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不同中耳功能状态及不同听力水平时听性脑干反应(ABR)各波潜伏期、波间期的变化特征,探讨ABR检测方法用于婴幼儿听力评估的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2020年5月-2021年4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儿童听力诊疗中心的670例儿童,根据听力检测结果分为正常组(A组)632耳、耳功能正常...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孤独症患儿听性脑干反应(ABR)的特点。方法对12例孤独症患儿分别进行声导抗、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40Hz相关电位及听性脑干反应(ABR)测试,并对其中3例ABR异常者进行分析。结果 12例双耳均为A型鼓室导抗图,双耳同侧及对侧声反射均可引出,DPOAE均可正常引出,40Hz相关电位500、1 000Hz阈值均≤25dB nHL;12例ABR反应阈均正常,其中9例波形分化好,重复性好,各波潜伏期及波间期正常;3例ABR表现异常:1例双耳波Ⅱ以后各波潜伏期延长;1例双耳Ⅰ-Ⅲ波间期延长;1例双耳波Ⅰ潜伏期正常,波Ⅲ后各波潜伏期、波间期缩短。结论部分孤独症患儿虽中耳及耳蜗功能正常,但其脑干及下丘之间中枢听传导通路可能异常,故对孤独症患者应常规行听功能检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术前滴鼻对扁桃体摘除术患儿安全性的影响。 方法 行扁桃体摘除术的患儿60例(ASAⅠ级),随机分到高剂量H组、低剂量L组和对照C组,每组20例,麻醉诱导前40 min,H组鼻腔滴入2 μg/kg右美托咪定(加生理盐水至0.3 mL),L组鼻腔滴入1 μg/kg右美托咪定(加生理盐水至0.3 mL),C组鼻腔滴入0.3 mL生理盐水。观察三组患儿用药后镇静、分离状态、血流动力学、呼吸、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并监测不同时点血清炎性因子TNF-α和IL-6水平。结果 H组和L组的术前镇静及分离状态明显优于C组,C组患儿心率和血压随时间变化明显,且高于H组和L组(P<0.001),三组患儿各时间点血氧饱和度及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组和L组的患儿呛咳、术后躁动的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24, P=0.025);H组和L组在拔管后即刻、术毕4 h、12 h和24 h的TNF-α、IL-6血浆浓度均低于C组(P<0.001)。 结论 右美托咪定术前滴鼻能提高患儿镇静水平,改善亲子分离状态,血流动力学平稳,无呼吸抑制,不影响拔管时间,降低不良事件发生,减少围术期炎性因子释放,增加安全性;且使用2 μg/kg剂量较1 μg/kg更能维持循环稳定,降低炎性因子释放。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盐酸右美托咪定对悬雍垂腭咽成形术(UPPP)患者拔管期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将全麻行UPPP的86例患者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50例)和对照组(36例).所有患者术毕均转入麻醉后恢复室泵注丙泊酚、舒芬太尼持续镇静镇痛,右美托咪定组缓慢静脉注射盐酸右美托咪定0.5 μg/kg,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两组均机械通气6~24h后拔管.记录两组患者的苏醒情况、镇静镇痛药物使用量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苏醒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美托咪定组患者丙泊酚、舒芬太尼的平均((x)±s)使用剂量分别为(777±64) mg、( 174±10) μg,明显少于对照组(941±100) mg、( 207±14)μg(t值分别为4.15和2.99,P值均<0.05);右美托咪定组呛咳、躁动、寒战、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卡方检验,P值均<0.01).结论 盐酸右美托咪定可有效抑制UPPP患者术毕拔管期的应激反应,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自闭症患儿听觉诱发反应的变化情况.方法 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①正常组(17例);②自闭症Ⅰ组(起病时间<1年,20例);③自闭症Ⅱ组(起病时间≥1年,22例).以上三组在镇静催眠条件下接受40 Hz听觉事件诱发反应(40 Hz-AERP)、听性稳态反应(ASSR)、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测,比较各组检测结果.