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3 毫秒
1.
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1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SCD)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SCD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0例SCD患者均成年发病,亚急性或慢性起病,中老年多见。病变主要累及后索、侧索及周围神经。临床症状以四肢感觉异常、足踏棉花感、束带感多见,其中足踏棉花感是其特征性改变。血清维生素B12浓度降低7(7/10)例,电生理及MRI均有明显改变。经维生素B12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8例。结论SCD是由于维生素B12缺乏,以脊髓后索、侧索及周围神经损害为主的疾病,血清维生素B12浓度的测定有助于本病的诊断,电生理及MRI检查对本病诊断有一定意义。补充维生素B12是本病治疗的根本。  相似文献   

2.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ubacute combined degeneration of the spinal cord,SCD)是一种与维生素B12(VitB12)缺乏有关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SCD发病率低,表现具多样性和非特异性,在病程早期阳性体征通常单独存在;另外,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健康观念、饮食结构的改变,其病因也越加复杂,极易误诊、误治。本文对2006-2008年作者单位诊治的6例SC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3.
以往亚急性联合变性(subacute combined degeneration,SCD)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与血液检查,对于血清VitB12浓度正常或症状不典型则难以确诊。近年来,MRI及电生理学检查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现把我科近几年确诊的12例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临床症状和辅助检查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浅谈老年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临床诊断经验,为临床早期诊断该病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从2007年2月至2009年11月接诊的50例老年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患者的诊断资料,总结老年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患者的临床特征、血清维生素B12含量变化、肌电图特征及MRI特征。结果:典型的SCD根据病人亚急性、慢性病程,脊髓后索、锥体柬及周围神经合并受损表现,血清维生VBl2减少,治疗后神经症状改善即可确诊,但是SCD的早期诊断更为有效的方式还是MRI,所有病例的MRI检查中T2WI均出现颈髓或胸髓后索高信号病灶,可予以确诊。结论:临床对于典型的SCD患者可采用临床症状结合血清VB12、肌电图即可确诊,对于疑似SCD的患者要行MRI检查以尽快确诊,明确的诊断并配合积极的治疗,SCD患者能获得较好的康复效果;否则易致患者病情恶化严重者甚至导致死亡。  相似文献   

5.
正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ubacute combined degeneration of the spinal cord, SCD)是由于维生素B12缺乏导致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脊髓后索、侧索及周围神经等,临床表现以双下肢深感觉缺失、感觉性共济失调、痉挛性瘫痪及周围性神经病变等为主,常归属于中医学"痿病"范畴[1]。SCD好发于65岁以上老年人,SCD发病率较低且起病隐匿,早期临床症状不典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CD)在中国南方地区发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转归。方法:总结本科室近4年8例SCD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同期国内外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对比。结果:发现8例患者均有与已知可以引起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病因有关,其中以胃病为主;痉挛性截瘫、感觉异常、深感觉减退、共济失调为SCD常见的症状和体征。该病误诊率高,相关辅助检查有一定敏感性。预后取决于治疗的时机。结论:亚急性联合变性的诊断要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及相关的辅助检查,并排除一些容易误诊的疾病。对部分诊断困难的患者进行试验性治疗及随访,可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7.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CD)是由于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的神经系统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脊髓后索、侧索及周围神经,严重时大脑白质及视神经亦可受累.临床表现为双下肢深感觉缺失、感觉性共济失调、痉挛性截瘫及周围神经病变,临床多见于胃大部分切除术后的患者.笔者2001-2006年收治11例SCD患者,均未行胃大部分切除术,现将其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CD)是由于维生素B12缺乏导致的神经系统变性,病变主要累及脊髓后索、侧索及周围神经,严重时大脑白质及视神经亦可受累~([1])。此病多见于胃大部切除、回肠切除、大量酗酒伴萎缩性胃炎的患者,亦见于营养不良、先天性内因子分泌缺陷、叶酸缺乏、血液运铁蛋白缺乏等。镜下表现为髓鞘的肿胀、断裂,随后轴突变性,脱失,轴突变性的结果可继发前角细胞甚至大脑白质变性~([2])。初期病变病灶多散在分布,  相似文献   

