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中枢神经退行性病变,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肠道菌群作为寄居在人消化道内的大量微生物,是人体健康和疾病转换过程中的重要环境因素。脑-肠轴是联系大脑和胃肠功能的双向信息调节系统,肠道微生物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均能参与脑-肠轴活动,影响大脑功能和某些关联行为。最新研究显示,肠道微生物与AD关系密切,两者通过免疫、神经内分泌以及迷走神经途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复杂的关系网。许多文献报道,通过益生菌或中药能够调节肠道微生物的状态,改善AD症状。因此,深入研究肠道微生物、中药与AD的相互作用,开发以肠道菌群为靶点的个性化中药制剂,能够为AD的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肠-脑轴在维持机体内平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肠道微生物群在肠道和大脑的双向沟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故学者们建立了肠道微生物群-肠-脑轴这一概念。肠道微生物群可通过神经、免疫、神经内分泌和代谢途径对宿主产生影响,包括神经发育、传递和行为,并参与多种神经精神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本文根据目前国内外的研究进展,结合本中心的临床经验,对肠道微生物群、肠道、神经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肠道微生物群-肠-脑轴在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发生发展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以肠道微生物群为神经精神系统疾病治疗靶点的肠-脑轴干预策略进行讨论,以期为神经精神系统疾病治疗提供一些新的理念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崔新梦  高兴华 《药学研究》2022,41(8):531-536
肠道通过神经、免疫、内分泌通路与多个器官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关系被称为肠道-器官轴。肠道微生物在肠道-器官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这一理论,我们可以通过靶向肠道-器官轴来治疗肠道和多种相关器官的疾病。本文总结了肠-脑轴、肠-肝轴、肠-肺轴、肠-心轴、肠-皮轴、肠-脂肪轴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肠道菌群对人类和动物健康的影响引起国内外高度关注。肠道菌群构成肠道微生态系统,在营养、代谢、生长发育、屏障保护、免疫等生理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该文从宏基因组表征神经类疾病的肠道菌群多样性和在无菌小鼠上进行粪菌移植验证肠道菌群与精神类疾病的关系两方面综述了肠道菌群失调与精神类疾病的相关性。另外,近年来,提出了微生物-肠-脑轴学说,将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联系起来,形成了一条双向信号通路,肠道菌群可通过促进神经递质释放、内分泌、免疫等途径参与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发挥重要作用。肠道菌群改变主要通过迷走神经途径、内分泌途径、免疫途径等影响宿主的神经系统,从而引发或加重抑郁症、自闭症、阿尔茨海默病、人格分裂症、帕金森病等。该文对造成宿主相关的神经系统异常表现,肠道菌群失调与精神类疾病的相关性进行综述,从肠道菌群失调与精神类疾病相关性的研究方法、研究进展、作用机制3方面探讨微生物-肠-脑轴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肠道微生物可以介导神经、内分泌、免疫、代谢等途径,与大脑进行双向调节作用,这种相互作用的通道被称为微生物-肠-脑轴。越来越多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的结构和多样性影响着宿主神经系统疾病,包括抑郁症、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病。异常的肠道微生物结构可以引起疾病的发生、发展,而合适的微生物群可以预防和治疗疾病。该文对肠道微生物多样性与部分神经系统疾病的相关性进行综述,以期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 AD)是一种易反复发作的慢性过敏性皮肤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免疫因素息息相关。AD的发展与肠道菌群状态、心理神经状态存在密切联系,AD患者往往存在着肠道菌群结构和代谢物变化以及抑郁和自卑等现象。肠道菌群、神经系统以及皮肤三者间的相互联系称为“肠-脑-皮轴”。基于调节肠道菌群、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以治疗皮肤疾病的研究不在少数,但详细作用机制尚不明确。中医药对肠道菌群、神经内分泌系统及皮肤免疫均具有较好的调节作用,但基于三者间相互关系(即肠-脑-皮轴)治疗AD的基础及临床研究尚缺乏,作用靶点尚不清晰。