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分析贵州省发热出疹性疾病(Rash and Fever Illnesses,RFIs)专项监测结果,为RFIs相关传染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T县、S县、J县、Q县作为监测县。对监测县哨点医院2013年8月~2014年7月门诊及住院病例中符合RFIs定义的病例进行监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ASA)检测RFIs病例血清麻疹Ig M抗体。结果 RFIs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50.83/10万。3~7月为RFIs发病高峰。报告的1 077例RFIs涉及19类疾病,其中报告病例数最多的为手足口病。各年龄段主要感染的疾病不同:0~4岁以手足口病例为主,5~9岁和10~14岁组风疹疑似病例所占比例最大。RFIs在0~4岁组报告发病率最高,达400.04/10万,且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逐渐下降。14例报告为非麻疹疑似病例的RFIs病例血清麻疹Ig M抗体阳性。结论儿童尤其是婴幼儿应是RFIs防控的重点人群,不同年龄段应有针对性地对重点RFIs疾病进行重点防控。不同RFIs疾病极易误诊,加强医疗机构RFIs病例的综合管理,有助于相关传染病的防控。  相似文献   

2.
接种麻疹疫苗后发热出疹性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调查接种麻疹疫苗(MV)后发热出疹性疾病(RFIs)的发病情况。方法 对山东省1999~2002年通过麻疹监测专报系统报告的150例接种MV后RFIs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结果 接种MV后RFIs多呈散发状态,且相互之间无流行病学联系;以MV投入量进行估算,报告发生率为0.14/10 000ml~0.25/10 000ml,年均报告发生率为0.20/10 000ml,且各年份发生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13,P<0.05);88.67%的病例发热在38.5℃以上,75.33%的病例接种MV后4~11天出疹(中位数为8天),皮疹较为典型;出疹顺序基本与野病毒引起的麻疹病例一致;68.67%的病例为首次接种MV,其中8~12月龄组占94.17%;风疹IgM均为阴性,麻疹IgM阳性率为45.65%。结论 接种MV可引起RFIs,主要原因是疫苗接种后的过敏反应和减毒活疫苗引起的疫苗相关病例,其发生率与疫苗接种剂次有关;RFIs病例是否与接种麻疹疫苗有因果关系,今后应从病毒的基因型上加以鉴别。  相似文献   

3.
王涛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6):1126-1127
[目的]调查接种麻风疫苗后发生发热出疹性疾病(RFIs)的情况。[方法]对昌平区2009年10例RFIs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接种麻风疫苗后RFIs的发生呈散发状态,且相互之间无流行病学联系;以麻风疫苗接种人次数进行估算,报告发生率为5.32/万;20.00%的病例发热﹥38.5℃,出疹时间在麻风疫苗接种后5~10d(平均为7d),出疹顺序基本同麻疹病例,皮疹较为典型;全部病例均为8~15月龄首次接种麻风疫苗者。[结论]接种麻风疫苗可引起发热出疹性疾病,其发生与疫苗首次接种有关。病例是否与接种有因果关系,有待进一步从病毒基因型别上加以确认。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发热出疹性疾病(RFIs)暴发疫情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探讨RFIs的防治对策。方法 对绵阳市近3年发生的21起579例RFIs暴发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采集病例的急性期血清进行麻疹、风疹IgM抗体检测。结果 21起RFIs暴发疫情,血清学确诊为麻疹的有15起426例,确诊为风疹2起56例,其它RFIs 4起96例。RFIs的发病高峰季节为春季。麻疹发病以冬、春季为主,风疹和其它RFIs发病全部在2月、5月。麻疹发病年龄以4—14岁为主占77.2%,风疹和其它RFIs全部是7—14岁的中、小学生。确诊为麻疹的病例中有明确麻疹疫苗免疫史的占52%;不祥的占43.8%;未免疫的占4.2%。麻疹IgM抗体阳性检出率53.3%;风疹IgM抗体阳性检出率35.7%。结论 RFIs暴发疫情以麻疹为主,血清学诊断是科学鉴别RFIs病种的重要手段。调整免疫策略,将复种提前到4岁,可降低麻疹发病率和在学龄前儿童和中、小学校的暴发和流行。  相似文献   

5.
