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本地区不同献血人群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检测结果,寻找出献血者的HIV感染高危人群,预防控制艾滋病的传播,确保临床输血安全。方法对本站接收的无偿献血者58621例次的血液样本进行HIV抗体检测,并针对其中的不同人群进行检测结果的比较。结果无偿献血者初检阳性率为0.0665%(39/58621),复检阳性率为0.0478%(28/58621);男性阳性率为0.0494%(18/36458),女性阳性率为0.0451%(10/22163);复检确认阳性的28例次均是首次献血者。不同性别、首次与非首次献血的HIV复检确认阳性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公务员、医务工作者、在校学生人群中均无HIV抗体阳性者;其他人群HIV抗体检出的阳性率由低到高排序分别是: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本地务农者、其他人员、外来流动人口。结论血站人员应加强对HIV感染高危人群的HIV抗体检测,同时鼓励首次献血人群再次献血,有利于增加临床用血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本地区无偿献血者梅毒螺旋体抗体的检测结果,控制梅毒经输血途径传播,确保临床输血安全。方法对我站采集的献血者58621例次的血液样本进行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与比较。结果无偿献血者58621例次的梅毒螺旋体抗体初检阳性率为0.713%(418/58621),复检阳性率为0.713%(418/58621)。梅毒螺旋体抗体男性阳性率为0.793%(289/36458),女性阳性率为0.582%(129/22163)。首次献血者阳性率为2.075%(412/19856),非首次献血者阳性率为0.0155%(6/38765)。不同性别、首次与非首次献血的梅毒螺旋体抗体复检确认阳性率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18~25岁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率为0.508%(84/16530),26~35岁阳性率为0.955%(196/20534),36~45岁阳性率为0.729%(106/14534),46~54岁阳性率为0.370%(26/7023)。结论血站要重点筛查首次献血者的梅毒螺旋体抗体,还应鼓励非首次献血的人群再次参与献血,确保临床用血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2007~2012年周口市无偿献血者梅毒感染情况,以及感染者在不同性别、年龄、学历人群中的分布情况,为采供血机构制定献血者招募指南提供参考,从而在源头上控制经血传播疾病。方法收集2007~2012年无偿献血者梅毒感染情况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共调查200950人次献血者,其中男125292(62.35%)人次,女75658(37.65%)人次,高中学历者124308(61.86%)人次,高中以上含中专共35488(17.66%)人次。结果整体总阳性率为0.12%,且呈逐年下降趋势(P〈0.01),其中女性高于男性(P〈0.01),31~40岁年龄段最高达0.16%(P〈0.01),学历越高阳性率越低(P〈0.01)。结论针对不同人群做好献血者健康征询,以防止高危人群献血。普及献血常识和加强经血传播疾病危险性及危害知识的宣传,对降低输血风险及保证输血安全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无偿献血者中梅毒螺旋体抗体的检测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本院58645例献血者临床资料,所有献血者血液样本均予以梅毒螺旋体的抗体检测,对比检测结果。结果本组58645例献血者初检的阳性率是0.72%,通过复检确认的阳性0.72%;男性的阳性率是0.80%(290/36321),女性的阳性率是0.58%(130/22324);首次的献血者中,阳性率是2.07%(414/20000),非首次的献血者中,阳性率是0.01%(6/38645);不同献血次数及性别间阳性率差异显著(P<0.05)。结论梅毒螺旋体抗体的阳性率与献血次数、性别及年龄等均有关,血站征集献血者时,应重点筛选在献血次数、性别及年龄等方面具有优势的人群,以降低梅毒感染率,确保献血的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初步了解益阳市无偿献血者不同人群HBsAg阳性率流行情况,从而减少HBsAg阳性血的无效采集,确定低危献血群体,为安全输血提供保障。方法采用金标记免疫层析法对献血者进行HBsAg初筛检测,回顾性分析2006—2008年流动采血车上72935名无偿献血者基本资料及初筛检测结果。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结果HBsAg总阻性率5.12%,2006~2008年各年阳性率呈递降趋势;男性阳性率为5.98%、女性阳性率为3.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军人和学生HBsAg阳性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χ^2=0.68,P〉0.01),但学生和军人HBsAg阳性率比其他人群显著(r=34.67,P〈0.05)。结论益阳地区HBsAg阳性率逐年呈下降趋势,学生和现役军人是安全输血的低危人群,应作为主要选择对象。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增城市无偿献血者血清学标志物感染状况,为无偿献血的招募方式和招募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4- 2010年增城无偿献血者56 180(人)份的检测结果作回顾性分析,分别对不同性别、文化程度的献血人群的血液ALT、HBsAg、抗-HCV、抗HIV、抗-TP检测结果分析,评价不同献血人群与血液检测阳性率的关系.结果 56 180人次献血者血液检测总阳性率6.47%; ALT指标不合格率整体呈上升趋势;HBsAg指标不合格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男性献血者阳性率为8.21%,女性献血者的阳性率为3.41%,P< 0.05,差异有显著性.