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动神经元病的谷氨酸中毒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肌萎缩侧索硬化 (AmyotrophicLateralSclerosis,ALS)是选择性侵犯上下运动神经元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病因不明 ,目前尚无有效治疗。主要的发病机制假说之一为谷氨酸中毒学说。目前已经证实肌萎缩侧索硬化存在谷氨酸代谢、摄取异常 ,认为其选择性运动神经元损伤可能是通过Ca2 + -AMPA/Kanait受体介导的兴奋性中毒发生的 ,此外运动神经元保护机制异常可能也发挥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神经干细胞治疗运动神经元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动神经元病(motor neuron disease,MND)包括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原发性侧索硬化和进行性脊肌萎缩等,是运动神经元选择性变性导致进行性肌无力和死亡,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临床最常见的MND类型是ALS。对运动神经元损伤的细胞机制已经作了很多研究,但既然运动神经元已经变性死亡,一种可能的疗法就是用细胞移植的方法恢复其功能,其中包括基于人类神经于细胞的细胞替代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总结3例连枷臂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电生理和骨骼肌病理改变的特点,并分析此类患者的护理策略。方法与结果3例患者均为男性,发病年龄分别为54岁、71岁和64岁,病程2~4年。主要表现为缓慢、进行性发展的双上肢肌无力和肌肉萎缩,例1和例3均于病程发展后期出现双下肢轻度无力;例2以认知功能障碍发病;例3于疾病后期出现认知功能障碍。3例神经系统检查均呈现双上肢明显肌无力,近端和远端广泛分布的肌肉萎缩,伴随肌张力下降和腱反射减退。例2和例3还同时合并下肢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及认知功能障碍。对3例患者进行电生理学及病理检查显示:(1)肌电图呈静息状态下的肌纤维颤动和肌束颤动电位,胸锁乳突肌、上肢和下肢肌肉轻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增宽、波幅增高或为宽大运动单位电位,重收缩时呈单纯相或混合相。例1双侧尺神经运动神经传导未发现传导阻滞现象。3例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于正常值范围,诱发电位波幅有不同程度下降。(2)骨骼肌病理检查可见小角状萎缩肌纤维呈簇分布并累及Ⅰ型和Ⅱ型,伴随明显的肌纤维肥大;有肌纤维核内移现象,还原型辅酶Ⅰ四氮唑还原酶染色偶见靶样纤维,非特异性酯酶染色显示部分萎缩的肌纤维深染。结论3例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病变分布均符合连枷臂综合征的诊断,以双上肢的局限性损害为突出表现,同时可合并下肢的轻微损害或亚临床改变,与其他运动神经元病一样可合并认知功能障碍。由于上肢严重病残,应当注意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避免发生意外伤害。  相似文献   

4.
运动神经元病(motor neuron disease,MND)是一组神经变性疾病,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是其主要类型。目前ALS/MND缺乏特效诊疗手段,患者预后差。ALS/MND虽然较罕见,但目前我国该系列疾病住院患者有快速增长趋势,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存在ALS/MND临床医疗质量控制的迫切需求。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于2022年设立了MND质控专病组,启动了ALS/MND临床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建设。以“建立中国运动神经元病医疗规范、持续质量改进体系”为核心理念,MND专病组通过系统调研,利用德尔菲法制定了ALS医疗质量控制指标,从统一诊断标准、形成疾病全面管理概念、规范治疗方案等方面系统完善ALS的住院医疗质量控制。除制订指标外,专病组还进行了推进临床诊疗核心数据元、MND质量控制信息平台建设以及通过全国同质化教学系列活动保证临床实践一致性等工作。质量控制的方案应是动态的,专病组将结合实际,确保质量控制方案在实际应用中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未来,该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将为ALS/MND的临床医疗工作提供科学规范的质...  相似文献   

5.
