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药物理论的产生发展,与饮食和传统农业生活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明代《本草纲目》在菜部首列柔滑类如甜菜、落葵叶、蕨、菠菜等,此类菜是滑药的代表,其气滑利,能通肠胃,通心膈,利五脏,通经脉,开胸膈。下气滑中,利大小肠,利水道,并治气壅经络筋骨间。滑既是视觉感受又是味觉体验,故以滑养窍、以滑去着、以滑通闭开塞,是四气五味之外不可割舍的重要药物理论。文献引用:步瑞兰.滑药理论探析[J].中医学报,2015,30(5):676-678.  相似文献   

2.
中医“窍”理论最早可追溯至《黄帝内经》,“窍”常指自然界或人体内的孔穴、孔道。本文基于中医“窍”理论的概念考证,试将其引入肿瘤证治研究,通过发散内外整体观、上下整体观、动静整体观等思维,认为孔窍是内外环境沟通的门户,机窍是气机升降出入的通道,神窍是形气协调驱动的本源,提出以“孔窍不通-机窍不利-神窍不用”为框架的肿瘤发生学体系。并据“窍”病变部位、肿瘤演进阶段、邪正虚实变化之不同,灵活采取宣孔窍、利机窍、调神窍的肿瘤治疗方法,以期为开展基于中医“窍”理论的恶性肿瘤辨证施治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与视角。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中医通窍法从临床运用上作了再思考,溯源从孔穴拓展通窍法,并对金元时期朱丹溪的“非无痰涎壅塞、迷闷孔窍”观点进行了发挥,特别提出清代王清任创立的活血通窍法,强调古人治健忘时均加用通窍药物。最后提出了“凡药以滑养窍”的理论及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4.
药物理论的产生发展,与饮食和传统农业生活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明代《本草纲目》在菜部首列柔滑类如甜菜、落葵叶、蕨、菠菜等,此类菜是滑药的代表,其气滑利,能通肠胃,通心膈,利五脏,通经脉,开胸膈。下气滑中,利大小肠,利水道,并治气壅经络筋骨间。滑既是视觉感受又是味觉体验,故以滑养窍、以滑去着、以滑通闭开塞,是四气五味之外不可割舍的重要药物理论。  相似文献   

5.
就《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中除了口服给药以外的其它孔窍给药方法进行了全面总结,结果勾勒出舌窍给药、齿龈给药、鼻窍给药、耳窍给药、前阴给药、肛门给药、脐窍给药、毛窍给药等八种特殊孔窍给药途径。文中对于每法的条文出处、具体操作和药物吸收原理进行了较详尽的探析。  相似文献   

6.
气机郁滞、宣降失常为肺系疾病的基本病机特点,其治疗原则当“以通为用”,内容包括通利肺气,通泻肺腑,通调枢机,通达肺窍,通透腠理,通畅肺络,通利血脉,通调水道等.治肺以通为用既符合肺脏的生理病理特点,又能切中肺系疾患发病的关键环节,不失为治疗肺系疾病的一种重要治法及思路.  相似文献   

7.
通窍法临床运用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中医通窍法从临床运用上作了再思考,溯源从孔穴拓展通窍法,并对金元时期朱丹溪的"非无痰涎壅塞、迷闷孔窍"观点进行了发挥,特别提出清代王清任创立的活血通窍法,强调古人治健忘时均加用通窍药物。最后提出了"凡药以滑养窍"的理论及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8.
我国医学理论的渊源《黄帝内经》提出了阴阳、五行、藏象、经络、运气、摄生等许多学说。其中(据笔者统计)分散在《素问》47篇和《灵枢》34篇中,亦首次提出了人体“空窍”的形态结构学概念、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相关脏腑经络的关系等,在论述孔窍的疾病和症候的同时。阐明了“孔窍学说”的基本思想和理论原  相似文献   