其中ALT的阳性率男性为5.31%,女性为1.69%,P<0.05,差异有显著性.文化程度为“高中以上(含高中)”与“高中以下”的人群比较,P< 0.05,差异有显著性,为主要献血人群.结论 增城地区ALT指标不合格率占总的报废率的61.81%,采血前有必要对献血者进行ALT快速筛查,特别是男性献血者.招募低危献血者人群对减少输血传播疾病,提高输血安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无偿献血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与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以及梅毒螺旋体(TP)合并感染情况。方法 选取自2018年1月~2019年10月于广州市献血站无偿献血的献血者644 706例作为研究对象,检测抗-TP、抗-HIV、抗-HCV及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统计和分析HIV与HBV、HCV及TP合并感染情况。结果 HBsAg阳性率为0.6%,抗-HIV阳性率为0.1%,抗-HCV阳性率为0.13%,抗-TP阳性率为0.26%。HIV合并HCV感染患者1例,感染率为0.15/万,HIV初筛阴性与阳性组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HIV合并TP感染患者20例,感染率为0.31/万,HIV初筛阴性与阳性组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HIV合并HBV感染患者1例,感染率为0.15/万,HIV初筛阴性与阳性组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无偿献血者HIV感染人群合并TP感染率较高,因此,为了为血液输血安全提供保障,必须提高输血前筛查质量,尽量将高危人群排除在外。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南平市无偿献血人群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2006年至2010年南平市无偿献血者91 536份血液标本进行梅毒抗体检测。结果无偿献血人群梅毒抗体阳性率为0.83%,呈逐年下降趋势。梅毒阳性率女性高于男性,30~50岁者阳性率较高,自由职业者构成比较高。结论根据我市梅毒抗体阳性者的特点,做好献血者筛选,减少高危人群参加献血,制定全市科学合理的血液收集和安全检验程序,确保临床用血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梅州市自愿无偿献血人群HIV感染情况,为制定血液安全和管理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7—2012年梅州市自愿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HIV筛查采用ELISA试验,HIV抗体初筛可疑标本送梅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使用免疫印迹试验(WB)进行确证,确证阳性者判定为HIV抗体阳性。结果在2007—2012年162896例梅州市自愿无偿献血者中,检出HIV抗体阳性16例,阳性率为9.82/10万,不同年份自愿无偿献血人群HIV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IV抗体阳性者均为男性,以青壮年为主。结论采供血机构要进一步加强实验室质量管理,大力开展大众艾滋病知识普及工作,把输血传播HIV风险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河池市无偿献血情况,了解其规律,指导无偿献血工作开展,为献血招募策略提供相关依据。方法收集河池市2013年~2018年献不同献血量的初次、重复献血人次及其血液检测结果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2013年~2018年血液检测总不合格率为3.8%,初次献血总不合格率为5.3%、重复献血总不合格率为2.0%,二者比较χ2为1064.75(P <0.05);2013年~2018年200、300、400 mL初次献血检测不合格合计、重复献血检测不合格合计、总检测不合格合计的χ2分别为192.43、23.05、25.97,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13年~2018年血液检测不合格总体呈下降趋势;2013年~2018年,献200 mL率逐年显著下降,献300 mL、400 mL率逐年上升,初次、重复献血人群献400、300、200 mL比例分别为0.8∶1∶0.2、2.6∶1∶0.1,前者以300 mL为主而后者以400 mL为主;河池市近6年无偿献血人次总体变化不大,略呈下滑趋势。重复献血人次合计占总献血人次的46.1%,低于初次献血人次53.9%的比列,且呈逐年下降趋势。结论重复献血者的血液检测不合格率明显低于初次献血者,为低危献血人群,采供血机构应加大固定献血者队伍的组建力度,以保障临床输血安全;不同献血量的献血人群血液检测不合格结果比较存在统计学上的差异,不支持认为选择高血量献血的献血者身体健康状况相对较好而血液检测不合格率应该相对较低的观点;通过加大无偿献血宣传力度,市民越来越接受高血量献血;重复献血者较初次献血者更能接受高血量献血;政府应出台各种献血者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适龄公民积极献血,血站在加大无偿献血宣传招募力度的同时尽可能地保障献血者及其亲属的优先用血权,鼓励更多献血者再次献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本地区无偿献血者抗-HCV、HCV-RNA与ALT的检测结果,控制丙型肝炎经输血途径传播,确保临床输血安全。方法对我站采集的献血者58621例次的血液样本进行抗-HCV、HCV-RNA与ALT检测,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无偿献血者58621例次检测抗-HCV阳性率为1.784%(1046/58621)。抗-HCV阳性1046例次中,男性阳性率为2.081%(759/36458),女性阳性率为1.295%(287/22163)。首次献血者阳性率为4.049%(804/19856),非首次献血者阳性率为0.624%(242/38765)。不同性别、首次与非首次献血的抗-HCV阳性率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无偿献血者58621例次中抗-HCV和HCV-RNA检测结果均为阳性者841例次,抗-HCV阴性而HCV-RNA阳性者15例,抗-HCV阳性而HCV-RNA阴性者205例。HCV-RNA的阳性率为1.460%(856/58621)。856例次HCV-RNA阳性者中ALT异常率56.308%。结论单纯使用抗-HCV或HCV-RNA检测诊断HCV感染均有其局限性,采用同时检测抗-HCV与HCV-RNA指标可有效提高献血者HCV感染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2.
