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选择生长抑素+肠梗阻导管对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完成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河南煤炭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职工医院2012年07月—2014年07月粘连性肠梗阻患者130例。通过抽签法对粘连性肠梗阻患者进行随机分组。组别名称设定为D1组(观察组65例)以及D2组(对照组65例)。D1组:临床选择生长抑素+肠梗阻导管的方法进行治疗;D2组:临床选择鼻胃管的方法进行治疗。比较所有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患者胃肠减压量、患者腹胀痛缓解时间以及排气恢复时间等方面表现出的差异。结果 所有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完成临床治疗后,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方面,D1组明显高于D2组粘连性肠梗阻患者(P<0.05);在腹胀痛缓解时间方面、胃肠减压量以及恢复排气时间几方面,D1组明显优于D2组粘连性肠梗阻患者(P<0.05)。结论 针对粘连性肠梗阻患者,临床选择生长抑素+肠梗阻导管进行治疗,能够发挥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将患者相关临床指标有效改善,最终成功提高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生长抑素在无法行手术治疗的恶性肠梗阻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恶性肠梗阻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28例和生长抑素组(治疗组)32例,治疗组给予常规治疗加用生长抑素(6 mg/d持续静脉泵入)3~12 d。比较两组的近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较对照组明显改善,腹痛腹胀缓解率分别为81.25%、5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肛门恢复排便排气比率分别为71.88%、53.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恢复肛门排气时间(4.5±1.5)d,明显早于对照组(6.8±2.1)d(P〈0.05);治疗组胃肠引流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分别为(256±152)ml/d、(489±198)ml/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腹部平片显示肠管积气积液减少消失,治疗组(84.38%)明显优于对照组(67.86%)(P〈0.05);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KPS评分分别为(58±10)分、(41±9)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生长抑素治疗恶性肠梗阻,能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周雪莲 《海峡药学》2011,23(3):120-121
目的 探讨生长抑素(丽枝雪南京长澳制药有限公司研制)在肠梗阻非手术早期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将收治的42例肠梗阻患者分为丽枝雪治疗组(22例)和常规治疗对照组(20例).对照组给予基础疗法,即禁食、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全胃肠外营养以及应用抗生素.治疗组除上述基础疗法外,并应用生长抑素(丽枝雪)6mg加入...  相似文献   

4.
刘东林 《河北医药》2014,(19):2951-2952
目的:观察生长抑素对于肠梗阻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的作用和临床疗效。方法将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期普通外科住院治疗的80例肠梗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给予生长抑素+肠外营养、抗感染及胃肠减压等常规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比较2组患者用药前后呕吐、腹胀、腹痛、排气、排便、电解质等临床体征变化,并对临床疗效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治疗5d后,2组患者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治疗排气率、排便率、腹痛腹胀改善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4.263,3.907,4.512,3.895, P <0.05)。自第3天开始,治疗组胃肠减压量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89±216)ml,(401±220) ml, t =2.854,2.987,3.022, P <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5%,对照组8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47, P <0.05)。结论生长抑素能明显提高排气、排便率,改善患者腹胀、腹痛症状并有效降低病理性消化液的分泌,对肠梗阻疗效显著,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生长抑素在治疗急性肠梗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5年10月至2008年6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科收治的84例确诊为急性肠梗阻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禁食、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平衡、静脉营养、预防感染等非手术治疗,试验组给与生长抑素(施他宁)6mg+生理盐水500mL,持续静脉滴注24h,疗程5~7d;对照组仅给予500mL生理盐水。记录两组保守治疗的有效率和中转手术率,肛门恢复排气时间、胃肠减压引流量、腹胀腹痛消失时间。结果试验组、对照组总有效率98.81%和90.48%,中转手术率1.19%(1/42)和9.52%(8/42),差异皆有统计学意义(χ2=6.068、7.899,P<0.05);试验组肛门恢复排气时间(6.11±2.10)d、胃肠减压引流量(558.09±23.01)mL/d和腹胀腹痛消失时间(3.19±1.08)d,均少于对照组的(11.10±1.00)d、(1108.08±34.09)mL/d和(7.07±1.9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89、7.899、7.342,P<0.05)。结论生长抑素在治疗肠梗阻中可以明显抑制胃肠液体的分泌,减少胃肠减压总量,缓解患者腹胀腹痛的临床症状,促进患者恢复肛门排气,提高患者非手术治疗成功率,最终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生长抑素在肠梗阻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3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98例肠梗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参比组各49例。