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医燥湿同病病因病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燥、湿属性与致病特点,对中医燥湿同病的病因病机进行分析,提出燥湿同病的主要病因病机有:一外感燥、湿,合而为病。二脏腑失调,内生燥、湿,挟杂为病。三内外合邪,相兼为病三方面。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创立了“六经论伤寒”的辨证论治方法。体现了寒热同形同病规律。所谓寒热同形,指“寒有寒象,热有热象,今则反之,寒见热象,热见寒象,外形虽同,而病之本质实非,这叫寒热同形”;所谓寒热同病,指“寒有寒象,热有热象,真寒真热,两气并见,是为同病也。...  相似文献   

3.
从临床诊断,临床治疗及证的研究三方面分析,认为异病同证以异为主,同是相对的;同病异证以同为主,异是相对的。  相似文献   

4.
1 太阴寒热太阴属脾 ,主司运化 ,临床上无阳热之证 ,多由太阴本寒和风寒之邪直中太阴而引起邪从寒化证 ,为脾虚寒盛的寒热同病正化之证。其原文中没有寒热症状的描述 ,惟论其病机为“以其藏有寒”(2 77)(文中所有括号内的数字为成都中医学院主编《伤寒论讲义》中的条目数 ,上海科技出版社 ,196 4年第 1版 ) ,故出现以“自汗不渴”(2 77)为主症 ,并见“腹满而吐 ,食不下 ,时腹自痛”(2 73)的太阴病 ,治“当温之 ,宜服四逆辈”(2 77) ,此寒热同病同治之法 ,即《内经》“寒者温之 ,虚者补之”之义。2 少阴寒热少阴属心肾 ,为三阴之枢 ,统水火…  相似文献   

5.
“同病异治”是中医治疗特色之一,本文认为“同病同治”是应用广泛且有意义的治疗原则;并概括说明同病同治的沿革和近代的进展以资论证;主张通过发掘历代文献、加强临症探索和实验研究使该理论取得更多的突破。  相似文献   

6.
7.
“同病异治”理论遵循“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之意,充分体现了中医治疗原则的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的灵活性.作者跟随导师门诊期间,总结张哲教授在临床上治疗老年人失眠的案例,论述张师治疗失眠的见解及经验,深入总结张师在临床上治疗疾病的经验.通过深入研究同病异治理论,了解同一疾病因症状或个人体质以及病机的不同,其治疗的方法不同...  相似文献   

8.
梅建国 《河北医学》2001,7(3):285-286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是祖国医学辨证论治法则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中医的所谓“病”指的或是现代医学的病名 (如高血压、肾炎等 ,或是祖国医学的病名如头痛、水肿 )。同病异治是指相同的病由于病因、病理的不同 ,证亦不同 ,则治法全异。如同一个胁痛患者 ,由于肝气郁结者 ,当以疏肝理气为治 ,以柴胡疏肝汤加减 ;而肝阴不足证者 ,则应以养血滋阴为治 ,当用补肝汤治之。异病同治指的是不同的病 ,当疾病发展到某一阶段时 ,由于病理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造成“证”的相同 ,则治则上采取相同的治法。如眩晕、水肿、腰痛这三种风马牛不相及的…  相似文献   

9.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其关键在于“同证同治 ,异证异治”,即辨证相同 ,施治则一 ,辨证不同 ,施治全异。这也是辨证论治法则在临床上的具体体现 ,也是中医与西医在临床治病上一大区别 ,体现了中医治病求本的意义所在。本人在多年临床实践中 ,应用此一治法 ,取得了可喜疗效 ,现举案如下。1 同病异治1 .1 肾阳虚泄泻 戴某某 ,男 ,5 8岁 ,农民 ,1 998年 1 2月 1 8日门诊。患泄泻半年 ,经西药治疗服多种抗生素无效 ,服止泻药泄泻止 ,但泻停后腹胀 ,过时又泻 ,遂给中药治疗。视其面无华色 ,问之每逢五更时大便作泻 ,泻前自觉小腹作痛 ,无…  相似文献   

