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 毫秒
1.
一种简单易用的逆行气管插管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逆行导管引导气管插管法临床多采用硬膜外导管作引导。我院自 1998年起采用COOK逆行气管插管装置 ,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材料与方法逆行气管插管装置 (COOK公司产 )包括 :(1) 18G套管针 ,5cm长 ;(2 )Amplatz超硬不锈钢导丝 ,110cm长 ,带 3cm安全J形头 ,定位标记距两头 2 0cm ,两标记相距 70cm ;(3)11 0FrTeflon引导管 ,70cm长。操作方法 :(1)咽喉部表面喷雾麻醉以及环甲膜穿刺注入 1%丁卡因 2ml。 (2 )表面麻醉满意后 ,18G套管针通过环甲膜中点下缘向头侧穿刺进入气管。 (3)证明进入气管后 ,拔出…  相似文献   

2.
一种新的大鼠气管插管方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大鼠的气管插管是呼吸机辅助呼吸的重要步骤,在某些需要呼吸机辅助呼吸的大鼠实验中,顺利的大鼠气管插管是实验成败的关键之一[1] 。我们在实验过程中摸索到一种较为有效的、安全的气管插管方法,并与常规的气管切开插管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非常满意。现报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取SD大鼠3 0只,体重在180~2 2 0g ,雌雄不限。随机分为2组,即气管切开插管(TTIT)组和直视下导引钢丝引导插管(VLGIT)组,每组15只,称体重,阿托品0 .0 2mg/kg肌肉注射,3 0min后硫贲妥钠5 0mg/kg腹腔注射,待大鼠完全麻醉后固定四肢和头部,用内直径2mm的气管导管…  相似文献   

3.
4.
目的研究超声测量舌体积和舌纵截面积对喉镜暴露困难,以及气管插管困难的预测作用。方法选取需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患者120例,男68例,女52例,年龄18~90岁,BMI 16~39 kg/m^2,ASAⅠ-Ⅲ级。麻醉前进行临床气道评估,并超声测量患者的舌纵截面积和舌横径,两者的乘积为超声舌体积。患者麻醉后进行喉镜暴露和气管插管,分析患者的超声舌体积、舌纵截面积和舌横径与喉镜暴露困难以及气管插管困难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合约登指数得到各指标预测喉镜暴露困难和气管插管困难的临界值,根据临界值计算出各指标预测困难气道的准确率、灵敏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17例患者,喉镜暴露困难31例(26.5%),气管插管困难13例(11.1%)。患者的超声舌体积、舌纵截面积和舌横径均与喉镜暴露困难、气管插管困难相关(P<0.05)。舌纵截面积>18.7 cm^2和舌体积>82.1 cm^3在预测喉镜暴露困难的准确率、灵敏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超声舌纵截面积>19.2 cm^2在预测气管插管困难的准确率和特异性明显低于舌体积>97.4 cm^3(P<0.05),但两指标在灵敏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舌纵截面积和舌体积都能较好地预测喉镜暴露困难和气管插管困难,超声舌纵截面积有望替代舌体积用于预测喉镜暴露困难。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我科利用内窥镜对100例成人气管插管做了体内体表测量,对照体表有关数据的测量,为临床抢救时行气管插管提供参数,并对其应用价值进行探讨。其结论说明男女口腔内横截面积的长度近似;两性内窥镜测量的门齿一隆突、会厌—隆突以及由体表测量的门齿—胸骨角、耳垂—剑突的长度均有极显著意义的差异。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分别进行估算。由身高来估计内窥镜各部位的长度不是理想的方法。由体表门齿—胸骨角的测量估计内窥镜门齿—降突的长度是一项适合于两性的较好的指标,在实际操作中可广泛应用。经使用便查表后,能较准确的掌握气管导管的长度,保证了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的进行人工通气,提高气管插管有效率,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MSCT及后处理技术诊断先天性食管闭锁合并气管食管瘘(EA-TEF)的价值。方法收集8例临床疑诊为EA-TEF的新生儿,于手术前行食管造影及MSCT扫描并进行重建,重建方法包括MPR、MinIP、VR等;将术前MSCT诊断结果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8例中,1例为EA-TEFⅠ型,7例为Ⅲ型(其中Ⅲa型4例,Ⅲb型3例);5例伴有其他先天性畸形。利用MPR、VR重建图像测得的闭锁食管上下盲端的距离与手术结果基本相符,7例仿真内镜图像能明确显示瘘管开口。结论 MSCT及其后处理技术可以准确诊断EA-TEF并进行分型,显示闭锁食管上下盲端情况及气管-食管瘘口位置可靠,还能显示肺部病变及其他伴随畸形。  相似文献   

7.
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病人在可以脱离麻醉机或呼吸机后常需继续供氧观察,为此,我院自1987年开始研制供氧装置,以便能根据病情需要调节适当的氧浓度,从而提高PaO_2。现介绍如下。结构与原理本装置暂名为“吸入氧浓度控制器,”由如下部分组成(图1)。  相似文献   