深圳市发热出疹性疾病血清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为了解发热出疹性疾病(RFIs)血清流行病学特征,对深圳市1998~1999年发热出疹性病例同时检测麻疹、风疹IgM抗体,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共检测RFIs 328例,麻疹IgM抗体阳性率为54.88%,风疹IgM抗体阳性率为9.45%.RFIs病例中麻疹和风疹发病高峰季节为春、夏季.麻疹发病以少年儿童为主,而风疹主要发病对象则出现两个非连续年龄高峰期,分别为儿童高峰期和青少年高峰期.180例麻疹IgM抗体阳性病例中,免疫史不详和无免疫史占83.89%.结果显示,RFIs病例中以麻疹、风疹为主,其分布也与麻疹、风疹流行特征相似.有必要将RFIs病例血清学监测列入计划免疫常规监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 为了解发热出疹性疾病 (RFls)血清流行病学特征 ,以便更好地开展麻疹监测。方法  1998~2 0 0 1年 ,在铜陵市采集了爆发和散发病例的急性期血清标本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捕捉法检测麻疹和风疹IgM抗体。结果  74例中麻疹IgM抗体阳性 15例 (2 0 .2 7% ) ;风疹IgM抗体阳性 15例 (2 0 .2 7% )。RFls病例的发病高峰为春夏季 ;15例麻疹IgM抗体阳性病例中 ,有免疫接种史者占 6 0 .0 0 % (9/ 15 ) ,免疫史不详和无免疫史者占 4 0 % (6 / 15 )。结论 血清学诊断是科学鉴别RFls的重要手段 ;加强麻疹疫苗的有效接种和强化免疫 ,积极推行风疹疫苗接种是控制麻疹和风疹发病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7.
北京地区儿童发热出疹性疾病的血清学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为探讨北京市儿童发热出疹性疾病的病因,2001年在北京儿童医院收集了85例出疹3d内的患儿血清标本85份,咽喉拭子标本18份,其中流动儿童59例(占69.41%),北京户籍26例(30.59%).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中麻疹或风疹IgM抗体.结果85份血清标本中麻疹IgM抗体阳性的44例,剩余的41份血清标本中风疹IgM抗体阳性9例,两者全部阴性者32例.IgM抗体阳性的确诊病例中,麻疹IgG抗体阳性13例.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18例患儿咽喉拭子标本中的麻疹病毒核糖核酸(RNA),结果16份阳性.16份中麻疹IgM抗体阳性的9例,阴性的7例.麻疹和风疹的确诊病例在柯氏(Koplik)斑、结膜炎和出疹前的发热天数上有明显区别.在北京加强血清学监测和强化对流动人口的预防接种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8.
王伟  张丽平 《职业与健康》2011,27(3):310-311
目的探讨天津市塘沽地区发热伴出疹症性疾病(RFIs)病原谱构成。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2009年9月—2010年5月塘沽传染病医院就诊的发热伴出疹性疾病患者急性期血清标本进行麻疹、风疹和水痘IgM抗体检测,咽拭标本采用RT-PCR方法分离病毒。结果 243份血清标本中麻疹IgM抗体阳性检出率为51.44%,风疹IgM抗体阳性检出率为5.76%,水痘IgM阳性检出率为4.12%,三者全部阴性者占38.27%。236份咽试标本中麻疹病毒核糖核酸(RNA)阳性62份,风疹病毒RNA阳性27份。塘沽地区RFIs病例主要为20岁以上成人发病,占总病例的87.65%。麻疹IgM抗体阳性病例中,无免疫史和不详者占92.80%,风疹和水痘IgM抗体阳性病例均无免疫史。结论目前,塘沽地区发热出疹性疾病以麻疹为主,发病以大年龄组人群为主,同时具有一定的风疹和水痘病例,积极推行疫苗接种是控制麻疹、风疹和水痘发病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9.
2005—2008年玉溪市发热出疹性疾病病例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对玉溪市发热出疹性疾病病例流行病学监测分析,全面掌握玉溪市发热出疹性疾病流行规律,为制定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玉溪市2005—2008年以来发热出疹性疾病监测情况作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5—2008年共报告554例疑似麻疹发热出疹性疾病病例,其中实验室检出麻疹IgM抗体阳性305例、确诊率为55.05%;风疹IgM抗体阳性67例、确诊率为11.91%;未检出麻疹IgM和风疹IgM病例182例,占总病例的32.85%。结论玉溪市目前发热出疹性疾病病例以麻疹为主,各年龄段均有病例,发病主要集中在冬春季,同时具有一定数量的风疹病例,以及其他类型的出疹性疾病。  相似文献   

10.
