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检测乳腺癌中LOX-5及CD34的表达,分析LOX-5、CD34在乳腺癌中可能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的方法共检测乳腺癌组织60例、乳腺纤维腺瘤组织及癌旁组织各20例中LOX-5与CD34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以CD34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VD)值在乳腺癌组(36.23±11.45)明显高于癌旁组(29.12±10.37)和乳腺纤维腺瘤组(30.01±9.58),且MVD值与LOX-5的阳性表达间存在正相关性。结论 LOX-5与以CD34标记的MVD值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提示LOX-5在乳腺癌发生、发展和微血管生成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检测LOX-5蛋白的表达增高具有乳腺癌临床诊断和靶向治疗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乳腺癌中环氧化酶-2和CD105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雪西 《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6,12(11):1441-1442
目的:研究环氧化酶-2(COX-2)、CD105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探讨其在乳腺癌发生和浸润中的生物学意义及CD105作为预后指标的可能性。方法:收集牡丹江第一人民医院2000~2005年间收治的浸润性乳腺癌67例,癌旁组织标本16例,进行COX-2、CD105染色,观察其表达。结果:67例乳腺癌及其癌旁组织中COX-2、CD105的表达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COX-2可能与乳腺癌组织中微血管形成和细胞外基质代谢有关;而CD105主要在处于增殖状态的血管内皮细胞上表达,特异性的标记肿瘤组织活性微血管,是检测乳腺癌患者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乳腺癌CD31、CD34及能量多普勒超声检测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乳腺癌血管生成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利用能量多普勒超声 (power Doppler imaging,PDI)检测乳腺癌肿块内血流信号 ,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 36例乳腺癌肿块内微血管密度 (microvessel density,MVD) ,比较乳腺癌肿块内微血管密度及血流信号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有腋窝淋巴结转移即 L N 组 15例 ,无腋窝淋巴结转移即 L N- 组 2 1例。L N 组肿块内血流信号较 L N- 组明显丰富 ,有显著性差异 ,P<0 .0 0 1。L N 组 CD31、CD34标记的血管计数较 L N-组明显增高 ,均有显著性差异 ,P<0 .0 0 1。说明腋窝淋巴结转移组微血管密度明显高于无腋窝淋巴结转移组。乳腺癌 L N 组和 L N-组与患者年龄、肿块位置、肿块大小、肿块内钙化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血管生成是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的。利用 PDI技术与 MVD检测结合 ,评估乳腺癌血管生成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CD146标记乳腺癌中微血管密度(MVD)并分析微血管生成情况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79例乳腺癌组织标本,利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乳腺癌中CD146标记的微血管密度及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分析微血管生成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CD146在乳腺癌细胞及血管内细胞中表达,高MVD与乳腺癌的大小和淋巴结转移呈正有关,但与乳腺癌患者的年龄、组织学分级、ER、PR的表达情况无关。结论 CD146可作为MVD的一个评估标记物,并可作为评估肿瘤生长和转移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乳腺癌中C-erbB-2蛋白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乳腺癌是妇女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西方国家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恶性肿瘤之首;目前我国女性乳腺癌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且有年轻化趋势.近年来大量研究证明,癌基因的激活和抗癌基因的失活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主要的作用.检测癌基因的蛋白产物的表达情况,对阐明肿瘤的发生发展规律、评价预后、制定治疗方案,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83例乳腺癌进行C-erbB-2蛋白检测,旨在探讨C-erbB-2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6.
