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丝裂霉素C联合可调整缝线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效果。方法 对68例(75眼)青光眼患者进行丝裂霉素联合可调整缝线的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诊观察视力、眼压和滤过泡状况。结果 手术后第1周眼压为12.28±2.12mmHg,第1月眼压为13.34±2.51mmHg,第1年眼压为17.26±3.16mmHg;术后1年功能型滤过泡65眼(86.66%)。  相似文献   

2.
梁冬生  杨晶  张芳 《江西医药》2012,47(12):1092-1094
目的 评价复合式青光眼滤过术(小梁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黏弹剂及可调节缝线)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的效果.方法 将原发性青光眼58例(76眼)随机分为实验组(复合式青光眼滤过术)43眼和对照组(单纯小梁切除术)33眼,观察术后前房、功能性滤过泡、眼压、视野.结果 术后随访3-15个月,平均6个月.实验组43眼中3眼发生浅前房,发生率为6.98%,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中83.72%(36/43)为功能型滤过泡,对照组中81.82%(27/33)为功能型滤过泡,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2周眼压为12.7mmHg,术后6个月为17.6mmHg,术后1年为17.8mmHg;对照组术后2周为13.6 mmHg,术后6个月为20.8 mmHg,术后1年为21.3 mmHg.实验组随访末眼压在21 mmHg以下88.37%(38/43),对照组最后随访眼压在21mmHg以下占63.64%(21/33),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1年视野出现进行性损害占78.78%(26/33),实验组术后1年视野出现进行性损害占27.91%(12/43),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合式青光眼滤过术能有效防止术后早期的低眼压、浅前房及后期的滤过泡瘢痕化,可以调节房水滤过量,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杨红艳 《安徽医药》2016,20(8):1568-1569
目的 观察丝裂霉素C联合可拆除缝线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效果。方法 对30例(35眼)青光眼患者进行丝裂霉素联合可拆除缝线的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诊观察视力、眼压和滤过泡状况。结果 手术后第1周眼压为(12.49±1.68) mmHg,第1个月眼压为(14.28±2.22) mmHg,第1年眼压为(17.29±2.87) mmHg与手术前眼压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功能型滤过泡35眼(82.86%)。结论 丝裂霉素C联合可拆除缝线在小梁切除术中能有效降低眼压,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慢性闭角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8例88眼原发性慢性闭角性青光眼病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6例47眼实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照组32例41眼采用传统小梁切除术.比较2组术后前房深度、眼压、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发生率及滤过泡情况.结果:术后早期浅前房发生率观察组为8.51%,对照组34.15%,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发生率观察组为0眼,对照组3眼(7.31%),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1年观察组42眼(89.36%)、对照组28眼(68.29%)眼压控制在21 mmHg(1 mmHg=0.133 kPa)以下,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年发生功能性滤过泡观察组43眼(91.49%)、对照组29眼(70.72%),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原发性慢性闭角性青光眼术后早期浅前房及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的发生率及术后滤过道疤痕化的发生,提高了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行手术治疗的原发性青光眼患者57例(76眼),分为治疗组(复合小梁切除术组)40眼和对照组(常规小梁切除术组)36眼。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浅前房发生率、滤过泡情况、眼压变化等指标。结果治疗组手术成功率(87.5%)显著高于对照组(6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治疗组浅前房发生率7.5%显著低于对照组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功能型滤过泡发生率85.0%于对照组8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及1年治疗组眼压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青光眼采取复合小梁切除术,术后浅前房及低眼压发生率低,临床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和干扰素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15例(18眼)给予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和干扰素治疗。结果 15例患者术后6个月眼压控制正常,眼压从术前的(37.5±5.6)mmHg降至(15.7±2.8)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年,17眼形成功能性滤过泡,1眼为非功能性滤过泡。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和干扰素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能保持滤过道通畅,促使新生血管消退,能较好地控制眼压,保留有用的视功能。  相似文献   

7.
