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新冠肺炎的中医发病机理及治疗原则,体现中医药分期治疗新冠肺炎的有效性和优势.方法:对40例轻型、普通型新冠肺炎患者临床治疗期及恢复期进行中医辨证论治,予中药治疗,统计患者症状改善、中药方剂使用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经中药治疗后患者症状均有明显改善,肺部CT提示炎症病灶吸收,40例患者全部出院,治愈率达100.0%.结论:新冠肺炎中医病因为湿毒疫邪,病位在肺脾,可涉及胃、大肠,湿毒郁肺为基本病机,临床各期均给予中医药治疗,可使机体恢复到最佳状态,并促进肺部病灶吸收.  相似文献   

2.
目的 归纳总结2022年冬季京冀鲁地区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者临床表现及中医证候。方法 对新冠病毒感染阳性成人患者进行“问卷星”在线调查,统计人口学信息、既往病史及临床症状,采用系统聚类法和因子分析法归纳总结中医证候特点。结果共纳入196例有效病例,以中青年为主,医务工作者人数超过40%,既往高频使用药物包括连花清瘟、布洛芬及对乙酰氨基酚。患者发病早期表现为发热、恶寒、头痛及肌肉关节酸痛;发病中期咽痛及痰少质黏难咳出比例增加;发病后期咳嗽、胸闷憋气、便溏症状凸显。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显示,本病病位主要在卫表及肺,与脾有关,病性多为虚实夹杂,主要证候为湿毒夹寒束表、湿热内蕴及脾虚湿困。结论 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者起病病机为湿毒疫邪郁闭卫阳,兼有风寒邪气致病特点,随病情进展可出现热化、燥化及脾虚湿困等转归,但也有部分患者起病即为湿热内蕴之证。  相似文献   

3.
鉴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位在肺,属于疫病",其中医名可为"肺疫"。新冠肺疫的病因,外因之主因是感染病毒(异气),内因是患者身体系统,同时合并兼夹感受"六淫"邪气(常气)。只有疫毒本身是普遍的,寒暑燥湿风火不具有普遍性,是因时、因地、因人而变的。常见病机是邪毒犯肺,挟热下利,肺失宣降,水停生湿。总体治则是扶正祛邪、平衡阴阳、标本兼治、三因制宜。此外,本文还提出病毒有无寒热属性的问题,供医学界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4.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学“疫病”“湿疫”范畴,根据其临床表现及发病特点,结合中医传统理论,目前认为其病因是感受疫戾湿毒,病位主要在肺脾,病性以湿为主,寒热错杂,虚实夹杂,主要病机为疫戾湿毒犯肺,气机闭阻,肺脾气虚;病机特点突出表现为肺脾相关。中医治疗分为初期、中期、重症期及恢复期4期,应以解毒宣肺健脾化湿贯穿始终,初期以宣肺止咳、芳香化湿为主,中期侧重宣肺平喘、通腑解毒,重症期温阳开闭固脱,恢复期补肺健脾化湿。  相似文献   

5.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学"瘟疫"范畴,病因为感受"疫戾"之气,病性有寒、湿、热、毒、虚之分。根据大多患者具有低热、脘痞、肢倦乏力、便溏、苔白腻等证候表现,该病与"湿"邪关系密切。全国各省市中医诊疗方案亦提示湿邪为患为本次新冠肺炎病机的基本特点。湿性重浊、黏腻,起病隐匿,可蒙上流下,病变早期多在太阴、阳明,其后可窜及少阳,内陷厥阴,甚则内闭外脱。湿邪为患,病势缠绵,病情复杂多变,临床诊治较为棘手。湿邪对瘟疫发生、发展及传变可推波助澜,使瘟疫复杂多变。从"湿"邪在瘟疫中的发病作用着手,探讨新冠肺炎的中医辨治,分析新发传染病发病及传变特点,以期运用瘟疫理论完善中医防治方案,更好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6.
湿毒疫学说认为:湿毒郁肺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以下简称"新冠感染")的核心病机,传变迅速、传染性强、易于流行是其致病特征,兼夹风、热、寒、燥等邪毒是其病机要点。该学说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新冠感染各期的临床特征,为新冠感染的中医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湿热病篇》是中医疫病学的重要著作,其内容对新冠感染的中医治疗具有指导意义。文章从新冠感染的临床表现和湿毒疫学说入手,结合《湿热病篇》学术思想,浅析新冠感染的临床特点和证治要点,为新冠感染的中医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有关黄疸病古代文献及近年来中医黄疸理论的分析,探讨黄疸病的病因病机,指出黄疸病因以湿热疫毒为主,病机以湿为关键,湿热、寒湿、疫毒入脾胃肝胆,并深入血分,致气血阻滞,后期致气血阴阳耗伤。并说明湿、毒、瘀三者各自的致病特点及三者在黄疸病机演变中的相互影响及演变。提出黄疸病机演变是湿、毒、瘀三者共同作用的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杭州地区114例奥密克戎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后简称“新冠肺炎”)中医证候特点。方法:以杭州本土德尔塔株(AY.4进化分支)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6日至2022年2月4日在杭州市西溪医院住院治疗的114例杭州本土奥密克戎株新冠肺炎患者中医证候及舌脉特点。结果:本次奥米克戎株新冠肺炎患者中医证候特点为:①湿热证候突出,成人湿热并重,小儿湿重于热,以“湿热时疫”为主;②口鼻证候较重,肺部中医证候相对较轻,以鼻塞、流涕、咽痛等证候为主导;③味觉、嗅觉减退比例较高。结论:本次奥米克戎株新冠肺炎患者中医证候以湿热证为主,治疗当以清热利湿为第一要义,分清湿热的关系,同时重点关注味觉、嗅觉的恢复情况。  相似文献   

