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生儿睾丸扭转是睾丸扭转的特殊形式。一旦明确诊断或高度怀疑时应急诊探查,但睾丸功能的保留十分困难。对侧睾丸的固定问题仍然存在较大争议,但从急诊的观点出发,应行对侧睾丸固定术。单侧睾丸扭转后的长期后遗症像精子发生、生育和第二性征的发育及相关药物的治疗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 提高睾丸扭转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 2013年10月间39例睾丸扭转患者的住院病例资料.结果 30例患者早期被误诊为睾丸附睾炎.39例均行阴囊彩超检查,其中9例提示睾丸血供明显减少,30例提示睾丸血供消失.并急诊行阴囊探查术,术中发现30例患侧睾丸坏死,行患侧睾丸切除+对侧睾丸固定术;9例复位扭转睾丸后血供好转或者恢复,行睾丸复位固定术+对侧睾丸固定术.术后35例获随访,随访时间3 ~72个月,其中3例复位睾丸出现不同程度萎缩,所有患侧睾丸及健侧睾丸未再次发生扭转.结论 睾丸扭转早期容易误诊为睾丸、附睾炎,阴囊彩超有助于诊断.一旦明确或者高度怀疑睾丸扭转,应急诊行阴囊探查术,挽救扭转的睾丸.  相似文献   

3.
睾丸扭转是泌尿外科最常见的阴囊急症之一,常需要急诊手术以争取保留患侧睾丸。有不少学者认为扭转复位后的睾丸仍存在缺血再灌注损伤并且会对患者性激素水平、生育能力等造成威胁。本文通过综述睾丸扭转的研究进展,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睾丸扭转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一侧睾丸扭转对侧睾丸预防性固定必要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睾丸扭转对侧睾丸预防性固定必要性。方法分析31例睾丸扭转病人做预防性固定及末做预防性固定后盲发生睾丸扭转的机率。结果仅1例未做预防性固定后再发生睾丸扭转。结论 一侧睾丸扭转对侧睾丸的预防性固定有手术的必要性,但并非绝对必须。  相似文献   

5.
症状不典型睾丸扭转7例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提高症状不典型睾丸扭转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分析7例症状不典型睾丸扭转确诊病例并文献复习。结果:7例患者均以腰痛为首发症状来诊,后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为睾丸扭转,5例手术复位成功,睾丸存活;1例行患侧睾丸切除;另1例因家人及本人拒绝而放弃手术。结论:对首先主诉腰痛的男性患者,首诊医师一定要检查睾丸,以免漏诊;对疑为睾丸扭转者,应急诊手术探查。  相似文献   

6.
一侧睾丸扭转对对侧睾丸组织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一侧睾丸扭转以后对对侧睾丸组织的影响。方法:以大鼠为研究对象,按扭转时间及药物应用情况进行分组。在一侧睾丸扭转以后2个月,观察对侧睾丸曲细精管的变化。结果:一侧睾丸扭转2h以内,对侧睾丸曲细精管管腔和生精上皮增生;扭转6 h以后,曲细精管管腔和生精上皮萎缩;扭转6h以内应用别嘌呤醇能缓解对侧病变。结论:一侧睾丸扭转可以使对侧睾丸组织发育发生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将大鼠单侧精索持续扭转96 h,研究保留扭转侧坏死睾丸对对侧睾丸和附睾的影响,以说明延迟性的睾丸切除是否对对侧睾丸功能有保护作用。方法:将33只青春前期(21~42日龄)正常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n=11)、扭转保留组(n=12)和扭转切除组(n=10)。假手术对照组只对左侧睾丸行睾丸肉膜囊固定术,后两组扭转实验组用睾丸肉膜囊固定术固定维持扭转720°的睾丸、附睾,在扭转96 h后将扭转保留组扭转侧睾丸、附睾行复位及固定,而同时扭转切除组则将扭转侧睾丸、附睾切除。术后3个月抽取血液标本,ELISA测定大鼠血清睾酮、抗精子抗体浓度。同时取睾丸、附睾标本,石蜡包埋切片后作组织学观察,并利用体视学方法定量研究睾丸、附睾结构的体积以及生精小管直径。结果:3组大鼠血清睾酮值无统计学差异;仅扭转保留组造模后1例大鼠血清抗精子抗体阳性。光镜下定性观察发现精索扭转组睾丸间质细胞核较假手术对照组间质细胞核增大,假手术对照组、扭转保留组和扭转切除组睾丸结构有明显形态改变的数量分别为1、3、0只。扭转保留组对侧睾丸相对假手术对照组睾丸体积增加19%,相应附睾体积增加11%,扭转切除组对侧睾丸体积增加21%,附睾体积增加7%,且睾丸代偿性肥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假手术对照组、扭转保留组和扭转切除组对侧睾丸生精小管体积分别为(1.15±0.07)、(1.30±0.04)、(1.35±0.05)cm3,3组间无显著性差异。