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内经》方剂组方法则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内经》提出的方剂组方法则进行深入研究和阐释。《内经》所提出的君臣佐使是被学术界大多数人所承认的组方法则,但《内经》中所提出的气味组方法则却未受到学术界应有的重视。气味组方法则所包括的六气淫胜组方法则和五脏苦欲补泻组方法则亦是方剂组方法则的重要组成部分。《内经》所提出的组方法则是后世组方的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风水最早载于《内经》,散见于其中多篇,其病因为风邪袭表、肾风误刺;病机为肾阳不足,肺失宣降;主症为浮肿、咳喘、脉浮;治疗应发汗、攻逐、利小便,亦可针刺治疗。后世医家对《内经》风水理论多有发挥,如汉·张仲景、隋·巢元方、唐·孙思邈、元·朱丹溪、明·张景岳、清·李中梓等。风水的现代研究,在病因病机、诊断标准、辨证分型等方面,结合现代医学观点,亦有所发挥。 相似文献
3.
三、发病人体内部脏腑之间的生理活动,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使原来处在相对平衡的状态遭到破坏,而引起疾病的发生,这一过程称之为发病。《内经》以脏腑的阴阳协调来说明这一平衡状态,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指出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即是。阴阳偏胜,则可 相似文献
4.
五、辨证《内经》对热病的辨证是采用六经辨证的,根据临床症状在经脉循行部位上的表现而确定六经辨证。如《素问·热论》云:“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 相似文献
5.
热病,指急性发热的疾病。《内经》中有很多有关热病的记载,从病因病机到辩证治疗,提出了一套较系统的理论,某些理沦至今仍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但由于受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影响,也给后世带来了长期的争论。现就《内经》中有关热病的理论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谈谈笔者的学习体会。 相似文献
6.
七、治则《内经》为疾病的治疗确定了不少治则,有的是治疗热病所应遵循者,略举如下。 1.调理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阴阳 相似文献
7.
《内经》论证思维的层次性及对后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被后世尊为"医家之宗”的<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其内容甚广,除医学以外,尚涉及哲学、天文、历法、数学、地理、气象、心理等学科领域.可以说,<内经>是先秦时期一部以医学为主的百科经典全书.其医理深奥广博,为历代医家所推崇和研究. 笔者通过对<内经>有关人体生理、病因、病传、诊断及防治等内容的分析,发觉<内经>论证思维具有一定的层次性,而且这种思维的层次性对后世医学影响颇大.现就浅见述诸于后,以供探讨. 相似文献
8.
9.
10.
<正>《黄帝内经》中有大量饮食养生的原理和方法,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有关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节五味,避免五味偏嗜酸苦甘辛咸是饮食水谷的5种滋味,《内经》称之为五味,对人体脏腑具有补益作用,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1.
《伤寒杂病论》中方剂药物性味配伍的运用非常全面。在四气配伍方面有寒热(温)并用法和寒温(热)互投法;在五味配伍方面有辛甘化阳、辛开苦降、辛散酸收、酸甘化阴、酸苦涌泄、甘淡利湿、甘补苦泻等方法;另外还有四气配伍五味的辛温成寒反佐法。临床应充分掌握药物的性味,根据疾病证候特点,按性味特点配伍组方,才能充分发挥中药性味配伍的特点和优势。 相似文献
12.
13.