结果 ①自闭症Ⅰ、Ⅱ组40 Hz-AERP、ASSR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自闭症Ⅰ、Ⅱ组ABR的波Ⅲ、Ⅴ潜伏期及Ⅰ-Ⅲ、Ⅰ-Ⅴ波间期较正常组延长(P<0.05),且Ⅱ组较Ⅰ组明显延长,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闭症患儿听力基本正常,但ABR表现为脑干传导时间延长,且起病时间越久,延长越明显,提示自闭症患儿脑干听觉传导通路可能异常,这可能是造成自闭症患儿认知、语言能力发育异常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听力正常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儿童的听性脑干反应(ABR)特征及各波潜伏期和波间期与ASD严重程度分级的关系。方法 (1)将55例(110耳)听力正常ASD儿童和月龄、性别相匹配的55例(110耳)典型发育(typical development, TD)儿童,按月龄分为≤24月龄(22耳)、25~36月龄(40耳)、37~48月龄(28耳)及>48月龄(20耳)四个亚组。比较听力正常ASD儿童与TD儿童的ABR潜伏期和波间期是否存在差异。(2)根据第五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V)将ASD儿童按照严重程度分级,探究听力正常ASD儿童ABR各波潜伏期和波间期与其严重程度分级是否相关。结果 (1)≤24月龄时,ASD与TD儿童ABR各波潜伏期及波间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25~36月龄时,与TD儿童相比,听力正常ASD儿童波Ⅲ潜伏期及Ⅰ-Ⅲ、Ⅰ-Ⅴ波间期显著延长;37~48月龄时波Ⅲ、Ⅴ潜伏期及Ⅰ-Ⅲ、Ⅲ-Ⅴ、Ⅰ-Ⅴ波间期显著延长;>48月龄时波Ⅴ潜伏期及Ⅲ-Ⅴ、Ⅰ-Ⅴ波间期显著...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Logon诱发听性脑干反应的频率特异性,在文中以2~8kHz Logon及短声作为刺激声信号,来观察0.25~8kHz纯音听力正常青年人及听力曲线表现为4kHz“V”型下降,而2kHz及8kHz听阈正常青年人的听性脑干反应.结果示听力正常青年人高强度各频率Logon刺激均可引出分化很好的包括5个反应波的波形,其中I、Ⅲ波检出率最高为100%,Ⅳ、Ⅴ波常融合为一个波;听性脑干反应阈4kHz及8kHz较2kHz略低,Ⅰ波潜伏期随频率升高而缩短,Ⅲ波潜伏期缩短轻微,Ⅴ波潜伏期各频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各波波间期随频率升高而延长.听力曲线表现为4kHz“Ⅴ”型下降,而2kHz及8kHz听阈正常的青年人,短声听性脑干反应阈、各波潜伏期、波间期均无明显异常,而4kHz Logon刺激听性脑干反应阈显著升高,2、8kHz Logon刺激听性脑干反应阈基本正常,Logon刺激听性脑干反应阈与纯音听阈线性相关.因此可以认为2~8kHz Logon刺激诱发听性脑干反应具有频率特异性,可做为相应频率听觉敏度测试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8.
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听性脑干反应的应用及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通过比较分泌性中耳炎(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 OME)患儿鼓膜置管术前、后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 ABR)的变化,探讨ABR测试在儿童分泌性中耳炎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50例(100耳)分泌性中耳炎患儿行鼓膜置管术前进行ABR测试,其中有30例(60耳) 术后再次行ABR测试,并与50例(100耳)正常对照组儿童进行比较;另外将该30例(60耳)患儿根据鼓室分泌物黏稠度分两组,分泌物黏稠组16例(32耳),分泌物稀薄组14例(28耳),将两组ABR波Ⅴ阈值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50例(100耳)分泌性中耳炎患儿术前ABR波Ⅴ阈值及波Ⅰ潜伏期均正常者占13%,漏诊率为13%;波Ⅴ阈值正常占41%,轻度异常52%,中度异常7%;波Ⅰ潜伏期正常19%,72%波Ⅰ潜伏期延长,9%出现波Ⅰ缺失.术前OME组患儿的ABR波Ⅰ、Ⅲ、Ⅴ各波潜伏期比正常儿童延长,阈值升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Ⅰ-Ⅲ、Ⅰ-Ⅴ波间期缩短,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ABR波Ⅴ阈值及波Ⅰ潜伏期均正常者占46.7%;波Ⅴ阈值正常占70.5%,轻度异常29.5%;波Ⅰ引出率100%,潜伏期正常占50.2%;OME组中术前、术后ABR各波潜伏期、波Ⅴ阈值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各波波间期比较无差异,术后听力有明显改善,但与正常组比较部分患儿波Ⅴ阈值仍高,波Ⅰ、Ⅲ潜伏期仍延长,Ⅰ-Ⅲ、Ⅰ-Ⅴ波间期缩短(P<0.05);分泌物黏稠组波Ⅴ阈值较稀薄组高.结论 单用ABR作为诊断OME的依据是有欠缺的,但大部分患儿可以通过该检查进行听力损失的评估,以了解鼓膜置管术后的听力状况及恢复程度.  相似文献   

9.
