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肿瘤化疗患者白细胞减少并发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选取562例白细胞减少肿瘤患者,其中并发感染的患者共71例。采集感染患者的血液、痰液、穿刺液、尿液等标本进行细菌培养、鉴定及药敏实验,并对并发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562例肿瘤化疗白细胞减少患者中,并发感染71例,感染率为12.63%。71例感染患者共检出114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占32.46%,革兰阴性菌占59.65%,真菌占7.89%。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糖尿病、血清蛋白35 g/L、皮肤或黏膜溃疡、侵入性操作、肿瘤分期≥Ⅲ期、住院时间≥4周、广谱抗生素应用20 d是肿瘤患者化疗白细胞减少并发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合并糖尿病、血清蛋白35 g/L、皮肤或黏膜溃疡、侵入性操作、肿瘤分期≥Ⅲ期、住院时间≥4周、广谱抗生素应用20 d是肿瘤患者化疗白细胞减少并发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颅脑创伤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颅脑创伤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380例颅脑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出现医院感染患者作为观察组,无医院感染者作为对照组.对可能影响的因素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380例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130例,发生率为9.42%(130/1380);其中肺部感染最多90例、其次是尿路感染34倒、肠道感染16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0岁、基础疾病、延髓麻痹、意识障碍、呕吐、存在侵入性操作、夏季、开颅手术、抑酸剂应用时间≥14d、激素应用时间≥7d、住院时间≥14d与医院感染因素有关(OR分别=2.45、1.75、1.93、1.79、2.24、3.24、2.52、2.12、3146、2-52、4.48,P均〈0.05);非条件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筛出:年龄≥70岁、伴有基础疾病、存在意识障碍、实施侵袭性操作为主要危险因素(OR分别:3.43、3.21、2.96、2183,P均〈0.05)。结论颅脑创伤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应针对危险因素采取相应措施避免或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手足口病(H FM D )重症患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干预办法,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1月襄阳市传染病医院诊治的 H FM D重症患儿664例,根据是否罹患医院感染分为感染组(36例)和未感染组(628例)。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针对危险因素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结果36例 H FM D合并医院感染的患儿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居多(44.44%),其次为消化道感染(19.45%)。根据单因素分析,H FM D合并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有年龄、使用呼吸机、住院时间、留置胃管、使用激素、合并2种以上并发症、使用2种以上抗菌药物。经多因素Logistic分析,使用呼吸机、住院时间、留置胃管以及合并2种以上并发症是 HFMD合并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使用呼吸机、住院时间、留置胃管以及合并2种以上并发症是H FM D重症患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可通过消毒隔离、生活管理与增强患儿免疫力进行预防。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PICU患儿发生医院内感染的临床特征,为预防和控制PICU医院内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PICU医院内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中呼吸系统感染63例(70.8%),泌尿系统感染13例(14.6%),消化系统感染11例(12.4%),皮肤软组织感染2例(2.2%);危重症评分≤70分、广谱抗生素应用〉5d、糖皮质激素应用〉5d、PICU住院天数〉10d、中心静脉置管及气管插管为发生医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89例患儿临床采集标本共分离致病菌127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02株(80.3%),革兰阳性菌11株(8.7%),真菌14株(11.0%)。结论 PICU患儿具有引起医院内感染的多种高危因素,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ICU住院时间及减少介入性操作将有助于预防或降低PICU患儿医院内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引起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探讨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对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住院患者1160例临床资料,根据所接受的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医院感染预防性护理干预组(研究组)600例及传统护理组(对照组)560例,统计学方法分析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并比较两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情况。结果老年、住院时间超出7d、侵入性治疗、插管治疗和合并基础性疾病是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经预防性护理干预的研究组患者医院感染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各脏器系统的医院感染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住院时间长、侵入性治疗、插管治疗以及合并基础性疾病均为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积极地实施预防性护理干预对避免和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何文静  贺艳  郭莉萍 《全科护理》2013,(34):3247-3248
[目的]分析老年病人医院感染的情况,探讨相应的预防与控制对策.[方法]对发生医院感染的90例老年病人的感染类型、病原菌种类、是否用药及用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选取同时期住院的匹配的未发生医院感染老年病人135例进行易感因素分析.[结果] 呼吸道感染居首位占66.7%,泌尿道感染20例(22.2%),胃肠道感染8例(8.9%),皮肤黏膜感染2例(2.2%);革兰阴性菌55例(61.1%),真菌25例(27.8%),革兰阳性菌10例(11.1%);医院感染和病人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广泛使用抗生素以及免疫抑制剂的使用相关.[结论]老年病人由于合并疾病多及自身免疫力差,在长期使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剂及住院期间进行侵入性操作均增加老年病人医院感染的几率.医护人员应严格加强隔离防护措施,通过悉心的护理与恰当的治疗,使老年病人医院感染的患病率降低.  相似文献   

7.
