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研究听神经病患者的言语识别能力及时间灵敏度。方法选取听神经病患者24耳,感音神经性聋组26耳,正常组30耳,分别进行间隔觉察阈测试和最大言语识别率测试,运用SPSS18.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听神经病组中,听神经病组间隔觉察阈值与最大言语识别率呈部分负相关(r=-0.603,P<0.05),正常对照组间隔觉察阈值与最大言语识别率无相关性(r=-0.026,P>0.05)。结论 1间隔觉察阈测试有助于临床上对听神经病的鉴别诊断。2间隔觉察阈值较高的个体言语识别相对较差。3间隔觉察阈测试可从时域上评估助听器佩戴效果及耳蜗植入后效果。4无法行言语测听时,间隔觉察阈测试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老年人单音节言语识别能力,分析高龄老年性聋患者单音节言语识别的特征.方法12例(22耳)80岁以上男性老年性聋患者作为研究组(以下简称80+组),12例(24耳)80岁以下男性老年性聋患者作为对照组(以下简称80-组),两组分别接受普通话单音节识别率测试,测试强度采用最优测试强度,即0.5 kHz、1 kHz、2 kHz、4 kHz 4个频率纯音听阈的平均值(4FA)以上30 dB或最大舒适强度.比较80+组和80-组的最优言语识别得分.对单音节最优识别得分与预测最大言语识别率(PBmax预测)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在最优测试条件下,80-组平均得分为(76.5±19)%,80+组平均得分为(54.1±26)%,80-组得分显著高于80+组(P=0.0015).80-组的单音节识别得分与PBmax预测显著相关(r=0.721,P<0.001).80+组的单音节识别得分与PBmax预测相关(r=0.602,P=0.003).结论80岁以上高龄老年性聋患者言语识别得分与纯音听力相关性低于80岁以下老年性聋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老年性聋患者噪声下言语识别能力,探讨年龄、听力损失程度、认知功能对噪声下言语识别能力的影响。方法 以90例60岁以上老年性聋者为受试者,按年龄分为三组,60~69岁(44例88耳)、70~79岁(32例64耳)、>79岁(14例28耳),完成纯音听阈测试、普通话噪声下言语测试(Mandarin hearing in noise test,MHINT)及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估,分别获得0.5、1、2、4kHz平均听阈、MHINT自适应信噪比及MMSE量表总得分;分析年龄、平均听阈、自适应信噪比及MMSE量表得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平均听阈、MHINT信噪比随年龄增长而提高,不同年龄组间的平均听阈、MHINT信噪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不同程度听力损失组间的MHINT信噪比差异显著(P<0.01),控制认知得分的情况下其差异仍然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平均听阈与MHINT信噪比具有显著的直线相关性(r=0.326,P<0.01),随着受试者平均听阈提高,MMSE得分下降,二者有直线相关性(r=-0.187,P<0.05);3MHINT信噪比与MMSE量表得分具有相关性(r=-0.201,P<0.01),认知功能减退组(<27分)的MHINT信噪比平均值较认知功能正常组(27~30分)显著增加(P<0.01);不同听力损失程度组中,认知功能正常组与减退组之间MHINT信噪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噪声下言语测试可用于老年人听觉功能评估,老年性聋者的年龄、听力损失程度、认知功能与噪声下言语识别能力之间相互影响,评估老年人听觉功能时应考虑认知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老年性聋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情况,初步探讨老年性聋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干预措施.方法 以2018年10月-2020年4月于空军特色医学中心行听力测试及言语识别能力调查的55例60岁及以上老年性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7例,女28例;年龄60~95岁.所有研究对象完成纯音听阈测试(PTA)、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老年性聋患者噪声下言语识别能力,探讨年龄、听力损失程度、认知功能对其噪声下言语识别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4月就诊的70例60岁及以上老年性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年龄分为60~69岁(20例40耳)、70~79岁(28例56耳)、≥80岁(22例44耳)三组,各组分别进行纯音听阈测试、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估及普通话快速噪声下言语测试(Mandarin quick speech-in-noise test,M-Quick SIN),分别获得双耳0.5、1、2、4 kHz纯音平均听阈(pure-tone audiometry,PTA)、MMSE量表总得分及双耳信噪比损失(signal-to-noise ratio loss,SNR loss);分析年龄、平均听阈、MMSE量表得分对信噪比损失的影响。