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跗骨窦切口治疗SandersⅡ~Ⅳ型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某院收治的115例SandersⅡ~Ⅳ型跟骨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n=63)与对照组(n=52),其中观察组采用跗骨窦切口治疗,对照组采用外侧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长,并记录手术前后跟骨结节... 相似文献
2.
3.
4.
目的:观察锁定加压钛钢板治疗SandersⅢ~Ⅳ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0例(26足)采用切开复位锁定加压钛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的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系统性回顾总结分析。结果本组20例(26足)术后均获12~36个月随访(平均18.5个月),按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优18足(69.2%)、良6足(23.1%)、可2足(7.7%),差0足,优良率为92.3%。结论开放复位锁定加压钛钢板固定治疗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能够使跟骨正常的力学关系得到恢复,获得较满意的解剖复位,而且提高骨折固定强度,达到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跗骨窦切口对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术后切口愈合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2021年11月在洛扎县人民医院外科及武汉市中心医院骨科收治的Sanders分型为Ⅲ型的跟骨骨折患者共29例。按来院时间先后顺序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16例)采用临床应用外侧L型切口进入,B组(13例)采用临床应用跗骨窦切口进入。均由同一治疗组医师完成跟骨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围手术期管理及治疗均相同,随访时间为术后1个月。观察两组伤口愈合及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术后A组并发症3例(18.75%),B组1例(7.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伤口愈合:A组伤口甲级愈合10例(62.5%),乙级愈合2例(12.5%),丙级愈合3例(18.75%);B组甲级愈合13例(100%)。结论 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选取跗骨窦切口入路治疗,术后出现伤口并发症的概率小,术后疗效均有满意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跗骨窦入路、外侧L形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实际效果,并对治疗策略加以讨论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于聊城市中医医院骨伤科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84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跗骨窦入路组和外侧L形入路组,并给予中医药围手术期干预。记录患者术前以及术后24 h、2个月、1年的X线检查,以Gissane角、B?hler角及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为指标,随访术后并发症,进行组间比较分析。结果 手术均顺利完成,无1例脱访。跗骨窦入路组手术时间、术后失血量均低于外侧L形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无1例出现腓肠神经损伤、切口皮缘坏死,但两组各有1例在术后出现创口皮肤轻微感染,给予药物治疗后症状消失,并发症总发生率无差异。在术后随访时间范围内,两组AOFAS踝-后足评分均大幅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2个月,跗骨窦入路组AOFAS踝-后足评分高于外侧L形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两组AOFAS踝...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成人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实施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6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36例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患者,对其实施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并实施6~28个月的随访,同时对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结果对患者的疗效进行观察,36例患者中13例优,16例良,7例可,0例差,优良率80.6%。结论对患者的骨折部位采用切开复位,并实施内固定进行治疗,有利于患者进行早期的关节功能锻炼,促进其愈合速度,提升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跗骨窦入路与外侧L形入路治疗跟骨骨折的优劣差异。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52例,按照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观察组采用跗骨窦入路法进行手术,对照组采用外侧L形入路法进行手术。术后12个月随访,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临床疗效、影像学结果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末次随访的AOFAS评分、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以及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末次随访的B?hler角和Gissane角均较术前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3.85%vs 3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观察组皮肤浅表感染率和皮缘坏死率均较对照组低(0 vs 15.38%,0 vs 19.23%,P 0.05);两组在腓肠神经损伤和骨折畸形愈合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跗骨窦入路与外侧L形入路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相似,但前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氨甲环酸在SandersⅢ型闭合性跟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60例SandersⅢ型闭合性跟骨骨折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采取术中松止血带前10 min静脉滴注氨甲环酸,对照组采取松止血带前10 min静脉滴注等量生理盐水.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引流量、引流时间、术后切口...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三层紧密缝合法与Allgower-Donati缝合法在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患者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溧水分院的83例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缝合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43例)与对照组(40例)。观察组采用三层紧密缝合法,对照组采用Allgower-Donati缝合法。