四川省发热出疹性疾病血清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四川省发热出疹性疾病 (RFIs)的血清流行病学特征 ,对 1999~ 2 0 0 1年收集的 5 15份血清标本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同时检测麻疹、风疹IgM抗体。结果显示 ,麻疹、风疹IgM抗体阳性率分别为 4 9 71%和11 4 6 %。麻疹、风疹病例集中在 3月 ,以 4~ 14岁儿童为主。各级实验室应开展血清学鉴别诊断工作 ,提高麻疹监测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乌审旗健康儿童麻疹减毒活疫苗(MV)免疫效果,为免疫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取满8月龄儿童在接种MV前后血清标本,分别取1.5~2周岁儿童在复种州前后血清标本各82与32份,用酶联吸附法检测麻疹1gG抗体,抗体浓度(GMC)≥200IU/ml判断为阳性。结果初免前阳性率为2.94%(1/34),GMC为54IU/ml,免后阳性率为100.00%(34/34),GMC为1358IU/ml,为接种前的25倍:复种前阳性率为100.00%(82/82),其中低、中、高水平抗体阳性率分别占10.98%、79.27%和9.75%,GMC为1268IU/ml,复种后阳性率为100.00%(32/32),中、高水平抗体阳性率达100.00%,GMC为2344IU/ml,为复种前的1.85倍。结论在保持高WV接种率的前提下,免疫成功率的高低是控制麻疹发生的关键:初免后儿童应于1.5~2周岁进行复种,可进一步提高儿童的麻疹抗体。  相似文献   

12.
A randomized trial was conducted to assess the immunogenicity and reactogenicity of yellow fever vaccines (YFV) given either simultaneously in separate injections, or 30 days or more after a combined measles-mumps-rubella (MMR) vaccine. Volunteers were also randomized to YFV produced from 17DD and WHO-17D-213 substrains. The study group comprised 1769 healthy 12-month-old children brought to health care centers in Brasilia for routine vaccination. The reactogenicity was of the type and frequency expected for the vaccines and no severe adverse event was associated to either vaccine. Seroconversion and seropositivity 30 days or more after vaccination against yellow fever was similar across groups defined by YFV substrain. Subjects injected YFV and MMR simultaneously had lower seroconversion rates - 90% for rubella, 70% for yellow fever and 61% for mumps - compared with those vaccinated 30 days apart - 97% for rubella, 87% for yellow fever and 71% for mumps. Seroconversion rates for measles were higher than 98% in both comparison groups. Geometric mean titers for rubella and for yellow fever were approximately three times higher among those who got the vaccines 30 days apart. For measles and mumps antibodies GMTs were similar across groups. MMR's interference in immune response of YFV and YFV's interference in immune response of rubella and mumps components of MMR had never been reported before but are consistent with previous observations from other live vaccines. These results may affect the recommendations regarding primary vaccination with yellow fever vaccine and MMR.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梧州市2005~2010年麻疹疫情的流行特征,排除临床麻疹疑似病例中的风疹患者等其他出疹性疾病,为制定预防控制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捕获法对疑似麻疹患者血清进行麻疹IgM抗体检测,同时检测风疹IgM抗体.结果 采2005~2010年共收检梧州各市县送检疑似麻疹患者血清331份,麻疹IgM抗体阳性...  相似文献   

14.
深圳市罗湖区麻疹流行特征及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分析深圳市罗湖建区以来麻疹的流行动态特征以及 1999年建立麻疹监测系统以来的监测结果 ,为加速控制和消除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历年麻疹疫情资料及流行病学监测资料统计分析罗湖区 2 0年间麻疹流行特征及监测结果。结果  2 0年间罗湖区麻疹平均发病率为 6 14 /10万。建区初期 ,处于高发水平 ,年平均发病率为 2 4 4 2 /10万 ;1987年后 ,发病率大幅下降 ,但在 1992、2 0 0 1年发病率有明显回升 ,分别达到 12 5 6 /10万 ,2 1 70 /10万 ,并出现暴发疫情 ,呈周期性流行。 0~ 15岁占发病总数的 70 4 2 % ,但近 10年 ,成人麻疹 (>15岁 )所占比例由 1984~ 1993年期间的 10 5 0 %上升至 1994~ 2 0 0 3年期间的 4 2 0 6 %。男性占发病总数的 5 7 96 % ,暂住人口与常住人口发病数的比值为 3 18∶1,在发病对象中 ,免疫空白及免疫不详的占 82 5 4 %。发病高峰季节为 3~ 8月份 ,占 6 9 5 5 %。结论 自建区以来 ,麻疹发病率已大幅度下降 ,但仍出现周期流行 ,并有局部地区暴发 ,麻疹患者年龄明显后移 ,已由小年龄组模式转为混合模式。加强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工作、在成人的高危人群中开展疫苗免疫接种 ,提高免疫接种率、加强麻疹疫情监测 ,预防暴发疫情是今后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5.