因此,本文根据肠道菌群失衡、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在AD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探讨肠-脑-皮轴在AD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同时,探讨中医药通过调节肠-脑-皮轴治疗AD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中医药治疗AD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偏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神经紊乱性疾病,由于其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对于偏头痛的防治还处于不断探索阶段。近期研究提出的“微生物群-肠-脑轴”理论为偏头痛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能,其认为肠道微生物通过“肠-脑”轴参与中枢系统的调控可能会导致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因此,本文通过综述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结合偏头痛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详述肠道微生物与神经系统疾病之间的关系,阐明肠道微生物参与偏头痛发生发展的可能机制,并对后续研究进行展望,以期为偏头痛发病机制研究及治疗新药物开发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肠道菌群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系统,对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它作为机体的“第二基因组”,通过调节肠道神经、胃肠激素、肠屏障、肠道免疫和代谢与宿主重要脏器建立通讯轴,影响宿主的多种生理功能。短链脂肪酸作为肠道菌群的重要代谢产物,在机体的免疫、代谢、内分泌及信号传导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是肠-器官轴上的重要通讯物质。本文总结了肠-肝/脑/肾/肺轴与疾病的互作关系,并重点探讨了短链脂肪酸在这种互作关系中的作用及机制,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在中老年群体发病率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机制未明确,随着微生物-肠-脑轴领域的研究兴起,研究人员对中药用于治疗AD的深入研究,中药调控肠道菌群在AD的发生和发展进程中发挥的作用愈发受到重视。本文从AD与肠道菌群的关系,中药调节肠道菌群改善AD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中药防治AD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不仅在情绪上表现出持续的低落、悲观、冷漠等,同时在躯体上常伴有食欲不振、便秘等胃肠道症状。肠道菌群在抑郁症发病机制中潜在的生物学作用已受到广泛关注,其在肠与脑相互作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影响肠道屏障功能,还可以通过调控肠道微生物-肠-脑轴维持宿主机体的稳态。近年来,中药在预防和治疗抑郁症等神经精神系统疾病时,具有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较小的特点,且中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结构、减少移位以及维持菌群正常功能等方面发挥抗抑郁作用的研究已被广泛关注。本综述主要通过调研近年来相关文献资料,从中药单体、单味药及复方多种角度探讨中药对肠道菌群的改善作用,从中药对肠道菌群结构的矫正作用、调节免疫作用、进行菌群移植以及对其代谢物调节等不同层次发挥抗抑郁的作用及其机制进行由浅入深的总结。本综述将为深入阐释肠道菌群在抑郁症的发生机制及中药抗抑郁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药物基于“肠-脑”通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道菌群是由诸多共生及致病微生物组成的复杂而动态的群落,并与宿主紧密合作.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肠-脑”轴理论,肠道菌群与神经精神疾病之间的联系逐步被发现.由于神经精神疾病治疗药物大多经口服后进入肠道,使得其与肠道菌群可能产生更广泛的相互作用.多项研究表明该类药物可改变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功能,同时肠道菌群也会参与药...  相似文献   

12.
张惠  邱莹  牛聪  朱美华 《江苏医药》2023,(2):202-206
围手术期神经认知障碍(PND)是老年患者接受麻醉和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人口老龄化正在成为全球范围内一种严重的社会现象,个体化疾病的复杂性随之增加,PND的发生率也逐年升高,成为临床研究者广泛关注的焦点。在PND进展过程中,人们对于肠道微生物群和大脑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解仍然非常有限。现就目前最新研究成果,从肠道微生物群、肠-脑轴以及其对PND的可能机制和干预措施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PND的治疗和相关临床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阿尔茨海默病(AD)、帕金森病(PD)和多发性硬化症(MS)是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往往伴随胃肠道动力异常和肠道菌群失调。