9.
简述历代对“肾有二窍”理论的认识,同时引用现代医学关于泌尿、生殖系统理论的观点,阐明肾与二窍在生理上的相互联系扣病理上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0.
慢性前列腺炎是男性泌尿生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尚未完全明确,临床表现多样,尚无彻底根治的方法,易于迁延反复,缠绵难愈,中医药对慢性前列腺炎有较好疗效。中医学认为“通则不痛”,现代研究证明芳香透窍药麝香、乳香配伍能调控炎症因子,抑制炎症反应,且具有调节前列腺上皮屏障的促通透、促新生作用,从而缓解慢性前列腺炎疼痛症状。基于“通则不痛”理论对芳香透窍药在慢性前列腺炎治疗中缓解疼痛作用进行探讨,为芳香透窍法在慢性前列腺炎中的运用提供一定的临床思路。  相似文献   

11.
丹参、远志、菖蒲为临床常用药物。笔者在临诊中常常组合应用 ,灵活治疗多种疾病 ,疗效满意 ,现介绍如下。丹参 ,《本草备要》载 ,丹参能补心生血祛瘀 ,有一味丹参散 ,功同四物散之称。并谓丹参养血定志通利血脉实有神验 ;远志、补心肾、功能通肾气上达于心 ,强志益智 ,聪耳明目 ,治迷惑善忘 ,惊悸梦泄 ;菖蒲 ,宣通窍补心而补肝益心 ,开心孔、利九窍 ,明耳目 ,发音声 ,祛湿逐风 ,除痰消积。三药分别具有养血生血 ,通利血脉 ,补肝益心通窍 ,补心益肾 ,强志益智 ,逐风祛痰 ,利窍明目。临床上配伍组合应用 ,而具养血祛瘀 ,益智安神 ,交通心肾 ,…  相似文献   

12.
关于“心开窍于耳”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五脏是人体组织结构的核心,五脏通过经络与体表组织器官构成密切联系,五脏气血阴阳的盛衰和虚实寒热等病理变化,都能导致体表组织器官作出相应的反应。其中体窍与五脏的关系又被称为窍脏相关理论。体窍即为眼、耳、口、鼻、舌、前后阴,窍脏相关即一窍一脏相互关联,五脏各有其窍。综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正常政大论及(灵枢)脉度、五阅五使等篇记载,均言心开窍于舌、肝开窍于目、牌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耳及前后阴。其中口为脾窍、鼻为肺窍、目为肝窍都无异述;唯(素问·金匾真…  相似文献   

13.
“体用”之说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表达本体与现象、实体与功用关系的一对重要范畴。中医理论认为“有诸内,则形诸外”,通过对外在病理变化的分析,进而推知内在脏腑的病机。中医学对肢体官窍理论整理研究的不足,导致肢体官窍病临床治疗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以“体用”之说为指导,构建中医肢体官窍体系符合肢体官窍的结构特点及其与脏腑的关系,对于指导中医理论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析《黄帝内经》中“气薄则发泄”的内涵,以获得更深的理解并指导临床实践。[方法]围绕“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和“气薄则发泄”,结合《黄帝内经》中气味阴阳并见的条文和历代医家对原文的注解与理解,分析气味的阴阳属性和气薄的内涵。基于名家验方实践和现代研究成果,阐述气薄药物的功效和影响因素,并附医案以佐证。[结果]药物的气与味可作为同一事物的相反属性而分属阴阳,气无形升散,内通心肺,出于上窍,属于阳;味有形沉降,内通胃肠,出于下窍,属于阴。属阳的气可再分阴阳,气薄的药物属于阳中之阴,可归纳为属性寒凉,性质偏于弱,作用趋于上,强度趋于缓。气薄药物的功效可总结为四个方面,即发汗以祛邪、升散以宣滞、行气以和中、甘缓以补养。药物的气味虽为固有特性,但可通过炮制手段、择取用药部位、控制煎煮时间、调整剂型用量等途径实现“气薄”。[结论]以《黄帝内经》为基础,后世丰富拓展了“气薄则发泄”的含义,临床应用时应掌握其性质和功效,注意灵活变通,以获得最佳疗效。  相似文献   