9.
正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ubacute combined degeneration,SCD)是由体内维生素B12缺乏导致的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累及脊髓后索及锥体束,严重时大脑白质、视神经亦可有不同程度的受累[1]。SCD起病隐匿,临床表现为双下肢麻木或无力、深感觉减退或缺失、感觉性共济失调、痉挛性瘫痪、周围性感觉障碍等,并伴有头晕、二便障碍、视力减退等[2]。该病发病率低、误诊漏诊率高,容易与多发性硬化(MS)、韦尼克脑病(WE)、吉  相似文献   

10.
中医药治疗运动神经元病的研究现状与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动神经元病(Motor Neuron Disease,MND)是一组病因未明,选择性侵犯运动系统或某一部分的进行性变性病。病变的范围包括脊髓前角细胞、脑神经运动核、皮质锥体细胞、皮质延髓束和皮质脊髓束。临床表现为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及相应肌群的萎缩、无力,延髓麻痹和上运动神经元(锥体束)损害的体征。感觉系统一般不受侵犯。有学者发现,家族性运动神经元病的病因与人类第21号染色体上的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基因突变有关[1],但大量、散发的MND病因至今未明。因此,目前MND的临床治疗也缺乏有效的手段。近10年来,随着基础研究的不断深…  相似文献   

11.
运动神经元病证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运动神经元病(motor nerone disease)是一组发生在延髓与脊髓的退变性疾病,属于变性与遗传性变性疾病范围。主要侵犯上运动神经元传导束纤维,但亦可兼侵犯前角与前根的下运动神经元及其传出纤维。主要表现为受累部位肌肉萎缩、无力和锥体束征。 据其临床表现及病理改变,本病应属中医“痿证”、“虚劳”等范畴。 病因病理 一、西医病因病理 病因未明。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植物毒素、重金属中毒或微量元素缺乏;②慢病毒感染;③感染后的自身免疫反应;④营养障碍;⑤其他如遗传,某些细胞内酶系缺乏导致神经元变性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种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IONM)在零切迹颈椎前路手术中预防神经系统并发症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行颈椎零切迹手术的61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监测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和经颅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所有患者术前和术后1个月均采用日本骨科学会评分系统(JOA)评分。结果:神经电生理监测发现术中SEP波动5例,术中MEP波动7例,经过处理后均恢复正常,术后无脊髓及神经根功能损害表现,术前JOA评分为(7.73±1.34)分,术后1个月JOA评分为(13.12±1.24)分,经配对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零切迹颈椎前路手术中进行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可实时了解神经脊髓功能状态,避免对脊髓神经的损害,明显降低神经系统并发症,有效提高手术的效率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MRI诊断颈椎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同时对MRI在患者预后判断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探讨MRI临床表现与预后之间的关系,总结MRI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息县人民医院2017年3月至2018年11月期间收治的符合本研究条件的71例外伤性颈椎脊髓损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回顾性分析所选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MRI诊断,对临床表现及预后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患者中急性期和亚急性期所占比例均高于慢性期(P 0.05),且不同分期患者预后各不相同;MRI诊断颈椎脊髓损伤,71例患者全部检出,检出率达到100.0%;71例患者中,38例伴脊髓外血肿表现,MRI检查提示为T2WI呈梭形高信号,同时压迫到脊髓。17例伴椎旁软组织损伤,MRI扫描结果提示T2WI呈片状高信号。结论:MRI诊断外伤性颈椎脊髓损伤,可明确患者损伤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便制定诊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CD)是由于维生素B<,12>的摄人、吸收、转运或代谢障碍导致体内含量不足而引起的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变性的疾病.临床表现为双足或双手的感觉异常,脊髓后索感觉功能丧失,感觉性共济失调,双下肢无力甚至出现痉挛性瘫痪,多伴有贫血的临床征象[1].但临床上常有病患并没有贫血表现,而以神经系统损害为主要表现,极易造成误诊,本病不经治疗,神经系统症状会持续加重,甚至死亡.我院临床遇到1例,由于没有及时确诊而误诊误治,所幸未造成严重后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从中医论治脊髓空洞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梅康 《中医研究》2005,18(10):57-58
脊髓空洞症是一种缓慢进展的脊髓或延髓退行性病变.目前病因未明,病理特征是髓内有空洞形成及髓质增生.主要症状是受损节段的分离性感觉障碍、运动神经障碍、长传导束功能障碍及营养障碍.病因可能与先天发育异常、先天性血管疾患、脑脊液动力学异常及外伤等有关,本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中医多归于痿证、痹证范畴,根据临床表现不同,又有风痱、虚劳、肾劳等命名.脊髓空洞症的病因目前尚未明确,被现代医学列为不治之症.近年来,虽然开展了外科手术治疗,但疗效并不理想.而中医中药治疗此病显示出一定优势.故有专家认为该病可借助现代MRI诊断技术,在中医整体观念指导下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性瘫痪患儿头MRI改变与病因及临床的关系。方法:对100例脑性瘫痪患儿进行头MRI检查,并对不同的MRI改变与病因及临床表现进行分析。结果:100例脑性瘫痪患儿头MRI检查异常94例,异常率94%,脑白质损伤70例,脑白质软化52例,胼胝体发育不全48例,其中脑白质软化中早产34例,足月儿18例,胼胝体发育不全48例中,合并有智力低下34例。结论:脑性瘫痪患儿MRI检查阳性率高,其中脑白质损伤发生率为70%。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50例多发性硬化(MS)患者进行临床分析,从而进一步探讨其常见症状体征,首发症状及相关检查的诊断价值,治疗及预后判断。方法:总结50例多发性硬化的临床特点,综合运用MRI、神经电生理检查、脑脊液免疫学检查进行讨论,治疗以激素为主。结果:综合运用MRI、神经电生理检查、脑脊液免疫学检查,可发现MS早期病变,提高早期诊断率,应用激素为主的治疗,能缓解急性期症状,延长间歇期。结论:MS最常见的发病部位是侧脑室周围白质、半卵圆中心、视神经、脊髓、脑干,综合运用MRI、神经电生理检查,脑脊液免疫学检查可提高MS的早期诊断率,以激素为主的综合治疗可提高有效率,延长发作间歇期。  相似文献   