小儿听诱发电位检查前口服水合氯醛镇静作用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小儿行听诱发电位检查前口服水合氯醛及睡眠剥夺法配合水合氯醛的镇静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观察对象为720例行听性脑干反应(ABR)或听性稳态反应(ASSR)检查的患儿,检查前对3岁以内患儿按照体重计算水合氯醛用量后给予口服,对3岁以上患儿则采用睡眠剥夺法配合水合氯醛口服镇静.均于检查前半小时顿服10%水合氯醛0.5~0.8 ml/kg,然后进入测听室诱导睡眠.待患儿安睡后进行ABR或ASSR检测.结果 707例患儿能在30分钟内入睡,镇静成功率达98.2%,有13例(1.8%)患儿出现呕吐及活动过度并发症.结论 水合氯醛能使患儿产生良好的镇静效果,保证了ABR或ASSR检查的顺利进行及精确地判断结果.  相似文献   

10.
对60例(74耳)听力正常的主观性耳鸣患者进行听性脑干反应(ABR)测试,结果表现为波I潜伏期明显延长,波II、V潜伏期相应延长及部分消失。I~II波间期较对照组缩短,II~V、I~V波间期与对照组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提示耳鸣主要为耳蜗病变,本组病例未见影响脑干通道传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感染临床类型对患儿听力的影响及其特征。方法:将2005年7月我院收治的28名流行性腮腺炎患儿分为两组,一组为流行性腮腺炎合并脑膜脑炎(22人),另一组为无神经系统并发症的腮腺炎患儿(6人),均进行了耳部体检及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productsofotoacousticemissions,DPOAE)、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evokedbrainstemresponses,ABR)的检查,并与10名正常同龄儿童的检查结果相比较。结果1.所有流行性腮腺炎患儿发病期间ABR阈值均正常。2.两组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感染患儿DPOAE通过率均为75.0%,6000Hz、8000Hz反应幅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三组受试者ABR检查中,Ⅰ波、Ⅴ波潜伏期及Ⅰ~Ⅴ波间期均值有统计学差异(F=4.61,4.64,3.73,p<0.05).而Ⅲ波、Ⅰ~Ⅲ波间期、Ⅲ~Ⅴ波间期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所有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感染患儿患病期间听力均正常。2.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感染可影响患儿的耳蜗、听神经及脑干某些听觉核团的功能,而且合并脑膜脑炎较单纯腮腺感染的影响更显著,发生听损伤的危险性更大。  相似文献   

12.
主观性耳鸣患者听性脑干反应测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60例听力正常的主观性耳鸣患者进行听性脑干反应测试,结果表现为波I潜伏明显延长,波Ⅲ,Ⅴ潜伏期的相应延长及部分消失。Ⅰ-Ⅲ波间期较对照组缩短,Ⅲ-Ⅴ,Ⅰ-Ⅴ波间期与对照组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提示耳鸣主要为耳呐为体,本组病例未见影响脑干通道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骨导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测在婴儿轻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别对30例(52耳)轻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婴儿(患儿组)和30例(60耳)听力正常婴儿(正常组)行骨、气导ABR检测,并对两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从40 dB nHL刺激强度开始,随着刺激强度下降,患儿组骨导ABR波V引出率逐渐下降;在40 dB nHL刺激强度下,患儿组骨导ABR波Ⅰ、Ⅲ、Ⅴ潜伏期较正常组稍延长,但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组骨、气导ABR反应阈均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5),但两组骨气导反应阈差值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骨导ABR检测对轻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婴幼儿听力损失性质的鉴别诊断和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婴幼儿听觉脑干诱发电位的正常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 的探讨0~2岁婴幼儿听觉脑干诱发电位的正常值。方法 采用听觉脑干诱发电位(BAEP)对37例无耳科疾患的听力正常婴幼儿进行检查,测量Ⅰ.Ⅲ.Ⅴ波峰潜伏期和Ⅰ~Ⅲ.Ⅲ~Ⅴ峰间间期。结果 2岁组的各波峰潜伏期较1月龄组明显缩短,呈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而各年龄组的Ⅰ~Ⅲ峰间潜伏期无明显差异(P〉0.05),2岁组的Ⅲ~Ⅴ峰间间期较1月龄组缩短,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随着年龄的增长,听觉脑干诱发电位的各波峰潜伏期逐渐缩短,但整个听觉通路的发育可能并不是完全平行的。  相似文献   

15.