肠道菌群已被证明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以及神经免疫系统调控大脑功能,进而影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一些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被确诊前就存在胃肠道功能失调,而肠道菌群与胃肠动力异常关系密切,提示肠道菌群也可能通过肠道神经系统影响神经退行性疾病。本文综述了肠道菌群通过神经内分泌-神经免疫互作参与介导胃肠道动力异常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芦丁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芸香、槐角、红旱莲等植物中的黄酮醇苷类成分,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炎、保护心脑血管等药理作用。目前研究已证明,芦丁可通过血脑屏障,作用于大脑改善认知障碍,对氧化应激、脑缺血所致的神经损伤发挥保护作用。抑郁症是一类精神障碍类疾病,主要症状为情绪低落、思维迟缓、认知功能受损等,严重影响着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通过查阅中国知网、 PubMed 等数据库,本文将基于抑郁症的病理机制,从芦丁调控单胺类神经递质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改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影响谷氨酸能、 GABA 能、胆碱能系统与肠道微生物群、炎症等方面进行文献梳理,探讨其潜在抗抑郁作用的研究进展,为深入研究芦丁治疗抑郁症提供思路与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中南药学》2018,(3):382-388
人体肠道中的微生物组成复杂、种类繁多、功能强大。其与宿主共同组成的肠道微生态的平衡与否,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粪菌移植是当前临床上用于调节肠道微生态紊乱的新兴技术,因其治疗效果显著而受到广泛关注。中药在经过消化道时,不可避免地会与肠道微生物发生相互作用。本文从肠道微生态紊乱与相关疾病、粪菌移植对肠道微生态紊乱的调节、肠道微生物对中药活性的影响、中药对肠道微生态的调节这4个方面,对肠道微生态对疾病的影响及其与中药的相互作用的国内外最新研究状况作一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李亚丹  周子伟  吴迪  雷平 《天津医药》2021,49(8):887-891
脑创伤是致死、致残率较高的疾病。创伤后的原发性损伤重在预防,继发性损伤才是临床治疗的重点。 脑创伤后会出现肠道出血、渗透性增加和菌群失调等;而改善肠道内环境状态可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脑和肠道之 间存在多种方式的双向信息交流,即脑-肠轴。针对脑-肠轴的治疗可以改善包括脑卒中在内的多种神经系统疾病 的继发性损伤。对脑-肠轴及其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功能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寻找脑创伤治疗的新靶点开拓 思路。  相似文献   

17.
陈蛟 《现代医药卫生》2014,(22):3405-3408
1998年马歇尔提出了“肠-肝轴”的概念,从此肝脏疾病的发生与肠黏膜屏障的作用就逐渐受到关注。目前的研究认为,如果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受损,致使肠道黏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从而导致肠道内的细菌及其产物(如内毒素等),通过血液循环(通常是门静脉系统)进入肝脏,引起肝脏固有免疫系统如Kupffer细胞(kupffer cell,KC)等被肠道产物激活,释放一系列炎性因子,这些炎性因子可进一步造成肠道黏膜及远隔器官损伤。因此,保护肠黏膜屏障可能是治疗肝脏疾病的开创性治疗方法和辅助治疗方法。进一步认识肝肠轴相互作用的机制可为临床上治疗肝脏疾病提供新的思路。本文就肝肠轴的相关机制及研究该机制的重要性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肺与肠道在解剖学上并无直接的联系,但在临床表现上呈现密切的相关性,这种现象被称为“肺-肠轴”。目前认为肺与肠在之间可能通过微生物群、黏膜免疫和神经内分泌网络等途径相互交流和影响。本文综述有关“肺-肠轴”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发酵中药是通过体外微生物发酵工艺形成的具有新成分和功能的中药,发酵赋予中药独特的药理药效特征,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复杂性慢性疾病与肠道屏障和肠道菌群密切相关,肠道微生物广泛参与中药的代谢过程和药理作用,探究发酵中药如何调节肠道微环境成为新的趋势。本文从发酵中药改善肠道屏障功能包括机械屏障、免疫屏障、化学屏障和生物屏障及调节肠道菌群的机制2个方面进行综述,并比较发酵中药与传统中药的作用差异,为进一步深入探究发酵中药和肠道之间的关系提供参考,以期更好地揭示发酵中药治疗疾病的核心内涵,促进中医药现代化。  相似文献   

20.
王翠婷 《现代医药卫生》2014,(21):3255-3257
在人类和动物的胃肠道居住着大量的肠道微生物,其与宿主长期共存,由1 000多种不同种类以及3.5亿独特的微生物集团组成[1]。近期人类把其当做特定的"器官"去启动人类健康,肠道细菌具有多种功能,如通过发酵未使用能源物质防止有害致病菌生成、协助宿主的免疫系统[2-3]以及治疗某些疾病等。然而,当肠道微生物受损或失调时可导致肥胖[4]、炎症性肠病和相关性疾病[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