2005~2008年东莞市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志森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4):162-162,164
目的:了解2005~2008年东莞市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感染情况。方法:用赖氏法检查血液ALT,ELISA法检查血液HBsAg、抗-HCV、抗-HIV、梅毒等可经输血传播的病原体;结果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卡方检验。结果:共检验245654份,其中不合格9477份,总不合格率为3.86%;HBsAg、梅毒、抗-HCV、抗-HIV阳性率分别为1.03%、0.60%、0.35%、0.01%,ALT异常率为1.98%;各年检测总不合格率为3.53%~4.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偿献血人群中,引起血液不合格以ALT比例最高(1.98%),其次为HBsAg(1.03%),同时也存在一定比例的人群感染梅毒、HCV、HIV,因此应不断加强血液质量控制,保障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分析无偿献血人群HIV感染状况,评估血液安全水平,为制订血液安全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阳江市历年参加无偿献血者HIV感染率,HIV感染与户籍、年龄、性别和文化程度等的关系.结果 1999-2010年,阳江市无偿献血人群中共发现HIV阳性63例,HIV阳性率0.048%,居省内前列;63例HIV感染者按5个年龄组(18岁~、21岁~、31岁~、41岁~、51~55岁)分别为1例(0.013%)、29例(0.053%)、28例(0.089%)、3例(0.010%)、2例(0.037%),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其中以21~40岁年龄组感染为主;63例HIV感染者按男、女性别分别为48例(0.051%)和15例(0.041%),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与户籍、文化程度等也有明显关系.结论 阳江市血液安全形势仍然比较严峻,应加大力度,完善血源招募策略和积极提高血液检测及质量管理水平,保障临床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4.
《中国医药科学》2017,(5):149-151
目的分析初次与固定无偿献血者HIV抗体检测不合格率原因。方法对本献血站2016年5月~2016年12月30例无偿献血者HIV抗体不合格者,对其献血次数关系给予回顾分析。记录比较初次及固定无偿献血者总不合格率、不同性别不合格率、不同年龄段不合格率。结果固定无偿献血者HIV抗体检测不合格率为0.11%,低于初次无偿献血者的0.3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次与固定无偿献血者HIV抗体检测不合格率中,男性均高于女性,且固定者低于初次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次与固定无偿献血者HIV抗体检测不合格率均集中于31~40岁及51~60岁年龄段,且固定者低于初次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无偿献血前献血者具体情况征询,并实施血液筛查,对低危固定的无偿献血者建立长期档案,提高检测人员技术水平,加强检测管理,有效降低血液报废率,保证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单人份核酸检测技术(individual donor-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test,ID-NAT)对窗口期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阳性标本的检出能力,探讨ID-NAT对降低输血感染HIV残余风险的作用.方法 采用Procleix Tigris单人份核酸检测系统和两种不同厂家的ELISA试剂对采集的血液标本进行平行检测,对ELISA检测阴性ID-NAT检测阳性标本进行HIV鉴别试验,并对HIV鉴别阳性的献血者进行追踪检测.结果 采集血液标本196900份,检出ELISA阴性ID-NAT联检阳性标本256例,HIV鉴别实验阳性标本2例.第1例HIV阳性献血者献血后29 d免疫印迹确证试验为HIV-1抗体阳性,且HIV(1+2)抗体及HIV-1 P24抗原ELISA双试剂检测均呈阳性反应.第2例HIV阳性献血者,献血后第0、4、7 d血液标本病毒载量呈上升趋势,第4天仅单试剂ELISA检测呈阳性反应,第7天和第14天时,双试剂ELISA检测已均呈阳性反应,且第30天确证试验为HIV-1抗体阳性.结论 ID-NAT应用于血液筛查可缩短HIV检测窗口期,降低输血感染HIV残余风险,从而有效提高血液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梅州市无偿献血者传染性标志物的流行状况,进一步做好血液质量监控,减少血液资源的浪费,提高供输血管理工作质量。方法对梅州市2002~2011年无偿献血者血液ALT、HB-sAg、抗-HCV、梅毒和抗-HIV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ALT异常为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不同性别献血者ALT、梅毒、抗-HIV阳性率,不同年龄段献血者ALT、HBsAg、抗-HCV、梅毒、抗-HIV阳性率,不同职业献血者ALT、HBsAg、梅毒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不断加大无偿献血知识的宣传力度,做好献血前的健康咨询,尽量采集低危人群相对安全的血液,保障临床用血安全。  相似文献   

17.