9.
导致本次传染病的直接因素—新型冠状病毒,称为"疫毒".该"疫毒"对寒湿状态具有偏噬性.肺脾气虚、寒湿偏盛的"状态"为发病基础,病机特点为"寒、湿、瘀、虚、痹",若正不胜邪,病情进展并可能进入危候.现对王檀教授寒湿疫理论指导下辨证论治新冠肺炎验案1例进行分析,探讨中医药早期干预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新冠肺炎因其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和流行性,对人类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新冠肺炎属于中医学"瘟疫"病范畴,本文以《广瘟疫论》为理论基础同时结合新冠肺炎中医诊疗经验,深入探析其发病特点及中医辨证论治,认为瘟疫病因为天地之间"戾气"所感,病机为疫毒遏湿,病位初起于膜原,传变方式分为顺、逆两传,无论顺传、逆传,把握"戾气"传变途径,诊治上结合"五辨思维,表里二纲,兼五夹十,别妇儿治"理论,将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参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第七版)》,从《广温疫论》理论探讨COVID-19防治方法,这种临床诊治思路也将为诊治任何可能发生的新疫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杭州地区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患者中医证候特点及病因病机,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对符合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断标准的77例患者,收集人口学资料、流行病学资料、血液检查数据、胸部CT平扫报告、中医证候特征、舌象和脉象等信息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平均年龄(44.13±13.62)岁;74.03%的患者有新冠肺炎患者密切接触史或湖北地区旅居史,29.87%的患者为聚集性病例;多数患者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低(93.51%),淋巴细胞计数减低(40.25%),C反应蛋白升高(46.75%),胸部CT提示病毒性炎症改变(90.91%);半数以上患者有咳嗽(61.04%)、发热(50.65%)等症状;舌质以淡红舌或红舌为主(83.12%),舌苔以白腻苔(46.75%)多见,脉象以濡脉较多(45.45%);证型以湿毒郁肺型(72.73%)为主,少数患者为疫毒闭肺型(27.27%)。[结论]杭州地区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初步分析以湿毒郁肺型为主,属"湿毒疫",符合中医湿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为"新冠肺炎",通过一线诊治的江西省内68例确诊为轻型、普通型新冠肺炎病例临床分析,结合患者中医四诊资料及辨证施治认为该病病位主要在肺与脾,涉及胃和大肠,其病因为湿毒,并归纳以下4个常见证型:(1)湿毒犯肺,风热夹杂证;(2)寒湿困脾,肺气不利证;(3)湿毒郁肺,内蕴化热证;(4)肺脾气虚,湿毒困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1例海南高龄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BA.5.1.3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和诊疗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2022年8月15日海口定点医院收治的1例高龄新冠病毒Omicron变异株BA.5.1.3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经过。结果 患者女性,107岁,因“发热、咳嗽1 d”入院。其2位家属感染新冠病毒。患者病初出现发热,伴咳嗽、咳痰,咳少许白色粘痰,伴咽痛、肌肉酸痛、乏力。咽拭子核酸检测阳性,为Omicron变异株BA.5.1.3感染。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轻型,给予抗病毒、中药调理、抗凝、调节电解质紊乱及对症等治疗9 d,患者临床症状缓解,2次核酸检测阴性后治愈出院。1周后随访患者恢复情况良好。结论 Omicron变异株BA.5.1.3感染的新冠肺炎的传染性强,给予抗病毒、中药调理等综合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对于高龄患者,要注意维持各器官功能和内环境稳定,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小于18岁感染Omicron病毒变异株引起新冠肺炎患者的胸部CT表现及动态变化,为小于18岁感染Omicron病毒变异株引起新冠肺炎的患者胸部CT变化和疗效判定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22年2月11日—3月26日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确诊30例≤18岁Omicron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影像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不同期间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动态变化。结果 30例≤18岁Omicron新冠肺炎患者肺内病变总共41个,胸部CT主要表现为外周局灶片状、结节状磨玻璃影和/或实变影,右肺多发,占70.73%(29/41)。病灶病变形态有42个,以片状影22个(52.38%)、结节状影16个(38.10%),片状影以小片状、斑片状为主,病灶密度变化有36个,以磨玻璃影多见,各肺叶磨玻璃影数目共24个(66.66%),实性密度灶6个(16.67%)、磨玻璃和实性密度混合灶6个(16.67%),随病程进展,肺内病变体积逐渐增大,最早于发病第2天出现病灶体积为312.93 mm3,第9天达峰值,为1 837.18 mm3,病灶平均吸收时间为(16±3)d,片状、结节状病灶(磨玻璃和...  相似文献   