鼻咽癌组织中微血管计数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鼻咽癌(NPC)肿瘤中微血管计数(MVC)与其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对105例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鼻咽癌组织及15例鼻咽部粘膜慢性炎症的石蜡块进行血管内皮细胞CD34标记;在病理彩色图文分析系统(CIAS),免疫组织化学专项分析中进行血管计数统计。结果15例鼻粘膜慢性炎症组织中MVC为23.43±4.18,105例NPC组织中MVC为42.69±11.51,鼻咽癌MVC较慢性炎症对照组明显升高,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105例NPC病例中颈淋巴结转移67例,MVC为46.32±10.74,无淋巴结转移38例,MVC为36.29±10.02,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105例NPC病例中组织学分型间的MVC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提示MVC可作为预测鼻咽癌早期颈淋巴结转移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PTEN的表达及其与胃癌血管形成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0例胃癌组织中的PTEN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情况,应用图像分析技术分析PTEN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按照weidner方法计数胃癌组织的微血管密度值.结果:PTEN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免疫反应分值与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浸润深度密切相关(P<0.05).在超过肌层,有淋巴结转移及低分化胃癌组织中的微血管密度明显高于浸润肌层及肌层以上、无淋巴结转移及高一中分化的胃癌组织(P<0.05).在胃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值在PTEN阴性组明显高于阳性组,且胃癌组织中PTEN的免疫反应分值与其微血管密度值呈负相关.结论:PTEN的丢失或低表达与胃癌侵袭转移密切相关,对促进胃癌组织中新生血管形成有一定作用,PTEN和微血管密度对判断胃癌患者预后及指导临床治疗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D34在转移癌微血管中的表达。方法对43例转移癌组织标本(转移癌组)及11例舌鳞癌癌组织标本(鳞癌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进行CD34染色;采用Weidner法计算CD34标记的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MVD)。结果应用显微照相系统计数转移癌组标本微血管数目为2~6根,鳞癌组标本的微血管数目为14~19根,转移癌组CD34的表达明显低于鳞癌组(P<0.01)。血管标记物标记的癌组织MVD值在男、女患者之间及在不同的转移瘤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CD34是理想的血管内皮细胞标记物,转移瘤血管生成较原发肿瘤明显减少,与原发肿瘤血管生成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E-cadherin和CathepsinD在乳腺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肿瘤侵袭,腋下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单克隆抗体的S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79例乳腺导管癌组织标本中E-cadherin和CathepsinD的表达。结果:E-cadherin在乳腺导管内癌与浸润性导管癌两组间及有无腋下淋巴结转移两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CathepsinD在癌间质的表达,导管内癌与浸润性导管癌两组间,腋下洒巴结有无转移两组间差异均显著(P<0.01,P<0.05);在癌细胞的表达,上术两组间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CathepsinD在乳腺导管癌间质中的表达与肿瘤的侵袭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可作为临床判定肿瘤恶性程度的参考指标。E-cadherin和CathepsinD在乳腺导管癌癌细胞中的表达与肿瘤的侵袭和淋巴结转移均无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腺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CD34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61例原发性甲状腺肿瘤(乳头状腺癌38例,腺瘤23例)分别应用免疫组化方法 检测VEGF-C及CD34表达情况.结果 VEGF-C及CD34在各甲状腺肿瘤及间质组织均存在表达,腺癌组VEGF-C(38.24±19.58)显著高于腺瘤组(16.49±9.25)(t=4.9889,P<0.01),腺癌组CD34表达量[(23.68±9.07)个/HP]高于腺瘤组[(18.70±6.34)个/HP](t=2.3102,P<0.05);ⅦGF-C在肿瘤有转移(46.35±17.68)、瘤体>3 cm(44.25±20.67)患者中表达高于肿瘤无转移(27.14±10.57)及瘤体≤3 cm 组(30.81±13.43)(t值分别为4.2082及2.4252,P<0.05或P<0.01);CD34在肿瘤有转移[(29.63±12.52)个/HP]、瘤体>3 cm[(28.35±11.23)个/HP]及年龄>40岁[(26.24±9.83)个/HP]患者中含量高于无转移[(18.22±5.87)个/HP]、瘤体≤3 cm[(19.46±7.55)个/HP]及年龄≤40岁组[(20.35±6.67)个/HP](t值分别为3.2103、2.9060及2.1364,P<0.01或P<0.05);VEGF-C与CD34呈显著正相关(r=0.46,P<0.01).结论 VEGF-C及CD34的表达与甲状腺肿瘤显著相关,检测VEGF-C及CD34水平对于鉴别甲状腺乳头状腺癌具有重要参考意义.