不同周龄早产儿听性脑干反应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不同周龄早产儿及同龄足月儿听性脑干反应(ABR)的发展变化,探讨早产儿听力损失的早期诊断时机和诊断标准。方法按照周龄的不同将听功能正常的早产儿分成3组(34~37周龄儿为A组,37 1~44周龄儿为B组,50~54周龄儿为C组),3月龄健康足月儿为D组,分别进行ABR测试,比较各组ABR的各波潜伏期和波间期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足月儿相比,早产儿ABR波形较为简单,波间期较长;随着周龄的增加,波Ⅰ引出率逐渐增加,波Ⅰ、Ⅲ、Ⅴ潜伏期和Ⅰ-Ⅲ、Ⅲ-Ⅴ、Ⅰ-Ⅴ波间期逐渐缩短。70dB nHL短声刺激下,A组与C、D两组比较,B组与C组比较各波潜伏期及波间期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与B组的波Ⅲ潜伏期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0~54周龄(相当于足月儿3月龄)的早产儿,与同龄健康足月儿相比,ABR各波潜伏期和波间期均无统计学差异。30dB nHL短声刺激下各组ABR波Ⅴ潜伏期随周龄增加而缩短,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①早产儿听力损失的早期诊断,可以在推算周龄为50~54周时进行,诊断标准可参考同龄健康足月儿;②ABR阈值正常,但潜伏期和波间期异常的早产儿要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非镇静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测的有效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30例(60耳)听力正常人(0.5~2 kHz气导平均听阈15.7±4.1 dB HL)为正常组,10例(20耳)感音神经性聋患者(0.5~2 kHz气导平均听阈35.7±8.4 dB HL)为病例组,均进行非镇静ABR测试和镇静ABR测试,比较两种ABR的潜伏期、波间期及反应阈。结果①正常组非镇静ABR波Ⅰ、Ⅲ、Ⅴ潜伏期分别为1.78±0.25、3.96±0.18、6.10±0.33 ms,镇静ABR波Ⅰ、Ⅲ、Ⅴ潜伏期分别为1.62±0.18、3.76±0.20、5.78±0.45 ms,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镇静ABR各波波间期(Ⅰ-Ⅲ1.98±0.32 ms,Ⅲ-Ⅴ2.13±0.37 ms,Ⅰ-Ⅴ4.05±0.08 ms)与镇静ABR各波波间期(Ⅰ-Ⅲ2.10±0.02 ms,Ⅲ-Ⅴ1.98±0.25 ms,Ⅰ-Ⅴ4.02±0.18 m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病例组非镇静ABR波Ⅰ、Ⅲ、Ⅴ波潜伏期分别为1.71±0.29、4.06±0.08、5.90±0.18 ms,镇静ABR波Ⅰ、Ⅲ、Ⅴ潜伏期分别为1.72±0.14 ms、3.76±0.25 ms、5.77±0.59 ms,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镇静ABR各波波间期(Ⅰ-Ⅲ2.18±0.47 ms,Ⅲ-Ⅴ2.03±0.27 ms,Ⅰ-Ⅴ4.15±0.58 ms)与镇静ABR各波波间期(Ⅰ-Ⅲ2.00±0.10 ms,Ⅲ-Ⅴ1.98±0.39 ms,Ⅰ-Ⅴ4.12±0.38 m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非镇静ABR与镇静ABR反应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镇静ABR测试结果与镇静ABR无差异,且波形分化好,易辨别,可方便、有效的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听性脑干诱发反应(ABR)及听性稳态反应(ASSR)分析,探讨脑性瘫痪(脑瘫)患儿的听力障碍及脑干听通道功能变化。方法:采用美国GSIAudera听性脑干反应及听性稳态诱发电位测试仪,测试脑瘫患儿52例104耳。对照组为同龄健康儿童19例38耳。结果:脑瘫组患儿的ABR各波潜伏期及峰间潜伏期均较对照组明显延长;脑瘫组ASSR结果以轻度低频听力损失为著,并且各频率听力损失的平均值非常接近。结论:ABR和ASSR同时应用,为脑瘫患儿听力损失进行定性定量诊断提供了客观的测试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不同时程言语声诱发听性脑干反应(speech evoked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s,s-ABR)在有无噪声暴露史听力正常青年人中应用的差异,探讨其用于隐性听力损失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8~40周岁听阈正常、有噪声暴露史的男性工人15例(接噪组,平均年龄31.53±6.56岁)以及听阈正常、无噪声暴露史的男青年25例(对照组,年龄23.20±4.60岁)进行40 ms/da/音和170 ms/da/音的s-ABR测试,比较两组两种时程刺激声s-ABR潜伏期、波间期和幅值。结果接噪组170 ms/da/音s-ABR的O波潜伏期明显较对照组延长(P<0.05),其余V、A、D、E、F波潜伏期及各波振幅、波间期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40 ms/da/音s-ABR各波潜伏期、波间期及振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170 ms/da/音s-ABR各波潜伏期明显较40 ms/da/音s-ABR延长,各波波间期明显较40 ms/da/音s-ABR增宽(均P<0.05);接噪组170 ms/da/音s-ABR V、A、F、O波潜伏期显著延长(P<0.05),而两种时程刺激声s-ABR各波间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时程言语声诱发s-ABR测试可以用于不同的听觉处理机制分析;40 ms时程/da/音的s-ABR各波潜伏期可能对于隐性听力损失的诊断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19.