8.
骶髂关节面形态的测量及其生物力学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用计算机辅助图象分析测量骶髂关节面的解剖形态。方法:取国性新鲜尸体骶髂关节标本,将增白剂涂于骶髂关节表面,分别将标准网点图用幻灯机投照于关节面和标准模板上,摄取其表面的网点图像并通过线路传输到计算机,得出骶髂关节面上任意一点的高度。结果:通过获得骶髂关节面上任意点的高度,发现骶髂关节两侧关节面呈一种类似齿轮样相互咬合与滑槽轨迹相结合的关节面形态。结论:计算机辅助图像分析的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测量迅速,全面,准确,结果显示形象,直观的特点,可瞬时获得测量范围内任意点的相对高度,在一定程度上优于传统的解剖测量方法。骶髂关节面的骶骨与髂骨侧的凹凸不平相互吻合,相互嵌入,呈以髂骨结节为圆心的类似圆弧形分布,形成有利于稳定的力学结构特点,提示骶髂关节沿此轴旋转运动。  相似文献   

9.
气管套管系带常由2人操作,撤去原系带后,一人用手按压气管套管两翼以固定,另一人更换系带。在操作过程中,由于操作者对气管套管两翼按压的力度、牵拉等刺激,患者易产生咳嗽、疼痛等不适。当患者咳嗽时,痰液易从管口喷出,操作者会本能地松手,极易导致脱管。鉴此,2006年5月我科对气管套管系带的更换方法进行改进,并在临床应用148例次,效果良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李艳丽 《护理学杂志》2007,22(16):49-49
气管套管系带常由2人操作,撤去原系带后,一人用手按压气管套管两翼以固定,另一人更换系带.在操作过程中,由于操作者对气管套管两翼按压的力度、牵拉等刺激,患者易产生咳嗽、疼痛等不适.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应用数字化模板测量法均衡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双下肢长度.方法 2005年1月至2007年2月,122例132侧THA患者,其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46例(56侧),骨关节炎10例,类风湿关节炎12例,股骨颈骨折46例,其他8例.利用数字影像资料测量THA患者患肢的短缩长度,并通过术前设计确定可以恢复的患肢长度,进一步经术中的测量、调节,并进行术后均衡THA双下肢长度的验证.结果 46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中.10例双髋同时行置换手术,8例双下肢恢复等长,2例双下肢不等长;36例为一侧髋关节手术中32例术侧下肢长度恢复,占88.9%.10例骨关节炎患者中,9例下肢恢复长度.12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10例下肢恢复长度.46例股骨颈骨折患者(其对侧结构正常)中,41例术后下肢等长,占89.1%.8例基他患者,6例恢复下肢长度.本组共有114侧髋关节置换患者下肢恢复长度,其下肢长度恢复率为86.4%.结论 以数字模板测量为主要方法的术前设计在均衡THA双下肢长度中具有准确可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采用数字化模板测量方法选择人工髋关节假体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05年1月至2007年2月的122例患者(132髋),男68例,女54例;年龄35~82岁,平均62.4岁.应用医院数字化影像网络系统和数字化模板在计算机上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前模板测量.由手术医生组和影像科医生组分别进行数字化模板测量,预测手术中所需假体型号的大小,并与手术中实际应用的假体型号进行比较.结果 手术医生组髋臼假体型号与股骨假体型号手术前后测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531,P=0.6505;Z=0.5452,P=0.5856).手术医生组术前预测髋臼假体型号与股骨假体型号同术中应用的假体型号之间存在相关性(r=0.9361,P=0.0068;r=0.9435,P=0.0087).影像科医生组髋臼假体型号与股骨假体型号手术前后测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6834,P=0.4934;Z=0.1027,P=0.8990).影像科医生组术前预测髋臼假体型号、股骨假体型号同术中应用髋臼假体型号、股骨假体型号之间存在相关性(r=0.9214,P=0.0051;r=0.9357,P=0.0072).应用数字化模板测量选择的假体型号与术中实际应用假体型号相比较,髋臼假体的准确率达71.59%,股骨假体准确率达78.04%.结论 应用数字化模板测量进行术前设计,选择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假体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和可信度.  相似文献   

13.
提出一种基于水平集方法的MSCT冠状动脉分割模型。首先在CT数据中进行模糊聚类的预处理,提取聚类信息和隶属度矩阵;然后应用聚类信息指导水平集方法初始轮廓的选取,用C-V模型进行冠状动脉的提取,完成图像分割。实验结果表明,上述方法具有较高的分割精度,分割重叠率相比传统方法提高了11.82%,可用于临床辅助诊断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相似文献   