叶桂荣  姚琳  张玉兰 《护理研究》2009,23(2):419-420
[目的]了解器官移植病人体内念珠菌分离情况以及深部念珠菌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对2005年6月-2007年5月的376例器官移植病人进行各种可能危险因素及深部念珠菌感染的监测,对出现深部念珠菌感染的病人进行分析。[结果]376例病人中,129例病人分离到361株念珠菌,其中白色念珠菌占67.31%,其他念珠菌占32.69%。83例病人出现定植,主要为白色念珠菌。多因素分析显示,2种及2种以上广谱抗生素应用、念珠菌菌落定植、留置尿管及各种引流管时间〉5d、应用免疫抑制剂、术后卧床时间(〉10d)是深部念珠菌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临床医护人员应严格无菌操作,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尽可能地减少移植术后深部真菌感染。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心内科病房医院感染的临床特征,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到2012年11月心内科2339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339例住院患者,感染182例,感染发生率7.8%;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占61.54%;医院感染危险因素按大小依次为:年龄≥65岁(OR =3.98, P <0.05),住院天数≥20 d(OR =3.05,P <0.05),心功能Ⅲ-Ⅳ(OR =2.97,P <0.05),留置尿管(OR =2.72, P <0.05),餐后血糖≥7.8mmol/L(OR =2.01,P <0.05),应用抑酸剂(OR =1.79,P <0.05)。结论心内科住院患者易于并发医院内感染,感染因素多,临床应予针对性预防,合理利用抗菌药物、加强基础疾病治疗、减少侵入性操作、缩短住院时间等,以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鼻咽癌放射治疗患者继发真菌感染的影响因素及干预对策。方法对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接受放射治疗的290例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因素对真菌感染的影响。结果290例患者中,74例发生真菌感染,感染菌种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使用3种及其以上抗菌药物治疗、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大于或等于35 d、使用头孢类抗菌药物可导致真菌感染率升高( P<0.05)。患者年龄大于60岁、存在2种以上合并症、有皮肤或黏膜损伤、免疫抑制剂治疗、住院时间大于或等于50 d、接受侵入性诊疗操作、采用常规放射治疗等,均为诱发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鼻咽癌放疗患者真菌感染存在多种危险因素。严格控制各种危险因素对预防真菌感染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神经外科ICU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控制对策。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240例神经外科ICU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感染的种类,对可能导致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控制对策。结果术后共发生医院感染16例,共18例次,感染率为6.7%,例次感染率为7.5%。其中以呼吸道感染最多9例占56.3%。其次为泌尿道感染4例占25.0%。年龄、手术时间、气管插管/切开、放置引流管/导尿管、机械通气、ICU住院时间、糖尿病是神经外科ICU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年龄≥60岁,手术时间≥3 h,气管插管/切开、放置引流管/导尿管、ICU住院时间、糖尿病是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神经外科ICU患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发人群,必须提高警惕,控制危险因素,以降低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病原菌耐药情况,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对2012年1月-12月住院48 h以上的新生儿进行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及感染因素分析。结果新生儿共发生54例医院感染,感染发病率为1.25%,发生部位依次为呼吸道(占66.7%)、胃肠道(占18.5%)、皮肤软组织(占9.2%)。出生体质量越低(χ^2Trend=126.88,P〈0.001)、住院时间越长(χ^2Trend=106.89,P〈0.001),发生医院感染的比例或风险越高;有侵袭性操作的新生儿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增高(χ^2=5.338,P=0.021);新生儿医院感染与性别无关(χ^2=0.984,P=0.321)。在54例新生儿医院感染患儿体内共分离出54株病原菌,其中G+菌23株,占42.6%,主要G+菌对青霉素及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普遍耐药;G-菌31株,占57.4%,G-菌对第3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耐药性最高。