2000年广西麻疹疑似病例血清学监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麻疹的血清流行病学特征 ,探讨麻疹与风疹之间的血清学鉴别诊断。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714例RFIs的血清标本进行麻疹IgM和风疹IgM抗体检测 ,对204例麻疹IgM抗体阳性的血清标本进行麻疹IgG抗体检测。结果麻疹IgM阳性率为45.7 % ,风疹IgM抗体阳性率为27.5%。在出疹后4~14天采集的血清标本其麻疹IgM和风疹IgM抗体阳性检出率最高。麻疹IgM阳性数以1~14岁为主 ,1~6岁最高 (44.5% ) ,风疹IgM阳性数是7~14岁为最高 (73.5% ) ;麻疹IgG检出<1:200为76例 (27.7 % ) ,1:200为59例 (21.5% ) ,1:800为17例(6.2 %) ,1:3200为25例(9.1 %) ,≥1:12800为27例(9.8 %)。结论采血时间与检出率密切相关 ;采集血清标本要注意质量和采集时间 ;麻疹患者与风疹患者有一定的年龄差距 ,风疹是最主要的需要与麻疹相鉴别的RFIs,未经实验室诊断极易发生误诊 ;应提高麻疹实验室诊断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敏感性 ,建议有条件的地区开展麻疹抗体血清学检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实验室检查数据分析,了解具体因素对麻疹抗体阳性率的影响,评价麻疹的检测结果。方法 2013年全市各区县送检疑似麻疹患者的血清131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送检疑似患者血清进行麻疹IgM抗体检测。结果1 3 1个样本中检出麻疹I g M阳性样本有4 6例,阳性率为3 5.1 1%。〉2 0岁年龄组的麻疹诊出率最高,性别差异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城乡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3 d内送检阳性检出率高。结论加强检测,做好疫苗免疫工作,提高疫苗覆盖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2010年1月~2017年12月浦东新区发热伴出疹性疾病(rash and fever illness,RFIs)的病原谱构成及流行特征,为RFIs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对2 381例临床标本进行肠道、麻疹、风疹等病毒的病原学检测,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 381例样本中RFIs检测阳性1 633例(68.59%)。病原谱构成前4位病毒分别是肠道(52.54%)、麻疹(28.54%)、风疹(13.04%)、水痘-带状疱疹(3.37%)。男性风疹病原体检出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年龄组分布中,肠道病毒集中在3~6岁年龄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集中在6~18岁年龄段,麻疹病毒、风疹病毒、登革热病毒、小DNA病毒集中在18岁以上年龄段,不同年龄组的病原体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 < 0.05)。RFIs发病集中在春季(41.52%),冬季最少(15.00%),其中肠道、麻疹、风疹、登革热病毒在不同季节的病原体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肠道和麻疹病毒是本地RFIs感染的主要病原体,应长期监测RFIs病原体的活动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掌握平谷区2005年麻疹流行病学特点,对2005年麻疹监测系统病例报告及运转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全年共报告麻疹疑似病例52例,临床诊断病例5例,实验室确诊40例,实验室排除7例。45例麻疹分布在全区10个乡镇,占总乡镇数的58.52%,发病较多的乡镇为平谷镇、王辛庄镇、峪口镇。学龄前儿童和青壮年为发病重点对象。发病多是免疫史不全、不详或未接种疫苗者,一部分为未到免疫月龄儿童。结论对青壮年进行麻疹加强免疫,免疫史不全和空白现象说明我区常规免疫仍存在一些问题,要着重提高麻疹的接种率及接种质量。加大血清学诊断力度,提高实验室确诊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