可拆除缝线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一种解决小梁切除术后低眼压、浅前房、滤过泡下瘢痕形成的方法。方法 收集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122眼,分为对照组(42眼)与试验组(80眼)。对照组采用标准小梁切除术治疗,试验组采用可拆除缝线联合丝裂霉素C(MMC)治疗。结果 对照组与试验组两组术后低眼压、浅前房、滤过泡情况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 可拆除缝线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青光眼,可明显提高抗青光眼手术的成功率,该术式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青光眼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可调节缝线及丝裂霉素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48例(51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术中联合应用可调节缝线及丝裂霉素。术后观察并随访眼压、前房、滤过泡形态,视力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前房形态,眼压控制均取得满意效果。结论 小梁切除术联合可调节缝线及丝裂霉素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能很好维持术后正常的前房,且远期控制眼压及维持功能性滤过泡的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不同方式的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回顾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实施小梁切除术的青光眼患者临床资料,选取符合标准的120例(135眼),观察组60例(68眼)和对照组60例(67眼),对照组行传统小梁切除术;观察组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3个月到1年,观察两组眼压、滤过泡形态、前房形成情况。结果术后1周内观察组在眼压、滤过泡形态、浅前房情况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别,术后3个月到1年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与传统小梁切除术相比远期的临床效果好,有利于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40例(40眼)青光眼施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作为观察组。随机对照组37例(37眼)行单纯小梁切除术,比较两组术后眼压、滤过泡和前房深度。结果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观察组)术后浅前房发生率较对照组低,术后3个月观察组的功能性滤过泡较对照组多,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不仅能提高滤过性手术的成功率而且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马洪珍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4):2114-2115
目的: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及其并发症的预防措施.方法:48例(52眼)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及巩膜瓣可调整缝线技术,随访6~12个月,观察视力、眼压、滤过泡、前房、眼底及视野,并总结手术并发症的预防措施.结果:术后5眼(9.62%)视力下降,2周内恢复至术前.5眼(9.62%)眼压超过21mmHg(1mmHg=0.133Kpa),经相应处理后眼压降至正常.47眼眼压正常,为功能性滤过泡.-型浅前房6眼(11.53%),滴1%阿托品眼液1周后恢复正常.2眼(3.85%)前房少量积血,3天内自行吸收.3眼(5.77%)明显前葡萄膜炎,用药后2周内好转.3眼视盘杯盘比进展性增大及视野缺损进展性加重,眼压控制后杯盘比及视野均能稳定.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疗效满意,但应尽量预防其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肖其萍 《中国医药指南》2010,8(21):28-28,83
目的探讨改良小梁切除术与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术后疗效比较与分析。方法选取青光眼患者95例(95眼)随机分成观察组49例(49眼),对照组46例(46眼),分别行改良小梁术与小梁切除术。结果经统计学处理,术后早期眼压控制情况与前房形成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术后远期眼压控制情况与功能性滤过泡形成情况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改良小梁切除术较小梁切除术具有良好的远期眼压控制效果和形成良好的功能性滤过泡,减少了手术并发症的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trabeculectomy)在治疗原发性青光眼(primary glaucoma,PG)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88例(208眼)已确诊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e-closureglaucoma,PACG)及开角型青光眼(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POAG)分为两组.对照组85例(95眼)采用常规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组103例(113眼)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术后24周浅前房发生率、眼压控制率、功能性滤过泡及手术成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青光眼,具有术中创伤小、降眼压作用明显、并发症少、安全性高等优点,前房和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理想,眼压控制好,视力满意,有效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丁娟  马伊  张岩 《天津医药》2012,40(10):1049-1051