对26例小于胎龄儿听性脑干反应的阈值,各波潜伏期及波间期等项参数进行测试。并以105例正常新生儿和44例窒息新生儿作对照。结果显示:小于胎龄儿ABR的阈值提高者较正常新生儿组高,且波,ⅠⅢ潜伏期延长明显,波Ⅴ潜伏期亦延长。  相似文献   

20.
小儿蜗后听觉神经损害的临床与听力学特征及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包含了听神经病在内的ABR严重异常、DPOAE正常为特征的蜗后听觉神经功能障碍小儿的临床与听力学特征及其可能的病损部位.方法 选取2002至2006年听力专科中ABR严重异常、DPOAE正常,排除中耳传导功能异常的患儿86例(165耳),年龄8 d~7岁,平均1岁1个月,入选为本研究对象.选择ABR严重异常、DPOAE异常、排除中耳病变的听功能障碍26例(29耳)患儿作为蜗性病变对照组,选择健康同龄儿童86例(166耳)作为正常对照组,比较蜗后病变、蜗性病变、正常听力3组间ABR波Ⅰ、波Ⅲ、波Ⅴ潜伏期和振幅,以及Ⅰ~Ⅲ波间期等参数的异同.所有数据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t检验.结果 86例蜗后听神经损害患儿中,51例(59.3%)的病例新生儿期有高胆红素血症史,其中40例血中间接胆红素水平达重度标准,11例为轻中度;在首次就诊的原因中,主诉运动障碍者40例(46.5%),听力言语障碍者10例(11.6%);在伴随的疾病中,32例(37.2%)确诊伴随有脑性瘫痪.在86例165耳蜗后听觉神经功能障碍患耳中,103耳最大强度声刺激(103 dB)ABR无波分化,27耳仅见波Ⅰ分化,19耳仅见波Ⅴ分化,13耳见波Ⅰ+Ⅲ分化,3耳见波Ⅰ+Ⅴ分化.仅见波Ⅰ分化耳,其波Ⅰ潜伏期较正常听力耳延长,振幅较正常听力耳低矮(t值分别为-6.75和2.58,P值均<0.05);有波Ⅰ+Ⅲ分化耳,波Ⅰ潜伏期和振幅与正常听力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波Ⅲ潜伏期则较正常听力耳延长,振幅较正常听力耳低矮(t值分别为-2.77和3.63,P值均<0.05),Ⅰ~Ⅲ波间期较正常听力耳Ⅰ~Ⅲ波间期延长(t=-2.99,P<0.05).结论 在蜗后听觉神经功能损害类型中,最常见的类型为ABR从波Ⅰ开始就严重异常,即听神经病,其病变主要在第Ⅷ颅神经听支;仅见波Ⅰ分化耳,其病变部位主要在第Ⅷ颅神经听支以后;ABR有波Ⅰ+波Ⅲ分化耳,主要病变部位在波Ⅲ的发源神经核团,即上橄榄核以后的听觉神经通路.振幅低矮的波Ⅴ不是听神经病独有的特征.高胆红素血症导致的蜗后听觉神经系统病变的病例中,其受侵害部位的先后次序可能为大脑皮层、腩干听觉神经核团、第Ⅷ对颅神经听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