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EGF-C,CD34 expression and thyroid papillary tumor tissue by combining assays of VEGF-C and CD34 in thyroid tumor tissue.Methods The expression of VEGF-C and CD34 were dectected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in 61 cases(thyroid papillary cancer 38.thyroid adenoma 23).Results VEGF-C level in thyroid papillary cancer(38.24±19.58)were significantly hisher than that in thyroid adenoma(16.49±9.25,P<0.01);CD34 in thyroid papillary cancer (23.68 ±9.07)/HP were higher than that in thyroid adenoma(18.70±6.34,t=4.9889,P<0.01).We found a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EGF-C expression and cancerometastasis or tumor size(P<0.01;P<0.05).There was also a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D34 expression and cancerometastasis or tumor size or age (P<0.01 or P<0.05).There Was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xpression of VEGF-C and CD34(r=0.46.P<0.01).Conclusion It is suggested that combined detections of VEGF-C and CD34 may have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 on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between thyroid papillary tumor tissue.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趋化因子配体18(CCL18)、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选取我院乳腺外科2009年12月至2012年6月,病理确诊为乳腺癌患者组织标本51例,良性乳腺病患者组织标本42例,另取良性乳腺病患者病灶周边的正常乳腺组织16例作为对照组,全部入组病例为女性.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方法,检测标本中CCL18、CD34的表达.结果 CCL18在对照组、良性乳腺病组均无表达,在乳腺癌组有38例为阳性,阳性率为74.51%;CCL18在乳腺癌组的表达与对照组及良性乳腺病组有统计学差异(P=0.00).在CCL18表达阳性的38例乳腺癌患者中,CCL18的表达水平随乳腺癌临床分期的升高而升高(P=0.02).MVD在对照组为(5.92±2.76)个/HP,在良性乳腺病组为(7.58±3.53)个/HP,在乳腺癌组为(35.13±15.06)个/HP;MVD在良性乳腺病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0.095),而在乳腺癌组的表达较对照组以及良性乳腺病组均明显升高(P=0.00).在乳腺癌患者组中,CCL18表达阳性组较CCL18表达阴性组,MVD表达显著升高(P=0.016).结论 CCL18、MVD均是乳腺癌的生物学指标,CCL18与肿瘤微血管的形成和肿瘤的浸润性及转移有一定的关系,对认识乳腺癌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对指导乳腺癌的诊疗、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分化抗原簇蛋白133(CDl33)表达与新辅助化疗(NAC)化学敏感性的关系。方法对51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在NAC治疗前后分别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Dl33表达,观察NAC治疗前后CDl33的差异性。结果CDl33与病理完全缓解率(pCR)存在明显相关性(P=0.023)。NAC治疗后临床完全缓解率及部分缓解率(cCR4-cPR)达到82.4%(42/51),病理反应2级+3级达到54.9%,pCR31.3%(16/51)。CDl33表达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42);CDl33(+)在pCR方面明显低于CDl33(-)(P=0.035);病理1级者较2级或3级更易出现CDl33(+)(P=0.002)。CDl33(+)在NAC治疗后57.1%(20/41)高于NAC治疗前47.1%(24/51),NAC治疗前后均为CDl33(-)与病理反应有效率(2级)呈正相关关系(P〈0.001)。同样,经NAC治疗后,8例CDl33(4-)转为CDl33(-),其与病理有效率亦呈正相关关系(P=0.019)。结论CDl33可以作为一种有效标志物来预测NAC治疗乳腺癌的化学敏感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乳腺癌患者年龄、乳腺X线密度与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992例乳腺癌免疫组化和术前乳腺X线检查资料。分析不同年龄组乳腺X线密度分布情况, 分析患者年龄、乳腺X线密度与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52.92%(525/992)的患者乳腺呈高密度。在 <35岁、35-39岁、40-44岁、45-49岁、50-54岁、55-59岁、60-64岁、65-69岁和 >69岁患者中, 低乳腺密度和高乳腺密度比例分别为10.26%和89.74%、21.92%和78.08%、22.92%和77.08%、26.18%和73.82%、43.04%和56.96%、65.24%和34.76%、83.76%和16.24%、89.80%和10.20%及94.12%和5.88%, <55岁与≥55岁患者间乳腺X线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6.11, P <0.01)。乳腺癌患者年龄与ER呈轻微正相关(r=0.09, P <0.01), 与PR呈轻微负相关(r=-0.14, P <0.01);乳腺X线密度与ER呈轻微负相关(r=-0.07, P=0.02), 与PR无明显相关性(r=0.05, P=0.13)。结论 乳腺癌患者年龄和乳腺X线密度与ER和PR表达水平有关, 其对ER和PR的表达情况具有潜在评估作用。 相似文献
15.
