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脾为之卫”理论认为,脾胃助生卫气,卫气御外防护,形成人体屏障,即脾行卫之功.脾不足是痹证发生的根本原因,感受风寒湿邪是外因,痰、瘀既是直接病因也是病理产物.由于卫气的生成需经过饮入胃一胃腐熟一脾运化一小肠泌别一大肠传化五个步骤,故大肠功能完整亦是脾行使卫外防御机能的基础.西医研究证实肠道黏膜免疫功能紊乱是类风湿关节炎...  相似文献   

2.
IgA肾病是临床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黏膜免疫是其发病机制研究的热点及新方向。“脾为之卫”经历代医家完善、继承及发展,成为中医学独特的理论,是对脾主运化、脾主升清所发挥的保卫机体、抗病祛邪功能的高度概括,亦是现代医学黏膜免疫功能的体现,可作为连接IgA肾病与黏膜免疫的桥梁。若脾虚致脾失之卫,则表现为肠黏膜机械屏障损伤、肠道菌群失调、肠道代谢失常,细菌等有害物质可刺激机体炎症反应,参与IgA1的产生及其半乳糖基化异常,导致IgA肾病。由此观之,“脾失之卫”与IgA肾病的黏膜免疫机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脾失健运是指脾脏运化失常,使得水谷之精失于布散,水液代谢障碍从而痰湿内蕴,脾失健运是中医体质的重要病机,但是目前对脾失健运的微观机制认识尚不清晰.肠道屏障以不同形式共同将肠道内外环境隔离,具有阻止致病病原体侵袭的功能.肠道屏障受损则会引起机体炎症反应及胰岛素抵抗,导致糖脂代谢障碍进而导致痰湿体质易发代谢性疾病,可为脾失...  相似文献   

4.
[目的]丰富中医“脾主为卫”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为实验研究及临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提供思路借鉴。[方法]自 UC中医治则治法与“脾主为卫”理论相契合出发,结合黄芽汤中各药物治疗 UC的作用,通过阐释“脾主为卫”的理论内涵及免疫学外延,同时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初步探讨“健脾益气”经典方黄芽汤治疗 UC的潜在作用机制。[结果]尽管黄芽汤治疗 UC的研究尚缺乏,然黄芽汤自中医“脾主为卫”理论出发,通过“健脾益气”治疗 UC具有可行性,其潜在机制包括调节免疫细胞、保护肠上皮屏障功能、调节肠道菌群、抑制或减轻炎症反应、调节自噬通路表达 5个方面。[结论]中医“脾主为卫”理论内涵与现代医学中机体免疫功能的发挥具有同质生理效应,是脾、胃肠道等多器官协同作用的结果,采用“健脾益气”经典方黄芽汤通过多靶点、多环节治疗 UC,不仅具有可行性,亦将为 UC的治疗提供新思路,为中医基础理论及经典名方的系统研究和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论“脾主为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脾主为卫”含保卫机体、抗邪防病之意 ,是脾脏的核心功能 ,是已知脾功能的综合体现 ;其内容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传、虽病易愈。脾为后天之本是其主卫的内在机制 ,脾还与其他脏腑、体窍密切相关 ,有着主卫功能的广泛体现。运化失职、气血失和、转枢失调、气火失常是脾主卫失常的病理基础 ;脾主卫失常在发病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乃百病之终始 ,补脾、祛湿、调它脏是常用的恢复脾主卫之功的方法。临证健脾 ,既可补先天之不足 ,又能复机体之气化 ,无论虚实之证均须顾脾。“脾主为卫”对于“治未病”具有重要意义 :未病健脾防其发 ,欲病健脾防其作 ,已病健脾防其变  相似文献   