3组大鼠对侧睾丸内间质体积分别为(0.25±0.02)、(0.36±0.02)、(0.34±0.03)cm3,精索扭转组和假手术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加(P<0.05)。3组大鼠对侧睾丸内生精小管直径分别为(226.00±7.00)、(223.00±6.00)、(221.00±3.00)μm,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单侧精索长期扭转后对侧睾丸、附睾主要改变是单侧去势后的对侧代偿性肥大表现,是否切除对对侧睾丸和附睾组织学上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睾丸扭转是泌尿外科的急诊,但病人往往第一时间不在泌尿外科就诊,临床上误诊不少见,为提高睾丸扭转的诊治水平,回顾总结分析2003年11月至2009年7月收治的10例睾丸扭转病人的发病特点及治疗经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睾丸扭转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体会。方法 16例睾丸扭转患者中,4例行睾丸切除术,12例行睾丸复位固定术。所有患者均行对侧睾丸探查固定术。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鞘膜内型睾丸扭转13例,鞘膜外扭转3例。睾丸扭转180°以内者6例,180°~270°4例,270°~360°3例,360°以上者3例。彩超诊断符合率为100%。8例发病12 h以内的患者,均得以保留睾丸。4例发病12~24 h的患者,保留睾丸3例,1例睾丸坏死行切除术。4例发病24 h以上的患者,均因睾丸坏死而行睾丸切除术。随访1~5年,11例保留睾丸的患者中,7例彩超显示睾丸形态和血流正常。3例患侧睾丸轻微萎缩,1例患者患侧睾丸明显萎缩,但对侧睾丸均血流正常。5例切除睾丸者彩超显示对侧睾丸血流正常。结论彩超是睾丸扭的转首选检查方法,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探查对提高患者睾丸成活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大鼠一侧睾丸扭转对侧睾丸改变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目的 :研究一侧睾丸扭转 (UTT)后对侧睾丸组织学及生精细胞凋亡的改变 ,以明确UTT后对侧睾丸是否存在损伤。 方法 :SD雄性大鼠 6 0只 ,随机分为实验组 (n =4 8)及对照组 (n =12 )。实验组采用Turner方法建立左侧睾丸扭转模型 ,于扭转后 6h处死 4只 ,其余 4 4只再分为扭转睾丸复位及切除组 ,分别于术后 1d、1周、4周处死7~ 8只 ,取睾丸组织进行组织学及生精细胞凋亡的检测。 结果 :UTT复位后对侧睾丸组织学发生明显改变 ,生精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扭转睾丸切除后对侧睾丸变化不明显。 结论 :UTT可引起对侧睾丸损伤 ,其机制可能与再灌注有关 ,扭转睾丸切除可防止或减轻对侧睾丸的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回顾性临床资料分析,进一步提高急性睾丸扭转的诊疗水平。方法分析16例(其中2例为双侧睾位扭转)睾丸扭转患者经诊治后随访3~15年的临床资料。结果 7例行患侧睾丸复位固定术及对侧睾丸预防性固定术,7例行患侧睾丸切除术及对侧睾丸预防性固定术,1例双侧睾丸扭转行双侧睾丸切除术,1例双侧睾丸扭转行左侧睾丸切除术及右侧睾丸复位固定术。手术切除标本病理检查均为睾丸坏死。16例随访3年~15年,随访期间1例无睾丸患者血清睾酮偏低;其余15例患者未见明显血清睾酮异常。未切除睾丸的15例中有8例8侧(其中7例患侧睾丸行复位固定术,另1例是双侧睾丸扭转,1侧睾丸行复位固定术)患者患侧睾丸复位固定术后未再次发生患侧睾丸扭转,l例术后出现患侧复位固定的睾丸较同龄人轻度缩小;14例14侧(其中7例患者行睾丸切除术,7例患侧行睾丸复位固定术)患者对侧睾丸预防性固定术后未发生预防侧睾丸的扭转,l例术后出现对侧预防性固定的睾丸较同龄人轻度缩小。16例中,除了1例无精子症外,2例为少精子症,l例为弱精子症,l例为少弱精子症,余11例精液检查均正常。1例无睾丸患者为无精子症,未见明显阴茎晨间勃起,为重度阴茎勃起功能障碍,2例患者(其中1例为弱精子症,1例为少弱精子症)出现轻度阴茎勃起功能障碍,13例患者无勃起功能障碍;随访期间11例生育下一代。结论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是诊断急性睾丸扭转的可靠方法,早期手术探查对提高睾丸成活率及保护其功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睾丸扭转病人对侧睾丸细胞凋亡增加【英】/FHadziselimovic…∥Lancet.-1997,350-118单侧睾丸扭转可导致双侧睾丸损害:多数患者在睾丸扭转后出现精子细胞异常。引起对侧睾丸变化目前有两种解释:一是易感性病理因素,一是扭转睾丸...  相似文献   

13.