2002年~2005年珠海市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通过对珠海市2002年1月~2005年1 2月无偿献血者血液的检测结果分析,为防止输血传播相关传染病提供有效措施,确保临床用血安全.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二种不同试剂对53526份珠海市无偿献血者的血液进行了严格检测,结果逐年逐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珠海市2002年-2005年自愿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检测项目中淘汰率由高至低为HBsAg>ALT>梅毒>抗-HCV>抗-HIV,总阳性率为7.5 3%,且有逐年下降趋势.讨论为保证血液安全,进一步加强无偿献血知识的宣传,严格献血者筛选,保证低危人群来献血.严格的血液检测,尽可能开展对HBV、HCV、HIV的病毒核酸检测技术,缩短病毒感染的"窗口期",使输血更加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郑州市无偿献血者梅毒感染情况。方法对无偿献血者梅毒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调查,并对其年龄、性别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郑州市无偿献血者340 475人份,检出梅毒阳性者共有506份,梅毒阳性率为0.149%。男性无偿献血者195 020人份,梅毒阳性数为273人份,阳性率为0.140%;女性无偿献血者145 455人份,阳性数为233人份,阳性率均为0.159%。阳性率男性有递增的趋势。阳性率男女随年龄递增而增加,18~25岁感染率最低,26~30岁阳性率增幅最大。男性31~35岁阳性率呈下降趋势,36~55岁呈现递增趋势。女性26~30岁阳性率增幅比男性较大,女性31~40岁阳性率呈下降趋势,41~45岁女性有增加趋势。结论郑州地区的无偿献血者梅毒阳性率较低,属于低危人群;梅毒阳性率男女性别无显著差异,而不同年龄段有显著的差异;献血前应加强高危人群的咨询,保证临床输血的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用于艾滋病筛检人群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中的临床价值,为完善疾控中心HIV检测咨询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因具有艾滋病高危感染风险而在疾控中心接受艾滋病筛查的75例HIV自愿咨询检测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受检者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胶体金法对HIV抗体进行检测,比较2种检测方法对艾滋病高危受检者HIV抗体的筛查结果,并针对HIV抗体阳性患者进行分析。结果 75例HIV自愿咨询检测者中,经酶联免疫吸附法初筛阳性共13例,经胶体金法初筛阳性共9例,2种试剂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酶联免疫吸附法对HIV抗体初筛阳性的灵敏度、约登指数、阴性预测值、假阴性率均高于胶体金法(P <0.05),酶联免疫吸附法与胶体金法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假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酶联免疫吸附法用于艾滋病高危风险人群HIV抗体筛查中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可提高初筛HIV抗体阳性检出率,为艾滋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张家港市2007~2012年无偿献血者传染性疾病指标的筛查情况,为制定预防传染性疾病的输血传播、减少血液资源浪费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11352份无偿献血者血液样本的ALT、HBsAg、抗-HCV、抗-HIV及梅毒抗体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张家港市无偿献血者总阳性率为2.56%,其中ALT、HBsAg、抗-HCV、抗-HIV、梅毒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00%、0.54%、0.28%、0.10%、0.63%,各年间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加强献血者传染性疾病相关指标检测,建立相对固定的无偿献血者队伍,能有效保障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