14.
数字化虚拟腰椎的三维重建及可视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数字化虚拟腰椎及其周围结构的三维重建,建立基于中国数字人数据的腰椎三维可视化模型。方法 采用南方医科大学虚拟中国人数据集,选取L4椎体上关节突上缘至L5椎体下关节突下缘的连续断层图像,为适当减少后期图像处理工作量,于每两层选取一张,总共185张断层图像。使用Photoshop软件对断层图像进行配准、分割、格式转换等处理。将不同结构的分割图像分别导入Mimics 10.01软件中,完成三维重建。将不同结构的STL格式的三维模型导入到Mimics软件中,配合软件中的各功能模块,完成对其结构的三维重建及可视化研究。结果 建立的数字化虚拟腰椎及其周围结构的三维模型各结构可单独显示,改变透明度,可观察各结构的位置毗邻关系,并具有任意移动、旋转、缩放、切割、三维测量和多重显示等功能,实现了任意视角下的三维可视化,并能为脊柱内镜手术仿真系统提供可靠的三维模型。结论 数字化虚拟腰椎的三维重建及可视化,可真实地显示腰椎及其周围组织的重要结构,为腰椎解剖学、个性化诊疗规划和虚拟腰椎手术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在肝癌TACE治疗中联合应用SyngoDynaCT及Inspace3D图像重建技术与DSA的价值。方法收集380例肝癌患者,其中原发性肝癌295例,转移性肝癌85例,均接受常规及旋转DSA,其中35例常规DSA示肿瘤血管重叠者接受DynaCT断层成像。结果295例原发性肝癌造影均显示为动脉供血,其中270例仅见肝固有动脉供血,25例可见其他变异动脉参与供血。35例接受DynaCT断层扫描,Inspace3D图像均可清晰显示肿瘤供血血管分支及走行。结论联合应用DynaCT断层成像及Inspace3D重建技术与DSA能够提高对肝癌小病灶及边缘性病灶的检出率,清晰显示纡曲血管与肿瘤的关系,在肝癌介入治疗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三维超声在产前筛查和诊断某些胎儿畸形中有重要作用。后处理技术是获取ROI的三维容积数据后,根据诊断需要对图像做进一步处理,可依据不同断面对组织结构进行全面分析,增加组织对比度,准确测量胎儿不规则结构的体积和心脏容积,对血管的分布和连接情况进行分析,数据存储后可进行脱机分析。三维超声成像的后处理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本文对三维超声成像的后处理技术模式和应用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椎骨错缝"是颈椎病临床发病的主要病理环节之一,同时也是手法临床干预靶点.结合三维有限元分析技术探讨颈椎"椎骨错缝"可视化模型的创建方法.方法:选取颈椎病患者,通过颈椎动静态触诊和X线判定发生"椎骨错缝"的患者1例(男性,28岁,身高176 cm,体重69 kg),CT扫描C1-C7(层厚0.75 mm),基于CT数据,应用特定三维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椎骨错缝"节段(C4-6)进行三维有限元模型创建.结果:重建出的颈椎"椎骨错缝"三维模型证实,参照相邻椎体序列,C5椎体发生明显的三维空间位置异常,空间位移是向下平移0.9 mm,绕X轴顺时针旋转4.5°,呈现后仰式错缝,并能对错缝导致关节异常应力进行有限元分析.结论:本研究提出的颈椎"椎骨错缝"的建模思路与方法可靠,为后期手法矫正"椎骨错缝"的机制分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MR增强扫描及曲面重建(CPR)在面神经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面神经炎患者行MR增强扫描。通过GE AW 4.5工作站观察患者颅内面神经受累情况,测量面神经及邻近颞叶组织的信号强度,计算面神经与同一层面邻近颞叶的信号强度比值(SIR)。通过Philips EBW工作站进行面神经的CPR重建,整体观察患者面神经的颅内走行及受累情况。结果 30例面神经炎患者中,患侧面神经膝状神经节、鼓室段、迷路段、内听道段及乳突段的SIR分别为1.59±0.28、1.16±0.16、1.38±0.20、1.30±0.19及0.96±0.14,健侧SIR分别为1.08±0.19、0.74±0.13、0.81±0.13、0.83±0.08及0.69±0.12,各受累部位患侧面神经SIR与健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CPR图像可直观显示面神经受累部位及面神经的颅内走行情况。结论面神经MR增强扫描及CPR技术有助于清晰显示面神经炎患者颅内面神经走行及受累情况。  相似文献   

19.
薛冬  徐海林  王伟 《中国骨伤》2020,33(9):887-890
成像作为评估肌肉骨骼病情的重要工具,从对疾病的患病风险评估到对疾病及病情进展的判断以及预后评分等均起到重要作用,伴随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egence,AI)在图像检测和图像解释领域中的迅速发展,一些涉及肌肉骨骼X射线成像的AI辅助识别研究已经检验并显示了很高的潜在价值,可增强X射线成像价值链的各个部分,可通过提高成像效率、成像质量和诊断准确性对临床医生起指导性作用。目前,AI辅助成像识别技术发展仍处在早期阶段,AI算法需要进一步的提升和发展,影像数据仍不足且质量存在较大异质性,技术性能的长期准确性和稳定性需要进一步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