婴幼儿睾丸扭转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提高婴幼儿睾丸扭转疗效的方法。方法:对12例睾丸扭转患儿均行阴囊彩超检查,10例提示睾丸扭转。根据病情选择手法复位、睾丸复位 双侧睾丸固定术和切除扭转的睾丸同时固定对侧睾丸。结果:1例行手法复位成功,随访4个月~3年,3例保留睾丸者彩超显示双睾丸血流一致;9例切除睾丸者显示对侧睾丸血流正常。结论:阴囊彩超检查对婴幼儿睾丸扭转的诊断有较大的帮助;婴幼儿睾丸扭转后发生睾丸坏死的比率高,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救活睾丸的关键,一旦明确或高度怀疑睾丸扭转,应立即行手术探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提高间歇性睾丸扭转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改善愈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间歇性睾丸扭转患者的病史材料、诊断过程、治疗时机和方法及术后随访结果.28例典型的间歇性睾丸扭转患者行急诊阴囊探查手术,归为急诊手术组.14例不典型的间歇性睾丸扭转患者均择期行阴囊探查手术,归为择期手术组.结果 随访所有患者术后均无疼痛复发,择期手术组睾丸保留率(100%)高于急诊手术组(64.3%,P <0.05);而术后睾丸萎缩的发生率择期手术组(0)明显低于急诊手术组(22.2%).结论 间歇性睾丸扭转诊断困难,特别是不典型的间歇性睾丸扭转,反复出现的突发短暂性半侧阴囊剧烈疼痛并自发缓解是其特点,治疗上应选择积极的择期手术探查,愈后良好,尽量避免急性不可逆性睾丸扭转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儿童睾丸不全扭转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睾丸不全扭转的临床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4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37例睾丸不全扭转患儿的临床资料,对患儿的病史特点,体格检查、实验室和超声检查结果,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37例患儿中位数年龄为5.7(1~14)岁,高发年龄2~4岁和12~14岁;病程时间12~96 (48±8)h。术前彩色超声检查,31例(83.8%)显示患侧睾丸内可见血流信号,但血流信号较健侧减少,6例(16.2%)睾丸内血流信号正常,但睾丸呈横位。术中逆时针扭转27例(72.9%),顺时针扭转10例(27.1%);7例(18.9%)扭转90°,20例(54.0%)扭转180°,10例(27.1%)扭转270°;31例(83.8%)为睾丸鞘膜内扭转,6例(16.2%)为睾丸鞘膜外扭转;根据Arda "睾丸组织出血3级评分系统",16例(43.3%)患儿睾丸评分为I级,21例(56.7%)为II级;37例患儿术中均予以保留患侧睾丸。术后随访1年,6例(16.2%)患儿出现睾丸萎缩。结论:儿童睾丸不全扭转发病年龄小,扭转度数全部360°(以扭转180°为主),术后睾丸存活率高是其临床特点,术前彩色多普勒检查提示睾丸血流信号减少对其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章友  徐珊 《浙江创伤外科》2006,11(3):219-220
睾丸扭转是小儿泌尿外科常见阴囊急诊之一,是导致睾丸坏死的常见原因。现就本院2001~2005年收治的25例确诊为睾丸扭转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小儿睾丸扭转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大鼠单侧睾丸扭转复位后对对侧睾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大鼠单侧睾丸扭转复位后对对侧睾丸的影响。方法16只成年健康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n=8)和对照组(n=8);建立单侧睾丸扭转复位模型。术后30d取扭转对侧睾丸,采用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生殖细胞凋亡,光镜下计数精子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对侧的睾丸重量和日产精子量都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生殖细胞凋亡显著增多(P<0.01)。结论大鼠单侧睾丸扭转后,对侧睾丸生殖细胞凋亡增多可能是导致不育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降低睾丸扭转导致的失睾率的有效方法.方法 回顾性总结13例睾丸扭转患者的诊治资料,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中有10例扭转时间>24h且扭转角度>360.,其中9例术前证实无生机,直接切除睾丸;1例因家属拒绝睾丸切除而予以睾丸复位且固定,术后3个月随访发现患睾明显萎缩.本组另3例中,1例扭转时间>24h,但仅扭转270°,2例扭转时间<24h,这3例均术中复位,判断血供恢复良好予以睾丸固定,经随访患侧睾丸与健侧睾丸基本对称,发育正常.患侧睾丸萎缩或切除致失睾率为76.9%(10/13).结论 睾丸扭转后存活的关键因素是首诊时间、及时诊断和处理;扭转度数也是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睾丸扭转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DU)对临床疑诊为睾丸扭转的17例患者的患侧睾丸和健侧睾丸进行检查对比。结果:经CDU确诊睾丸扭转5例,经手术及手法复位证实。结论:CDU对确诊睾丸扭转有重要意义,可帮助临床医师迅速做出诊断,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20.
睾丸扭转经外科抢救后,大部分睾丸发生了继发性萎缩。手法复位可用于早期治疗,但病人出院前做固定手术是合理的。对侧睾丸的预防性固定常常是需要的,不然,就会有30%病人会发生症状。预防性固定术并不使病人有任何不适而且对睾丸无害。睾丸扭转的病人其生殖能力会减退。经治疗的一侧睾丸扭转的病人可能会有两侧睾丸的异常改变,因而引致产生精子的能力减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