参比组患者采取常规胃肠道减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治疗;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生长抑素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总治疗有效率、症状缓解时间等临床指标差异。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参比组,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腹胀减压量为(512.4±107.8)m L/d,参比组为(218.9±124.5)m L/d,差异显著(P<0.05);同时,实验组患者的肛门排气恢复时间、腹胀缓解时间和腹痛缓解时间均优于参比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肠梗阻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生长抑素能够快速缓解临床症状、促进患者康复,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朱峰 《安徽医药》2013,17(4):655-656
目的探讨生长抑素在肠梗阻非手术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分析该院2010年1月至2012年3月间收治的50例非手术治疗肠梗阻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对照组25例,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25例,常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生长抑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预后情况。结果研究数据经统计学分析,观察组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胃肠减压量、C反应蛋白、肛门排气恢复例数、平均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均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治疗后KP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KPS评分(P0.05)。结论应用生长抑素治疗肠梗阻,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保守治疗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张楠 《青岛医药卫生》2013,45(3):201-201
肠梗阻是腹部外科常见急性病症,居急腹症的第三位。肠梗阻不仅能引起肠管的局部病理改变,而且还能因肠管坏死并发中毒性休克而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文章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随机抽取医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0月普外科确诊的60例肠梗阻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学习,将生长抑素在治疗中的作用分析进行报告。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治疗组60例,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76岁,发病时间20小时至72小时不等,均经X线检查诊断为肠梗阻。1.2临床表现观察组恶心呕吐60例,腹胀腹痛60例,腹部包块34例(56.7%),腹部振水音60例,X线腹片(液气面)60例。其中,炎性肠梗阻12例(20.0%),动力性肠梗阻21例(35.0%),轻度粘连性肠梗阻18例(30.0%),粪石性肠梗阻9例(15.0%).  相似文献   

9.
刘刚  王育红  张炎 《中国新药杂志》2012,(12):1377-1380
目的:探讨应用生长抑素(商品名思他宁)非手术治疗恶性肠梗阻患者免疫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将70例非手术治疗的恶性肠梗阻患者分为研究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研究组给予思他宁治疗;观察组给予常规治疗。检测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细胞免疫指标(CD 4+,CD 8+及CD 4+/CD 8+)、体液免疫指标(IgMI,gA和IgG)以及血清免疫调节因子(IL-1I,L-6和TNF-α)的变化,并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10 d的检测结果显示,研究组CD4+及CD4+/CD8+值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IgMI,gA和IgG值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血清IL-1I,L-6和TNF-α的浓度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结论:恶性肠梗阻患者应用生长抑素治疗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提高保守治疗的成功率,同时能明显改善机体免疫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防治措施。方法选择广东省阳江市西县人民医院2000年10月至2007年11月收治的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18例,对其临床特点及防治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患者均经禁食,持续胃肠减压;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全胃肠外营养(TPN)支持;应用生长抑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应用广谱抗生素及甲硝唑预防感染等综合治疗治愈,平均治愈时间10.5d。结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有典型肠梗阻的共性特征,也有其特有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早期明确诊断,坚持首先采用系统的非手术治疗原则,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防止误将机械性肠梗阻诊断为炎性肠梗阻,一旦出现肠绞窄的迹象,表明诊断有误,应立即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奥曲肽治疗肠梗阻的疗效。方法将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普外科2003年12月—2008年12月收治的89例肠梗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奥曲肽。前瞻性记录、观察和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各种临床数据。结果治疗组(n=46)肛门排气时间、胃管拔除时间、进食流质时间和住院天数均短于对照组(n=43)(P〈0.05);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率高于对照组(P〈0.05),胃肠减压量明显少于对照组胃肠减压量(P〈0.05)。结论奥曲肽对各型肠梗阻治疗是有益的,可提高保守治疗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肠粘连导管在粘连性肠梗阻中临床疗效。