15.
张怀亮 《中医学报》2021,36(4):679-68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病名应为湿毒疫,病因为运气—气候因素、地域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病位主要在太阴肺、脾,病之初期、中期、极期、后期,虚实寒热不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基本传变规律为:疫疠之气兼秽湿浊毒,或夹风夹寒,侵犯肺系;或首入中焦,或由中阳亏虚,传至中焦;心阳不足时,反侮于心;时流下焦(肝肾),终致湿毒弥漫三焦,湿阻气滞而变生诸证。当分期论治,注重清解湿毒,宣畅少阳三焦,重视补气药应用,三因制宜。  相似文献   

16.
新冠肺炎(COVID-19)是一种变症快、人群普遍易感的呼吸道急性传染疾病。根据此次疾病的病症特点,其当属中医"温疫"范畴。由湿温疫毒致病,病邪首犯肺脏,初起寒热并见,易于传变,重者病及三焦,化热化燥,耗气伤津,甚者内闭外脱,化源欲绝,与膜原病症所见略同。治疗早期宜宣化湿热、透邪外达。邪毒内伏则宜辟秽化浊,解毒透邪为主。危重阶段重在救阳固脱、化浊开窍。恢复期注重固护阴津,瘥后防复。开达膜原,驱邪外达,调护三焦气机,是防止该病进展的关键所在。因此对膜原病症进行精准辨析,明确病症特点,将为新冠肺炎的防治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7.
《温疫论》是我国第一部论述湿邪致疫的专著。湿邪是新冠肺炎的重要致病因素。本文以《温疫论》湿疫思想为基础,探讨新冠肺炎湿邪致病的中医诊治,提出:祛湿以通行气机是治疗新冠肺炎的关键;动态的舌象监测利于观察病情的变化;重视湿邪致疫病情的缠绵反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简述温州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中医分期分型诊治与实践,协助指导临床用药。[方法]通过中医临床诊治实践,结合中医伤寒、温病学说,对新冠肺炎的病因病机、分期分型、各期的辨证论治进行总结,观察疾病转归,并列举一例中期新冠肺炎患者验案加以佐证。[结果]温州地区新冠肺炎归属于“疫病”,本病病位主要在肺,涉及胃肠;病因为寒、热、湿、毒邪相抟,易耗气伤阴动血。结合肺炎患者分期分型论治,将其分为初期、中期、危重症期、恢复期,分别投以藿香正气散、麻杏石甘汤合小陷胸汤和苇茎汤、清瘟败毒散、参附汤或生脉散、参苓白术散合补肺汤加减治疗。验案中新冠肺炎患者辨为疫毒闭肺证,治以清热化痰、通腑泄热,予麻杏石甘汤合小陷胸汤和苇茎汤加减,疗效肯定。[结论]温州地区新冠肺炎中医分期分型方案可有效指导温州地区新冠肺炎的诊治工作,对于其他地区新冠肺炎的防治工作,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从中医文献中分析艾滋病的中医病因、病机、病性及病位,以期能更好地指导临床。方法:采用频数统计方法,检索 1981年至2012年中国期刊网(CNKI)数字图书馆中有关中医艾滋病病因、病机、病性及病位的相关理论和临床研究文献资 料,并进行分析。结果:疫毒、湿、热、瘀血、痰饮是艾滋病的常见病因;正气虚弱,元气损伤,肺脾肾三脏亏虚为艾滋病的常见病 机;气虚、火热、湿、疫毒为常见的病理性质;艾滋病发病常侵袭五脏六腑,其中以肾、脾、肺最为多见。结论:艾滋病病因病机病 性病位尚未达成共识,有待统一和规范。  相似文献   

2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中医认为其属"疫病"范畴.此次吉林新冠疫情发病特点仍属中医学"寒湿疫",其病位在肺、脾,"寒湿伤阳"为其病机演变主线;治疗过程中兼顾辨病与辨证、顾护脾胃、三因制宜等治疗思想.现将"寒湿疫"理论指导下治疗的1例由普通型转为重型新冠肺炎临床病例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中医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