结论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病率较低,出生体质量、住院时间及侵袭性操作是新生儿发生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神经内科危重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 对选取的416例神经内科危重患者中发生感染的227例(54.57%)的年龄、疾病种类、感染部位、病原菌种类等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416例神经内科危重患者共发生医院内感染227例,感染率54.57%.本研究分析与医院感染相关的因素,发现年龄越大(>60岁者感染112例,占49.3%)、住院时间越长(>28 d者感染88例,占38.8%)感染率越高;感染疾病种类以脑梗死(99例,占43.6%)及高血压脑出血(61例,占26.9%)感染例数最多;感染部位从高到低依次为上呼吸道59例(26.0%),下呼吸道45例(19.8%),口腔36例(15.9%),泌尿系统31例(13.7%),消化系统25例(11.0%),皮肤20例(8.8%),其他11例(4.8%);有侵入性操作、合并基础疾病、使用抗菌素及糖皮质激素者感染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患者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合并基础病变、使用抗菌药物是神经内科危重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医护人员控制相关危险因素,可有效预防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调查分析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NICU)医院感染发生情况、感染部位病原菌的构成及感染影响因素,以寻求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通过自制调查表收集贵州省铜仁医院2008年1月至2010年5月362例NICU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年龄、感染部位、感染诱发因素、病原菌种类及其耐药性、可能的影响因素等并作分析。结果医院感染发生率为18.5%,8.2例/1000床日,高于同期医院其他科室的感染率;发生医院感染的主要疾病为中枢神经系统炎症和医院获得性肺炎,分别为58.2%和34.3%;共检出病原菌220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103株(46.8%),革兰阳性球菌96株(43.6%),真菌21株(9.5%)。金葡菌除对万古霉素呈敏感外.对其余测试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80.0%,大肠埃希菌除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低,为1.1%外,对其余测试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20.0%。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患者发生医院感染与住院时间、是否机械通气、侵袭性操作、H2受体拮抗剂的使用有关。结论NICU患者中医院感染发生率高,感染部位集中,影响因素复杂,应采取综合措施控制医院感染,加强病室管理,在治疗及护理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对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的无菌操作,合理使用抗生素,监测病原菌及其耐药性,减少住院期间的交叉感染等。  相似文献   

14.
胡琼  李莉  李静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24):2711-2712,2714
目的了解60岁以上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情况。方法用VITEK-AMS仪鉴定细菌并作体外药敏试验,统计、分析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种类和药敏结果。结果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病率较高(13.68%),尤以呼吸道感染多见(构成比为72.91%)。病原菌分布以铜绿假单孢菌(25.99%)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15.07%)等非发酵菌多见,其次为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等肠杆菌科细菌。引起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的病原菌的耐药性较强,尤以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等非发酵菌的耐药性强。不同种类病原菌其耐药谱各不相同。结论老年患者因抵抗力低,就医过程中容易被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lowbirthweightinfant,VLBWI)院内感染特征,分析感染发生的可能危险因素,以便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调查2012年1~6月本院重症监护病房58例VLBWI感染发生情况、感染特征及感染发生的原因。结果58例WLBWI住院期间院内感染发生率为60.34%,感染病原菌主要为革兰氏阳性菌(占88.47%),以肺部感染(占82.90%)为主;感染时间主要在出生后21d内。机械通气、经外周静脉置管术(peripherallv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阿氏评分≤7分、使用氟康唑及胎膜早破的VLBWI感染率较高(均P〈o.05)。结论VLBWI感染发生率较高,主要为肺部感染,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出生后21d内;机械通气、PICC、阿氏评分低、胎膜早破等是VLBWI感染的主要因素。应加强VLBWI出生后3W内的感染控制,尽量减少对患儿的侵入性操作,合理使用抗生素,同时加强围生期保健,降低早产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李水英  周茜  张秀英  王强  申文武 《华西医学》2014,(11):2073-2076