6.
胰腺疾病多责于脾,中医从脾论治胰腺癌可有效延缓其演变进程,但缺少理论支持,值得进一步探讨。基于对“脾为之卫”内涵的阐发,认为“脾为之卫”是机体护卫功能的高度概括,其正常功能的发挥依赖于“脾主运化”。胰腺癌患者分泌功能异常,胆汁、胰液排出受阻而造成“脾失运化”,导致“脾为之卫”向“脾失之卫”的病理转变,或为胰腺癌演进的核心环节。“脾伤卫弱→脾损卫伐→脾衰卫溃”这一病理演变进程与现代研究中胰腺癌的演变进程高度契合,合理解释了治脾以延缓胰腺癌演进效果显著的机理所在,维护和恢复“脾为之卫”的功能,以重塑胰腺癌肿瘤微环境,是延缓胰腺癌演进的关键。结合现代研究,总结出清脾以复卫气、健脾以行卫气、补脾以生卫气三大治脾调卫策略,以期为临床辨治胰腺癌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前,中医学界在急性放射损伤的病因病机及诊断治疗等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理论体系也尚未构建完整,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医药在辐射防护领域的应用与发展。课题组在前期研究中,对引起急性放射损伤的电离辐射的中医病因学特点进行分析,将其命名为电离毒。基于电离毒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以及脾为之卫的理论内涵,本研究提出:急性放射损伤的中医核心病机是脾为之卫的病理表现——脾失之卫。在急性放射损伤发病之初,病机为电离毒外侵,伤脾之卫;在疾病发展、变化阶段,病机为脾失之卫,百病由生;在疾病转归、预后阶段,病机为脾卫渐复,祛邪外出。充分认识急性放射损伤的中医病机,可为进一步探讨放射损伤的防治方法,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本文简介"脾主统血"理论的源流及其在临床运用中的发展.通过作者临床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支气管扩张咯血、痔疮出血、崩漏、尿血等疾病的九个验案,论证各种出血性疾病均有宜用补脾摄血之候者,对此采用补脾摄血为主,并顾及兼证的治疗方法,不论急慢性出血,皆可取得理想疗效.最后提出有应用当今各种科学技术的方法与手段.对这一宝贵理论进行深入探索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9.
“肺与大肠相表里”是中医学经典理论之一,揭示了肺与大肠在生理、病理上的密切相关性,在肺、肠疾病治疗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现代医学已揭示肺与大肠在组织来源、黏膜免疫上的联系,初步明确了“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物质基础及可能的调节机制,并将此理论应用于2019冠状病毒病、溃疡性结肠炎等肺肠难治病的治疗,获得可靠疗效。现有研究结果表明,肺与大肠解剖上的同质性促使了肺-肠黏膜免疫功能的相关性,黏膜免疫及固有淋巴细胞的迁移归巢是肺与大肠共享生理病理的调节机制之一。部分清热解毒类中药和补益类中药通过调节肺-肠黏膜免疫功能治疗肺、肠疾病,成为“肺肠同治”创新药物研发的候选药物。然而,上述两类中药现有免疫调节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分泌型IgA、细胞因子等表达水平及固有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数量的变化上,对与之相关的气道、肠道黏液高分泌、肺及肠道黏膜屏障免疫细胞功能改变、肺-肠黏膜免疫相互作用动态过程及肺-肠局部微生态的干预作用,以及清热解毒、补益功效与其调节肺-肠黏膜免疫作用间的相关性和生物学基础等尚缺乏深入研究。本文试从肺、肠共同拥有的黏膜免疫系统切入,从黏膜固有淋巴细胞归巢角度分析肺肠相关疾病的内在联系,并综述对肺、肠黏膜免疫具有调节作用的中药复方及其有效成分的作用特点和规律,为“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内涵的深入阐释及相关疾病治疗药物的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基于“脾主运化”理论的论述,结合现代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探讨肠易激综合征的内脏高敏感性的中医临床辨证分型治疗,其着眼点主要定位在疏肝解郁和健运脾胃为主。  相似文献   

11.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是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感染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其传染过程迅速、致病性极强,一般以高热、疲劳、干咳为主要症状,多伴有胃肠道症状。中医学认为此病乃寒湿疫毒由卫表而入,侵袭脾肺所致,其防治当以扶正祛邪、固护脾肺为主。大量的科学研究已经证实,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与肠道微生态失调和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有关。而中医学主张“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在人体发病及康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且实践证明中医可通过传统中药、针灸、传统运动等恢复有益菌的丰度,维持肠道微生态稳定,达到调节人体免疫,扶正以祛邪,对新冠感染的防治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徐晴  郑蓉  朱戎 《中国现代医生》2022,60(20):93-96
近年来,随着“肠-肾轴”理论提出,肠道微生态与慢性肾脏病之间的相互影响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慢性肾脏病患者普遍存在肠道菌群紊乱现象,紊乱的菌群通过蓄积内毒素、破坏肠粘膜屏障功能及引发全身慢性炎症等途径加重肾脏损伤,干预肠道菌群可能成为慢性肾脏病治疗一条全新途径。中医理论认为脾肾相互为用,互为因果,“补脾益肾、通腑泄浊” 这一治则与 “肠-肾轴”学说不谋而合,因此调节肠道微生态可能为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病提供一座新桥梁。  相似文献   