10.
运用中医痰瘀同病理论,认为痰瘀同病是胃癌的基本病理变化,治疗上强调运用痰瘀同治法治疗胃癌术后患者。  相似文献   

11.
影像诊断是集解剖,生理,病理及疾病的影像表现于一体的综合思维,判断,分析过程。笔认识只要准确把握好某一疾病在不同时期的影像表现,结合临床表现,重视“异病同影与同病异影”之间的辩证思维与分析,找出规律,即可作出正确诊断,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12.
从对中医辨证论治层次观的阐释及其具体表现形式——“异病同证(同治)”和“同证异治”的分析,提出“异病同证(同治)”与“同证异治”都是在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的针对不同辨证层次的治疗原则。且“同证异治”是比“异病同治”更优化的治疗原则,更能够把握疾病的证候本质,更能够突出中医治病以人为本的个体化特征,也更能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层次性。  相似文献   

13.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结肠和直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其发病年龄早,病程冗长,反复发作,我国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生存质量、肠道、情感能力均受到严重损伤,而目前尚缺乏根治性方法,极大的困扰着患者和医务工作者。笔者以古代中医经典中的血水同病理论为依据,首次将血水同治法运用于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结果,特介绍于下,供广大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14.
殷志红 《中国医药导报》2010,7(35):132-132,136
中医护理讲究整体性,人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相互联系,病理相互影响。中医的辨证施护,重视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同一种证,当不同的病发展处于同一的情况下,具有相同的病机,就可以采取"异病同护"。笔者从中医护理的特点对"异病同护"进行分析,并且通过实际案例应用论证"异病同护"。  相似文献   

15.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其实质是“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而体质对“证”的转化又起主要作用.分析“证”时,考虑患者体质对“证”产生影响的同时,也要关注病邪对体质的改变而影响证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心肾同病”等病机与充血性心力衰竭循环激素的关系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将112例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按照中医辨证分为单纯心病(心气虚)组45例和心肾同病(心肾阳虚)组67例,观察比较两组患的心功能及心纳素(ANP)、肾素(Ren)、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等检测指标,以探讨CHF患“心肾同病”病机与循环激素的相关性。结果:心肾同病组的心功能分级和心衰评分显高于心病组(P〈0.001);心病组ANP水平显升高,心肾同病组ANP、RAS指标均明显升高,且后  相似文献   

17.
通过探析中医“肝-血-心-脉”“肝心和合”的生理特点,可知临床“肝心同病”较为多见,是防治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与动脉粥样硬化的核心病机基础。“肝心郁滞、心脉不通”“肝心虚损、痰瘀互结”“肝心失和、毒损脉络”是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的核心病机演变规律,体现“郁→虚→毒”的病邪转化过程。结合胆固醇代谢紊乱、线粒体功能障碍的病变特点及两者交叉转化的因果联系,管窥“肝心同病”在防治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的微观辨证价值,采用疏肝理气、通心和脉,养肝护心、化痰祛瘀,保肝育心、解毒通络等分期治疗策略,以期为临床辨治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8.
《金匮要略》一书是东汉时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是中国最早的内科杂病方书。其中方剂配伍严谨,用药精当,化裁灵活,常以一方治疗多病,同时一病又可以用数法治疗,充分体现了“同病异治”及“异病同治”的精神。兹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思想始见于《黄帝内经》,成熟于《伤寒杂病论》,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独具中医特色,千百年来指导着中医临床疾病的诊治.文章试图从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角度,结合妇人"气常有余,血常不足"的生理特点,探讨妇科疾病的诊治规律,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20.
不久的将来,患了同种疾病的病人在医疗费用支出上将不再存在差异。 执行多年的疾病住院按发生各项费用总和在出院时结算总费用的模式,将被一种完全不同的预付费制度所取代。一直困扰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保险机构的过度医疗问题,将会因此受到遏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