比较两组的手术疗效、手术相关指标、术后恢复情况及术后切口并发症总发生率,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的Maryland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切口皮肤温度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的手术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的Maryland评分高于对照组,术后3 d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手术时间及术后引流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皮肤切口缝合时间长于对照组,切口周围皮肤炎症反应面积小于对照组,切口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改良跗骨窦切口与传统L型切口内固定对跟骨骨折患者预后及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2年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接诊的60例跟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与治疗组(30例)。治疗组行改良跗骨窦切口术治疗,对照组行传统L型切口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两组患者的患足功能;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跟骨宽度、Gissane角及Bohler角;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足功能优良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Bohler角大于术前,Gissane角、跟骨宽度均小于术前,而术后治疗组跟骨宽度、Gissane角小于对照组,Bohler角大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传统L型切口内固定相比,采用改良跗骨窦切口治疗跟骨骨折可减小手术创伤,减少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跗骨窦切口外固定架联合强筋补骨汤加减治疗Sanders Ⅲ型跟骨骨折效果及对白细胞介素13(IL-13)、骨保护素(OPG)、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4月~2019年6月在本院治疗的Sanders Ⅲ型跟骨骨折患者63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31例,采用跗骨窦切口外固定架手术治疗;观察组32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强筋补骨汤加减治疗,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13、OPG、BMP2水平变化,随访1年,统计治疗前后骨折愈合时间、骨痂评分、踝关节功能。结果 手术6个月和12个月后,观察组Bohler角、Gissane’s角和跟骨高度比对照组高(P <0.05)。手术1个月和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血清IL-13比对照组低(P <0.05),BMP2水平和OPG比对照组高(P <0.05)。术后观察组切口感染、创伤性关节炎并发症和愈合时间小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6个月、12个月,观察组骨痂评分、Maryland评分、AOFAS优良率大于对照组(P <0.05)。结论 跗骨窦切口外固定架联合强筋补骨汤治疗Sa...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2种手术方案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的疗效及对距下关节活动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郑州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患者4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微创小切口组(n=22)及传统外侧切口组(n=23)。微创小切口组患者采取微型切口锁定钢板内固定,传统外侧切口组采取外侧L型切口入路置入钢板内固定。术后按踝-后足评分(AOFAS评分)系统评价两组手术疗效,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分别测定患者跟骨结节关节角(Bohler角)、跟骨交叉角(Gissane角)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术后随访6个月,采用Morrey法评价术后患者距下关节活动度。结果 微创小切口组AOFAS评分优良率(90.91%)比传统外侧切口组(73.91%)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微创小切口组患者切口短、术后引流量少(P<0.05);跟骨交叉角随时间不断增加,术后及末次随访时角度均大于传统外侧切口组(P<0.05);微创小切口组患者术后VAS评分随时间逐渐下降,且低于传统外侧切口组(P<0.05);微创小切口组患者距下关节活动度中度以上受限率40.91%,低于传统外侧切口组的78.26%(P<0.05)。结论 微型切口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式在修复骨折损伤的同时,能够达到更佳的复位效果,改善术后距下关节活动度受限程度,对于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患者推荐采用。 相似文献
17.
对比分析微创与外侧扩大入路治疗Sanders Ⅱ和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收集2013 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60例跟骨骨折,随机分为微创组(采用跗骨窦入路)和传统组(采用外侧扩大入路)进行治疗,各30例。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跟骨Bhler角、Gissane角、宽度和高度。两组术前等待时间、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末次随访AOFAS 评分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末次随访与术前跟骨Bhler角、Gissane角、宽度、高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术前、术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7% vs 16.7%, P>0.05)。微创与外侧扩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和Ⅲ型跟骨骨折,可获得相似的临床及影像学结果,但前者术前等待时间与住院时间更短、术后切口发生并发症的风险更低。 相似文献
18.
谭广兴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2,(1):56-58
目的 对比两种不同内固定方案治疗跟骨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 70例跟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取传统外侧L型切口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取跗骨窦小切口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个月踝-后足评分系统(AOFAS)评分、术后2 d视觉模拟评分法(VA...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究经跗骨窦切口入路及外侧L型切口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18年4月~2020年3月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跟骨骨折患者82例,根据手术入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1例,对照组予以外侧L型切口入路治疗,试验组给予经跗骨窦小切口入路治疗,对比手术效果、足功能恢复情况和并发症率.结...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改良外侧横形入路可塑性跟骨钛板治疗SandersⅡ~Ⅳ型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2年7月至2015年7月行改良外侧横形入路与经典扩大外侧L形入路可塑性跟骨钛板治疗SandersⅡ~Ⅳ型跟骨骨折各34例,对比分析.结果 68例(70足)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18个月,平均12.5个月.治疗组无1例发生延迟愈合及不愈合,对照组术后3例(3足)出现切口边缘皮肤坏死、切口感染,2例(2足)出现腓肠神经损伤及腓骨肌腱不稳.两组术后皮瓣坏死发生率及切口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外侧横形入路可塑性跟骨钛板治疗SandersⅡ~Ⅳ型跟骨骨折效果显著,有效预防了术后皮瓣坏死、切口感染、腓肠神经损伤及腓骨肌腱不稳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