13.
结直肠癌约占全球所有新发癌症病例的10%。肠道菌群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调节许多生理过程,如能量获取、新陈代谢和免疫反应等。随着测序技术及动物模型的功能研究的开展,肠道菌群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系列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可能通过炎症、免疫调节及DNA损伤等影响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越来越多的关于肠道菌群的研究为结直肠癌的诊断、筛查、预防、治疗及预后评估等临床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从虚实两方面浅析了"脾主困"理论内涵及其在儿科脾胃病临床应用中的指导意义。"脾主困"所指实证往往可见神疲困倦嗜睡,身热口渴饮水之症;"脾主困"所指虚证为脾气虚弱,出现吐泻生风。附验案2则,分析脾主困理论在其中的应用与发挥。  相似文献   

15.
<正>胰腺和肠道作为消化系统的组成部分,可在多个层面进行互动。其中,肠道菌群作为支撑肠道正常功能运行的重要组分之一,与胰腺相互影响:胰腺可通过内、外分泌功能塑造整体代谢环境,影响肠道微生物稳态;反之,肠道菌群紊乱可导致肠屏障受损,肠道菌向胰腺迁移,且可导致菌群相关代谢产物改变,代谢产物原有功能失常,加快了胰腺疾病的进展。本文就胰腺-肠道和肠道-胰腺两方面分述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  相似文献   

16.
津与血关系密切,二者同生互化且同功,血滞为瘀,津停则为水饮,因而瘀与水也密切相关。“血不利则为水”是瘀水关系的体现,同时也是许多水肿疾病的核心病机,如心性水肿、肾性水肿、臌胀、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癌性腹水、脑梗死急性期脑水肿和黄斑水肿,均与血瘀导致水肿相关,临床上活血利水法治疗此类疾病,也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多系统造成全身损害,目前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近年研究发现,心理应激作为一种刺激因素,在干燥综合征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尚不能完全明确心理应激所致干燥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和干预靶点。而在中医理论中,同样认为情志因素作为影响干燥综合征的重要因素,其与心理应激有着本然的一致性。“思伤脾”是中医情志致病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从中医“思伤脾”理论对干燥综合征的病理机制作中西医比对,试图发掘内在联系,探索协同诊治体系,融通中西疗法互参,以期为干燥综合征的诊治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与支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益肾化湿颗粒治疗糖尿病肾病(DKD)的临床疗效, 探讨其通过“肠-肾轴”改善DKD的作用机制。  方法  100例DKD脾虚湿盛证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50例。对照组予西医基础治疗, 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益肾化湿颗粒。8周后观察2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尿蛋白肌酐比值(UACR)、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肾小球滤过率(eGFR)、白蛋白(ALB)、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白介素-6(IL-6)及尿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含量的变化。并随机收集其中60例患者(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后的粪便样本行16S rDNA V3+V4区测序筛选益肾化湿颗粒的作用靶菌。  结果  治疗后, 试验组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改善,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P<0.01);2组UACR、BUN、HbA1C、IL-6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P<0.01), 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P<0.01);试验组SOD活性、ALB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优于对照组(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 试验组菌群多样性及丰度升高, 菌群的聚合度增加, F/B值下降; LEfSe分析发现试验组的优势属种是副拟杆菌属、长双歧杆菌、黏膜乳杆菌。  结论  益肾化湿颗粒可有效改善DKD脾虚湿盛证患者的中医临床证候, 降低血糖, 减少蛋白尿, 整体调节氧化应激及炎症水平并稳定肾功能, 影响肠道菌群的分布, 为进一步研究益肾化湿颗粒通过肠道菌群评估DKD的发生、发展和治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自噬是一种细胞自我保护和自我更新的机制,与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中医“祛腐生肌”理论常用于疮疡病的治疗。在一定程度上,UC的自噬机制与中医“祛腐生肌”理论有着相互贯通之处。自噬是机体对于“腐”“生”两者的调控机制,存在双向调节关系,即自噬通过对损伤细胞或组织起到清除(祛腐)的作用,从而对机体肠道细胞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同时为“生肌”提供基础和条件。基于此现状,对UC、自噬、中医“祛腐生肌”理论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阐述,为此类疾病的治疗及研究提供参考与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