18.
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在外力作用下引发的颈椎间盘内外动力平衡失调,刺激或压迫周围组织结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等)引发的综合征,并出现相应临床表现者称为颈椎病。对于颈椎病的研究尚无统一的病因病机及分型论治的标准,有以病因辨证分型者,有以病机辨证分型者,有以脏腑分型者,有以颈椎病解剖结构分型及临床表现分析者等等,这些分型缺乏规范化的标准,不利于临床疗效的判断及对颈椎病的中医分型。为掌握目前对颈椎病中医证型的研究,现从颈椎病的病因病机与辨证分型作一浅要综述:  相似文献   

19.
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脊髓、神经、血管损害而表现的相应症状和体征[1]。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是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临床表现为眩晕、恶心,体位改变时加重,国外统计约70%的颈椎病患者伴有[2]  相似文献   

20.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证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ubacute combineb de-generation of the spinalcord)是由缺乏维生素B_(12)引起的脊髓后索和侧索合并变性。临床表现以深感觉缺失及锥体束征为主,呈感觉性共济失调和痉挛性瘫痪。可伴有周围神经的症状。 本病应属中医“萎证”范畴,少数有精神症状者,则与“郁证”有关。 病因病理 一、西医病因病理 亚急性联合变性系由维生素B_(12)缺乏所引起的。人体所需的维生素B_(12)主要从动物性食物中摄取,但维生素B_(12)必须与胃液中的内因子结合才能被人体吸收。维生素B_(12)的缺乏可因摄入量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