15.
慢性前列腺炎(CP)乃寒湿为病,其病位在下,下属阴,与湿气同气相吸,常经久难愈。寒湿久蕴,从而引起气机不畅,气血不和,经络不通,导致淤血、败精、湿浊等病理产物堆积;肝经络阴器,且阴器开口于精窍,两者皆以通为要。温通法是温法与通法的结合,温通法在方药选择上可以是温药与通利药的相结合,也可以是同时具有温药和通利药特点的药物。温通药能直入病所,散肝经寒气,畅肝脉郁滞,使肝疏泄有度,精窍开泄正常;有利于气机通畅;温通药既能化湿,又能畅通经络祛除痰湿、痰浊等病理产物;能畅通下焦经络,改善前列腺体的微循环,抗纤维化,抗结节增生等。故临床在明确病证的基础上采用温通疗法治疗慢性前列腺炎,使肝气得舒,精道畅通,邪气随溺而出,往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髓,而异病同治则是辨证论治的具体体现。异病同治是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表现为大致相同证,因而采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张志明教授认为头痛、眩晕、鼻渊、耳鸣等上窍疾病的主要病机为脾失健运,升降失常,清浊异位;在临床诊治时多从中焦脾胃论治,以健脾化痰、升清降浊为治则,意在使“中气轮转,清浊复位”,以自拟益气聪明汤为基础加减施治,取得了满意疗效,并有助于人们认识上窍疾病的共同规律,找到治疗上窍疾病大的方向,为临床从宏观的角度辨识治疗上窍疾病提供极大的方便,体现了中医重视辨证论治的理念和异病同治的内涵。现通过典型病案介绍张志明教授“异病同治”思想在上窍疾病治疗中的经验,与同道分享。  相似文献   

17.
运用中医脏腑理论,升降理论和气血津液理论,并结合临床实际,从五官科的生理学,病因病理学与临床治疗学等方面,系统阐述了“清阳出上窍论”,“清升浊降失调论”和“升清降浊论”的基本原理,理论依据及其在五官科,尤其在耳鼻咽喉科的原则,并由此探索与总结性地提出了中医五官科学的一个重要的基本理论-清窍清阳相关说学。  相似文献   

18.
<正>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泻,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这是《内经》用阴阳学说阐述药物气味及功用的基本理论。关于气与味传统上大致有两种解释:一、认为味是“辛甘酸苦成”,气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石学敏院士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经验。[方法]通过临床跟师、临证记录及参阅文献,从病因病机、治则治法、临证治疗特色三个层面总结石学敏院士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经验,并附医案佐证。[结果]石学敏院士认为中风后吞咽障碍发生的根本原因是本虚标实,即风、火、痰、瘀等邪趁虚而入,破坏人体阴阳平衡而致神窍阻遏,神机失用,关窍闭阻,故将治疗立足于"醒脑""醒神""调神",将治则概括为调神导气、滋补三阴、通关利窍三方面,创立了以内关、人中、三阴交、风池、完骨、翳风为主穴的"通关利窍"针刺法。石院士认为中风病多责于神,故提出"调神"是核心;强调整体与局部相结合,标本同治,因人而异;并将针刺手法量学化。所举验案以中风后吞咽障碍、左侧肢体不遂为主,治以调神导气、滋补三阴、通关利窍,以标准"通关利窍"针刺法操作,随症加减,疗效确切。[结论]石学敏院士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谨守"醒脑、调神"之大法,强调整体与局部相结合,标本同治,因人而异,临床疗效满意,并将针刺手法量效化,便于临床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20.
"通因通用"法应为"因势利导"意,临床不应将其局限为通利、下泄等法.凡人体孔窍、腔道或在体表所表现出"通"的病证均应视为"通"证,凡采用与疾病的表象相顺从的反治法即为"通因通用"法."通因通用"法在妇科临床运用广泛,正确理解和运用此法,能有效治疗妇科一些疑难急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