经典名方中药物关键信息考证是经典名方制剂开发的源头性工作,直接关系到后续开发中的药材取样、炮制、质量标准制定等环节,继而影响整个制剂的物质基准建立。然而在研发过程中均不同程度地遇到了古今异同的难题,特别是经典名方中的药材基原、道地、炮制方法等。应采取"尊古而不泥古"的态度,客观看待历史演变,亦可根据历代名方沿用及后世应用情况确定经典名方中药物的相关信息,在尊重古代医籍原文记载本意的基础上,充分梳理历代变迁,结合当前生产实际情况,最终确定经典名方关键信息。根据以往诸多考证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情况与问题解决方法加以总结,提出药物考证的基本原则与具体的实施细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和明确经方中大枣的功用、主治证候等,为其临床应用提供思路和参考。方法:从用法用量、主治证候及配伍应用等方面,查证《伤寒杂病论》原文中配伍应用大枣的72首经方及相关条文,总结其规律。结果:大枣基本以“枚”作单位,以12枚为常用药量,含大枣经方多为汤剂,多直接掰开去核入剂,也有以枣肉入膏和丸的形式。含大枣经方主治证候,病位涉及头面、胸中、胃肠、四肢、营血等身体各部分,病性涉及寒热、疼痛、呕呃下利等;大枣与生姜配伍,有调营卫、和枢机之功;与人参、甘草配伍具有补中养营之效;与当归配伍还有养血通脉安神的作用;还能益土制水、缓和药性,与甘遂、芫花、葶苈等逐水药物合用,在逐水利水的同时还能减毒、缓和药性。对于“咳”“胸腹满”“痰涎阻滞”等情况应慎用大枣。结论:大枣的功效因配伍和用量不同而异,临床需要谨慎辨证,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5.
经典名方的研发是积极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梳理经典名方组成药味的历史演变以明确中药材基原、产地、炮制等对其研发尤为重要,是保证安全性及药效的源头。通过查阅文献,发现目前桑白皮研究主要集中在化学成分、药理机制以及现代临床研究等方面,鲜有古医籍文献研究,该研究基于"尊古"原则对古籍记载的桑白皮基原、产地、炮制等方面进行全面梳理分析以考证其历代演变过程,为经典名方中桑白皮的研究提供非临床安全性研究资料。经考证可知桑白皮的别名多达20余种,现代最常用的名称只有"桑白皮""桑根白皮""桑皮"。唐宋及以前桑白皮基原主要为桑、鸡桑;唐宋以后桑白皮植物来源呈现多样性;近现代逐渐确定桑为桑白皮的主流药用品种。因此,建议经典名方研发中选择桑Morus alba Linn.var.alba作为桑白皮的植物来源。古籍记载桑树处处均有栽培,以江浙、四川地区为优,现代以河南、安徽所产桑白皮为盛。桑白皮古今品质评价结论基本一致,均以根皮色白、皮厚、味甘者为佳。现代桑白皮的炮制方法主要有生桑白皮、蜜桑白皮、炒桑白皮3种。从古代文献考证来看,除了以上3种药用规格外,历史上还曾出现过烧、焙、炙等不加辅料炮制法,以及麸炙、米泔水浸、蜜酒炙等多种加辅料炮制法,经典名方所使用桑白皮的炮制方法应结合具体药物条文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6.
17.
江西中医学院陈瑞春教授,"活用经方,师古不泥",对于当年初识伤寒的我影响很大.由是,笔者行医之初,以经方为主,辨证论治,时有效验.但在慢性病、疑难病的治疗过程中,有时十分茫然,明明病机明确的病证,尽管急性期的治疗满意,但缓解期的治疗却无从下手. 相似文献
18.
将1989年以来经方在耳部相关疾病如耳源性眩晕、耳聋耳鸣;鼻部相关疾病如鼻炎、鼻衄;咽喉相关疾病如咽喉炎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临床及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20.
研究经方半夏药对,除了研究其之间的功效相互作用外,还要格外重视研究其之间功效因用量调配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治疗作用,在临床中常用半夏药对有半夏配生姜、半夏配干姜、半夏配黄芩、半夏配旋覆花、半夏配茯苓、半夏配麦冬、半夏配泽漆、半夏配苦酒、半夏配栝楼实、半夏配厚朴、半夏配桂枝、半夏配麻黄、半夏配人参、半夏配黄连、半夏配石膏、薤白配半夏、半夏配苏叶生姜、半夏配甘遂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