目的:评价丝裂霉素C(MMC)应用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患者行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中的价值.方法:选取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33例(33眼),分为使用MMC组(14眼)及对照组(19眼),对2组行晶状体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比较2组手术前后视力、眼压、并发症以及滤过泡情况.结果:2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及眼压均较术前都有较大改善.12周时MMC组的眼压低于对照组(P<0.05).MMC组滤过泡的生存时间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并发症相似,均未发生较严重并发症.结论: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中使用MMC有助于控制术后眼压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丝裂霉素C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应用效果。方法青光眼患者88例122眼按照随机数字法分观察组及对照组各61眼,观察组术前均应用甘露醇静滴、乙酰唑胺口服及溴莫尼啶眼液点眼,眼压控制在4.0kpa以下;对照组实施常规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结果随访(1.78.23±0.65)年;观察组眼压平均(2.05±0.48)kpa低于对照组的(2.98±0.50)kpa(P<0.05),功能性滤过泡形成占91.08%、手术总有效96.72%均高于对照组的75.41%、88.52%(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3.28%VS 1.64%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丝裂霉素-C应用于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安全有效,能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治疗各种类型青光眼,控制眼压及改善视力的疗效观察。探索一些提高手术成功率的方法。方法施行青光眼小梁切除术31例(35只眼)各种类型青光眼,术中使用抗代谢药物丝裂霉素C(MMC)抑制滤过区瘢痕形成,以获得功能性滤过泡和理想的眼压控制。随访1年。结果 31例(35只眼)除2例前房延缓形成,经保守治疗后前房恢复正常,大部分病例术后炎性反应轻微,有2例(3只眼)术后炎性反应较重,用阿托品散瞳,全身应用皮质类固醇,口服吲哚美辛(消炎痛)使炎症控制,术后眼压控制在12.22~20.55mmHg,全部形成功能性滤过泡。随访1年期间,均未发现前房消失或变浅和低眼压等并发症。结论青光眼小梁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MMC)治疗青光眼近、远期效果好,并发症少,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7.
吴丽萍 《海峡药学》2012,24(4):139-140
目的观察青光眼滤过手术联合丝裂霉素C的应用效果,评价其可行性。方法 2006年1月到2010年12月收治原发性青光眼患者共82例(108眼)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54眼,观察组在显微镜下实施联合丝裂霉素C(MMC)青光眼滤过手术;对照组除术中不用MMC外,其余治疗与观察组相同。结果两组患者(15.23±6.33)月,术前眼压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后观察组眼压(17.67±3.12)mmHg低于对照组的(22.67±4.36)mmHg(P<0.05);两组病例术前术后视野基本保持不变;观察组功能性滤过泡形成占88.89%高于对照组的61.11%(P<0.05)。对照组1例出现点状角膜上皮病变、1例术后低眼压伴有黄斑皱褶。结论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辅助应用MMC是一种安全有效手术方法,能提高手术成功率,但是MMC有一定的毒性副作用,选择好适应症,应根据个体差异,尽量使用低浓度MMC,适当放置时间及足够量的生理盐水冲洗创面,注意保护周围组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研究丝裂霉素联合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88例青光眼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8例采用传统的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组40例采用采用丝裂霉素联合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眼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浅前房分型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治疗青光眼时采用丝裂霉素联合可调节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可有效改善术后眼压,有利于手术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巩膜瓣可调整缝线和丝裂霉素c联合前房穿刺术在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对80例(90眼)青光眼患者做矩形巩膜瓣与前房穿刺13,然后行小梁切除术,在巩膜瓣一侧做可调整缝线,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防止滤过泡瘢痕化,术后观察眼压、滤过泡形态,前房深度及并发症。当术后前房形成稳定或眼压回升〉10mmHg时,拆除巩膜瓣可调整缝线。结果83只眼(92%)眼压〈21mmHg,4只眼局部药物治疗后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术后第1天全部前房形成良好,术后巩膜瓣可调整缝线2~14d内拆除,平均6d,6个月内随诊83只眼形成功能性滤过泡,术后共发生浅前房6眼,占8.9%,2只眼出现脉络膜脱离,1只眼出现恶性青光眼,引流过畅1眼,结膜切口渗漏2眼,经保守治疗后治愈。结论可调整缝线、丝裂霉素c联合前房穿刺在小梁切除术中形成前房,减少浅前房发生率,促进功能性滤过泡的形成,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并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07年5月至2010年6月收治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76例184眼,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91例95眼,采用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实验组85例89眼,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眼压、浅前房发生率、功能性滤过泡形成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前及术后1周,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眼压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个月、6个月及1年,实验组患者眼压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浅前房发生率及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效果确切,眼压控制效果好,同时可有效减少浅前房发生,术后并发症少,具有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