20 0 0年 12月 4~ 6日在丹麦的澳沪斯 (Auhus)召开了第十一届国际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运动神经元病 (ALS/MND)专题研讨会。大会交流和分会专题交流论文 81篇 ,壁报交流10 8篇。会议主要就ALS/MND诊断和生活质量的评价、病因及发病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 (SOD1基因突变、蛋白质与神经变性病、转基因动物的研究、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作用、线粒体过氧化损害在发病中的作用等 )及多方位治疗现状和前景等进行了研讨和交流。现分述如下。一、ALS/MND的临床和诊断学研究进展1 ALS/MND的临床诊断 :在MND中以ALS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原发性侧索硬化(PLS)的临床诊断、与经典的肌萎缩侧索硬化的关系、神经电生理特点、影像学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 分析我科收治的2例PL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PLS是隐匿起病,进展缓慢的仅累及上运动神经元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很多初诊为PLS的患者经过长期随访最后发展为肌萎缩侧索硬化,PLS的影像学表现多样,神经电生理检查容易早期发现下运动神经元损伤.结论 对于疑诊PLS的患者,明确是否具有局限性下运动神经元损伤症状十分重要,对患者进行时间的纵断随访对疾病最后的诊断和预后评估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Ifenprodil对苏-羟天冬氨酸(THA)诱导的肌萎缩侧索硬化(ALS)离体模型中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 在离体培养的脑组织片中加入THA造成慢性谷氨酸损伤,模拟肌萎缩侧索硬化的特征性病理改变.将脑片分为6组:(1)对照组,不添加THA; (2)THA损伤组,细胞换液时加入100 μmol/L THA,持续1周;(3)不同剂量Ifenprodil组(分别在THA损伤基础上添加0.1、1、10、100 μmol/L Ifenprodil);每组6个培养皿.Ifenprodil 于THA损伤前2h加入到各组脑片中.根据PI染色的荧光亮度测定Ifenprodil保护作用的最佳浓度.在损伤的不同时间点用丙二醛(MDA)试剂盒测定培养体系中MDA的含量,Western blotting测定运动皮层中半胱氨酸天冬氨酸酶-3(caspase-3)蛋白表达量.结果 PI染色显示10 μmol/L Ifenprodil对运动神经元有明显保护作用.THA损伤后,培养体系中MDA含量明显增加,运动皮层中caspase-3活化亚基(相对分子量为17 000)表达量增高,与其他组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μmol/L Ifenprodil能有效阻止MDA和活化caspase-3的增加.结论 Ifenprodil能够通过减轻运动神经元的氧化应激反应,抑制caspase-3活化,进而有效保护ALS离体模型中运动神经元的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头孢曲松对THA诱导的运动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用生后7天的SD大鼠,在无菌的条件下断头取脊髓腰膨大部分,切成薄片进行体外培养,对照组加入正常培养基;模型组给予谷氨酸转运体抑制剂-THA进行干预;头孢曲松组于培养液中同时加入THA和头孢曲松。培养4周后,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运动神经元,计算其数量变化。结果:THA能够诱导运动神经元死亡,头孢曲松提高运动神经元的存活。结论:头孢曲松对THA诱导的运动神经元损伤具有保护作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有望成为ALS治疗的新切入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 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是上、下运动神经元退变引起的一种进行性致死性疾病,家族性ALS占10%~20%,铜锌SOD1基因突变存在于20%的家族性患者和少数散发性患者,某些突变还具有地域分布和特殊临床表型的规律性.我们旨在分析我国3个家族性ALS家系SOD1基因突变特点,并与不同国家和地区SOD1突变比较,分析其临床表型的特征性.方法 提取患者外周血基因组DNA,采用SOD1基因的5对引物对其5个外显子进行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归纳整理患者临床表型资料,进行表型-基因型关联分析.结果 家系1中SOD1基因外显子2的H46R杂合突变,即CAT→CGT,使得46位由编码组氨酸变为编码精氨酸.先证者48岁,女性,43岁起病,主要表现为肢体无力和萎缩.家系中其他3例患者首发症状与先证者相似,病情进展均较缓慢,生存期较长.家系2中先证者20岁,男性,临床表现为延髓性麻痹,病程进展快速,生存期1年,位于3号外显子的杂合突变,即G72C突变.其父亲也出现同样的突变,但无ALS临床表现,其姑姑也有类似病史.家系3中5例患者5号外显子的E133V杂合突变,先证者中年起病,病程逐渐进展,生存期5年.结论 H46R的杂合突变国内未见报道,国外日本人曾多次报道及巴基斯坦有1个家系报道,欧美均未见报道,推测此突变可能为亚裔所特有.G72C突变的家系,临床表型为较早发病,病程进展迅速,生存期1年,突变外显率低导致家族成员不发病,常被诊断为散发病例,因此对于散发性患者及其家族成员同时检测SOD1基因突变十分必要.E133V突变的家系为国际首先报道.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性,25岁.主因双下肢无力伴言语不清、吞咽困难9个月,双上肢无力2个月,于2019年3月29日入院.患者9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下肢无力,7个月前出现左下肢无力,此后症状进行性加重并伴随言语不清、吞咽困难等症状,偶有饮水呛咳,未予治疗;2个月前出现双上肢无力,为求诊断与治疗,遂至我院就诊,门诊以肢体无力收入院.自...  相似文献   

11.