结果①60~69岁组SNR loss(5.25±5.42)dB明显小于70~79岁组(11.54±6.05)dB和≥80岁组(11.86±6.06)dB(P<0.01);70~79岁组和≥80岁组间SNR los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SNR loss随PTA提高而升高,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③MMSE量表得分对SNR loss的主效应不显著(P>0.05)。结论年龄、听力损失程度为老年性聋患者噪声下言语识别的主要影响因素;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年龄增加,听力损失加重,其噪声下言语识别能力降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陡降型老年性聋患者的时间分辨率改变情况。方法年龄匹配的陡降型老年性聋患者及听力正常者,分别接受调幅检测及间隔检测以评估其时间分辨率。为了评估老年性聋患者听力正常频率的时间分辨率,调幅检测的载波和间隔检测的间隔标记信号采用低通噪声。结果与年龄匹配的听力正常受试者相比,即使信号的频谱限制在陡降型老年性聋患者听力完全正常的频率,老年性聋患者的调幅检测和间隔检测能力仍然下降,特别是在远离截止频率的频率,时间分辨率下降更加显著。结论陡降型老年性聋患者的低频区听力基本正常,但是其低频区的时间分辨率仍是降低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植入人工耳蜗的语后聋成人听力言语感知能力的测评,探讨人工耳蜗对语后聋成人言语康复的作用.方法受试者为14名语后聋成人患者,男性9例,女性5例;耳蜗植入年龄22岁~67岁,平均46岁;耳聋时间6年-42年,平均16年.在人工耳蜗植入6个月、12个月及24个月时,进行开放性单词和短句言语感知测试.分别在三种模式下进行:只听模式(开放人工耳蜗)、听觉加视觉模式(开放人工耳蜗加唇读)及视觉模式(关闭人工耳蜗只用唇读).结果在听觉模式及听觉加视觉模式下,患者对单词和句子的正确感知随人工耳蜗使用时间而不断改善.术后6个月,听觉模式下的开放性单词和短句的正确感知率分别是38%和54%;听觉加视觉模式下的开放性单词和短句的正确感知率分别是70%和76%.术后24个月,听觉模式下的开放性单词和短句的正确感知率分别是65%和72%;听觉加视觉模式下的开放性单词和短句的正确感知率分别是84%和88%.结论人工耳蜗植入能显著改善语后聋成人的言语感知能力,并随着人工耳蜗使用时间的增加,言语感知能力逐渐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性聋患者中耳蜗死区及其分布情况。方法采用均衡噪声阈值检测法检测200例(370耳)老年性聋患者和25例(50耳)正常听力老年人中耳蜗死区分布情况,并比较耳蜗死区与老年性患者听力损失程度、病程以及合并高血压病之间的关系。结果 200例老年性聋患者中有38%(76/200)存在耳蜗死区。其中合并高血压病的老年性聋患者中有45%(56/124)存在耳蜗死区,是否合并高血压病组间耳蜗死区检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听力老年人中无耳蜗死区,同老年性聋患者中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不同听力损失程度、病程及合并高血压病的老年性聋患者中耳蜗死区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性聋患者中存在耳蜗死区,并且与听力损失严重程度、病程长短以及是否合并高血压病有关,听力损失程度越重、听力受损时间越长,存在耳蜗死区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老年性聋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及生活质量的变化。方法 对31例行人工耳蜗植入的老年性聋患者进行听力学、言语功能及生活质量评估并比较差异。听力学评估采用助听听阈,言语能力评估采用词表识别率,评估时间为术前、开机后6个月及开机后12个月。生活质量评估采用Nijmegen 人工耳蜗植入量表(NCIQ),评估时间为术前及开机后12个月。结果 共纳入31例患者,31例患者术前、开机后6个月及开机后12个月助听听阈分别为(62.55±3.69)、(46.58±5.14)、(38.68±4.26)dBH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开机后6个月及开机后12个月单音节词识别率分别为(9.55±5.81)%、(54.77±8.90)%、(68.52±7.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开机后6个月及开机后12个月双音节词识别率分别为(19.87±9.72)%、(64.00±6.53)%、(74.26±6.7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开机后6个月及开机后12个月短句识别率分别为(28.00±10.58)%、(68.52±7.78)%、(77.61±8.5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开机12个月NCIQ总量表得分分别为(35.90±5.80)、(65.16±8.18)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工耳蜗植入可以改善老年性聋患者的听觉言语能力及生活质量,对于重度以上听力损失且助听器效果不佳的老年性聋患者可以选择人工耳蜗植入。