目的调查急重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及影响程度。方法 2012年1月1日-12月31日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对1 621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就医院感染情况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分为医院感染组和非医院感染组,对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生医院感染29例,感染率1.79%,其中以呼吸道感染为主(79.31%),胃肠道与泌尿道感染次之(6.90%);两组患者的年龄、住院时间、阳性和阴性症状评分(PANSS)、是否合并躯体疾病、保护性约束时间、改良电休克治疗(MECT)、使用2种及以上抗精神病药物、使用抗菌药物、药物副反应评分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段、病程、住院次数、住院季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发现住院时间、PANSS阳性症状、PANSS阴性症状、保护性约束时间、MECT、使用2种及以上抗精神病药物、药物副反应评分是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根据急重性精神疾病的特点与不同治疗方式,应建立筛选表格,对医院感染的高危患者实施综合目标监测,以降低医院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医院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危险的因素,以便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感染率。方法对各科室送检标本实施MRSA菌株分离,然后采用1∶1成组病例对照选取非医院MRSA感染患者60例,并与60例医院MRSA感染患者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研究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龄、住院时间长、抗生素使用超过2种、广谱抗菌药使用时间超过7 d、侵入性操作超过2项等因素与医院MRSA感染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医院MRSA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有住院时间长、侵入性操作超过2项、广谱抗菌药使用时间超过7 d和抗生素使用超过2种。结论侵入性操作、长时间住院、光谱抗菌药长时间使用和抗菌药的不合理应用是医院MRSA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以便采取针对性措施,有效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方法:对2012年在我院发生医院感染的38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不同患者年龄、住院时间、原发疾病、侵入性操作等的医院感染发生率不同,年龄60岁以上人群占58.64%,住院7~30天占51.31%,颅脑疾病占19.64%,接受侵入性操作占66.23%。感染部位以呼吸道占首位,占70.68%。检出病原菌407株,主要为条件致病菌,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占61.18%。结论:年龄大、住院时间较长(7~30天)、原发疾病重、接受侵入性操作的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可能性更大,重点关注以下人群,采取积极的预防与控制措施,可有效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纤维支气管镜在医院获得性肺炎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在医院获得性肺炎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收治入院的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205例随机分为两组,使用纤维支气管镜治疗称纤支镜组103例,不使用纤维支气管镜治疗的为对照组102例。结果:纤支镜组细菌培养污染率为0,平均使用抗生素时间13 d,平均住院时间为19 d,住院费用平均为5 547元(不包括气管切开前基础疾病的治疗费用)。对照组细菌培养污染率为37.2%,平均使用抗生素时间21 d,平均住院时间为29 d,住院费用平均为10 644元(不包括气管切开前基础疾病的治疗费用)。结论:经纤维支气管镜,清除支气管分泌物并向感染支气管肺段内注入有效抗生素,是治疗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的高效、经济、适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产科院内感染现状并探讨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5年中发生院内感染的144例产妇临床资料,比较不同分娩方式产妇发生院内感染的部位,并对院内感染的病原菌和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院内感染的主要部位依次为手术切口、上呼吸道、泌尿道、生殖道、乳腺等,而且剖宫产术与会阴侧切术后发生院内感染的部位有统计学差异(P〈0.05);144例发生院内感染的产妇中,有81例进行了病原学检查,送检率为56.25%,共培养出53株病原菌;抗生素使用率为78.47%,最多达5种,用药天数5~15d。结论产妇院内感染的发生与其个体因素、分娩方式、环境因素及抗生素的应用均有关;积极治疗妊娠合并症、提高分娩助产技术、杜绝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合理应用抗生素是预防产科院内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