第十三届国际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运动神经元病(ALS/MND)专题研讨会于2002年11月17~19日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召开。会议分10个专题就ALS的动物模型研究、基因研究进展、细胞死亡机制、细胞生物学和病理、神经保护和修复饥制等基础研究;临床诊断和诊断技术方面的进展及治疗前景(包括新药验证)等进行了交流和讨论,下面仅就部分内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一肌萎缩侧索硬化(ALS)家系基因突变位点并进行文献复习。方法对已知常见的ALS致病基因进行检测,进而对国内铜/锌超氧化物岐化物1(SOD1)基因突变型ALS进行文献复习。结果该家系患者平均起病年龄为(37.8±11.6)岁,均以肢体症状起病,平均病程约1.3年,死于呼吸衰竭。该家系SOD1基因4号外显子第305位存在AG突变(D102G)。目前国内报道的SOD1突变基因有26种。起病年龄最早者20岁,最晚者67岁;病程最短者仅1月,最长者达14年。86.4%的患者以肢体症状起病,4.5%以延髓症状起病,7.7%的患者以肢体和延髓症状起病。SOD1基因可表现为完全外显或不完全外显。结论 D102 G为国内首次报道的ALS疾病相关突变。不同SOD1基因突变位点临床症状具有异质性。  相似文献   

13.
<正>1 病例报告患者(即先证者)女,40岁,家庭主妇,因“进行性四肢无力3个月”于2022-11-14就诊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老年神经科。患者于此次就诊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肢近端力弱,未重视,症状逐渐加重,日常活动基本不影响;1个月前患者自觉右上肢无力加重,表现为右上肢不能平举、右手不能持物紧握,同时患者自感左上肢抬起费力,持物尚未受到影响,并逐渐出现双下肢近端力弱,蹲下站起费力。患者于外院就诊,  相似文献   

14.
肌萎缩侧索硬化6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肌萎缩侧索硬化(ALS)的临床特征,为进一步研究其病因、发病机理和治疗提供临床数据支持。方法记录60例确诊或拟诊的ALS病人临床资料,并对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平均发病年龄44.63±10.27岁,比西方国家发病年龄早。男女发病率之比是1.91。ALS症状进展从原发部位逐渐向水平或垂直方向波及临近部位。ALS患者血清IgG、IgM未见明显异常,而IgA、C3、C4明显升高。结论ALS是一种与年龄相关,好发于男性的疾病,疾病进展遵循一定规律。免疫系统参与了ALS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三重磁刺激技术(TST)的特点,探讨TST在评价运动神经元疾病患者上运动神经元(UMN)损害中的作用。方法选取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患者12例、下运动神经元综合征(LMNS)患者14例,分别进行双上肢小指展肌TST测定及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测定,并将TST波幅比与改良的医学研究委员会(MRC)评分、修订的肌萎缩侧索硬化功能评分量表(ALSFRS-R)评分、肺功能百分比、病程等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ALS患者12例均完成双侧TST检测,其尺神经TST波幅比为(55.8±32.6)%,较正常参考值下降(F=-3.448,P=0.002),TST波幅比阳性率为70.8%。LMNS患者共13例完成TST检测,其尺神经TST波幅比为(79.4±16.4)%,与正常参考值无统计学差异(F=0.215,P=0.832)。ALS组尺神经TST波幅比〔(55.8±32.6)%〕低于LMNS〔(79.4±16.4)%〕(F=-3.275,P=0.002)。TST波幅比评价UMN体征的敏感度76.5%,高于传统电生理指标;特异度为54.5%,低于传统电生理指标。TST波幅比与改良的MRC评分存在相关性(r=0.431,P=0.035),与ALSFRS-R评分、肺功能、病程、MEP潜伏期以及CMCT均无相关性。结论 TST可以发现亚临床UMN损害,其敏感性高于传统电生理观测指标。TST可以定量评估UMN受损程度,有可能用于ALS患者病情监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对THA诱导的运动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用生后7d和1d的SD乳鼠,7d龄乳鼠用于脊髓片培养,1d龄乳鼠用于脑片培养。在无菌条件下断头取脊髓腰膨大部分或脑组织,将脊髓腰膨大部分和包含运动皮层的脑组织切成薄片进行体外培养,对照组加入正常培养基,模型组给予谷氨酸转运体抑制剂-THA进行干预,IGF-1组于培养液中同时加入THA和不同浓度的IGF-1。药物干预3w后,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运动神经元并计数。结果 THA能够选择性诱导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和皮层运动神经元死亡,IGF-1能阻止THA诱导的运动神经元的死亡。结论 IGF-1对THA诱导的慢性运动神经元损伤具有保护作用,IGF-1可能有益于ALS的治疗。