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语后聋儿童及成人人工耳蜗植入术(CI)后听觉言语效果及个人和家庭的生活质量变化。方法在受试者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术后1月、3月、6月、9月、12月时,运用听阈(T)、听觉行为分级标准(CAP)、言语可懂度分级标准(SIR)、言语识别率(WRS)等指标对其听觉功能及言语能力进行评估,分别观察儿童(n=23)、成人(n=20)及两者总体(n=43)上述指标的变化情况;运用听力植入体儿童家庭生活质量(CuHIQol)问卷及Nijme-gen人工耳蜗植入量表(NCIQ)分别对儿童及成人术前、术后12月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和比较。结果术后1年内儿童(n=23)、成人(n=20)及两者总体(n=43)的T值均随时间逐渐降低,CAP、SIR、WRS值均随时间逐渐升高,不同时段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者的T、CAP、SIR、WRS值在术后1-6月变化快速,6-12月变化缓慢;术后12月的CuHIQol及NCIQ各领域得分较术前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语后聋儿童及成人术后听觉言语功能及个人和家庭的生活质量因人工耳蜗的植入得到明显改善,语后聋儿童及成人是人工耳蜗植入术的合适人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老年性聋患者噪声下声源定位能力,探讨年龄、听力损失对噪声下声源定位能力的影响。方法 同期纳入60岁以上的老年性聋组25例,老年听力正常组、青年听力正常组各25例,完成纯音测听、安静及噪声下声源定位测试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分别获得双耳平均听阈、均方根误差(root-mean-square error,RMSE)、MoCA得分,使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关统计检验。结果 (1)三组的声源定位能力有显著差异(F=21.394,P<0.001),老年性聋组定位能力差于对照组(F=32.819,P均<0.01);(2)老年性聋组噪声下RMSE与年龄、4fPTA正相关,与MoCA得分负相关(P均<0.05),且控制认知得分后仍有意义。结论 噪声下声源定位角度识别测试可用于老年空间听觉评估,老年性聋组表现受到年龄、听力损失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初步研究老年性聋患者的听觉事件相关电位(auditory event-related potential,AERP)失匹配负波(mismatch negativity,MMN)和P300的变化特征.方法 采用oddball刺激序列,对20例健康青年志愿者(对照组)、20例老年听力正常者(老年听力正常组)和20例老年性聋患者(老年性聋组)进行AERP测试,在阅读状态下获得MMN波形,在集中注意力计数状态下获得P300波形,比较三组MMN、P300波形的潜伏期和波幅.结果 老年性聋组MMN潜伏期为187.38±29.63 ms,与老年听力正常组(160.10±23.21 ms)和对照组(148.22±19.30 ms)相比明显延长(P<0.01),老年听力正常组潜伏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MMN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性聋组P300潜伏期为369.83±27.09,较老年听力正常组(332.89±25.60 ms)和对照组(318.51±22.32 ms)明显延长(P<0.01),三组P300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性聋患者听觉中枢功能受损,认知功能减退,MMN、P300可作为评估老年性聋患者听觉中枢功能、认知功能的客观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老年性聋患者复杂听觉环境下事件相关电位(event related potential,ERP)的特征及其与认知能力及言语辨别能力的相关性,了解其言语辨别能力下降相关的中枢处理过程。方法 采集25名老年性聋患者和25名听力正常年轻人的“鸡尾酒会”场景下ERP数据,比较相关成分振幅、峰值潜伏期及脑区激活差异。同时对老年性聋患者进行认知能力评估,并对其中14名老年人进行言语辨别能力测试,分析其与ERP相关性。结果 老年性聋患者与年轻人相比关联性负变(contingent negative variation,CNV)振幅降低(F=5.174, P=0.027),同时N1、P1成分潜伏期延长(N1:F=6.067, P=0.021;P1:F=13.985, P=0.001),N1振幅升高(F=4.301, P=0.049)。单声源情况下老年性聋组枕叶激活减弱(t=-4.396,P<0.001),多声源情况下减弱进一步扩大到颞叶皮质(t=-5.569,P<0.001)。老年性聋组中,随年龄增长,CNV振幅下降(r=-0.460, P=0.021),P1潜伏期延长(r=0....  相似文献   

15.