方法以入住我院的粘连性肠梗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的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应用常规胃管进行胃肠减压,在无效时采用肠梗阻导管进行治疗,B组应用透视下插入法应用肠梗阻导管进行胃肠减压,观察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标变化。结果实用肠梗阻导管后,发现B组腹痛腹胀缓解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主排气时间B组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一个24 h消化液引流量比较,B组优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X线片平片观察,A组常规胃肠减压,腹平片未见明显变化,使用肠梗阻导管,可见腹片液平面减少或者消失,平均消失时间为(7.9±5.3)d;引流液性质:肠导管深黄色粪便样液体,伴臭味、黄色肠液而普通胃管为黄色肠液、绿色胆汁样液体,白色胃液。结论肠梗阻导管能有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改善患者症状,降低手术率,疗效优于普通胃管。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分析肠切除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82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患者,总结其临床表现,采用肠切除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在肠切除手术中有60例患者出现肠坏死情况,12例患者小肠粘连成团,10例患者形成缩窄环。经过肠切除手术后,治愈78例,占95.1%,有4例患者死亡,死因为中毒性休克。手术后的并发症主要有腹腔感染3例,占3.7%,切口感染5例,占6.1%,切口裂开1例,占1.2%,肺部感染3例,占3.7%,下肢静脉血栓形成1例,占1.2%,所有患者经过对症治疗后均痊愈出院。结论术后发生粘连性肠梗阻时要判断其是良性或恶性,临床医生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观察患者是否出现绞窄、肠缺血及坏死等情况,而肠切除是有效治疗肠梗阻的方法,但个别患者若情况危急则可以采用其他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经鼻型肠梗阻导管治疗不同类型肠梗阻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所收住的150例急性肠梗阻患者,将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鼻胃管进行治疗,48h后若病情无缓解的患者改用经鼻型肠梗阻导管置入进行治疗;观察组则直接进行经鼻型肠梗阻导管胃肠减压。记录并观察两组患者在置管后3d内的临床症状或者体征。结果在非癌性肠梗阻、癌性肠梗阻、小肠梗阻和大肠梗阻4种肠梗阻类型的治疗中,观察组的疗效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们认为经鼻型肠梗阻导管疗效确切,能够显著改善肠梗阻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在临床当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8年来肠梗阻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8年间收治的100例肠梗阻资料。结果病因明确90例(90%),其中机械性肠梗阻80例(88%)。原因不明10例(10%),非手术治疗60例,手术治疗40例,术后并发症3例(3%)。结论 8年间肠梗阻以粘连性肠梗阻、肿瘤性肠梗阻最常见。粘连性肠梗阻中82%为手术后所致,无手术史的肠梗阻主要以肿瘤、结核、或腹腔炎症所致。对手术后早期粘连性肠梗阻应以非手术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为主。对于左半结肠癌引起的急性肠梗阻,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情况下应采取积极的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采用不同术式治疗肠癌肠梗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肠癌并发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共50例。回顾性分析采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的患者的治愈率及1、3年生存率。结果四种术式治疗有效率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生存率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肠癌肠梗阻的手术方式可以依据具体情况做出选择,各术式之间差异不显著,均可广泛运用到临床。  相似文献   

17.
大肠癌致肠梗阻3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1982 ̄1995年共收治37例Dukis B、C期大肠癌并发肠梗阻患者,除8例低位直肠癌行Miles氏手术,2例因肿瘤不能切除行单口造瘘外,其余27例均行一期切除。术后发生吻合口瘘2例,切口感染2例,均治愈,无手术死亡,效果满意。本文着重讨论一期手术条件、术中肠腔冲洗及术后处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外科防粘连冲洗液联合腹腔镜在粘连性肠梗阻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36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2例单纯接受腹腔镜下肠粘连松解术,而观察组24例联合应用外科防粘连冲洗液。结果随访3~24个月,观察组无复发;而对照组有4例复发。结论外科防粘连冲洗液联合腹腔镜治疗粘连性肠梗阻优势明显,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复发率低等优点;因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左半结肠癌所致的急性肠梗塞患者采用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7年12月入住该院的左半结肠癌所致的急性肠梗塞患者50例,采用回顾性分析,对比不同手术方式对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的影响。结果:一期切除吻合术患者的住院时长(10.62±1.52)d明显短于二期吻合术患者的住院时长(13.34±1.45)d(P0.01);一期切除吻合术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20%显著低于对照组19.20%(P0.01)。结论:左半结肠癌至急性肠梗阻患者采用一期切除吻合术患者的住院时间更短,并发症发生风险更低,临床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用腹腔镜行肠粘连松解术89例患者与同期行开腹肠粘连松解术67例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进食时间、术后镇痛例数、术后并发症、住院天数、复发例数均优于开腹组,两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用腹腔镜行肠粘连松解术安全有效,与传统开腹手术比较具有手术时间短,患者损伤小,切口疼痛轻,并发症少术后康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