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研究三重经颅磁刺激技术(triple stimulation technique,TST)在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患者上运动神经元(upper motor neuron,UMN)损害的评价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我院门诊和病房收治的ALS患者50例和健康志愿者22名进行右上肢小指展肌TST测定、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entral motor conduction time,CMCT)测定、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潜伏期、静息运动阈值(resting motor threshold,RMT)、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测定及对TST与改良的Ashworth评分(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医学研究委员会评分、修订的ALS功能评分、病情进展速度等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根据EI Escorial的ALS诊断标准,临床确诊5例,临床拟诊19例,实验室辅助拟诊24例,临床可能2例.ALS患者右上肢有UMN体征组[28例,62.0%(40.7%,75.9%)]与无UMN体征组[22例,95.6%(85.4%,100.0%)],健康对照组(96.9%±2.6%)比较,TST波幅比[M50(M25,M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827、-5.435,均P=0.000).有UMN体征组(89.3%)与无UMN体征组(27.3%)、健康对照组(9.1%)TST波幅比异常出现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0.109、31.897,均P=0.000),无UMN体征组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75,P=0.241).TST波幅比、MEP潜伏期、易化状态下MEP潜伏期、CMCT、RMT对ALS患者UMN体征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9.3%、64.3%、53.6%、64.3%、78.6%.TST波幅比与右上肢腱反射(r=0.690)、MAS评分(r=-0.772)、诊断分级(r=0.483)存在相关性(均P=0.000),与RMT(r=-0.774,P=0.000)、MEP潜伏期(r=-0.444,P=0.005)、MEP/CMAPerb(r=0.685,P=0.000)、易化状态下MEP/CMAPerb(r=0.770,P=0.000)存在相关性.结论 TST为ALS患者UMN损害提供了敏感的检测指标,能够发现临床下UMN受累,较传统经颅磁刺激方法 提高了诊断的敏感性,能够对UMN损害进行半定量评价,提示其有可能成为监测病情变化的客观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免疫介导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损伤过程中神经丝(NF)磷酸化及超微结构的特征,探讨免疫与肌萎缩侧索硬化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 通过透射电镜技术及免疫组化方法,对免疫介导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损伤过程中NF异常聚集的超微结构特征及异常磷酸化状态进行研究.结果 电镜观察发现免疫后动物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胞质及轴索近端有神经丝异常聚集;免疫组化证实抗非磷酸化神经丝(SMI-32)抗体阳性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个/张脊髓切片)数量(12.00±1.05)与对照组(18.00±1.83)相比,明显减少(P<0.05),而抗磷酸化NF抗体(SMI-31)阳性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数量(13.00±1.60)与对照相比(3.23±1.33)明显增加(P<0.01).结论 在免疫介导的运动神经元损伤过程中存在类似于肌萎缩侧索硬化的神经丝结构及代谢异常特征,两者之间可能存在共同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成人散发起病的下运动神经元病(lower motor neuron disease,LMND)患者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1(superoxide dismutase 1,SOD1)基因、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survive motor neuron,SMN)及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基因对明确诊断疾病类型的作用。方法收集43例成人散发起病表现为LMND的患者取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分别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SOD1基因外显子1-5,SMN基因外显子7及男性LMND患者AR基因外显子1,对产物进行高分辨熔解曲线分析、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及测序。结果在43例成年LMND患者中,未发现SOD1基因突变。2例男性患者有SMN1外显子7的纯合缺失,诊断为Ⅲ、Ⅳ型脊髓性肌萎缩(SMA)。在31例男性患者中发现3例AR基因外显子1的CAG三核苷酸重复序列数分别为49、50、52,可诊断肯尼迪病。结论对LMND患者进行SMN1基因外显子7及AR基因外显子1检测,可使部分散发或无明确家族史的患者明确诊断,并可对病情及预后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