老年性聋是指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的以双耳进行性高频听力下降为特征的慢性退行性疾病,表现为耳聋的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言语识别能力下降。目前的研究尚未明确言语识别缺陷的机制,但多数学者认为听力损失、听觉中枢功能障碍和认知能力改变等因素可影响老年性聋的言语识别能力。本文就以上影响因素进行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全聋型突发性聋的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因素,为该类型突聋的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到2017年1月住院治疗的98例(98耳)全聋型突发性聋患者(250~8 000 Hz平均听阈94.94±8.30HL)的临床资料,根据疗效将患者分为有效组(34例)及无效组(64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患者的性别、耳侧、年龄、病程、初诊听阈,是否伴发耳鸣、眩晕及耳闷胀感,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史及鼓室注药、纤溶酶溶栓等多种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治疗后患者平均听阈为70.79±10.13dB HL,痊愈2耳、显效21耳、有效11耳,无效64耳,总有效率为34.69%(34/98),其中痊愈率、显效率及有效率分别为2.04%、21.43%和11.22%。多因素分析有效组和无效组上述各因素与疗效关系结果显示,初诊听阈越高,预后越差(P<0.05);伴发眩晕不利于患者的预后(P<0.05);给予鼓室注药及纤溶酶溶栓治疗有利于患者的预后(P<0.05)。结论全聋型突发性聋就诊时听力损失程度越轻、不伴发眩晕、鼓室注药及纤溶酶溶栓治疗的患者预后较好;积极治疗后,仍有好转甚至痊愈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间隔感知测试是一项反映受试者听觉灵敏度的临床测试。本研究主要是对不同类型及程度的听力损失伴耳鸣患者进行间隔感知测试,包括在噪声中的间隔测试及500Hz、1000Hz、2000Hz频率的间隔阈值测试,并探索听力损失及耳鸣对间隔感知测试结果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听力正常者20例(40耳),听神经病患者15例(30耳),其中有耳鸣患者18耳,无耳鸣患者12耳。感音神经性聋患者36例(45耳),其中有耳鸣患者28耳,无耳鸣患者17耳。对所有受试者进行时域和频域间隔感知测试,并对其中的耳鸣患者进行耳鸣评估测试。结果①AN组间隔感知阈值显著高于听力正常组和感音神经性聋组(P<0.01)。②感音神经性聋组中,听损程度≤60dB患者的间隔感知显著小于听损程度>60dB的患者(P<0.01)。③将500Hz、1000Hz、2000Hz频率下的间隔感知测试结果进行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④对听神经病患者和感音神经性聋患者分别进行有耳鸣组和无耳鸣组分析,时域和频域间隔感知测试结果显示,有耳鸣组和无耳鸣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⑤不同类型的耳鸣声在感音神经性聋患者中的间隔感知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间隔感知测试结果与有无耳鸣无关,与耳鸣声类型无关,与听力损失程度及病变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龄语前聋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的听力、言语、生活质量等方面的长期康复效果。方法选取了68例2012年-2016年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行单侧人工耳蜗植入术的语前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7岁及7岁以上患者34例,为本次研究的研究组(A组),6岁及6岁以下患者34例,为本次研究的对照组(B组)。利用CAP量表、SIR量表、声场听阈、言语识别率以及生活质量相关问卷等对其术后听力、言语、生活质量等方面进行长期随访观察。结果所有植入人工耳蜗的患者术后2年均可观察到听觉言语能力及生活质量的提高。两组患者术后2年的声场听阈无明显差异。术后24个月CAP得分、SIR得分及言语识别率方面,低龄对照组均要优于大龄研究组;但术后3个月及6个月的CAP评分以及3个月的SIR评分,研究组要优于对照组。结论大龄语前聋患者植入人工耳蜗后可以获得听觉、言语及生活质量等方面的提高。因此术前进行听力、心理、期待值等多方面综合评估,人工耳蜗植入也能成为大龄语前聋患者改善听觉言语障碍及日常生活的有效选择。  相似文献   

19.
突发性感音神经性聋(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SSNHL)(下简称突聋)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常见急症,是指72小时内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且至少在相邻的两个频率听力下降≥20 dB[1]。儿童突聋是指年龄在18岁以内的儿童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2],该病有自愈的倾向,斯坦福大学的学者Mattox在对88例(年龄最小10岁,最大79岁,平均年龄为46岁)突聋患者进行的前瞻性研究中报道该病的自愈率为65%,大多数自愈发生在2周内[3]。由于本病病因复杂,目前仍未对儿童突聋的最佳治疗方案达成共识,本文主要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儿童突聋的研究文献,综述儿童突聋的流行病学、病因及其发病机制、治疗、预后影响因素,以期对该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鼓室内与静脉注射激素治疗突发性聋的疗效。方法 121例单耳突发性聋患者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分为治疗组(60例,地塞米松3~5mg鼓室内注射,1次/天,连续7d)和对照组(61例,地塞米松10mg/d静脉滴注,持续3~5d),并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4及8w行纯音听阈测试,比较两组治疗后的有效率;并分别比较两组低频下降型、高频下降型及全频下降型患者之间治疗后气导听力提高值及3型之间总体听力提高值。结果 (1)治疗后1周治疗组痊愈11例,显效15例,有效20例,总有效率76.7%(46/60);对照组痊愈9例,显效16例,有效18例,总有效率71.67%(43/60),两组间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w及8w,两组间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8w治疗组低频下降型及高频下降型突聋患者听力提高值分别为26.35±4.77及17.04±9.60dB,对照组分别为20.60±3.60及14.08±7.43dB,治疗组疗效较对照组更优(P<0.05)。(3)两组合计治疗后低频下降型突发性聋患者听力提高值(23.48±4.52dB)明显优于高频下降型(15.39±8.97dB)及全频下降型(10.73±7.11dB)(P<0.01)。结论连续1周每日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突发性聋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对于低频及高频下降型突发性聋患者,其较静脉给药疗效更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