、亚MS组23例以及对照组21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hs-CRP水平,多普勒超声测定受试者颈总动脉(CCA)内膜-中层厚度(IMT),并观察颈动脉斑块的有无。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MS组血清hs-CRP水平显著升高(P<0.01)。随着MS代谢组分的增多,血清hs-CRP水平逐渐升高;(2)与对照组及MS亚组比较,MS组CCA-IMT明显增厚(P<0.05);(3)血清hs-CRP与体质量指数、腰臀比以及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呈显著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呈显著负相关(P<0.05);(4)颈动脉IMT增厚组(IMT≥0.9mm)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颈动脉IMT正常组(IMT<0.9mm)(P<0.05),有颈动脉粥样斑块组hs-CRP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组(P<0.05)。(5)hs-CRP是IMT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血清hs-CRP水平与MS代谢组分及其数量密切相关,血清hs-CRP水平增高是MS发病的危险因素。血清CRP水平升高可能参与了MS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新疆维、汉、哈族成年人群代谢综合征(MS)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关联性。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进行抽样调查15061人,实际共完成14618人。根据MS的诊断标准分为MS患病组(MS组,3356例)与非患病组(非MS组,11262例)。对所有患者均记录体重、身高、吸烟史、收缩压、舒张压,并测定其血糖、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计算其体重指数(BMI)等;同时完成颈动脉IMT等动脉硬化指标的测量,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分析不同民族MS患病率,同时分析MS与IMT的关联性。结果对于受检人群总体,MS组IMT值显著高于非MS组[(0.077±0.030)cmvs.(0.072±0.030)cm,t=-9.239,P<0.001]。维族、汉族、哈族MS组的IMT值均显著高于非MS组(t=-5.80,P<0.001;t=-6.877,P<0.001;t=-2.805,P=0.005)。经校正年龄、性别等影响因素后,总体人群及维族、汉族的MS组与非MS组IMT仍有显著差异(P均<0.05),哈族两组间IMT无统计学差异(P=0.371)。结论对于新疆维、汉族人群,MS可以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风险,对哈族人群的IMT无明显影响,对MS患者及早进行颈动脉的超声检查,将有助于心血管病事件的一级预防。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替勃龙治疗对围绝经期妇女颈动脉和椎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血流阻力指数(RI)及血清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水平的影响。方法有更年期症状的围绝经期妇女13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替勃龙2.5mg/d)和对照组。替勃龙治疗前及治疗2年后检测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脂蛋白a[Lp(a)]、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NO、ET-1及颈动脉IMT,颈动脉、椎动脉的RI。结果129例完成观察和治疗。替勃龙治疗2年后血TC、ET-1、LDL-C和Lp(a)降低(P〈0.05或〈0.01),TG略有降低(P〉0.05),NO显著升高(P〈0.05)。替勃龙治疗2年颈总动脉(CCA)的IMT下降26.7%(P〈0.01)。CCA的RI从0.72±0.06下降至0.68±0.06,颈内动脉的RI从0.59±0.05降至0.56±0.05,椎动脉的RI从0.66±0.06下降至0.62±0.04(P〈0.05)。颈外动脉的RI下降不明显(P〉0.05)。结论替勃龙可降低血总胆固醇、LDL-C、Lp(a)、ET-1,以及颈动脉R1和颈动脉IMT厚度,升高血NO,对动脉内膜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室间隔厚度与血管内皮功能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方法选择中老年高血压患者85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心脏室间隔厚度、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根据室间隔厚度分为室间隔肥厚组和室间隔正常组,并测定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等生化指标,同时选择我院体检中心健康人群30名作为健康对照组。结果室间隔肥厚组FMD、NO含量较室间隔正常组及对照组显著降低,颈动脉IMT明显增厚,ET-1浓度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提示室间隔厚度与IMT(r=0.533)、ET-1(r=0.673)呈正相关,与FMD(-0.628)、NO(r=-0.629)呈负相关,颈动脉IMT与肱动脉FMD呈负相关(r=-0.706)。结论高血压患者存在血管功能障碍,且室间隔肥厚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颈动脉损害程度更严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影响健康成人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弹性功能的相关因素及各项弹性参数的正常值范围。方法 184例志愿者根据年龄分为A组(20~29岁)、B组(30~39岁)、C组(40~49岁)、D组(50~59岁)及E组(60岁以上),应用超声射频信号血管内中膜分析技术(QIMT)和超声射频信号动脉僵硬度分析技术(QAS)获取双侧颈动脉IMT、顺应性指标(膨胀系数DC、顺应系数CC)及僵硬度指标(α系数、β系数、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分析各组间及两性间各项参数的差异及其关系。结果左、右侧颈总动脉IMT、DC、CC、α系数、β系数及PW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性别受检者IMT、DC、α系数、β系数及PWV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CC男性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颈总动脉IMT、α系数、β系数及PWV与年龄呈正相关,而DC和CC与年龄呈负相关。结论应用射频超声技术能准确检测颈总动脉IMT和血管弹性,并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为临床定量评估血管性能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