CD105、CD34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CD105、CD34在国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以及其抗体标记的微血管密度与肿瘤病理分级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6例脑胶质瘤组织中CD105,CD34的表达。结果:胶质瘤CD105、CD34的表达高于正常脑组织,胶质瘤内CD105的表达较CD34有更高的特异性。胶质瘤中CD105-MVD、CD34-MVD与临床病理分级均正相关(r_s=0.824,P<0.01;r_s=0.675,P<0.01)。结论:胶质瘤内CD105的表达较CD34有更高的特异性,CD105-MVD作为判断胶质瘤恶性程度、预测不良发展的重要指标,优于CD34-MVD。 相似文献
16.
CD34~ 细胞包含有造血干/祖细胞,而造血干/祖细胞能被IL-3,GM-SCF,G-CSF等诱导分化与增殖。正常的CD34~ 细胞是否参与一些细胞因子的产生尚未被阐明。我们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分析了经流式细胞仪分选出的正常骨髓CD34~ 细胞IL-1β,IL-3,IL-4,IL-6,GM-CSF,TNF-α,TNF-β及c-kit基因的表达,并且分析了重组IL-1β,IL-3,IL-7,GM-CSF,PIXY321(IL-3/GM-CSF融合蛋白)及干细胞因子(SCF)对这些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新分选出的CD34~ 细胞表达较高水平的IL-1β,c-kit mRNA及低水平的IL-3,TNF-α,TNF-βmRNA。经外源性的细胞因子刺激后,IL-1β,TNF-α及TNF-βmRNA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调,唯IL-7能使GM-CSF mRNA的表达变为阳性,IL-7亦能显著增强IL-6基因的表达。所有这些细胞因子对c-kit及IL-3基因表达均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7.
CD34及CD105两种微血管标记物在瘢痕微血管构筑中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在瘢痕微血管构筑研究中,目前尚无可靠的瘢痕新生血管标记物。CD34和CD105是目前常用来标记微血管密度的一种方法,但两者又有各自特点。目的:比较CD34、CD105两种微血管标记物在病理性瘢痕微血管构筑方面的特征差异。方法: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人正常皮肤、非病理性瘢痕、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内CD34、CD105的表达,采用图像分析软件测量阳性染色的微血管的内径、表达面积并分析以CD34、CD105标记的微血管的形态、分布特征。结果与结论:在所有标本内,CD34标记的微血管较为成熟,多表现为分支状、肝窦状及芽孢状,微血管内径平均值为(73.14±13.81)μm;CD105标记的微血管较为幼稚,多表现为圆形或镶嵌状,部分无管腔,微血管内径平均值为(27.91±5.86)μm。作为微血管标记物,CD105在标记瘢痕新生血管方面优于CD34,CD105可视作瘢痕新生血管可靠的标记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骨髓CD34^+细胞比率及CD34^+细胞CD95(Fas)表达率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6例MDS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中CD34^+细胞比率及CD34^+细胞Fas表达率。结果MDS患者CD34^+细胞比率RAEB、RAEB—T组较RA组、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RAEB、RAEB-T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RA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CD34^+细胞Fas表达率RA、RAEB、RAEB—T组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RA与RAEB、RAEB—T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RAEB与RAEB—T组间比较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D34^+细胞比率进行性升高系提示MDS病情进展的标志;CD34^+细胞Fas表达率在MDS显著增高但于疾病恶性转化过程中其表达率逐渐降低;细胞增殖与凋亡异常可能系MDS主要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